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 三十世家 · 魯周公世家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
自文王在時,旦為子孝,篤仁,異於群子
及武王即位,旦常輔翼武王,用事居多
武王九年,東伐至盟津,周公輔行
十一年,伐紂,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
破殷,入商宮
已殺紂,周公把大鉞,召公把小鉞,以夾武王,釁社,告紂之罪於天,及殷民
釋箕子之囚
封紂子武庚祿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續殷祀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封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為魯公
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於是乃自以為質,設三壇,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於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爾元孫王發,勤勞阻疾
若爾三王是有負子之責於天,以旦代王發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王發不如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於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孫於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無墜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歸
今我其即命於元龜,爾之許我,我以其璧與圭歸,以俟爾命
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圭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發,於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發書視之,信吉
周公喜,開籥,乃見書遇吉
周公入賀武王曰:「王其無害
旦新受命三王,維長終是圖
茲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瘳
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攝行政者,恐天下畔周,無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憂勞天下久矣,於今而後成
武王蚤終,成王少,將以成周,我所以為之若此
」於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於魯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賤矣
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
子之魯,慎無以國驕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
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作大誥
遂誅管叔,殺武庚,放蔡叔
收殷餘民,以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以奉殷祀
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
諸侯咸服宗周
天降祉福,唐叔得禾,異母同穎,獻之成王,成王命唐叔以餽周公於東土,作餽禾
周公既受命禾,嘉天子命,作嘉禾
東土以集,周公歸報成王,乃為詩貽王,命之曰鴟鴞
