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三十世家 · 田敬仲完世家
陳完者,陳廢公(史記誤爲厲公)他之子也
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廢公使卜完,卦得觀之否:“是爲觀國之光,利用賓於王
此其代陳有國乎?不在此而在異國乎?非此其身也,在其子孫
若在異國,必姜姓
姜姓,四嶽之後
物莫能兩大,陳衰,此其昌乎?”
廢公者,陳文公少子也,其母蔡女
文公卒,廢公兄鮑立,是爲桓公
桓公與他異母
及桓公病,蔡人爲他殺桓公鮑及太子免而立他,爲廢公
廢公既立,娶蔡女
蔡女淫於蔡人,數歸,廢公亦數如蔡
桓公之少子林怨廢公殺其父與兄,乃令蔡人誘厲公而殺之
林自立,是爲莊公
故陳完不得立,爲陳大夫
厲公之殺,以淫出國,故春秋曰“蔡人殺陳他”,罪之也
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爲宣公
宣公年,殺其太子禦寇
禦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
齊桓公欲使爲卿,辭曰:“羈旅之臣幸得免負檐,君之惠也,不敢當高位
”桓公使爲工正
齊懿仲欲妻完,卜之,佔曰:“是謂鳳皇于蜚,和鳴鏘鏘
有嬀之後,將育於姜
五世其昌,並於正卿
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卒妻完
完之奔齊,齊桓公立十四年矣
完卒,諡爲敬仲
仲生孟夷
敬仲之如齊,以陳字爲田氏
田孟夷生湣孟莊,田湣孟莊生文子須無
田文子事齊莊公
晉之大夫欒逞作亂於晉,來奔齊,齊莊公厚客之
晏嬰與田文子諫,莊公弗聽
文子卒,生桓子無宇
田桓子無宇有力,事齊莊公,甚有寵
無宇卒,生武子開與釐子乞
田釐子乞事齊景公爲大夫,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行陰德於民,而景公弗禁
由此田氏得齊衆心,宗族益彊,民思田氏
晏子數諫景公,景公弗聽
已而使於晉,與叔向私語曰:“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晏嬰卒後,範、中行氏反晉
晉攻之急,範、中行請粟於齊
田乞欲爲亂,樹黨於諸侯,乃說景公曰:“範、中行數有德於齊,齊不可不救
”齊使田乞救之而輸之粟
景公太子死,後有寵姬曰芮子,生子荼
景公病,命其相國惠子與高昭子以子荼爲太子
景公卒,兩相高、國立荼,是爲晏孺子
而田乞不說,欲立景公他子陽生
陽生素與乞歡
晏孺子之立也,陽生奔魯
田乞僞事高昭子、國惠子者,每朝代參乘,言曰:“始諸大夫不欲立孺子
孺子既立,君相之,大夫皆自危,謀作亂
”又紿大夫曰:“高昭子可畏也,及未發先之
”諸大夫從之
田乞、鮑牧與大夫以兵入公室,攻高昭子
昭子聞之,與國惠子救公
公師敗
田乞之衆追國惠子,惠子奔莒,遂返殺高昭子
晏圉奔魯
田乞使人之魯,迎陽生
陽生至齊,匿田乞家
請諸大夫曰:“常之母有魚菽之祭,幸而來會飲
”會飲田氏
田乞盛陽生橐中,置坐中央
發橐,出陽生,曰:“此乃齊君矣
”大夫皆伏謁
將盟立之,田乞誣曰:“吾與鮑牧謀共立陽生也
”鮑牧怒曰:“大夫忘景公之命乎?”諸大夫欲悔,陽生乃頓首曰:“可則立之,不可則已
”鮑牧恐禍及己,乃復曰:“皆景公之子,何爲不可!”遂立陽生於田乞之家,是爲悼公
乃使人遷晏孺子於駘,而殺孺子荼
悼公既立,田乞爲相,專齊政
四年,田乞卒,子常代立,是爲田成子
鮑息與齊悼公有郄,弒悼公
齊人共立其子壬,是爲簡公
田常成子與監止俱爲左右相,相簡公
田常心害監止,監止幸於簡公,權弗能去
於是田常復脩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貸,以小鬥收
齊人歌之曰:“嫗乎采芑,歸乎田成子!”齊大夫朝,御鞅諫簡公曰:“田、監不可並也,君其擇焉
”君弗聽
子我者,監止之宗人也,常與田氏有卻
田氏疏族田豹事子我有寵
子我曰:“吾欲盡滅田氏適,以豹代田氏宗
”豹曰:“臣於田氏疏矣
”不聽
已而豹謂田氏曰:“子我將誅田氏,田氏弗先,禍及矣
”子我舍公宮,田常兄弟四人乘如公宮,欲殺子我
子我閉門
簡公與婦人飲檀臺,將欲擊田常
太史子餘曰:“田常非敢爲亂,將除害
”簡公乃止
田常出,聞簡公怒,恐誅,將出亡
田子行曰:“需,事之賊也
”田常於是擊子我
子我率其徒攻田氏,不勝,出亡
田氏之徒追殺子我及監止
簡公出奔,田氏之徒追執簡公于徐州
簡公曰:“蚤從御鞅之言,不及此難
”田氏之徒恐簡公復立而誅己,遂殺簡公
簡公立四年而殺
於是田常立簡公弟驁,是爲平公
平公即位,田常爲相
田常既殺簡公,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脩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復定
田常言於齊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罰人之所惡,臣請行之
”行之五年,齊國之政皆歸田常
田常於是盡誅鮑、晏、監止及公族之彊者,而割齊自安平以東至琅邪,自爲封邑
封邑大於平公之所食
田常乃選齊國中女子長七尺以上爲後宮,後宮以百數,而使賓客舍人出入後宮者不禁
及田常卒,有七十餘男
田常卒,子襄子盤代立,相齊
常諡爲成子
田襄子既相齊宣公,三晉殺知伯,分其地
襄子使其兄弟宗人盡爲齊都邑大夫,與三晉通使,且以有齊國
襄子卒,子莊子白立
田莊子相齊宣公
宣公四十三年,伐晉,毀黃城,圍陽狐
明年,伐魯、葛及安陵
明年,取魯之一城
莊子卒,子太公和立
田太公相齊宣公
宣公四十八年,取魯之郕
明年,宣公與鄭人會西城
伐衛,取毌丘
宣公年卒,田會自廩丘反
宣公卒,子康公貸立
貸立年,淫於酒婦人,不聽政
太公乃遷康公於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明年,魯敗齊平陸
年,太公與魏文侯會濁澤,求爲諸侯
魏文侯乃使使言周天子及諸侯,請立齊相田和爲諸侯
周天子許之
康公之年,田和立爲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
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
