浣溪沙
雪裏餐氈例姓蘇。
使君載酒爲回車。
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聞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
醉中還許攬桓鬚。
使君載酒爲回車。
天寒酒色轉頭無。
薦士已聞飛鶚表,報恩應不用蛇珠。
醉中還許攬桓鬚。
暂无
浣溪沙:詞牌名。
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唐聲詩唐代配樂之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爲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爲五言四句形式。
從字義上來看,「浣」,洗滌、漂洗也;「沙」,古通「紗」,故所「浣」者,「紗」也。
敦煌出土之唐寫本《雲謡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録毛平珪、閻處士、毛熙震、李德潤詞,調名均題爲「浣紗溪」。
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
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爲東晉王右軍所書「浣紗」二字,卽所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子浣紗處。
一説浣紗溪卽浙江紹興南二十里若耶溪。
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卽詠西子浣紗之溪。
又,近人梁啓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少陵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絶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啓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尙有異文,故梁説僅備參考。
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致堯,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
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
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
張子澄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澗泉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淸和風裏緑蔭初」句,名《淸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題注: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
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調名下注:「前韻」。
餐氈:傅子立注:「漢蘇武使匈奴。
脅使降,武不可。
匈奴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
乃徙武北海上,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劉尚榮按:「事詳《漢書·巻五十四·蘇武傳》。
《漢書》『氈』原作『旃』。
顔師古注:『「旃」與「氈」同。
』」龍楡生箋引《漢書·巻五十四·蘇武傳》:「武使匈奴,脅使降,(衞)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
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薦士已聞飛鶚表」句:楊守敬《景蘇園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跡此句下有東坡自注:「公近薦僕於朝。」傅子立注:「漢孔融《薦禰衡疎》:『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劉尚榮按:「語見《文選·巻三十七·孔文舉〈薦禰衡表〉》;又見《漢書·巻五十一·鄒陽傳》諫呉王之詞引用,似爲古謠諺,故多人引證。」已聞,楊守敬《景蘇園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跡作「已曾」。
「報恩應不用蛇珠」句:傅子立注:「隋侯嘗出,見蛇傷,以藥治之。
後蛇含明月之珠以報恩。」劉尚榮按:「事本晉·干令升《搜神記·巻二十》:『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邱。
歳餘,蛇銜明珠以報之。
珠盈逕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
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
』別見《淮南子·巻六·覽冥訓》髙誘注。」龍楡生箋:「髙誘注《淮南子·巻六·覽冥訓》:『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而塗之。
後蛇於夜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
』」
攬桓鬚:傅子立注:「晉孝武帝末年,謝安婿王國寶用事。
時以安功名盛極而搆會之,嫌隙遂成。
帝嘗共桓伊飲宴,謝安侍坐。
帝命伊吹笛,伊神色無忤,吹爲一弄,……乃以箏進,遂撫箏而歌《怨詩》,以明安之謗。
安泣下,越席捋伊之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伊時爲豫州刺史。」劉尚榮按:「傅注係節引用《晉書·巻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
蓋『吹爲一弄』句下,省略桓伊『請以箏歌,並請一吹笛人(伊之奴)』等情節,又漏引《怨詩》原文,致使文意不暢。」龍楡生箋引《晉書·巻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時謝安女婿王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爲人,毎抑制之。
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會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諂邪,於是國寶讒諛之計稍行於主相之間。
而好利險詖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嫌隙遂成。
帝召伊飲讌,安侍坐。
帝命伊吹笛。