王亦未敢訓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豐,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
其三月,周公往營成周雒邑,卜居焉,曰吉,遂國之
成王長,能聽政
於是周公乃還政於成王,成王臨朝
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諸侯
及七年後,還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如畏然
初,成王少時,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王少未有識,奸神命者乃旦也
」亦藏其策於府
成王病有瘳
及成王用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
成王發府,見周公禱書,乃泣,反周公
周公歸,恐成王壯,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
毋逸稱:「為人父母,為業至長久,子孫驕奢忘之,以亡其家,為人子可不慎乎!故昔在殷王中宗,嚴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懼不敢荒寧,故中宗饗國七十五年
其在高宗,久勞於外,為與小人,作其即位,乃有亮闇,三年不言,言乃讙,不敢荒寧,密靖殷國,至於小大無怨,故高宗饗國五十五年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久為小人於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侮寡,故祖甲饗國三十三年
」多士稱曰:「自湯至於帝乙,無不率祀明德,帝無不配天者
在今後嗣王紂,誕淫厥佚,不顧天及民之從也
其民皆可誅
」(周多士)「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饗國五十年
」作此以誡成王
成王在豐,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於是周公作周官,官別其宜,作立政,以便百姓
百姓說
周公在豐,病,將沒,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離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讓,葬周公於畢,從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周公卒後,秋未獲,暴風雷(雨),禾盡偃,大木盡拔
周國大恐
成王與大夫朝服以開金縢書,王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史百執事,史百執事曰:「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
」成王執書以泣,曰:「自今後其無繆卜乎!昔周公勤勞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盡起
二公命國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
歲則大孰
於是成王乃命魯得郊祭文王
魯有天子禮樂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周公卒,子伯禽固已前受封,是為魯公
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
」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
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
」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伯禽即位之後,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並興反
於是伯禽率師伐之於肸,作肸誓,曰:「陳爾甲胄,無敢不善
無敢傷牿