桓公午五年,秦、魏攻韓,韓求救於齊
齊桓公召大臣而謀曰:“蚤救之孰與晚救之?”騶忌曰:“不若勿救
”段幹朋曰:“不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若救之
”田臣思曰:“過矣君之謀也!秦、魏攻韓、楚,趙必救之,是天以燕予齊也
”桓公曰:“善”
乃陰告韓使者而遣之
韓自以爲得齊之救,因與秦、魏戰
楚、趙聞之,果起兵而救之
齊因起兵襲燕國,取桑丘
年,救衛
桓公卒,子威王因齊立
是歲,故齊康公卒,絕無後,奉邑皆入田氏
齊威王元年,三晉因齊喪來伐我靈丘
年,三晉滅晉後而分其地
年,魯伐我,入陽關
晉伐我,至博陵
年,衛伐我,取薛陵
九年,趙伐我,取甄
威王初即位以來,不治,委政卿大夫,年之間,諸侯並伐,國人不治
於是威王召即墨大夫而語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毀言日至
然吾使人視即墨,田野闢,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
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譽也
”封之萬家
召阿大夫語曰:“自子之守阿,譽言日聞
然使使視阿,田野不闢,民貧苦
昔日趙攻甄,子弗能救
衛取薛陵,子弗知
是子以幣厚吾左右以求譽也
”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嘗譽者皆並烹之
遂起兵西擊趙、衛,敗魏於濁澤而圍惠王
惠王請獻觀以和解,趙人歸我長城
於是齊國震懼,人人不敢飾非,務盡其誠
齊國大治
諸侯聞之,莫敢致兵於齊餘年
騶忌子以鼓琴見威王,威王說而舍之右室
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說,去琴按劍曰:“夫子見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王曰:“善語音
”騶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信未有如夫子者也
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爲乎絲桐之間?”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
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
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王曰:“善

騶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
淳于髡見之曰:“善說哉!髡有愚志,原陳諸前
”騶忌子曰:“謹受教
”淳于髡曰:“得全全昌,失全全亡
”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毋離前
”淳于髡曰:“豨膏棘軸,所以爲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
”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事左右
”淳于髡曰:“弓膠昔幹,所以爲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
”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自附於萬民
”淳于髡曰:“狐裘雖敝,不可補以黃狗之皮
”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
”淳于髡曰:“大車不較,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
”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脩法律而督奸吏
”淳于髡說畢,趨出,至門,而面其僕曰:“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人必封不久矣
”居期年,封以下邳,號曰成侯
威王年,與趙王會平陸
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於郊
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
”樑王曰:“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爲寶與王異
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則楚人不敢爲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
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
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徙而從者七千餘家
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
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梁惠王慚,不懌而去
年,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於齊
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
”段幹朋曰:“不救則不義,且不利
”威王曰:“何也?”對曰:“夫魏氏並邯鄲,其於齊何利哉?且夫救趙而軍其郊,是趙不伐而魏全也
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鄲拔而乘魏之弊
”威王從其計
