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三則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暫無
知;同“智”。 簞(dan):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 陋巷:破敗簡陋的居住區。 堪:忍受。 《詩》:指《詩經》。 興:抒發情志。 觀:觀察(社會與自然)。 羣:結交朋友。 怨:諷諫怨刺(不平之事)。 邇(er):近。 識:認識,瞭解,記。
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纔是明智的。” 孔子說:“好品德啊,顏回!吃的是一小筐飯,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窮陋的小房中,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他的樂趣。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學生們爲什麼不學習《詩經》呢?學《詩經》可以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使人結交朋友,可以使人懂得怎樣去諷諫怨刺不平之事。近可以用來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主;還可以多知道一些鳥獸草木的名字。”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