伊卽吹爲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幷請一吹笛人。
』帝善其調達,乃敕御妓奏笛。
伊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
』帝彌賞其放率,乃許召之。
奴卽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爲君旣不易,爲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
』聲節慷慨,俯仰可觀。
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唐聲詩唐代配樂之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爲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爲五言四句形式。
從字義上來看,「浣」,洗滌、漂洗也;「沙」,古通「紗」,故所「浣」者,「紗」也。
敦煌出土之唐寫本《雲謡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録毛平珪、閻處士、毛熙震、李德潤詞,調名均題爲「浣紗溪」。
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
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爲東晉王右軍所書「浣紗」二字,卽所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子浣紗處。
一説浣紗溪卽浙江紹興南二十里若耶溪。
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卽詠西子浣紗之溪。
又,近人梁啓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少陵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絶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啓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尙有異文,故梁説僅備參考。
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致堯,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
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
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
張子澄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澗泉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淸和風裏緑蔭初」句,名《淸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題注:傅注本、元延祐本無題。
明呉訥鈔本、《蘇長公二妙集》本、毛本調名下注:「前韻」。
餐氈:傅子立注:「漢蘇武使匈奴。
脅使降,武不可。
匈奴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爲神。
乃徙武北海上,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劉尚榮按:「事詳《漢書·巻五十四·蘇武傳》。
《漢書》『氈』原作『旃』。
顔師古注:『「旃」與「氈」同。
』」龍楡生箋引《漢書·巻五十四·蘇武傳》:「武使匈奴,脅使降,(衞)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
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絶不飲食。
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
匈奴以爲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
「薦士已聞飛鶚表」句:楊守敬《景蘇園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跡此句下有東坡自注:「公近薦僕於朝。」傅子立注:「漢孔融《薦禰衡疎》:『鷙鳥累百,不如一鶚。
』」劉尚榮按:「語見《文選·巻三十七·孔文舉〈薦禰衡表〉》;又見《漢書·巻五十一·鄒陽傳》諫呉王之詞引用,似爲古謠諺,故多人引證。」已聞,楊守敬《景蘇園帖》收此首及後四首《浣溪沙》石刻墨跡作「已曾」。
「報恩應不用蛇珠」句:傅子立注:「隋侯嘗出,見蛇傷,以藥治之。
後蛇含明月之珠以報恩。」劉尚榮按:「事本晉·干令升《搜神記·巻二十》:『隋侯出行,見大蛇被傷,中斷,疑其靈異,使人以藥封之,蛇乃能走,因號其處斷蛇邱。
歳餘,蛇銜明珠以報之。
珠盈逕寸,純白,而夜有光,明如月之照,可以燭室。
故謂之「隋侯珠」,亦曰「靈蛇珠」,又曰「明月珠」。
』別見《淮南子·巻六·覽冥訓》髙誘注。」龍楡生箋:「髙誘注《淮南子·巻六·覽冥訓》:『隋侯見大蛇傷斷,以藥傅而塗之。
後蛇於夜中銜大珠以報之,因曰「隋侯之珠」。
』」
攬桓鬚:傅子立注:「晉孝武帝末年,謝安婿王國寶用事。
時以安功名盛極而搆會之,嫌隙遂成。
帝嘗共桓伊飲宴,謝安侍坐。
帝命伊吹笛,伊神色無忤,吹爲一弄,……乃以箏進,遂撫箏而歌《怨詩》,以明安之謗。
安泣下,越席捋伊之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伊時爲豫州刺史。」劉尚榮按:「傅注係節引用《晉書·巻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
蓋『吹爲一弄』句下,省略桓伊『請以箏歌,並請一吹笛人(伊之奴)』等情節,又漏引《怨詩》原文,致使文意不暢。」龍楡生箋引《晉書·巻八十一·〈桓宣傳·(族子)桓伊傳〉》:「時謝安女婿王國寶專利無檢行,安惡其爲人,毎抑制之。
及孝武末年,嗜酒好肉,而會稽王道子昏醟(yòng)尤甚,惟狎昵諂邪,於是國寶讒諛之計稍行於主相之間。
而好利險詖之徒,以安功名盛極,而構會之,嫌隙遂成。
帝召伊飲讌,安侍坐。
帝命伊吹笛。
伊卽吹爲一弄,乃放笛云:『臣於箏分乃不及笛,然自足以韻合歌管,請以箏歌,幷請一吹笛人。
』帝善其調達,乃敕御妓奏笛。
伊又云:『御府人於臣必自不合,臣有一奴,善相便串。
』帝彌賞其放率,乃許召之。
奴卽吹笛,伊便撫箏而歌《怨詩》曰:『爲君旣不易,爲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滕》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
』聲節慷慨,俯仰可觀。
安泣下沾衿,乃越席而就之,捋其鬚曰:『使君於此不凡!』帝甚有愧色。」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