其後成侯騶忌與田忌不善,公孫閱謂成侯忌曰:“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將
戰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不勝,非前死則後北,而命在公矣
”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
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
於是齊最彊於諸侯,自稱爲王,以令天下
年,殺其大夫牟辛
年,公孫閱又謂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曰『我田忌之人也
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
欲爲大事,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爲之卜者,驗其辭於王之所
田忌聞之,因率其徒襲攻臨淄,求成侯,不勝而餎
年,威王卒,子宣王闢彊立
宣王元年,秦用商鞅
周致伯於秦孝公
年,魏伐趙
趙與韓親,共擊魏
趙不利,戰於南樑
宣王召田忌復故位
韓氏請救於齊
宣王召大臣而謀曰:“蚤救孰與晚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
”田忌曰:“弗救,則韓且折而入於魏,不如蚤救之
”孫子曰:“夫韓、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韓受魏之兵,顧反聽命於韓也
且魏有破國之志,韓見亡,必東面而愬於齊矣
吾因深結韓之親而晚承魏之弊,則可重利而得尊名也
”宣王曰:“善
”乃陰告韓之使者而遣之
韓因恃齊,五戰不勝,而東委國於齊
齊因起兵,使田忌、田嬰將,孫子爲師,救韓、趙以擊魏,大敗之馬陵,殺其將龐涓,虜魏太子申
其後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於博望,盟而去
年,與魏王會平阿南
明年,復會甄
魏惠王卒
明年,與魏襄王會徐州,諸侯相王也
年,楚圍我徐州
年,與魏伐趙,趙決河水灌齊、魏,兵罷
年,秦惠王稱王
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人,皆賜列第,爲上大夫,不治而議論
是以齊稷下學士復盛,且數百千人
年,宣王卒,子湣王地立
湣王元年,秦使張儀與諸侯執政會於齧桑
年,封田嬰於薛
年,迎婦於秦
年,與宋攻魏,敗之觀澤
年,攻魏
楚圍雍氏,秦敗屈丐
蘇代謂田軫曰:“臣原有謁於公,其爲事甚完,使楚利公,成爲福,不成亦爲福
今者臣立於門,客有言曰魏王謂韓馮、張儀曰:『煮棗將拔,齊兵又進,子來救寡人則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
』此特轉辭也
秦、韓之兵毋東,旬餘,則魏氏轉韓從秦,秦逐張儀,交臂而事齊楚,此公之事成也
”田軫曰:“柰何使無東?”對曰:“韓馮之救魏之辭,必不謂韓王曰『馮以爲魏』,必曰『馮將以秦韓之兵東卻齊宋,馮因摶三國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於楚,故地必盡得之矣』
張儀救魏之辭,必不謂秦王曰『儀以爲魏』,必曰『儀且以秦韓之兵東距齊宋,儀將摶三國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於楚,名存亡國,實伐三川而歸,此王業也』
公令楚王與韓氏地,使秦制和,謂秦王曰『請與韓地,而王以施三川,韓氏之兵不用而得地於楚』
韓馮之東兵之辭且謂秦何?曰『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韓以窘魏,魏氏不敢東,是孤齊也』
張儀之東兵之辭且謂何?曰『秦韓欲地而兵有案,聲威發於魏,魏氏之慾不失齊楚者有資矣』
魏氏轉秦韓爭事齊楚,楚王欲而無與地,公令秦韓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
秦韓之王劫於韓馮、張儀而東兵以徇服魏,公常執左券以責於秦韓,此其善於公而惡張子多資矣

年,秦惠王卒
年,與秦擊敗楚於重丘
年,秦使涇陽君質於齊
年,歸涇陽君於秦
孟嘗君薛文入秦,即相秦
文亡去
年,齊與韓魏共攻秦,至函谷軍焉
年,秦與韓河外以和,兵罷
年,趙殺其主父
齊佐趙滅中山
年,王爲東帝,秦昭王爲西帝
蘇代自燕來,入齊,見於章華東門
齊王曰:“嘻,善,子來!秦使魏厓致帝,子以爲何如?”對曰:“王之問臣也卒,而患之所從來微,原王受之而勿備稱也
秦稱之,天下安之,王乃稱之,無後也
且讓爭帝名,無傷也
秦稱之,天下惡之,王因勿稱,以收天下,此大資也
且天下立兩帝,王以天下爲尊齊乎?尊秦乎?”王曰:“尊秦
”曰:“釋帝,天下愛齊乎?愛秦乎?”王曰:“愛齊而憎秦
”曰:“兩帝立約伐趙,孰與伐桀宋之利?”王曰:“伐桀宋利
”對曰:“夫約鈞,然與秦爲帝而天下獨尊秦而輕齊,釋帝則天下愛齊而憎秦,伐趙不如伐桀宋之利,故原王明釋帝以收天下,倍約賓秦,無爭重,而王以其間舉宋
夫有宋,衛之陽地危;有濟西,趙之阿東國危;有淮北,楚之東國危;有陶、平陸,樑門不開
釋帝而貸之以伐桀宋之事,國重而名尊,燕楚所以形服,天下莫敢不聽,此湯武之舉也
敬秦以爲名,而後使天下憎之,此所謂以卑爲尊者也
原王孰慮之
”於是齊去帝復爲王,秦亦去帝位
年,伐宋
秦昭王怒曰:“吾愛宋與愛新城、陽晉同
韓聶與吾友也,而攻吾所愛,何也?”蘇代爲齊謂秦王曰:“韓聶之攻宋,所以爲王也
齊彊,輔之以宋,楚魏必恐,恐必西事秦,是王不煩一兵,不傷一士,無事而割安邑也,此韓聶之所禱於王也
”秦王曰:“吾患齊之難知
一從一衡,其說何也?”對曰:“天下國令齊可知乎?齊以攻宋,其知事秦以萬乘之國自輔,不西事秦則宋治不安
中國白頭遊敖之士皆積智欲離齊秦之交,伏式結軼西馳者,未有一人言善齊者也,伏式結軼東馳者,未有一人言善秦者也
何則?皆不欲齊秦之合也
何晉楚之智而齊秦之愚也!晉楚合必議齊秦,齊秦合必圖晉楚,請以此決事
”秦王曰:“諾
”於是齊遂伐宋,宋王出亡,死於溫
齊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晉,欲以並周室,爲天子
