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 · 题京口郡治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尘表亭》是南宋词人辛稼轩在担任镇江知府期间所写的一首作品。
词的上阕写大禹当年风尘劳苦,疏浚河道,使人免遭水灾,而鱼亦得游深渊;下阕写日落浪东去,到此不只为了眼眺望远景,而是心怀大禹治水对后世的贡献之功。
稼轩在此词中,满腔热情地颂扬了大禹治水的历史功绩,抒发了自己拯救祖国的伟大抱负。
按理说,登临如此髙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
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
如上阕「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髙。
这纵横髙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
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
这三、四两句,又将「髙」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阕是吊古,那么下阕则是伤今。
过阕「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阕髙、远的意境不相符合。
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
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
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
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
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髙临远,弔古伤今,上下阕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生查(zhā)子:词牌名。
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为词调。
文人词始见于晚唐韩致尧所作。
《考正白香词谱》注云:「本名《生楂子》,其后从省笔作『查』。
五言八句,唐时作者,平仄多无定……至宋以后始奉魏承班一首为律。」《尊前集》注「双调」。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
朱希真词有「遥望楚云深」句,名《楚云深》。
韩涧泉词有「山意入春晴,都是梅和柳」句,名《梅和柳》。
又有「晴色入青山」句,名《晴色入青山》。
有双调五体,字数有四十、四十一、四十二三种。
正体双调,四十字。
前后阕各四句,两仄韵。
各家平仄颇有出入,与作仄韵五言绝句诗相仿,多抒怨抑之情。
京口郡治:宋镇江府官署设于京口,故称京口郡治。
尘表亭:镇江亭名,今不存。
《北固山志·卷二·建置郡守宅》:「郡守宅在正峰腰。
……尘表亭,旧名婆罗,元祐中守林希于广陵得婆罗三十本,植亭下。
后陈居仁易名,在(丹阳)楼北隅。
沈存中《丹阳楼》诗指此。」按:据《宋史·卷四百〇六·陈居仁传》:「陈居仁,字安行,兴化军人。
……年十四而孤,以荫授铅山尉。
绍兴二十一年举进士。
……以集英殿修撰知鄂州,筑长堤捍江,新安乐寮以养贫病之民,拨閒田归之。
进焕章阁待制,移建宁府。
……又移居仁守镇江」,知陈安行知镇江事在知建宁府之后。
又据南宋·楼攻愧《攻愧(Kuì)集·卷八十九·〈行状·华文阁直学士奉政大夫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陈公行状〉》,推知陈安行守镇江在庆元间。
「悠悠万世功,矻矻(kūkū)当年苦。
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句:均指夏禹治平水土事。
《汉书·卷六十四下·王褒传》:「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
故工人之用钝器也,劳筋苦骨,终日矻矻。」唐·颜师古注:「矻矻,应劭曰:『劳极貌。
』如淳曰:『健作貌。
』如说是也。」《孟子·滕文公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书》曰:『洚水警馀。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矻矻,勤劳不懈貌。
金山:南宋·王仪父《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
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
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一轮红日又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
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