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復之
無敢寇攘,逾牆垣
魯人三郊三隧,峙爾芻茭、糗糧、楨乾,無敢不逮
我甲戌築而徵徐戎,無敢不及,有大刑
」作此肸誓,遂平徐戎,定魯
魯公伯禽卒,子考公酋立
考公四年卒,立弟熙,是謂煬公
煬公築茅闕門
六年卒,子幽公宰立
幽公十四年
幽公弟沸殺幽公而自立,是為魏公
魏公五十年卒,子厲公擢立
厲公三十七年卒,魯人立其弟具,是為獻公
獻公三十二年卒,子真公濞立
真公十四年,周厲王無道,出奔彘,共和行政
二十九年,周宣王即位
三十年,真公卒,弟敖立,是為武公
武公九年春,武公與長子括,少子戲,西朝周宣王
宣王愛戲,欲立戲為魯太子
周之樊仲山父諫宣王曰:「廢長立少,不順;不順,必犯王命;犯王命,必誅之:故出令不可不順也
令之不行,政之不立;行而不順,民將棄上
夫下事上,少事長,所以為順
今天子建諸侯,立其少,是教民逆也
若魯從之,諸侯效之,王命將有所壅;若弗從而誅之,是自誅王命也
誅之亦失,不誅亦失,王其圖之
」宣王弗聽,卒立戲為魯太子
夏,武公歸而卒,戲立,是為懿公
懿公九年,懿公兄括之子伯御與魯人攻弒懿公,而立伯御為君
伯御即位十一年,周宣王伐魯,殺其君伯御,而問魯公子能道順諸侯者,以為魯後
樊穆仲曰:「魯懿公弟稱,肅恭明神,敬事耆老;賦事行刑,必問於遺訓而咨於固實;不乾所問,不犯所(知)咨
」宣王曰:「然,能訓治其民矣
」乃立稱於夷宮,是為孝公
自是後,諸侯多畔王命
孝公二十五年,諸侯畔周,犬戎殺幽王
秦始列為諸侯
二十七年,孝公卒,子弗湟立,是為惠公
惠公三十年,晉人弒其君昭侯
四十五年,晉人又弒其君孝侯
四十六年,惠公卒,長庶子息攝當國,行君事,是為隱公
初,惠公適夫人無子,公賤妾聲子生子息
息長,為娶於宋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生子允
登宋女為夫人,以允為太子
及惠公卒,為允少故,魯人共令息攝政,不言即位
隱公五年,觀漁於棠
八年,與鄭易天子之太山之邑祊及許田,君子譏之
十一年冬,公子揮諂謂隱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
吾請為君殺子允,君以我為相
」隱公曰:「有先君命
吾為允少,故攝代
今允長矣,吾方營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
」揮懼子允聞而反誅之,乃反譖隱公於子允曰:「隱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圖之
請為子殺隱公
」子允許諾
十一月,隱公祭鐘巫,齊於社圃,館於蒍氏
揮使人殺隱公於蒍氏,而立子允為君,是為桓公
桓公元年,鄭以璧易天子之許田
二年,以宋之賂鼎入於太廟,君子譏之
三年,使揮迎婦於齊為夫人
六年,夫人生子,與桓公同日,故名曰同
同長,為太子
十六年,會於曹,伐鄭,入厲公
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夫人如齊
申繻諫止,公不聽,遂如齊
齊襄公通桓公夫人
公怒夫人,夫人以告齊侯
夏四月丙子,齊襄公饗公,公醉,使公子彭生抱魯桓公,因命彭生摺其脅,公死於車
魯人告於齊曰:「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好禮
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請得彭生除醜於諸侯
」齊人殺彭生以說魯
立太子同,是為莊公
莊公母夫人因留齊,不敢歸魯
莊公五年冬,伐衛,內衛惠公
八年,齊公子糾來奔
九年,魯欲內子糾於齊,後桓公,桓公發兵擊魯,魯急,殺子糾
召忽死
齊告魯生致管仲
魯人施伯曰:「齊欲得管仲,非殺之也,將用之,用之則為魯患
不如殺,以其屍與之
」莊公不聽,遂囚管仲與齊
齊人相管仲
十三年,魯莊公與曹沬會齊桓公於柯,曹沬劫齊桓公,求魯侵地,已盟而釋桓公
桓公欲背約,管仲諫,卒歸魯侵地
十五年,齊桓公始霸
二十三年,莊公如齊觀社
三十二年,初,莊公築台臨黨氏,見孟女,說而愛之,許立為夫人,割臂以盟
孟女生子斑
斑長,說梁氏女,往觀
圉人犖自牆外與梁氏女戲
斑怒,鞭犖
莊公聞之,曰:「犖有力焉,遂殺之,是未可鞭而置也
」斑未得殺
會莊公有疾
莊公有三弟,長曰慶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