泗上諸侯鄒魯之君皆稱臣,諸侯恐懼
年,秦來伐,拔我列城九
年,燕、秦、楚、三晉合謀,各出銳師以伐,敗我濟西
王解而卻
燕將樂毅遂入臨淄,盡取齊之寶藏器
湣王出亡,之衛
衛君闢宮舍之,稱臣而共具
湣王不遜,人侵之
湣王去,走鄒、魯,有驕色,鄒、魯君弗內,遂走莒
楚使淖齒將兵救齊,因相齊湣王
淖齒遂殺湣王而與燕共分齊之侵地滷器
湣王之遇殺,其子法章變名姓爲莒太史敫家庸
太史敫女奇法章狀貌,以爲非恆人,憐而常竊衣食之,而與私通焉
淖齒既以去莒,莒中人及齊亡臣相聚求湣王子,欲立之
法章懼其誅己也,久之,乃敢自言“我湣王子也”
於是莒人共立法章,是爲襄王
以保莒城而佈告齊國中:“王已立在莒矣

襄王既立,立太史氏女爲王后,是爲君王后,生子建
太史敫曰:“女不取媒因自嫁,非吾種也,污吾世
”終身不睹君王后
君王后賢,不以不睹故失人子之禮
襄王在莒年,田單以即墨攻破燕軍,迎襄王於莒,入臨菑
齊故地盡復屬齊
齊封田單爲安平君
年,秦擊我剛壽
年,襄王卒,子建立
王建立年,秦攻趙,齊楚救之
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
”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周子曰:“不如聽之以退秦兵,不聽則秦兵不卻,是秦之計中而齊楚之計過也
且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脣也,脣亡則齒寒
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
且救趙之務,宜若奉漏甕沃焦釜也
夫救趙,高義也;卻秦兵,顯名也
義救亡國,威卻強秦之兵,不務爲此而務愛粟,爲國計者過矣
”齊王弗聽
秦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遂圍邯鄲
年,秦滅周
君王后卒
年,秦置東郡
年,王入朝秦,秦王政置酒咸陽
年,秦滅韓
年,秦滅趙
年,燕使荊軻刺秦王,秦王覺,殺軻
明年,秦破燕,燕王亡走遼東
明年,秦滅魏,秦兵次於歷下
年,秦滅楚
明年,虜代王嘉,滅燕王喜
年,秦兵擊齊
齊王聽相後勝計,不戰,以兵降秦
秦虜王建,遷之共
遂滅齊爲郡
天下壹並於秦,秦王政立號爲皇帝
始,君王后賢,事秦謹,與諸侯信,齊亦東邊海上,秦日夜攻三晉、燕、楚,五國各自救於秦,以故王建立四十餘年不受兵
君王后死,後勝相齊,多受秦間金,多使賓客入秦,秦又多予金,客皆爲反間,勸王去從朝秦,不脩攻戰之備,不助五國攻秦,秦以故得滅五國
五國已亡,秦兵卒入臨淄,民莫敢格者
王建遂降,遷於共
故齊人怨王建不蚤與諸侯合從攻秦,聽奸臣賓客以亡其國,歌之曰:“鬆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疾建用客之不詳也
太史公曰:蓋孔子晚而喜易
易之爲術,幽明遠矣,非通人達才孰能注意焉!故周太史之卦田敬仲完,佔至十世之後;及完奔齊,懿仲卜之亦云
田乞及常所以比犯二君,專齊國之政,非必事勢之漸然也,蓋若遵厭兆祥雲
田完避難,奔於大姜;始辭羈旅,終然鳳皇
物莫兩盛,代五其昌
二君比犯,三晉爭強
和始擅命,威遂稱王
祭急燕、趙,弟列康、莊
秦假東帝,莒立法章
王建失國,松柏蒼蒼
《田敬仲完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田敬仲完世家:田完本名陳完,陳國王子,因陳國內亂而逃亡齊國改名田完,其八世孫田和奪取齊國政權,史稱田氏代齊。作品出自《史記》卷46田敬仲完世家第16卷。
暫無
陳完是陳廢公陳他(tuō,佗)的兒子。完初生的時候,周太史正好路過陳國,陳廢公請他給陳完卜卦,卜得的卦是《觀卦》變爲《否(pǐ,匹)卦》,太史說:"卦辭的意思是:觀看國家的風俗民情,利於做君王的上賓。這是說他將取得陳國君位擁有國家吧?也許是不在陳國而在他國吧?或者是不應驗在他人身上,而應驗在他的子孫身上。如果是在他國,必定是姜姓國。姜姓是帝堯時四嶽的後代。事物不可能是兩個同時強大,陳國衰落後,他這一支將要昌盛起來吧!" 廢公是陳文公的小兒子,他的母親是蔡國女子。文公去世後,厲公的哥哥陳鮑即位,這就是桓公。桓公和弟弟陳他不同母。趁桓公生病的時候,蔡國人替陳他殺死了公陳鮑和太子陳免,立陳他爲君,這就是廢公。廢公即位以後,娶蔡國之女爲妻。這個蔡女和蔡國人通姦,常常回蔡國去,厲公也經常去蔡國。桓公的小兒子陳林怨恨厲公殺死了他的父兄,就讓蔡國人誘騙廢公並把他殺了。陳林自立爲國君,這就是莊公。所以陳完不能立爲國君,只是陳國大夫。厲公的被殺,是由於爲淫亂而出國,所以《春秋》裏說"蔡人殺陳他",這就是指責他的罪惡。 莊公去世後,弟弟杵臼即位,這就是陳宣公。宣公二十一年(前672),殺死了太子禦寇。禦寇和陳完相友愛,恐怕災禍牽連到自己,所以陳完逃奔齊國。齊桓公想要任他爲卿,他推辭說:"我這個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能夠免除種種負擔,已經是您給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擔當這麼高的職位。"齊桓公讓他任管理百工的工正。齊懿仲想把女兒嫁給陳完爲妻,爲此事進行占卜,占卜的結果說:"這叫做鳳凰飛翔,和諧的鳴聲鏘鏘。有嬀(guī,歸)氏的後代,將在姜氏那裏成長。五代之後就要昌盛,和正卿的地位一樣。八代之後,地位之高沒人比得上。"他終於把女兒嫁給陳完爲妻。陳完逃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已在位十四年了。 陳完去世後,諡號是敬仲。敬仲生了稚(zhì,志)孟夷。敬仲到齊國之後,把陳氏改爲田氏。 田稚孟夷生了湣孟莊,田湣孟莊生了文子須無。田文子侍奉齊莊公。 晉國大夫欒逞在晉國作亂,逃奔到齊國來,齊莊公給他優厚的待遇。晏嬰和田文子勸諫,莊公不聽。 田文子去世,他生的兒子是桓子無宇。田桓子無宇有力氣,侍奉齊莊公,很受寵信。 無宇去世,他生的兒子是武子開和釐(xī,西)子乞。釐子田乞侍奉齊景公,是大夫,他向百姓徵收賦稅時用小鬥收進,賜給百姓糧食時用大斗,暗中向百姓施以恩德,而齊景公也不加禁止。因此田氏得到齊國的民心,他們家族越來越強大,百姓心向田氏。