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歸去來辭》贈契順
余謫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隨,餘分寓許昌、宜興,嶺海隔絕
諸子不聞余耗,憂愁無聊
蘇州定慧院學佛者卓契順謂邁曰:「子何憂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當爲子將書問之

紹聖三年三月二日,契順涉江度嶺,徒行露宿,僵仆瘴霧,黧面繭足以至惠州,得書徑還
餘問其所求,答曰:「契順惟無所求而後來惠州;若有所求,當走都下矣
」苦問不已,乃曰:「昔蔡明遠鄱陽一校耳,顏魯公絕糧江淮之間,明遠載米以周之
魯公憐其意,遺以尺書,天下至今知有明遠也
今契順雖無米與公,然區區萬里之勤,儻可以援明遠例,得數字乎?」余欣然許之
獨愧名節之重,字畫之好,不逮魯公,故爲書淵明《歸去來辭》以遺之,庶幾契順託此文以不朽也
暫無
暫無
我被貶居住在惠州,子由被貶到高安,各有一個兒子跟在身邊,其他兩個兒子分別在許昌宜興居住,隔着千山萬水,孩子們都沒有我的消息,很是憂愁煩悶。蘇州定惠院學佛者卓契順告訴蘇邁:「你何必這麼擔憂,惠州又不在天上,走過去總可以走到,我一定替你向你父親要封書信。」 紹聖三年三月二日,契順渡江越嶺,步行露宿,曾累得身體僵硬而倒在瘴氣中,蓬頭垢面,雙腳長滿繭子來到惠州,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我問他有什麼要求,契順回答說:「我沒有任何要求纔來惠州的,如果有要求,就應該跑到京城裏。」幾番苦苦相問,契順纔說:「從前,蔡明遠衹不過是鄱陽的一個校官,顏真卿在江淮間沒有糧食,明遠大老遠地載着大米去幫助魯公,魯公敬佩他的壯舉,將這件事情寫到書裏,直到現在,大家都還知道明遠這個人,現在契順(我)雖然沒有米給您,也僅僅走了幾萬裏,如果可以像明遠那樣,得到先生的幾個字可以嗎?」我很高興答應他。只是很慚愧,無論是名節還是字畫,我都不及魯公,所以抄寫陶淵明《歸去來辭》送給之,希望這些文字能讓契順能流芳百世。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