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一
黃勉之問:“‘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事事要如此否?”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
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
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
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
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
如何喚得做義?”
先生曰:“固是事事要如此,須是識得個頭腦乃可
義即是良知,曉得良知是個頭腦,方無執著
且如受人饋送,也有今日當受的,他日不當受的;也有今日不當受的,他日當受的
你若執著了今日當受的,便一切受去;執著了今日不當受的,便一切不受去
便是‘適、莫’,便不是良知的本體
如何喚得做義?”
暫無
《論語·里仁》第十章:“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黃勉之問:“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是不是事事都要如此呢?”
先生說:“當然應該事事如此,只是要有一個主宰才行。義,就是良知,明白了良知是主宰,纔不會執拗。這就像接受別人的饋贈,有今天應該接受而改天不該接受的情況;也有今天不該接受而改天接受的情況。你要是執拗地認爲今天該接受,就什麼都收下;今天不該接受,就什麼都不接受。如此就是‘適、莫’了,也就不是良知的本體。這怎麼能稱作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