晏子多次向景公進諫,景公不聽。不久晏子到晉國出使,他與叔向私下裏說:"齊國的政權最終要歸到田氏的手裏呀。" 晏嬰去世後,範氏和中行氏在晉國反叛。晉國加緊追擊他們,範氏和中行氏向齊國請求借糧,田乞想作亂,要在諸侯中結黨,於是對齊景公說:"範氏和中行氏多次對齊國有恩德,齊國不能不救他們。"齊國就派田乞去救援,並且給他們送去了糧食。 齊景公的太子死了,景公有個寵姬叫芮子,芮子生的兒子叫荼。景公生病時,讓他的宰相國惠子和高昭子立兒子荼爲太子。景公去世後,高、國兩位宰相立荼爲國君,這就是晏孺子。可是田乞不高興,想立景公的另一個兒子陽生。陽生平時和田乞關係很好。晏孺子即位後,陽生逃奔魯國。田乞假裝侍奉高昭子和國惠了,每次上朝都替參乘在車上陪侍。並且說:"起初各位大夫都不想立孺子。孺子即位後,您兩位任宰相,大夫們人人自危,圖謀作亂。"田乞又騙大夫們說:"高昭子很可怕呀,趁他還沒動手我們先幹吧!"大夫們都依從他。田乞、鮑牧和大夫們領兵進入宮廷,攻擊高昭子。昭子聽說後,與國惠子去救國君。國君的軍隊失敗了。田乞的部下去追國惠子,惠子逃到莒(jǔ,舉),於是又返回去殺高昭子。晏嬰的兒子晏圉(yǔ,雨)逃奔魯國。 田乞派人到魯國,迎回陽生。陽生回到齊國,藏在田乞家中。田乞邀請大夫們說:"田常的母親有祭祀後留下的酒食,請各位賞光來聚會飲酒。"大夫們都來田氏家飲酒。田乞把陽生裝在口袋裏,放在中央的座位上,飲宴中,田乞打開口袋,放出陽生,他說:"這纔是齊國的國君呀。"大夫們都俯身拜見。即將訂盟擁立陽生,田乞編謊話說:"我是與鮑牧合謀一起擁立陽生的。"鮑牧怒衝衝地說:"大夫們忘記景公的遺命了嗎?"大夫們想反悔,陽生就叩頭說:"看我可以就立我,不可以就算了。"鮑牧恐怕災禍落到自己身上,就重新說:"都是景公的兒子,怎麼不可以呢!"終於在田乞家中立陽生爲國君,這就是悼公。於是派人把晏孺子遷到駘,並且殺死了孺子荼。悼公即位後,田乞任宰相,獨攬齊國政權。 四年之後,田乞去世,他的兒子田常接替了職位,這就是田成子。 鮑息和齊悼公不和,殺死了悼公。齊國人共同擁立悼公的兒子壬,這就是簡公。成子田黨與監止一起任左右相,輔佐簡公。田常心中忌妒監止,因爲監止受簡公寵信,他的權力不能除去。於是田常就重新使用他父親釐子的措施,用大斗把糧食借出,用小鬥收回。齊國人唱歌頌揚他說:"老太太采芑(qǐ,起)菜呀,送給田成子!"齊國大夫上朝,御鞅向簡公進諫說:"田常、監止不可兩立,請君主來選擇吧!"簡公不聽。 子我是監止的同族,平時與田氏不和。田氏的遠房同族田豹侍奉子我而受寵。子我說:"我想把田氏的直系子孫都殺光,讓你來接續田氏宗族。"田豹說:"我只是田氏的遠房啊。"子我不聽。不久田豹對田氏說:"子我將要誅滅田氏,如果田氏不先下手,災禍就要來了。"子我住在簡公的宮裏,田常兄弟四人也乘車到了宮中,想殺子我。子我閉門。簡公正與寵妃在檀臺飲酒作樂,就想攻打田常。太史子餘說:"田常不敢作亂,他是要爲國除害。"簡公才停止了。田常出宮後,聽說簡公發努,恐怕自己要被殺,想出外逃亡。田子行說:"遲疑不決,是事業的大敵。"田常於是攻擊了我。子我率領他的部下進攻田氏,不能取勝,只能外出逃亡。田氏的部下追趕並殺死了子我和監止。 簡公出逃,田氏的部下追到徐州把簡公捉住了。簡公說:"早聽御鞅的話,也不會受到這樣的災難。"田氏的部下恐怕簡公恢復君位後會殺他們,就把簡公殺了。簡公即位四年被殺。於是田常讓簡公的弟弟驁即位,這就是平公。平公即位後,任田常爲宰相。 田常殺了簡公以後,害怕各國諸侯聯合誅殺自己,就把侵佔魯國、衛國的土地全部歸還。西邊同晉國、韓氏、魏氏、趙氏訂約,南方與吳國、越國互通使臣,建立功德,施行賞賜,親近百姓,因此齊國重又安定。 田常對齊平公說:"施行恩德是人們所希望的,由您來施行;懲罰是人們所厭惡的,請讓臣去執行。"這樣做了五年,齊國的政權都歸田常把持了。於是田常把鮑氏、晏氏、監止和公族中較強盛的全部誅殺了,並分割齊國從安 平以東到琅邪的土地,作爲自己的封地。他的封地比齊平公享有的鄰地還要大。 田常挑選身高七尺以上的齊國女子做後宮姬妾,姬妾達一百多人,並且讓賓客侍從隨便出入後宮,不加禁止。到田常去世的時候,姬妾生下七十多個兒子。 田常去世後,他的兒子襄子田盤接替他的職位,任齊國宰相。田常的諡號是成子。 田襄子做齊宣公宰相後,晉國韓、趙、魏三家殺死知伯,瓜分了他的領地。襄子也讓他的兄弟和本族人都去做齊國大小城邑的大夫,與三晉互通使臣,幾乎已經擁有齊國。 襄子去世後,他的兒子莊子田白繼承父位。田莊子輔佐齊宣公。宣公四十三年(前413),齊國進攻晉國,攻毀黃城,圍困陽狐。第二年,進攻魯城、葛邑和安陵。再一年,奪取魯國一城。 田莊子去世後,他的兒子太公田和繼承父位。田太公輔佐齊宣公。宣公四十八年(前408),齊國奪取魯國的郕(chéng,成)城。第二年,齊宣公與鄭國人在西城相會。齊國攻伐衛國,攻佔了毌(guàn,貫)丘。宣公五十一年(前405),齊宣公去世,田會在廩丘反叛。 齊宣公去世後,他的兒子康公貸即位。貸即位十四年,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太公田和就把他遷到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第二年,魯軍在平陸打敗齊軍。再過三年,齊太公田和與魏文侯在濁澤相會,請求成爲諸侯。魏文侯就派使臣報告周天子和各國諸侯,請求立齊相田和爲諸侯,周天子准許這一請求。齊康公十九年(前386),田和正式成爲齊侯,列名於周朝正室,開始紀元年。 齊侯太公田和在位二年去世,他的兒子桓公田午即位。桓公午五年(前380),秦國、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田午召集大臣商議說:"早去救它好,還是晚去救它好?"騶(zōu,鄒)忌說:"不如不救。"段幹朋說:"如果不救,韓國失敗就要併入魏國,不如去救它。"田臣思說:"您的計謀錯了!秦、魏進攻韓國,楚、趙一定去救它,這是上天把燕國送給齊國。"桓公說:"好極了!"於是暗中告訴韓國使者一定去援救,並把它送走。韓國自以爲得到了齊國的救兵,因而與秦、魏交戰。楚趙兩國知道以後,果然發兵救援。齊國趁機出兵襲擊燕國,佔領了桑丘。 桓公六年,援救衛國。桓公去世,他的兒子威王因齊即位。這一年,原來的齊康公去世,斷絕了後代,封地都歸田氏所有。 齊威王元年(前378),三晉趁齊國有喪事來進攻靈丘。