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虛賦
楚使子虛使於齊,齊王悉發境內之士,備車騎之衆,與使者出畋。
畋罷,子虛過詫烏有先生,而亡是公存焉。
坐定,烏有先生問曰:「今日畋樂乎?」子虛曰:「樂。」「獲多乎?」曰:「少。」「然則何樂?」對曰:「僕樂齊王之欲夸僕以車騎之衆,而僕對以雲夢之事也。」曰:「可得聞乎?」
子虛曰:「可。
王車駕千乘,選徒萬騎,畋於海濱,列卒滿澤,罘網彌山。
掩兔轔鹿,射麋腳麟,騖於鹽浦,割鮮染輪。
射中獲多,矜而自功,顧謂僕曰:『楚亦有平原廣澤遊獵之地饒樂若此者乎?楚王之獵孰與寡人乎?』僕下車對曰:『臣,楚國之鄙人也,幸得宿衛十有餘年,時從出遊,遊於後園,覽於有無,然猶未能徧覩也,又焉足以言其外澤者乎?』齊王曰:『雖然,略以子之所聞見而言之。
』」
「僕對曰:『唯唯。
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覩其餘也。
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耳,名曰雲夢。
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𡷏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干青雲;罷池陂陁,下屬江河。
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黃白坿,錫碧金銀,衆色炫耀,照爛龍鱗。
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昆吾,瑊玏玄厲,碝石碔砆。
其東則有蕙圃蘅蘭,茝若射干,𦲄藭菖蒲,江離蘪蕪,諸柘巴且。
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阤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
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荔,薜莎青薠。
其埤濕則生藏莨蒹葭,東蘠彫胡,蓮藕觚蘆,菴䕡軒芋。
衆物居之,不可勝圖。
其西則有湧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蔆華,內隱鉅石白沙。
其中則有神龜蛟鼉,瑇瑁鱉黿。
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柟豫樟,桂椒木蘭,蘗離朱楊。
樝棃梬栗,橘柚芬芳。
其上則有赤猿玃猱,鵷鶵孔鸞,騰遠射干。
其下則有白虎玄豹,蟃蜒貙犴,兕象野犀,窮奇獌狿。」
「『於是乎乃使專諸之倫,手格此獸。
楚王乃駕馴駮之駟,乘彫玉之輿,靡魚鬚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將之雄戟,左烏號之彫弓,右夏服之勁箭;陽子驂乘,孅阿爲御,案節未舒,即陵狡獸。
蹴蛩蛩,轔距虛,軼野馬,𨎥騊駼,乘遺風,射游騏,鯈眒倩浰,雷動猋至,星流霆擊。
弓不虛發,中必決眥,洞胸達掖,絕乎心繫,獲若雨獸,揜草蔽地。
於是楚王乃弭節徘徊,翱翔容與。
覽乎陰林,觀壯士之暴怒,與猛獸之恐懼,徼𠫷受詘,殫覩衆物之變態。」
「『於是鄭女曼姬,被阿緆,揄紵縞,雜纖羅,垂霧縠,襞積褰縐,紆徐委曲,鬱橈谿谷;衯衯裶裶,揚袘戌削,蜚襳垂髾;扶輿猗靡,翕呷萃蔡;下靡蘭蕙,上拂羽蓋;錯翡翠之威蕤,繆繞玉綏;眇眇忽忽,若神仙之髣髴。」
