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眠畫羅漢記
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
一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凡未渡者五人:一人值壞紙,僅見腰足
一人戴笠攜杖,衣袂翩然,若將渡而無意者
一人凝立無望,開口自語
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纏結狀,雙屨脫置足旁,回顧微哂
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測淺深者
爲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視,口呿不合
一人脫衣,又手捧之而承以首
一人前其杖,回首視捧衣者
兩童子首髮鬅鬙,共舁一人以渡
所舁者長眉覆頰,面怪偉如秋潭老蛟
一人仰面視長眉者
一人貌亦老蒼,傴僂策杖,去岸無幾,若幸其將至者
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閉口,以手反負之,若重不能勝者
一人貌老過於傴僂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
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勢起之;老者努其喙,纈紋皆見
又一人已渡者,雙足尚跣,出其履將納之,而仰視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軒渠自得
按羅漢於佛氏爲得道之稱,後世所傳高僧,猶云錫飛杯渡
而爲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
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爲此圖以警發之歟?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畫像儼若孔、老,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
這篇文章選自《黃陶庵先生全集·卷七》。李龍眠,即宋代著名畫家李公麟,字伯時,號龍眠居士,擅長畫山水佛像。文章描繪了李龍眠所畫的一幅十八羅漢渡江圖,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種類型,一一勾勒出畫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和動作以及相互關係,生動地展現了畫家的藝術功力。結尾點明畫家的用意,是要說明十八羅漢渡江像平常人一樣艱辛,並不像人傳說的那樣有“錫飛杯渡”的本事。讀此文,使人如見原畫,又瞭解了畫家的寓意和筆法特色。
漫滅:磨滅看不清。 值:遇到。 跽(jì):兩膝跪着,上身挺直。 哂(shěn):微笑。 踞:倚。 策杖:扶着柺杖。 呿(qū):張口。 承以首:頂在頭上。 鬅鬙(péng sēng)頭髮散亂的樣子。 舁(yú):擡。 傴僂(yǔlǚ):駝背。 喙(huì):嘴。 纈(xié)紋:皺紋。 跣(xiǎn):光腳。 軒渠:愉快、暢適的樣子。 錫飛杯渡:古代關於高僧的傳說。錫飛,跨着錫杖飛行;錫,僧人所用的錫杖;杯渡,乘着木杯渡河。 作止語默:活動、休止、說話、沉默。 警發:警示、啓發。 太清樓:北宋真宗藏書畫處。 呂真人:呂洞賓。相傳爲八仙之一。 儼若:很像。 孔:孔子。 老:老子。 輕揚:超脫塵世的樣子。
李龍眠畫的羅漢渡江圖,共有十八人。但因畫上一角已損壞模糊,僅存羅漢十五個半,以及三個童子。 畫中沒有渡江有五人。一個正巧在畫紙損壞處,只看到腰和腳。一個戴着斗笠,手拿柺杖,衣袖飄揚,好像並不想渡江。一個直立着眺望遠方,自言自語。一個左腳跪着,右腳蹲着,兩手交叉抱住膝蓋,兩隻鞋子脫放腳邊,回頭微笑着。一個坐在岸邊,用手撐住地面,把腳伸進水裏,好像在探測江水的深淺。 正渡江約有九人:一個用手提起衣襬,一個左手拄着柺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張得大大的合不攏來。一個脫下衣服,兩手託着,頂在頭上。一個把柺杖拄在身前,而回頭看兩手託衣的人。兩個童子頭髮散亂,共擡一人渡水。他們擡着的人,眉毛長長的,蓋住面頰,長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龍。一個仰着頭看長眉老人。一個相貌也老了,駝着背拄着手杖,離岸不遠,神情好像在慶幸快要到達了。一個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睜得大大的,嘴脣抿得緊緊的,反過手來揹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個相貌比駝背的更老,右腳已登岸,左腳還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個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勢要拉他上來。老人嘟着嘴,皺紋畢現。又有一個已登岸的,還赤着雙腳,拿出鞋子準備穿上,卻又擡頭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羅漢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稱呼,後代流傳的高僧傳,還有神僧乘法杖飛行、坐木杯渡水的記載。而這些羅漢渡江,竟然如此艱苦,真是令人奇怪。我推測作畫者的用意,難道是因爲佛陀的舉止言語,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學佛的人,卻只想尋求奇幻特殊、令人驚喜的事,所以畫這一幅圖,來告誡提醒人們嗎?從前人說太清樓所藏的呂洞賓畫像,相貌莊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畫家畫的揚揚自得的樣子不同,應當就是這個用意。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