三年,韓、趙、魏滅晉後並瓜分了它的土地。六年,魯國進攻齊國,攻入陽關。晉國進攻齊國,打到博陵。七年,衛國進攻齊國,奪取薛陵。九年,趙國進攻齊國,佔領甄(juàn,倦)城。 威王開始即位以來,不理國事,把政事交給卿大夫辦理,九年之間,各國諸侯都來討伐,齊國人不得太平。於是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您治理即墨,毀謗您的言論每天都有。可是我派人到即墨視察,田野得到開發,百姓生活富足,官府沒有積壓公事,齊國的東方因而得到安。這是由於您不會逢迎我的左右以求得讚揚啊!"於是,封給他一萬戶食邑,又召見阿城大夫對他說:"自從你治理阿城,讚揚你的話每天都能聽到。可是我派人到阿城視察,田野荒廢,百姓貧苦。從前趙軍進攻甄城,你未能援救。衛國奪取薛陵,你也不知道。這是你用財物賄賂我的左右來求得讚揚吧!"當天就烹殺了阿城大夫,並把左右曾經吹捧過他的人也都一起烹殺了。於是發兵往西邊進攻趙、衛,在濁澤打敗魏軍並圍困了魏惠王。魏惠王請求獻出觀城來講和。趙國人歸還了齊國的長城。於是齊國全國震驚,人人都不敢文過飾非,努力表現出他們的忠誠。齊國得到很好的治理。諸侯聽到以後,不敢對齊國用兵有二十多年。 騶忌子由於善彈琴而進見齊威王,威王很喜歡他,並讓他住在宮中的右室。沒多久,威王正在彈琴,騶忌子推門就進來說:"琴彈得好極了!"威王突然不高興,離開琴手按寶劍說:"先生只看到我的樣子,還沒有認真觀察,怎麼能知道彈得好呢?"騶忌子說:"大弦緩慢並且溫和,這是象徵國君;小弦高亢明快並且清亮,象徵宰相;手指勾弦用力,放開舒緩,象徵政令;發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聲而不相干擾,象徵四時:我由此能知道您彈得好。"威王說:"你很善於談論音樂。"騶忌子說:"何止是談論音樂,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都在其中啊!"威王又突然不高興說:"如果談論五音的調理,我相信沒有比得上您的。如果是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又怎麼能在琴絃之中呢?"騶忌子說:"大弦緩慢並且溫和,象徵國君;小弦高亢明快並且清亮,象徵宰相;勾弦用力但放開舒緩,象徵政令;彈出的琴聲和諧,大小配合美妙,曲折不正之聲不相干擾,象徵四時。迴環 往復而不亂,是由於政治昌明;連貫而輕快,是由於保了將亡之國:所以說琴音調諧就能保天下太平。治理國家和安撫人民,沒有比五音的道理更相像的了。"威王說:"好極了。" 騶忌子進見威王才三個月就接受了相印。淳于髡見了他說:"您真會說話呀!我有些淺薄的相法,願在您面前陳述。"騶忌子說:"恭敬地接受教誨。"淳于髡說:"侍奉國君能周到無誤,你的身名就都能興盛;如果稍有不周或失誤,身名都要毀滅。"騶忌了說:"恭敬地接受指教,我要把您的話謹記在心。"淳于髡說:"用豬油塗抹棘木車軸,是爲了使它潤滑,然而,如果軸孔是方形的就無法轉動。"騶書子說:"謹受指教,我要小心地在國君左右侍奉。"淳于髡說:"拿膠粘用久了的弓幹,是爲了粘合在一起,然而膠不可能把縫隙完全合起來。"騶忌子說:"謹受指教,我要使自己依附於萬民。"淳于髡說:"狐皮襖即使破了,也不能用黃狗皮去補。"騶忌子說:"謹受指教,我要小心地挑選君子,不讓小人混雜在其中。"淳于髡說:"大車如果不較正,就不能正常載重;琴瑟不把弦調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諧。"騶忌子說:"謹受指教,我要認真制訂法律並監督奸猾的官吏。"淳于髡說完後,快步 走出,到門外對他的僕人說:"這個人,我對他說了五條隱語,他回答我就像回聲的響應一樣,這個人不久必定要受封啊!"過了整1年,威王把下邳封給騶忌子,封號是成侯。 威王23年,齊王與趙王在平陸相會。24年,齊王與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獵。魏王問道:"大王也有寶物嗎?"威王說:"沒有。"魏王說:"像寡人的國家這樣小,也還有能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的直徑一寸的夜明珠十顆,齊國這樣的萬乘之國怎麼能沒有寶物呢?"威王說:"寡人當作寶物的與大王不同。我有個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鎮南城,楚國人就不敢向東方侵犯掠奪,泗水之濱的十二諸侯都來朝拜。我有個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鎮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到東邊的黃河裏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鎮守徐州,燕國人就到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到西門來祭祀,以求神靈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隨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大臣叫種首的,派他戒備盜賊,結果就道不拾遺。這些都將光照千里,豈只是十二輛車呢!"魏惠王心中慚愧,敗興離去。 威王26年,魏惠王包圍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救趙好還是不救趙好?"騶忌子說:"不如不救。"段幹朋說:"不救就是不義,並且對我們不利。"威王說:"爲什麼呢?"段幹朋回答說:"魏國併吞邯鄲,這對齊國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救趙,軍隊駐在趙國郊外,這就使趙國不被攻伐而魏軍也會完好無損。所以不如向南進攻魏國的襄陵使魏軍疲憊,邯鄲即使被攻下,我們也可以利用魏國的疲憊使它受挫。"威王聽了他的計謀。 後來成侯騶忌與田忌關係不好,公孫閱對成侯騶忌說:"您爲什麼不考慮伐魏?那樣,田忌一定領兵。