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徐州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淸濁相應(其三)
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靑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垂白杖藜擡醉眼,捋靑搗麨軟飢腸,問言豆葉幾時黃?
這組《浣溪沙》詞是蘇東坡四十三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
元豐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爲地方官的東坡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
東坡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三首。
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
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淸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眞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這組詞文風樸實,格調淸新,不取艷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它完全突破了「詞爲艷科」的藩籬,爲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
稼軒農村詞便直受到東坡詞影響。
這組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淸新的鄕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
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爲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東坡是第一箇卓有成績的。
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善於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
抒發此時此地的情。
善於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
在語言上也淸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眞淳。
元豐元年(西元一〇七八年)春,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爲地方官的東坡曾率眾到城東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
東坡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共五首,這是第三首。
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
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
淸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眞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
這組詞文風樸實,格調淸新,不取艷辭,不采僻典,以詩的句法入詞,是這組詞的主要藝術特色。
它完全突破了「詞爲艷科」的藩籬,爲農村詞的發展開創了良好的文風。
稼軒農村詞便直受到東坡詞影響。
這組詞將農村題材帶入北宋詞壇,給詞壇帶來了樸素淸新的鄕土氣息,對詞的題材,有開拓意義。
用形象生動的筆觸描寫農村風光.反映農民的情緒,爲農民的喜悅而欣慰,對農民的痛苦寄以同情,這些在中國詞史上東坡是第一箇卓有成績的。
同時,在藝術描寫上也很有特色,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善於抓住特定情況下的景。
抒發此時此地的情。
善於運用平常的景表現樸素而又豐富深厚的情。
在語言上也淸麗自然,洗盡華靡見眞淳。
浣溪沙:詞牌名。
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唐聲詩唐代配樂之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爲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爲五言四句形式。
從字義上來看,「浣」,洗滌、漂洗也;「沙」,古通「紗」,故所「浣」者,「紗」也。
敦煌出土之唐寫本《雲謡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録毛平珪、閻處士、毛熙震、李德潤詞,調名均題爲「浣紗溪」。
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
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爲東晉王右軍所書「浣紗」二字,卽所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子浣紗處。
一説浣紗溪卽浙江紹興南二十里若耶溪。
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卽詠西子浣紗之溪。
又,近人梁啓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少陵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絶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啓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尙有異文,故梁説僅備參考。
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致堯,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
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
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
