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賦
龍之爲物,能合能散,能潛能見,能弱能強,能微能章。
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鄉;惟不可畜,所以異於牛羊。
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
則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爲仁。
爲仁無已,則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喪己,夫此所以爲智。
止則身安,曰惟知幾;動則物利,曰惟知時。
然則,龍終不可見乎,曰:與爲類者常見之。
惟不可見,所以莫知其鄉;惟不可畜,所以異於牛羊。
變而不可測,動而不可馴。
則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爲仁。
爲仁無已,則常至乎害己,而未始至乎喪己,夫此所以爲智。
止則身安,曰惟知幾;動則物利,曰惟知時。
然則,龍終不可見乎,曰:與爲類者常見之。
本篇是王安石在青年時期所作的一篇短賦,爲言志而賦龍。
爲物:作爲一種“動物”。
能潛能見:即能隱能現。
《易·乾》:“潛龍勿用。
何謂也?子龍:‘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又,“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能微能章:能大能小。
微,細小;章,彰、大。
《藝文類聚·卷九八》引《瑞應圖》:“黃龍者,四龍之長……神靈之精也。
能鉅細,能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
”又,《太平御覽·卷九二》引《管子》:“龍被無色而遊,故神。
欲小,則如蠶蠋;欲大,則涵天地。
欲上,則凌雲;欲沉,則伏泉。
”
未始至乎喪己:謂能全身而退。
知幾:預先知曉事物的變化。
《易·繫辭》:“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唐人吳筠《覽古》:“達者貴量力,至人尚知幾。
”
龍終不可見:語本《淮南子·說林訓》:“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之奉也。
”
與爲類者:和龍靈性類似的人。
能潛能見:即能隱能現。
《易·乾》:“潛龍勿用。
何謂也?子龍:‘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
’”又,“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能微能章:能大能小。
微,細小;章,彰、大。
《藝文類聚·卷九八》引《瑞應圖》:“黃龍者,四龍之長……神靈之精也。
能鉅細,能幽明,能短能長,乍存乍亡。
”又,《太平御覽·卷九二》引《管子》:“龍被無色而遊,故神。
欲小,則如蠶蠋;欲大,則涵天地。
欲上,則凌雲;欲沉,則伏泉。
”
未始至乎喪己:謂能全身而退。
知幾:預先知曉事物的變化。
《易·繫辭》:“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唐人吳筠《覽古》:“達者貴量力,至人尚知幾。
”
龍終不可見:語本《淮南子·說林訓》:“人不見龍之飛舉而能高者,風雨之奉也。
”
與爲類者:和龍靈性類似的人。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