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崔立之書
斯立足下:僕見險不能止,動不得時,顛頓狼狽,失其所操持,困不知變,以至辱於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憫笑,天下之所背而馳者也
足下猶復以爲可教,貶損道德,乃至手筆以問之,扳援古昔,辭義高遠,且進且勸,足下之於故舊之道得矣
雖僕亦固望於吾子,不敢望於他人者耳
然尚有似不相曉者,非故欲發餘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不能默默,聊復自明
僕始年十六七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爲人之仕者,皆爲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爲人耳
及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僕誠樂之,就求其術,或出禮部所試賦詩策等以相示,僕以爲可無學而能,因詣州縣求舉
有司者好惡出於其心,四舉而後有成,亦未即得仕
聞吏部有以博學宏詞選者,人尤謂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術,或出所試文章,亦禮部之類,私怪其故,然猶樂其名,因又詣州府求舉,凡二試於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於中書,雖不得仕,人或謂之能焉
退因自取所試讀之,乃類於俳優者之辭,顏忸怩而心不寧者數月
既已爲之,則欲有所成就,《書》所謂恥過作非者也
因復求舉,亦無幸焉,乃復自疑,以爲所試與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觀之,餘亦無甚愧焉
夫所謂博學者,豈今之所謂者乎?夫所謂宏詞者,豈今之所謂者乎?誠使古之豪傑之士,若屈原、孟軻、司馬遷、相如、揚雄之徒,進於是選,必知其懷慚?乃不自進而已耳
設使與夫今之善進取者,競於蒙昧之中,僕必知其辱焉
然彼五子者,且使生於今之世,其道雖不顯於天下,其自負何如哉!肯與夫鬥筲者決得失於一夫之目,而爲之憂樂哉!故凡僕之汲汲於進者,其小得蓋欲以具裘葛、養窮孤,其大得蓋欲以同吾之所樂於人耳,其他可否,自計已熟,誠不待人而後知
今足下乃復比之獻玉者,以爲必俟工人之剖,然後見知於天下,雖兩刖足不爲病,且無使者再克
誠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進者,豈舍此而無門哉?足下謂我必待是而後進者,尤非相悉之辭也
僕之玉固未嘗獻,而足固未嘗刖,足下無爲爲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風俗尚有未及於古者,邊境尚有被甲執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爲憂
僕雖不賢,亦且潛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薦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猶取一障而乘之
若都不可得,猶將耕於寬間之野,釣於寂寞之濱,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於無窮,誅奸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
二者將必有一可
足下以爲僕之玉凡幾獻,而足凡幾刖也,又所謂者果誰哉?再克之刑信如何也?士固信於知己,微足下無以發吾之狂言
愈再拜
足下猶復以爲可教,貶損道德,乃至手筆以問之,扳援古昔,辭義高遠,且進且勸,足下之於故舊之道得矣
雖僕亦固望於吾子,不敢望於他人者耳
然尚有似不相曉者,非故欲發餘乎?不然,何子之不以丈夫期我也?不能默默,聊復自明
僕始年十六七時,未知人事,讀聖人之書,以爲人之仕者,皆爲人耳,非有利乎己也
及年二十時,苦家貧,衣食不足,謀於所親,然後知仕之不唯爲人耳
及來京師,見有舉進士者,人多貴之,僕誠樂之,就求其術,或出禮部所試賦詩策等以相示,僕以爲可無學而能,因詣州縣求舉
有司者好惡出於其心,四舉而後有成,亦未即得仕
聞吏部有以博學宏詞選者,人尤謂之才,且得美仕,就求其術,或出所試文章,亦禮部之類,私怪其故,然猶樂其名,因又詣州府求舉,凡二試於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於中書,雖不得仕,人或謂之能焉
退因自取所試讀之,乃類於俳優者之辭,顏忸怩而心不寧者數月
既已爲之,則欲有所成就,《書》所謂恥過作非者也
因復求舉,亦無幸焉,乃復自疑,以爲所試與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觀之,餘亦無甚愧焉