張子澄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澗泉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淸和風裏緑蔭初」句,名《淸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檾(qǐng):傅子立注:「檾,音『頃』,枲(xǐ)屬也。」劉尚榮按:「見宋羅存齋《〈爾雅〉翼·巻八·〈釋草·檾〉》。」龍楡生箋:「檾,音『頃』,《説文》:『枲(xǐ)屬,从林,熒省聲。
』《〈爾雅〉翼》:『檾,枲屬。
髙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實如大麻子。
今人績以爲布,及造繩索。
《説文》云:「檾,枲屬。」引《詩》:「衣錦檾衣。」或作「䔛」,又作「苘」,音與「頃畝」之「頃」同。
』」
絡絲娘:龍楡生箋引《〈爾雅〉翼·巻二十五·〈釋蟲·莎鷄〉》:「莎鷄振羽作聲,其狀頭小而羽大,有靑、褐兩種。
率以六月振羽作聲,連夜札札不止,其聲如紡絲之聲,故一名『梭雞』,一名『絡緯』。
今俗人謂之『絡絲娘』。」
垂白杖藜: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屛跡三首(其一)》:「杖藜從白首。」
捋靑:元延祐本作「扶靑」,原校:「一作『捋靑』」。
搗麨(chǎo):將麥炒乾後搗成粉末。
傅子立注:「麨,乾糧也,以麥爲之,野人所食。
《漢書》曰:『小麥靑靑大麥枯。
』則靑者已足捋,而枯者可爲麨矣。」劉尚榮按:「事詳《後漢書·巻一百〇三·五行志》:『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曰:「小麥靑靑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爲諸君鼓咙胡。」』傅注謂引自《漢書》,誤。」龍楡生箋:「麨,音尺沼切,《急就章》師古注:『今通以熬米麥謂之麨。
』」
軟飢腸:以久飢得飽,故曰「軟飢腸」。
「軟」有慰勞意,以酒食相慰稱「軟腳」。
宋葉翠巖《海録碎事·巻六·〈飲食器部·酒門·軟腳〉》引《開元傳信》:「玄宗幸楊國忠第,出有飲餞,還有軟腳。」《海録碎事·巻六·〈飲食器部·宴㑹門·軟腳局〉》引《大唐遺記》:「郭子儀自同州歸,詔大臣就宅作軟腳局,人率三百千。」「軟腳」至宋時還有,東坡有《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詩:「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公須軟。」有慰問之意,當係作者自謂。
下闋謂夏收時,久飢村民,生活轉好又待收成之景。
原爲唐代教坊曲,《金奩集》入「黃鐘宮」,《張子野詞》入「中呂宮」。
唐聲詩唐代配樂之近體詩亦有「浣溪沙」調名,歌詞爲七言六句形式;又有「浣紗女」調名,歌詞爲五言四句形式。
從字義上來看,「浣」,洗滌、漂洗也;「沙」,古通「紗」,故所「浣」者,「紗」也。
敦煌出土之唐寫本《雲謡集·雜曲子》及五代後蜀趙崇祚《花間集》所録毛平珪、閻處士、毛熙震、李德潤詞,調名均題爲「浣紗溪」。
據南朝宋孔靈符《會稽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呉王,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先教習於土城山。
山邊有石,云是西施浣紗石」。
今浙江諸暨市南近郊的苧蘿山下浣紗溪畔有浣紗石,上有傳爲東晉王右軍所書「浣紗」二字,卽所傳春秋時越國美女西子浣紗處。
一説浣紗溪卽浙江紹興南二十里若耶溪。
總之,調名「浣紗溪」的本意卽詠西子浣紗之溪。
又,近人梁啓勛《詞學·調名》云:「《浣紗溪》,杜少陵詩『移船先生廟,洗藥浣紗溪』。」按:今查《杜工部集》,唐杜少陵《絶句三首》詩有「移船先主廟,洗藥浣沙溪」之句。
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有浣花溪而無浣紗溪,況且梁啓勛所引詩句,其中的「生」「紗」二字尙有異文,故梁説僅備參考。
最早采用此調的是唐人韓致堯,通常以其詞《浣溪沙·宿醉離愁慢髻鬟》爲正體,另有四種變體。
正體雙調,四十二字,上闋三句,三平韻;下闋三句,兩平韻;過闋二句多用對偶。
另有仄韻體,始於南唐後主。
此調音節明快,句式整齊,易於上口,爲婉約、豪放兩派詞人所常用。
別有《攤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闋各增三字,韻全同。
張子澄詞有「露濃香泛小庭花」句,名《小庭花》;韓澗泉詞有「芍藥酴縻滿院春」句,名《滿院春》;有「東風拂欄露猶寒」句,名《東風寒》;有「一曲西風醉木犀」句,名《醉木犀》;有「霜後黃花菊自開」句,名《霜菊黃》;有「廣寒曾折最髙枝」句,名《廣寒枝》;有「春風初試薄羅衫」句,名《試香羅》;有「淸和風裏緑蔭初」句,名《淸和風》;有「一番春事怨啼鵑」句,名《怨啼鵑》。
檾(qǐng):傅子立注:「檾,音『頃』,枲(xǐ)屬也。」劉尚榮按:「見宋羅存齋《〈爾雅〉翼·巻八·〈釋草·檾〉》。」龍楡生箋:「檾,音『頃』,《説文》:『枲(xǐ)屬,从林,熒省聲。
』《〈爾雅〉翼》:『檾,枲屬。
髙四五尺,或六七尺,葉似苧而薄,實如大麻子。
今人績以爲布,及造繩索。
《説文》云:「檾,枲屬。」引《詩》:「衣錦檾衣。」或作「䔛」,又作「苘」,音與「頃畝」之「頃」同。
』」
絡絲娘:龍楡生箋引《〈爾雅〉翼·巻二十五·〈釋蟲·莎鷄〉》:「莎鷄振羽作聲,其狀頭小而羽大,有靑、褐兩種。
率以六月振羽作聲,連夜札札不止,其聲如紡絲之聲,故一名『梭雞』,一名『絡緯』。
今俗人謂之『絡絲娘』。」
垂白杖藜:傅子立注引唐·杜少陵《屛跡三首(其一)》:「杖藜從白首。」
捋靑:元延祐本作「扶靑」,原校:「一作『捋靑』」。
搗麨(chǎo):將麥炒乾後搗成粉末。
傅子立注:「麨,乾糧也,以麥爲之,野人所食。
《漢書》曰:『小麥靑靑大麥枯。
』則靑者已足捋,而枯者可爲麨矣。」劉尚榮按:「事詳《後漢書·巻一百〇三·五行志》:『桓帝之初,天下童謠曰:「小麥靑靑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吏買馬,君具車,請爲諸君鼓咙胡。」』傅注謂引自《漢書》,誤。」龍楡生箋:「麨,音尺沼切,《急就章》師古注:『今通以熬米麥謂之麨。
』」
軟飢腸:以久飢得飽,故曰「軟飢腸」。
「軟」有慰勞意,以酒食相慰稱「軟腳」。
宋葉翠巖《海録碎事·巻六·〈飲食器部·酒門·軟腳〉》引《開元傳信》:「玄宗幸楊國忠第,出有飲餞,還有軟腳。」《海録碎事·巻六·〈飲食器部·宴㑹門·軟腳局〉》引《大唐遺記》:「郭子儀自同州歸,詔大臣就宅作軟腳局,人率三百千。」「軟腳」至宋時還有,東坡有《鹽官部役戲呈同事兼寄述古》詩:「耐寒努力歸不遠,兩腳凍硬公須軟。」有慰問之意,當係作者自謂。
下闋謂夏收時,久飢村民,生活轉好又待收成之景。
村外的層層麻葉因雨的滋潤而泛著光澤,村內處處飄散著煮繭的清香。
隔著籬笆不時聽到繅絲女子悅耳的談笑聲。
鬚髮皆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捋麥籽搗成粉末用來裹腹。
在這靑黃不接之時,我問老翁:「豆類作物何時能成熟?」
隔著籬笆不時聽到繅絲女子悅耳的談笑聲。
鬚髮皆白的老翁拄著藜杖,老眼迷離似醉,捋下捋麥籽搗成粉末用來裹腹。
在這靑黃不接之時,我問老翁:「豆類作物何時能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