「『於是乃相與獠於蕙圃,媻姗勃窣,上乎金隄,揜翡翠,射鵔鸃,微矰出,孅繳施,弋白鵠,連鴐鵞,雙鶬下,玄鶴加。
怠而後發,游於清池,浮文鷁,揚旌枻,張翠帷,建羽蓋,罔瑇瑁,鉤紫貝;摐金鼓,吹鳴籟,榜人歌,聲流喝。
水蟲駭。
波鴻沸,涌泉起,奔揚會,磊石相擊,硠硠礚礚,若雷霆之聲,聞乎數百里之外。」
「『將息獠者,擊靈鼓,起烽燧,車案行,騎就隊,纚乎淫淫,般乎裔裔。
於是楚王乃登雲陽之臺,泊乎無爲,憺乎自持,勺藥之和具而後御之,不若大王終日馳騁,曾不下輿,脟割輪焠,自以爲娛。
臣竊觀之,齊殆不如。
』於是齊王無以應僕也。」
烏有先生曰:「是何言之過也!足下不遠千里,來貺齊國,王悉發境內之士,備車騎之衆與使者出畋,乃欲戮力致獲以娛左右,何名爲夸哉!問楚地之有無者,願聞大國之風烈,先生之餘論。
今足下不稱楚王之德厚,而盛推雲夢以爲驕,奢言淫樂而顯侈靡,竊爲足下不取也。
必若所言,固非楚國之美也。
有而言之,是彰君惡;無而言之,是害足下之信。
彰君之惡而傷私義,二者無一可,而先生行之,必且輕於齊而累於楚矣。
且齊東渚鉅海,南有琅邪,觀乎成山,射乎之罘,浮渤澥,遊孟諸,邪與肅慎爲鄰,右以湯谷爲界,秋田乎青丘,仿偟乎海外,吞若雲夢者八九,於其胸中曾不蔕芥。
若乃俶儻瑰瑋,異方殊類,珍怪鳥獸,萬端鱗崒,充牣其中者,不可勝記,禹不能名,卨不能計。
然在諸侯之位,不敢言游戲之樂,苑囿之大;先生又見客,是以王辭而不復,何爲無以應哉!」
《子虛賦》是漢代辭賦家司馬相如早期遊樑時所作,有着濃厚的黃老道家色彩。
《子虛賦》作於司馬相如爲樑孝王賓客時,時在漢景帝年間,其主題是以這一時期以虛靜爲君的道家思想爲指向的,但是景帝不好辭賦並沒有得到景帝的賞識。
卻爲後來的漢武帝所賞識。
此賦寫楚國之子虛先生出使齊國,子虛向烏有先生講述隨齊王出獵,齊王問及楚國,極力鋪排楚國之廣大豐饒,以至雲夢不過是其後花園之小小一角。
烏有不服,便以齊國之大海名山、異方殊類,傲視子虛。
其主要意義是通過這種誇張聲勢的描寫,表現了漢一代王朝的強大聲勢和雄偉氣魄。
此賦極鋪張揚厲之能事,詞藻豐富,描寫工麗,散韻相間,標誌着漢大賦的完全成熟。
它與《上林賦》構成姊妹篇,都是漢代漢族文學正式確立的標誌性作品。
子虛:與烏有先生都是賦中虛構的人物。
《子虛賦》不同傳本文字出入較大,這裏是依李善注《文選·卷七》。
悉:全、皆。
士:兵。
備:齊全。
畋(tián):打獵。
過:拜訪。
詫(chà):通「託」,誇誑、誇耀。
罘(fú):捕兔的網。
罔:捕魚的網。
彌(mí):滿。
掩:覆蓋、罩住。
轔:用車輪輾壓。
麋:麇鹿。
腳:本指動物的小腿,此用爲動詞,捉住小腿之意。
麟:雄鹿,非指古人作爲祥瑞之物的麟。
騖:縱橫奔馳。
鹽浦:海邊鹽灘。
割鮮染輪:言獵獲之物甚多。
鮮,指鳥獸的生肉;染輪,血染車輪。
矜:驕矜、誇耀。
自功:自我誇功。
何與:何如,比起來怎麼樣。
鄙人:見識淺陋的人。
覩(dǔ):《玉篇》:「古文『睹』字。」
唯唯:應答的聲音。
特:衹。
盤紆:迂迴曲折。
茀鬱:山勢曲折的樣子。
隆崇:高聳之狀。
?崒(lùzú):山勢高峻險要的樣子。
岑崟(yín):《方言》釋爲「峻貌」,即山勢高峻的樣子。
參差:形容山嶺高低不齊的樣子。
蔽:全遮住。
虧:半缺。
交錯糾紛:形容山嶺交錯重疊,雜亂無序。
干:接觸。
按:《文選》李善注引孔安國《尚書傳》曰:「干,犯也。」
罷(pí)池:山坡傾斜的樣子。
下文「陂陀」亦此意。
屬:連接。
丹:硃砂。