夫所謂博學者,豈今之所謂者乎?夫所謂宏詞者,豈今之所謂者乎?誠使古之豪傑之士,若屈原、孟軻、司馬遷、相如、揚雄之徒,進於是選,必知其懷慚?乃不自進而已耳
設使與夫今之善進取者,競於蒙昧之中,僕必知其辱焉
然彼五子者,且使生於今之世,其道雖不顯於天下,其自負何如哉!肯與夫鬥筲者決得失於一夫之目,而爲之憂樂哉!故凡僕之汲汲於進者,其小得蓋欲以具裘葛、養窮孤,其大得蓋欲以同吾之所樂於人耳,其他可否,自計已熟,誠不待人而後知
今足下乃復比之獻玉者,以爲必俟工人之剖,然後見知於天下,雖兩刖足不爲病,且無使者再克
誠足下相勉之意厚也,然仕進者,豈舍此而無門哉?足下謂我必待是而後進者,尤非相悉之辭也
僕之玉固未嘗獻,而足固未嘗刖,足下無爲爲我戚戚也
方今天下風俗尚有未及於古者,邊境尚有被甲執兵者,主上不得怡,而宰相以爲憂
僕雖不賢,亦且潛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薦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下猶取一障而乘之
若都不可得,猶將耕於寬間之野,釣於寂寞之濱,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於無窮,誅奸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
二者將必有一可
足下以爲僕之玉凡幾獻,而足凡幾刖也,又所謂者果誰哉?再克之刑信如何也?士固信於知己,微足下無以發吾之狂言
愈再拜
《答崔立之書》寫於貞元十一年夏,韓愈三次上書宰相不遇,離京東歸時。崔立之,字斯立。
暫無
斯立先生:我這個人遇險不知停止,行事不識時務,以至於顛沛流離、狼狽不堪、顔面丢盡,(卻仍然)身處困厄而不懂變通,以至於多次參加考試均失敗受辱,成了被君子和小人恥笑、全天下都背離拋棄的人。
我年紀在十六七歲時,不諳世事,讀了聖賢之書,認爲人們做官都是爲了他人(謀利益),(而)不是(爲了)對自己有好處。到了二十歲時,(我)苦於家境貧寒,衣食不足,(衹能)投靠親友,這纔知道做官不僅僅是爲了他人。等(我)來到京師後,看見那些中了進士的人,大家都對他們很看重。我很嚮往那樣,(就)嚮(他們)討教考取進士的方法。有人拏出禮部應試的賦、詩、策等給我看,我認爲(這類東西)可以不用學就會做,於是就到(所在)州縣應考。(由於)主持考試的官員評定應考者完全出於個人好惡,(所以我)考了四次纔得中,也沒有很快得到官職任命。聽説吏部有用博學宏辭科考試選拔的人才,別人更加推崇其才能,而且能得到較好的職位。(我就)嚮(他們)討教考取博學宏辭科的方法,有人拏出應試的文章,也是禮部應試那類文章。我心裏感到很奇怪,但還是很嚮往博學宏辭科的名聲,就又到(所在)州府應考。一共兩次參加吏部的考試,(其中)一次考中了,卻又被中書省(從任命的名單中)除名了。(我)雖然沒有得到官職任命,(但仍)有人認爲我有才能。(我)回頭重讀那些應試的文章,(發現)竟然像歌舞滑稽戲藝人的語言一樣,(我)臉上慚愧、心中不安了好幾箇月。(但我)旣然已經做了求官的事,就想要做出點成就來。於是又一次參加考試,也沒有考中。
博學這箇稱呼,難道是如今説的含義嗎?宏辭這箇稱呼,難道是如今説的含義嗎?如果眞的讓古代的豪傑之士如屈原、孟軻、司馬遷、司馬相如、揚雄等人,參加這種考試,(我)知道(他們)一定會懷著羞慚,心甘情願退出考試罷了。如果(讓他們)與當今那些慣會以考進士、舉宏辭而取得官位的人進行那種蒙昧無聊的競爭,我知道他們必然會失敗受辱。但是那五位先生,如果讓(他們)生在當今,他們的思想主張即使不能顯揚於天下,(但)他們的自信會怎麽樣呢!(他們)怎麽肯和才識短淺的小人在庸夫俗子面前一爭高低,爲此憂傷或快樂呢!所以我幾次急切地求進爲官的原因是,如果做小官,大槪是用來解決自己的衣食之需,贍養困厄孤苦的人;如果做大官,大槪是想讓別人和我享受同樣的歡樂。其他門路可行與否,(我)自己已經考慮得非常成熟了,實在不必等待別人(指點)然後纔明白。
如今您又把我比作獻和氏璧的卞和,認爲一定要等待工人剖開(我的)璞玉,然後纔能被天下人了解,即使是(像卞和那樣)兩次被砍腳也不算恥辱。您對我的勉勵之意實在是非常深切的,然而求官的人難道除此就再也沒有門路了嗎?您説我一定要等考取博學宏辭科之後(纔能)進入仕途,(這)更不是對我熟悉了解(的人説)的話。我的“玉”固然還未呈獻(給皇帝),但我的腳也不曾被人砍去,您不必爲我過於憂傷。
如今的社會風尙還有比不上古時候淳厚的情況,邊境上還有披甲胄執兵器的侵略者,皇帝(還)未能心神愉悅,宰相(還在)爲此憂慮。我雖然不算賢達,也將潛心探究社會的利弊得失,呈給我們的宰相,獻給我們的皇帝,高的目標是希望得到卿大夫的職位,低的目標尙且可以獲取一箇地方官的職位。如果(這些)都得不到,(我)還將到寬閑之野去種地,到清靜的水邊去垂釣,搜求國家的遺聞佚事,考據賢人哲士的生平行事,撰寫一部唐代的經書,流傳後世,聲討那些死去的姦詐諂媚的人,張揚隱逸之士鮮爲人知的美好品德所潛藏的光輝。這二者之間必將有一種是可以實現的。讀書人當然相信知己,假如沒有您,也不會有機會讓我説這些狂話。韓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