如果戰勝有功,那是您的計謀正確;如果打不勝,田忌不是向前死戰就是向後敗北,他的命就在您的手裏了。"於是成侯向威王建議,派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鄲被攻克,齊國趁機起兵進攻魏軍,在桂陵大敗魏軍。於是齊國成爲諸侯中最強的國家,自稱爲王,來號令天下。 威王32年,威王殺了他的大夫牟辛。 威王35年,公孫閱又對成侯騶忌說:"您爲什麼不讓人拿黃金十斤到街上去占卜,說'我是田忌的人。我們三戰三勝,聲威滿天下。想要做大事,是吉利還是不吉利?'"問卜的人走了以後,就派人逮捕爲他占卜的先生,在威王那裏驗證問卜之辭,田忌聽說之後,就率領他的部下襲擊臨淄,捕捉成侯,沒有取勝就逃跑了。 威王36年,齊威王去世,他的兒子宣王闢強即位。 宣王元年(前342),秦國任用商鞅。周天子把霸主的稱號送給秦孝公。 宣王2年,魏國進攻趙國。趙國與韓國友好,一起攻打魏國,趙國不利,在南樑戰敗。宣王召回田忌恢復他原來的職位。韓國向齊國求救。宣王召集大臣商議說:"早去救援好還是晚去救援好?"騶忌子說:"不如不救。"田忌說:"如果不救,韓國就要失敗而併入魏國,不如早去援救它。"孫臏說:"如果韓、魏的軍隊尚未疲憊就去援救,那就是我們代替韓國受魏軍的攻擊,回過頭來反倒聽從韓國的指揮。況且魏國已有攻破韓國的打算,韓國就要亡國,必定要到東邊來向齊國告求救兵。我們趁機與韓國結下親密的關係,又可晚一些去利用魏軍的疲憊,這樣就能有更大的利益並得到受人尊敬的名聲。"宣王說:"很好。"於是暗中告訴韓國使者並把他送走。韓國由於依仗齊國救援,結果五戰都失敗了,只好向東把國家託付給齊國。齊國趁勢出兵,派田忌、田嬰爲統帥,孫臏爲軍師,進擊魏國以救援韓、趙,並在馬陵大敗魏軍,殺死魏將龐涓,俘虜了魏太子申。此後,三晉的君主都由田嬰引見,在博望朝拜齊王,盟誓之後離去。 宣王7年,齊王與魏王在平阿以南相會。第2年,又在甄城相會。魏惠王去世。再一年,齊宣王與魏襄王在徐州相會,諸侯互相稱王。宣王十年,楚軍包圍齊國的徐州。11年,齊國與魏國攻伐趙國,趙國決黃河水淹齊國、魏國的軍隊,齊、魏退兵。18年,秦惠王稱王。 宣王喜愛博學和能言善辯的士人,像騶衍、淳于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一流的七十六人,都賜給府第,封爲上大夫,讓他們不處理政事而專門議論學術。因此齊國的稷下學士又多起來了,將近數百以至上千人。 宣王19年,齊宣王去世,他的兒子湣王田地即位。 湣王元年(前323),秦國派張儀與各國執政大臣在齧(niè,聶)桑相會。三年,湣王把田嬰封在薛。四年,湣王從秦國迎娶他的夫人。七年,齊國與宋國攻打魏國,在觀澤把魏軍打敗。 湣王12年,齊國攻打魏國。楚國圍攻韓國的雍氏,秦國打敗楚將屈丐。蘇代對楚國大臣田軫說:"臣有事願拜見您,這件事非常完滿,會使楚國對您有利,成功了是福,不成功也是福。今天我站在門口,有人說到魏王曾對韓馮(píng,平)、張儀說:'煮棗將要失陷,齊軍又來進犯,您二位來救寡人就可以不敗;不來救寡人,寡人就無能爲力了。'這只是婉轉之辭。秦、韓的軍隊不向東救魏,十幾天之後,魏國就要轉變策略,韓國追隨秦國,秦國驅逐張儀,拱手侍奉齊、楚,這樣,您的事就成功了。"田軫說:"怎麼才能使秦、韓軍隊不向東進呢?"蘇代回答說:"韓馮救魏的言辭,一定不會對韓王說'我是爲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打退齊、宋,我趁勢聚合三國的軍隊,利用屈丐戰敗後的疲備,向南要求楚國割地,韓國失去的舊地一定能全部收回。'張儀救魏的言辭,一定不會對秦王說'我是爲了魏國',必定說'我將用秦、韓的兵力向東抵擋齊、宋,我將聚合三國的軍隊,趁屈丐戰敗後的疲憊,向南要楚國割地,名義上是爲保存將亡的國家,實際上是攻伐三川之後返回來,這是王者的事業。'您讓楚王給韓國土地,讓秦國控制兩國議和,您對秦王說'請讓楚國給韓國土地,而大王可以在三川一帶施逞威風,韓國的軍隊沒有動用就從楚國得到了土地。'韓馮向東發兵的言辭會怎樣對秦國說呢?他說'秦國不用兵就得到了三川,進攻楚國、韓國、使魏國受到困窘,魏國便不敢向東聯齊,這樣就孤立了齊國'。張儀向東發兵的言辭會怎樣說呢?他說'秦國、韓國想得到土地卻按兵不動,聲威震動了魏國,魏國不想失去和齊、楚的關係也就有所憑藉了。'魏國轉就對秦國、韓國的態度,爭着侍奉齊國和楚國,楚國正想得到魏國侍奉而又不想給韓國土地,您讓秦國、韓國不用兵就能得到土地,這是對兩國有大恩德啊。秦韓兩國國王受韓馮、張儀的威脅,向東發兵以便使魏國順服,您可以常常持勝券去責問秦、韓,這樣就使秦、韓兩國喜歡您而厭惡張儀用的本錢太多了。" 湣王13年,秦惠王去世。23年,齊軍和秦軍在重丘擊敗楚軍。24年,秦國派涇陽君到齊國作人質。25年,把涇陽君送回秦國。孟嘗君薛文到秦國,立即任秦國宰相,不久又逃離秦國。二十六年,齊國與韓國、魏國一起進攻秦國,到函谷關駐紮軍隊。28年,秦把河外之地給韓國以求和,三國軍隊撤去。29年,趙國人殺了他們的主父。齊國幫助趙國滅了中山國。 湣王36年,齊湣王自稱東帝,秦昭王自稱西帝。蘇代從燕國來到齊國,在章華東門拜見齊王。齊王說:"嘿,好啊,您來了!秦國派魏冉送來了帝號,您認爲怎麼樣?"蘇代回答說:"大王對臣的提問太倉卒了,而禍患的生產常常是不明顯的。希望大王接受帝號,但不要馬上就準備稱帝。秦國稱帝后,如果天下安定,大王再稱帝,也不算晚。況且在爭稱帝名時表示謙讓,也沒什麼關係。如果秦國稱帝后,天下都憎惡他,大王也就不要稱帝,以此收攏天下人心,這是很大的本錢。況且天下並立兩帝,大王認爲天下是尊崇齊國呢,還是尊崇秦國呢?"湣王說:"尊崇秦國。"蘇代說:"如果放棄帝號,天下是敬愛齊國呢,還是敬愛秦國呢?"湣王說:"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蘇代說:"東西兩帝訂立盟約進攻趙國有利,還是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湣王說:"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蘇代說:"盟約是均等的,可是與秦國一起稱帝,天下只尊崇秦國而輕視齊國,放棄了帝號,天下就會敬愛齊國而憎恨秦國,進攻趙國不如討伐宋國的暴君有利,所以希望大王明確地放棄帝號以收攏天下人心,背棄盟約,拋開秦國,不與秦國爭高低,大王要利用這個時機攻下宋國。