莊公取齊女為夫人曰哀姜
哀姜無子
哀姜娣曰叔姜,生子開
莊公無適嗣,愛孟女,欲立其子斑
莊公病,而問嗣於弟叔牙
叔牙曰:「一繼一及,魯之常也
慶父在,可為嗣,君何憂?」莊公患叔牙欲立慶父,退而問季友
季友曰:「請以死立斑也
」莊公曰:「曩者叔牙欲立慶父,柰何?」季友以莊公命命牙待於針巫氏,使針季劫飲叔牙以鴆,曰:「飲此則有後奉祀;不然,死且無後
」牙遂飲鴆而死,魯立其子為叔孫氏
八月癸亥,莊公卒,季友竟立子斑為君,如莊公命
侍喪,捨於黨氏
先時慶父與哀姜私通,欲立哀姜娣子開
及莊公卒而季友立斑,十月己未,慶父使圉人犖殺魯公子斑於黨氏
季友奔陳
慶父竟立莊公子開,是為愍公
愍公二年,慶父與哀姜通益甚
哀姜與慶父謀殺愍公而立慶父
慶父使卜齮襲殺愍公於武闈
季友聞之,自陳與愍公弟申如邾,請魯求內之
魯人欲誅慶父
慶父恐,奔莒
於是季友奉子申入,立之,是為釐公
釐公亦莊公少子
哀姜恐,奔邾
季友以賂如莒求慶父,慶父歸,使人殺慶父,慶父請奔,弗聽,乃使大夫奚斯行哭而往
慶父聞奚斯音,乃自殺
齊桓公聞哀姜與慶父亂以危魯,及召之邾而殺之,以其屍歸,戮之魯
魯釐公請而葬之
季友母陳女,故亡在陳,陳故佐送季友及子申
季友之將生也,父魯桓公使人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閒於兩社,為公室輔
季友亡,則魯不昌
」及生,有文在掌曰‘友’,遂以名之,號為成季
其後為季氏,慶父後為孟氏也
釐公元年,以汶陽鄪封季友
季友為相
九年,晉里克殺其君奚齊、卓子
齊桓公率釐公討晉亂,至高梁而還,立晉惠公
十七年,齊桓公卒
二十四年,晉文公即位
三十三年,釐公卒,子興立,是為文公
文公元年,楚太子商臣弒其父成王,代立
三年,文公朝晉襄父
十一年十月甲午,魯敗翟於咸,獲長翟喬如,富父終甥舂其喉,以戈殺之,埋其首於子駒之門,以命宣伯
初,宋武公之世,鄋瞞伐宋,司徒皇父帥師御之,以敗翟於長丘,獲長翟緣斯
晉之滅路,獲喬如弟棼如
齊惠公二年,鄋瞞伐齊,齊王子城父獲其弟榮如,埋其首於北門
衛人獲其季弟簡如
鄋瞞由是遂亡
十五年,季文子使於晉
十八年二月,文公卒
文公有二妃:長妃齊女為哀姜,生子惡及視;次妃敬嬴,嬖愛,生子俀
俀私事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曰不可
襄仲請齊惠公,惠公新立,欲親魯,許之
冬十月,襄仲殺子惡及視而立俀,是為宣公
哀姜歸齊,哭而過市,曰:「天乎!襄仲為不道,殺適立庶!」市人皆哭,魯人謂之「哀姜」
魯由此公室卑,三桓彊
宣公俀十二年,楚莊王彊,圍鄭
鄭伯降,復國之
十八年,宣公卒,子成公黑肱立,是為成公
季文子曰:「使我殺適立庶失大援者,襄仲
」襄仲立宣公,公孫歸父有寵
宣公欲去三桓,與晉謀伐三桓
會宣公卒,季文子怨之,歸父奔齊
成公二年春,齊伐取我隆
夏,公與晉郄克敗齊頃公於砹齊復歸我侵地
四年,成公如晉,晉景公不敬魯
魯欲背晉合於楚,或諫,乃不
十年,成公如晉
晉景公卒,因留成公送葬,魯諱之
十五年,始與吳王壽夢會鍾離
十六年,宣伯告晉,欲誅季文子
文子有義,晉人弗許
十八年,成公卒,子午立,是為襄公
是時襄公三歲也
襄公元年,晉立悼公
往年冬,晉欒書弒其君厲公
四年,襄公朝晉
五年,季文子卒
家無衣帛之妾,廄無食粟之馬,府無金玉,以相三君
君子曰:「季文子廉忠矣

九年,與晉伐鄭
晉悼公冠襄公於衛,季武子從,相行禮
十一年,三桓氏分為三軍
十二年,朝晉
十六年,晉平公即位
二十一年,朝晉平公
二十二年,孔丘生
二十五年,齊崔杼弒其君莊公,立其弟景公
二十九年,吳延陵季子使魯,問周樂,盡知其意,魯人敬焉
三十一年六月,襄公卒
其九月,太子卒
魯人立齊歸之子裯為君,是為昭公
昭公年十九,猶有童心
穆叔不欲立,曰:「太子死,有母弟可立,不即立長
年鈞擇賢,義鈞則卜之
今裯非適嗣,且又居喪意不在戚而有喜色,若果立,必為季氏憂
」季武子弗聽,卒立之
比及葬,三易衰
君子曰:「是不終也

昭公三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魯恥焉
四年,楚靈王會諸侯於申,昭公稱病不往
七年,季武子卒
八年,楚靈王就章華台,召昭公
昭公往賀,賜昭公寶器;已而悔,復詐取之
十二年,朝晉至河,晉平公謝還之
十三年,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