青:石青,可制染料。
赭(zhě):赤土。
堊(è):白土。
雌黃:一種礦物名,即石黃,可制橙黃色染料。
白坿(fù):石灰。
碧:青色的玉石。
衆色:指各種礦石閃現出的不同光彩。
炫耀:光輝奪目的樣子。
照爛龍鱗:各種礦石光彩照耀,有如龍鱗般的燦爛輝煌。
照,照耀;爛,燦爛。
赤玉:赤色的玉石。
玫瑰:一種紫色的寶石。
琳瑉(mín):一種比玉稍次的石。
昆吾:同「琨珸(kūnwú)」。
《博雅》:「琨,石次玉者。」《五音集韻》:「琨珸,美石。」《索隱註》:「琨珸,石之次玉也。」《說文》:「琨,石之美者。」
瑊玏(jiānlè):次於玉的一種石名。
玄厲:一種黑色的石頭,可以磨刀。
碝(ruǎn)石:一種次於玉的石頭,《文選》李善注:「白者如冰,半有赤色」。
碔玞(wǔfū):一種次於玉的美石,質地赤色而有白色斑紋。
蕙圃:蕙草之園。
蕙與蘭皆爲香草,外貌相似。
蕙,比蘭高,葉狹長,一莖可開花數朵;蘭,一莖一花。
衡:杜衡,香草名。
《文選》李善注:「其狀若葵,其臭如蘼蕪。」
蘭:蘭草。
芷:白芷,或稱「藥」,香草名。
若:杜若,香草名。
芎藭:今通常叫作「川芎」,香草名,其根可以入藥,有活血等作用。
昌蒲:水草名,根可入藥,氣香。
茳蘺(lí):水生香草名。
蘪(mí)蕪:水生香草名,《文選》李善注引張揖曰:「似蛇牀而香。」按:蛇牀,其子入藥,名蛇牀子,可壯陽。
諸柘:即甘蔗。
巴苴(jū):即芭蕉。
登降:此言地勢高低不平,或登上或降下。
陁(tuó)靡:山坡傾斜綿延的樣子。
案衍:地勢低下。
壇曼:地勢平坦。
緣:沿、循。
大江:指長江。
限:界限。
巫山:指雲夢澤中的陽臺山,在今湖北境內,非爲今四川巫山。
高燥:高而乾燥之地。
葴(zhēn):馬藍,草名。
菥(xī):一種像燕麥的草。
苞:草名。
按:即《左傳》講到的楚國的特產苞茅,可湑酒、編席織鞋等。
荔:草名,其根可制刷。
薜(bì):蒿的一種。
莎(suō):一種蒿類植物名。
青薠(fán):一種形似莎而比莎大的植物名。
埤(pí):低。
藏莨(zāngláng):即狗尾巴草,也稱狼尾草。
東蘠:草名,狀如蓬草,結實如葵子,可以吃。
雕胡:即蔣,或稱菰,俗稱茭白。
觚(gū)盧:《文選》李善注引張晏說即葫蘆。
菴(ān)閭:蒿類植物名,子可入藥。
軒芋:即蕕(yóu)草,一種生於水中或溼地裏的草。
衆物:指衆多的草木。
居:此指生長。
圖:計算。
涌泉:奔涌的泉水。
推移:浪濤翻滾向前。
外:指池水錶面之上。
發:開放。
芙蓉:即荷花。
蔆(líng)華:即菱花,開小白花。
內:指池水下面。
隱:藏。
中:指池水中。
蛟:古代傳說中能發水的一種龍。
鼉(tuó):即今之揚子鱷,俗名豬婆龍。
瑇(dài)瑁:玳瑁,龜類動物,其有花紋的甲殼可做裝飾品。
黿(yuán):大鱉。
陰林:背陽面的樹林。
楩(pián):樹名,即黃楩木。
柟(nán):樹名,即楠木,樹質甚佳。
豫章:樹名,即樟木。
椒:花椒樹。
木蘭:樹名,高大喬木,開白花。
蘗(bò):即黃櫱樹。
其高數丈,其皮外白裏黃,入藥清熱燥溼。
離:通「樆(lí)」,即山梨樹。
朱楊:生於水邊的樹名,即赤莖柳。
樝(zhā)梨:即山楂。
梬(yǐng)慄:梬棗,似柿而小。
橘柚:芸香科植物,俗稱橘子、柚子。
鵷雛(yuānchú):鳳凰。
孔:孔雀。
鸞:鸞鳥,傳說中似鳳凰的鳥名。
騰遠:疑爲「騰猿」之誤字,猿善騰躍。
射(yè)干:似狐而小的動物,能上樹。
蟃蜒:應作「獌狿」,一種似狸的大獸。
貙豻(qūhàn):一種似狸而大的猛獸。