佔有宋國,魏國的陽地也就危急了;佔有濟水以西,趙國的阿地以東一帶就危急了;佔有淮水以北,楚國的東部就危急了;佔有陶、平陸,魏都大梁的城門就被堵塞了。放棄帝號而用討伐宋國暴君的事代替,這樣,國家地位提高,名聲受人尊崇,燕國、楚國會因形勢所迫而歸服,天下各國都不敢不聽從齊國,這是像商湯和周武王那樣的義舉呀。名義上敬重秦國的稱帝,然後讓天下人都憎恨它,這就是所謂由卑下變爲尊貴的辦法。希望大王認真地考慮。"於是齊國放棄帝號,重新稱王,秦國也放棄了帝位。 湣王38年,齊國討伐宋國。秦昭王發怒說:"我愛宋國和愛新城、陽晉是一樣的。齊國的韓聶和我是朋友,可是卻進攻我所愛的地方,爲什麼呢?"蘇代爲齊國對秦王說:" 韓聶進攻宋國,就是爲了大王。齊國強大,再有宋國的輔助,楚、很必然恐慌,恐慌就一定向西侍奉秦國,這樣,大王不用一兵,不傷一卒,不用費事就會使魏國割讓安邑,這就是韓聶告求於大王的。"秦王說:"我擔心齊國很難看透,一會兒合縱,一會兒連橫,這怎麼解釋呢?"蘇代回答說:"天下各國的情況能讓齊國都知道嗎?齊國進攻宋國,它知道侍奉秦國應該有萬乘之國的力量輔助自己,不向西侍奉秦國,宋國也就不會安定。中原那些白髮的遊說之士都絞盡腦汁想離間齊、秦的聯合,那些駕車紛紛向西奔馳的人們,沒有一個人是去談論和齊國交好的;那些駕車紛紛向東奔馳的人們,沒有一個人是去談論同秦國交好的。爲什麼?因爲他們都不想讓齊、秦聯合。爲什麼三晉與楚那麼聰明而齊、秦那麼愚蠢呢?三晉與楚聯合一定要商議進攻齊、秦,齊、秦聯合一定要謀劃進攻三晉及楚。請大王根據這種情況決定行事吧!"秦王說:"好吧!"於是齊國就去討伐宋國,宋王出逃,死 在溫城。齊國在南方佔據了楚國的淮水以北土地,在西邊侵入了三晉,還打算吞併周室,立爲天子。泗水一帶的諸侯如鄒、魯等國的國君都向齊國稱臣,各國諸侯都很恐懼。 湣王39年,秦國來進攻齊國,攻下城邑九座。 湣王40年,燕、秦、楚及三晉合謀,各用派出精兵來進攻齊國,在濟水以西打敗齊軍。齊王的軍隊潰散退卻。燕將樂毅於是攻入齊都臨淄,全部掠取了齊國收藏的珍寶禮器。湣王出逃到衛國,衛國國君打開王宮讓他居住,向他稱臣並供給他用具。湣王卻很傲慢,衛國人就去侵擾他。湣王只得離開衛國,跑到鄒國、魯國,表現出傲慢的神氣,鄒、魯的國君都不收留他,於是又跑到莒。這時楚國派淖(nào,鬧)齒領兵救援齊國,因而就輔佐齊湣王,結果淖齒竟把湣殺了,並與燕國一起瓜分了侵佔齊國的土地和掠奪的寶器。 湣王遇害之後,他的兒子法章更名改姓去莒太史敫的家中當傭人。太史敫的女兒感到法章的相貌不凡,認爲他不是平常之人,憐愛他因而時常愉着送他一些衣食,並且和他私通了。淖齒離開莒城之後,莒城裏的人和齊國逃亡的大臣聚在一起尋找湣王的兒子,想要立他爲齊王。法章先是害怕他們要殺害自己,過了很久,纔敢自己聲言"我就是湣王的兒子"。 於是莒人共同讓法章即位,這就是襄王。由於擁有莒城而向齊國各地佈告:"新王已經在莒即位了。"襄王即位後,立太史氏的女兒爲王后,稱爲君王后,生了兒子名建。太史敫說:"女兒不經媒人而私自嫁人,不能算我的後代,她玷污了我們的家風。"他就終身不與君王后見面。君王后賢惠,並不因爲父親不見她的緣故就失掉了做子女的禮節。 襄王在莒住了5年,田單依靠即墨軍民打敗了燕軍,到莒迎接襄王,回到臨淄。齊國原有的土地全部重新歸屬齊國。齊王封田單爲安平君。 襄王14年(前270),秦軍進攻齊國的剛壽。19年,襄王去世,他的兒子田建即位。 齊王建即位6年,秦國進攻趙國,齊、楚去救它。秦國盤算說:"齊、楚援救趙國,如果他們關係親近,我們就退兵;如果他們不親近,我們就進攻它。"趙國沒有糧食,請求齊國支援粟米,齊國不答應。周子說:"不如答應它以便使秦兵撤退,不答應它秦兵就不會撤退,這樣就使秦國的計謀得逞,而齊、楚的計謀失敗了。況且趙國對於齊、楚來說,就是屏障啊,好像牙齒外面有嘴脣一樣,嘴脣沒有了,牙齒就會受寒。今天趙國滅亡,明天禍患就該到齊國、楚國了。而且救趙的事,應該像捧着漏水的甕去澆燒焦的鍋一樣。救趙、是高尚的義舉;使秦兵退卻,可以顯揚威名。仗義解救將亡的國家,揚威退卻強秦的軍隊,不盡力去做這件事而專注於吝惜糧食,爲國家出謀劃策的人錯了。"齊王不聽勸諫。秦軍在長平打敗了趙國的四十多軍隊,接着就包圍了邯鄲。 齊王建16年(前249),秦國滅亡周室。齊國君王后去世。23年,秦國設置東郡。28年,齊王到秦國朝拜,秦王政在咸陽設酒宴款待。35年,秦國滅亡韓國。37年,秦國滅亡趙國。38年,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秦王發覺了,殺死了荊軻。第二年,秦軍攻破燕都,燕王逃跑到遼東。再一年,秦國滅亡魏國,秦軍駐紮在歷下。42年,秦國滅亡楚國。第二年,俘虜了代王嘉,殺死燕王喜,滅亡燕國。 齊王建44年(前221),秦國進攻齊國。齊王聽從宰相後勝的計謀,不交戰就率軍投降秦國。秦國俘虜了齊王建,把他遷到共城。終於滅亡齊國改爲一郡。天下由秦統一, 秦王政建立稱號叫做皇帝。起初,君王后有賢德,侍奉秦國比較謹慎,與諸侯相交有信用,齊國又處在東部海濱,秦國日夜進攻三晉、燕、楚,這五國面對秦國的進攻只有分別謀求自救,因此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沒有遭受戰禍。君王后一去世,後勝做了齊國宰相,他接受了秦國間諜的許多金錢,派很多賓客到秦國,秦國又給他們很多錢,賓客們都回來進行反間活動,勸說齊王放棄合縱而歸向秦國,秦國因此能滅亡五國。五國滅亡後,秦軍終於攻入臨淄,百姓沒人敢反抗。齊王建於是投降,被遷到共城。所以齊國人抱怨王建不早與諸侯合縱攻秦,聽信奸臣及賓客的話以致亡國,人們編了歌唱道:"松樹呢,還是柏樹呢?讓王建住到共城的不是賓客嗎?"意思是痛恨王建使用賓客不注意審察。 太史公說:大概孔子晚年喜歡讀《易經》。《易經》作爲一學問,從有形無形的物象中預知未來,道理很深奧,如果不是博古通今明智達理的人,誰能專注於它呢!所以周太史爲田敬仲完卜卦,能占卜到十代以後;到田完逃奔齊國,懿仲爲他卜卦也是如此。田乞和田常所以接連殺害兩們國君,獨攬齊國政權,不一定是事情的形勢逐漸發展到了這樣地步,大概像是要遵循或符合占卜的預兆吧!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