十五年,朝晉,晉留之葬晉昭公,魯恥之
二十年,齊景公與晏子狩竟,因入魯問禮
二十一年,朝晉至河,晉謝還之
二十五年春,鸜鵒來巢
師己曰:「文成之世童謠曰‘鸜鵒來巢,公在乾侯
鸜鵒入處,公在外野’

季氏與郈氏鬥雞,季氏芥雞羽,郈氏金距
季平子怒而侵郈氏,郈昭伯亦怒平子
臧昭伯之弟會偽讒臧氏,匿季氏,臧昭伯囚季氏人
季平子怒,囚臧氏老
臧、郈氏以難告昭公
昭公九月戊戌伐季氏,遂入
平子登台請曰:「君以讒不察臣罪,誅之,請遷沂上
」弗許
請囚於鄪,弗許
請以五乘亡,弗許
子家駒曰:「君其許之
政自季氏久矣,為徒者眾,眾將合謀
」弗聽
郈氏曰:「必殺之
」叔孫氏之臣戾謂其眾曰:「無季氏與有,孰利?」皆曰:「無季氏是無叔孫氏
」戾曰:「然,救季氏!」遂敗公師
孟懿子聞叔孫氏勝,亦殺郈昭伯
郈昭伯為公使,故孟氏得之
三家共伐公,公遂奔
己亥,公至於齊
齊景公曰:「請致千社待君
」子家曰:「棄周公之業而臣於齊,可乎?」乃止
子家曰:「齊景公無信,不如早之晉
」弗從
叔孫見公還,見平子,平子頓首
初欲迎昭公,孟孫、季孫後悔,乃止
二十六年春,齊伐魯,取鄆而居昭公焉
夏,齊景公將內公,令無受魯賂
申豐、汝賈許齊臣高齕、子將粟五千庾
子將言於齊侯曰:「群臣不能事魯君,有異焉
宋元公為魯如晉,求內之,道卒
叔孫昭子求內其君,無病而死
不知天棄魯乎?抑魯君有罪於鬼神也?願君且待
」齊景公從之
二十八年,昭公如晉,求入
季平子私於晉六卿,六卿受季氏賂,諫晉君,晉君乃止,居昭公乾侯
二十九年,昭公如鄆
齊景公使人賜昭公書,自謂「主君」
昭公恥之,怒而去乾侯
三十一年,晉欲內昭公,召季平子
平子布衣跣行,因六卿謝罪
六卿為言曰:「晉欲內昭公,眾不從
」晉人止
三十二年,昭公卒於乾侯
魯人共立昭公弟宋為君,是為定公
定公立,趙簡子問史墨曰:「季氏亡乎?」史墨對曰:「不亡
季友有大功於魯,受鄪為上卿,至於文子、武子,世增其業
魯文公卒,東門遂殺適立庶,魯君於是失國政
政在季氏,於今四君矣
民不知君,何以得國!是以為君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定公五年,季平子卒
陽虎私怒,囚季桓子,與盟,乃捨之
七年,齊伐我,取鄆,以為魯陽虎邑以從政
八年,陽虎欲盡殺三桓適,而更立其所善庶子以代之;載季桓子將殺之,桓子詐而得脫
三桓共攻陽虎,陽虎居陽關
九年,魯伐陽虎,陽虎奔齊,已而奔晉趙氏
十年,定公與齊景公會於夾谷,孔子行相事
齊欲襲魯君,孔子以禮歷階,誅齊淫樂,齊侯懼,乃止,歸魯侵地而謝過
十二年,使仲由毀三桓城,收其甲兵
孟氏不肯墮城,伐之,不克而止
季桓子受齊女樂,孔子去
十五年,定公卒,子將立,是為哀公
哀公五年,齊景公卒
六年,齊田乞弒其君孺子
七年,吳王夫差彊,伐齊,至繒,徵百牢於魯
季康子使子貢說吳王及太宰嚭,以禮詘之
吳王曰:「我文身,不足責禮
」乃止
吳為鄒伐魯,至城下,盟而去
齊伐我,取三邑
十年,伐齊南邊
齊伐魯
季氏用冉有有功,思孔子,孔子自衛歸魯
齊田常弒其君簡公於俆州
孔子請伐之,哀公不聽
十五年,使子服景伯、子貢為介,適齊,齊歸我侵地
田常初相,欲親諸侯
十六年,孔子卒
二十二年,越王句踐滅吳王夫差
二十七年春,季康子卒
夏,哀公患三桓,將欲因諸侯以劫之,三桓亦患公作難,故君臣多閒
公游於陵阪,遇孟武伯於街,曰:「請問余及死乎?」對曰:「不知也
」公欲以越伐三桓
八月,哀公如陘氏
三桓攻公,公奔於衛,去如鄒,遂如越
國人迎哀公復歸,卒於有山氏
子寧立,是為悼公
悼公之時,三桓勝,魯如小侯,卑於三桓之家
十三年,三晉滅智伯,分其地有之
三十七年,悼公卒,子嘉立,是為元公
元公二十一年卒,子顯立,是為穆公
穆公三十三年卒,子奮立,是為共公
共公二十二年卒,子屯立,是為康公
康公九年卒,子匽立,是為景公
景公二十九年卒,子叔立,是為平公
是時六國皆稱王
平公十二年,秦惠王卒
二十年,平公卒,子賈立,是為文公
文公年,楚懷王死於秦
二十三年,文公卒,子讎立,是為頃公
頃公二年,秦拔楚之郢,楚頃王東徙於陳
十九年,楚伐我,取徐州
二十四年,楚考烈王伐滅魯
頃公亡,遷於下邑,為家人,魯絕祀
頃公卒於柯
魯起周公至頃公,凡三十四世
太史公曰:余聞孔子稱曰「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閒齗齗如也」
觀慶父及叔牙閔公之際,何其亂也?隱桓之事;襄仲殺適立庶;三家北面為臣,親攻昭公,昭公以奔
至其揖讓之禮則從矣,而行事何其戾也?
