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家别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人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无家别》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新题乐府组诗「三吏三别」之一。此诗叙写了一个邺城败后还乡无家可归、重又被征的军人,通过他的遭遇反映出当时农村的凋敝荒芜以及战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对统治者的残暴、腐朽,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全诗情景交融,感人至深。全诗情感虽沉痛凄婉,批驳虽强烈深刻,却不是一味直陈显言,而是借景、物、事来寄情抒怀,显示了感人的艺术魅力。
天宝后:指安史之乱以后。开篇是以追叙写起,追溯无家的原因,引出下文。
「园庐但蒿藜」句:极为概括也极为沉痛地传达出安禄山乱后的悲惨景象:什么都没有,唯有一片蒿藜(也就是野草)。
贱子:这位无家者的自谓。阵败:指邺城之败。
日瘦:日光淡薄,杜甫的自创语。
怒我啼:对我发怒且啼叫。写乡村的久已荒芜,野兽猖獗出没。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句:以「宿鸟」自比,言人皆恋故土,所以即便是困守穷栖,依旧在所不辞。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pí)」句:谓他又要被征去打仗。鞞,古同「鼙」,鼓名。
无所携:谓家里没有可以告别的人。携:即离。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句:以能够服役于本州而自幸。
终转迷:终究是前途迷茫,生死凶吉难料。
齐:齐同。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句:更进一层,是自伤语。是说家乡已经一无所有,在本州当兵和在外县当兵都是一样。
「五年委沟溪」句:从天宝十四年安禄山作乱到这一年正是五年。委沟溪,指母亲葬在山谷里。
两酸嘶:是说母子两个人都饮恨。酸嘶,失声痛哭。
蒸黎:指劳动人民。蒸,众;黎,黑。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我的乡里百馀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四邻还剩些什么人呢?只有一两个老寡妇。宿鸟总是留恋着本枝,我也同样依恋故土,哪能辞乡而去,且在此地栖宿。正当春季,我扛起锄头下田,到了天晚还忙着浇田。县吏知道我回来了,又征召我去练习军中的骑鼓。虽然在本州服役,家里也没什么可带。近处去,我只有空身一人;远处去终究也会迷失。家乡既已一片空荡,远近对我来说都是一样。永远伤痛我长年生病的母亲,死了五年也没有好好埋葬。她生了我,却得不到我的服侍,母子二人终身忍受辛酸。人活在世上却无家可别,这老百姓可怎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