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归去来辞》赠契顺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
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
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
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
”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
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
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
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暂无
暂无
我被贬居住在惠州,子由被贬到高安,各有一个儿子跟在身边,其他两个儿子分别在许昌宜兴居住,隔着千山万水,孩子们都没有我的消息,很是忧愁烦闷。苏州定惠院学佛者卓契顺告诉苏迈:“你何必这么担忧,惠州又不在天上,走过去总可以走到,我一定替你向你父亲要封书信。”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渡江越岭,步行露宿,曾累得身体僵硬而倒在瘴气中,蓬头垢面,双脚长满茧子来到惠州,拿到我的信就要回去。我问他有什么要求,契顺回答说:“我没有任何要求才来惠州的,如果有要求,就应该跑到京城里。”几番苦苦相问,契顺才说:“从前,蔡明远只不过是鄱阳的一个校官,颜真卿在江淮间没有粮食,明远大老远地载着大米去帮助鲁公,鲁公敬佩他的壮举,将这件事情写到书里,直到现在,大家都还知道明远这个人,现在契顺(我)虽然没有米给您,也仅仅走了几万里,如果可以像明远那样,得到先生的几个字可以吗?”我很高兴答应他。只是很惭愧,无论是名节还是字画,我都不及鲁公,所以抄写陶渊明《归去来辞》送给之,希望这些文字能让契顺能流芳百世。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