《魯周公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記卷三十三·魯周公世家第三》。本篇主要講述了周代重要的諸侯國之一魯國的興衰史。國君爲姬姓,侯爵。武王伐紂,歧周代商。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於少昊之虛曲阜,是爲魯公。魯公即魯侯。魯國先後傳二十五世,經三十六位國君,歷史800餘年。國都曲阜,到魯頃公二十四年(公元前256),魯亡於楚。
暫無
周公旦,是周武王之弟。從文王還在世時,旦作爲兒子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經常佐助輔弼武王,處理很多政務。武王九年,親自東征至盟津,周公隨軍輔助。十一年,討伐殷紂,軍至牧野,周公佐助武王,發佈了動員戰鬥的《牧誓》。周軍攻破殷都,進入殷王宮。殺殷紂以後,周公手持大鉞,召公手持小鉞,左右夾輔武王,舉行釁社之禮,向上天與殷民昭布紂之罪狀。把箕子從臨禁中釋放出來。封紂子武庚祿父,命管叔、蔡叔輔助他,以承續殷之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親戚。封周公於少昊故墟曲阜,就是魯公。但不讓周公去自己的封國,而是留在朝延輔佐武王。 武王戰勝殷紂的次年,天下統一之業尚未成功,武王患病,身體不安,羣臣恐懼,太公和召公就想虔敬地佔卜以明吉凶。周公說:“不可以令我們先王憂慮悲傷。”周公於是以自身爲質,設立三個祭壇,周公向北站立,捧璧持圭,向太王、王季、文王之靈祈禱。命史官作冊文祝告說:“你們的長孫周王發。辛勞成疾。如果三位先王欠上天一個兒子,請以旦代替周王發。旦靈巧能幹,多才多藝,能事奉鬼神。周王發不如旦多才多藝,不會事奉鬼神。但周王發受命于天庭,要普濟天下,而且能使你們的子孫在人世安定地生活,四方人民無不敬畏他。他能使天賜寶運長守不失,我們的先王也能永享奉祀。現在我通過占卜的大龜聽命於先王,你們若能答應我的要求,我將圭璧獻上,聽從您的吩咐。你們若不答應,我就把圭璧收藏起來。”周公命史官作冊文向太王、王季、文王祝告要用己身代替武王發之後,就到三王祭壇前占卜。卜人都說吉利,翻開兆書一看,果然是吉。周公十分高興,又開鎖察看藏於櫃中的佔兆書,也是吉象。周公即進宮祝賀武王說:“您沒有災禍,我剛接受三位先王之命,讓您只需考慮周室天下的長遠之計,別無他慮。此所謂上天爲天子考慮周到啊。”周公把冊文收進金絲纏束的櫃中密封,告誡守櫃者不許泄露。第二天,武王霍然痊癒。 後來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聽說武王死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爲處理政務,主持國家大權。管叔和他的諸弟在國中散佈流言說:“周公將對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訴太公望、召公奭(shì,式)說:“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國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沒法向我們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爲天下之業憂勞甚久,現在纔剛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爲了完成穩定周朝之大業,我才這樣做。”於是終究輔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魯國受封。周公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卻洗一次頭要三次握起頭髮,吃一頓飯三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來接待賢士,這樣還怕失掉天下賢人。你到魯國之後,千萬不要因有國土而驕慢於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領淮夷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舉兵東征,寫了《大誥》。於是誅斬管叔,殺掉武庚,流放蔡叔。收伏殷之遺民,封康叔於衛,封微子於宋,讓他奉行殷之祭祀。平定淮夷及東部其他地區,二年時間全部完成。諸侯都宗順周王朝。天降福瑞,唐叔得到二莖共生一穗的粟禾,獻給成王,成王命唐叔到東部周公軍隊駐地贈給周公,寫了《饋禾》。周公接受後,感激讚頌天子之命,寫了《嘉禾》。東方安定後,周公回報成王,作詩贈給成王,其詩名爲《鴟鴞》(chīxiāo)。成王也未敢責備周公。 成王七年二月乙未日,成王在鎬(hào)京朝拜武王廟,然後步行至豐京朝拜文王廟,命太保召公先行到洛邑勘察地形。三月,周公去洛邑營造成周京城,並進行占卜,得象大吉,於是就以洛邑爲國都。 成王長大,能夠處理國事了。於是周公就把政權還給成王,成王臨朝聽政。過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時,面向南方,背對扆(yǐ)壁,接受諸侯朝拜。七年之後,還政於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謹慎恭敬如履薄冰。 當初,成王幼小時,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命的是旦。”也把那祝告冊文藏於祕府,成王病果然痊癒。到成王臨朝後,有人說周公壞話,周公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祕府,發現周公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歸國後,怕成王年輕,爲政荒淫放蕩,就寫了《多士》、《毋逸》。《毋逸》說:“做父母者,經歷長久時期創業成功,其子孫驕奢淫逸忘記了祖先的困苦,毀敗了家業,做兒子的能不謹慎嗎?因此過去殷王中宗,莊重恭敬地畏懼天命,治民時嚴以律己,競競業業不敢荒廢事業自圖逸樂,所以中宗擁有國家七十五年之久。殷之高宗,久在民間勞碌,與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後居喪,三年不言語,一旦說話就得到臣民擁戴,不敢荒淫逸樂,使殷國家安定,小民大臣均無怨言,所以高宗擁有國家五十五年。殷王祖甲,覺得自己並非長子,爲王不宜,因此長時間逃避於民間,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國家、施惠於民,不悔慢鰥寡孤獨之人,所以祖甲擁有國家三十三年。”《多士》說:“自湯至帝乙,殷代諸王無不遵循禮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後來到殷紂時,大爲荒淫逸樂,不顧天意民心,萬民都認爲他該殺。”“周文王每天日頭偏西還顧不上吃飯,擁有國家五十年。”周公寫了這些用來告誡成王。 成王居於豐京,當時天下雖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職制度尚未安排得當,於是周公寫了《周官》,劃定百官職責。寫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歡悅。 周公在豐京患病,臨終時說:“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也謙讓,最後把周公葬於畢邑,伴隨文王,來表示成王不敢以周公爲臣。周公去世那年秋後,莊稼尚未收割,一場暴風雷霆,禾稼倒伏,大樹連根拔起。王都的人十分害怕。成王和衆大夫穿好朝服打開金縢之書,看到周公願以己身代武王去死的冊文。太公、召公和成王於是問史官和有關人員,他們說:“確有此事,但過去周公命令我們不許說出去。”成王手執冊文而泣,說:“今後不要在篤行占卜了!過去周公爲王室辛勞,但我年幼不理解。現在上天發威來彰明周公之德,現在我應設祭迎其神,亦合於我們國家之禮。”成王於是舉行郊天之禮,果真天下雨,風向反轉,倒伏之禾全部立起。太公、召公命國人,凡倒下的大樹都扶起培實土基。當年大豐收。於是成王特淮魯國可以行郊祭天和廟祭文王之禮。魯國所以有周天子一樣的禮樂,是因爲褒獎周公的德行啊。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2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