剸諸:即專諸,春秋時代的吳國勇士,曾替吳公子光刺殺吳王僚。
此指像剸諸一樣的勇士。
倫:類。
格:擊殺。
馴:被馴服。
駁:毛色不純的馬。
駟(sì):古代四匹馬駕一車稱駟,此泛指馬。
彫玉之輿:用雕刻的玉石裝飾的車,言車之高貴。
靡:通「麾」,揮動。
魚鬚:海中大魚之鬚,用來做旗子的穗飾。
橈旃(náozhān):曲柄的旗。
曳:搖動。
明月之珠旗:畫有明月裝飾有珠子的旗。
建:舉起。
干將:本爲春秋時代吳國的著名制劍工匠,此指利刃。
雄戟:有刃的戟。
烏號:古代良弓名,相傳爲黃帝所用。
彫弓:雕刻花紋的弓。
夏服:通「夏箙(fú)」,盛箭的袋子。
相傳善射的夏后羿有良弓繁弱,還有良箭,裝在箭袋之中,此箭袋即稱夏服。
陽子:即孫陽,字伯樂,秦穆公之臣,以善相馬著稱。
驂乘:陪乘的人。
古時乘車,駕車者居中,尊者居左,右邊一人陪乘,以御意外,稱驂乘。
纖阿(ē):傳說是爲月神駕車的仙女,後人泛稱善駕車者爲纖阿。
案節:馬走得緩慢而有節奏。
此言馬未急行。
未舒:指馬足尚未盡情奔馳。
陵:侵凌,此指踐踏。
狡獸:強健的猛獸。
按《廣雅》:「狡,健也。」
蹴:踐踏。
蛩蛩(qióng):傳說中的怪獸,其狀如馬,善奔馳。
轔:用車輪輾壓。
距虛:一種善於奔走的野獸名,其狀如驢。
軼:超過。
轊(wèi):車軸頂端。
這裏是以撞擊之意。
騊駼(táotú):北方野馬名;一說即野馬。
遺風:千里馬名。
騏:野獸名,似馬。
倏眒(shūshēn):迅速的樣子。
倏,通「跾(shū)」,疾速。
倩浰(lì):迅疾的樣子。
雷動:像驚雷那樣震動。
猋(biāo):即飆風,迅疾的大風。
星流:流星飛墜。
霆:疾雷。
決:射裂。
眥(zì):眼眶。
洞:洞穿。
掖:同「腋」。
絕:斷裂。
心繫:連接心臟的組織。
雨(yù):下雨。
這裏指把獵物丟下來像落雨一樣,誇耀多。
揜(yǎn):掩蓋。
弭節:停鞭緩行。
徼(jiǎo):攔截。
郄(jù):極度疲倦。
詘:窮盡,指精疲力竭。
殫(dān):盡。
鄭女:古代鄭國多美女。
曼姬:美女。
曼,皮膚細膩柔美。
被:通「披」。
此指穿衣。
阿:輕細的絲織品。
緆(xì):細布。
揄:牽曳。
紵:麻布。
縞:白綢布。
纖羅:纖細的有花紋的絲綢。
按:凡言纖言細都是指的絲綢質量好,質量好才做得到輕薄。
霧縠(hú):輕柔的細紗。
襞bì積:形容女子腰間裙褶重重疊疊。
褰(qiān)縐:褶皺。
鬱橈:深曲的樣子。
衯(fēn)衯裶(fēi)裶:衣服長長的樣子。
揚:擡起。
袘(yì):裙子下端邊緣。
戌削:形容裙緣整齊的樣子。
蜚:通「飛」。
纖:婦女上衣上的飄帶。
髾(shāo):本指婦女燕尾形的髮髻,此指衣服的燕尾形的下端。
扶與猗靡:形容衣服合身,體態婀娜的樣子。
噏呷(xīxiá)、萃蔡:皆爲人走路時衣服摩擦所發出的響聲的象聲詞。
摩:摩擦。
拂:拂拭。
羽蓋:插飾羽毛的車蓋。
錯:間雜。
翡、翠:皆爲鳥名,前者羽毛紅色,後者羽毛綠色。
威蕤(ruí):指作裝飾的羽毛髮亮。
按:威蕤,同「葳(wēi)蕤」,也作「萎蕤」,就是植物玉竹,玉竹因爲葉面有光澤,晶瑩可愛,所以也用來指有光澤的東西。
繆繞:繚繞。
玉綏:用玉裝飾的帽帶。
眇眇:縹緲。
忽忽:飄忽不定的樣子。
彷彿:似有似無。
獠:夜間打獵。
媻姍:同「蹣跚」,走路緩慢的樣子。
郣窣(bósū):緩緩前行的樣子。
金堤:堤名,堤同「堤」。
鵕鸃(jùnyí):錦雞,野雞一類。
孅:同「纖」。
繳(zhuó):系在射鳥的箭上的繩線。
施:射出。
弋(yì):用帶絲線的箭射飛禽。
白鵠:白天鵝。
連:牽連。
此指用帶絲線的箭射中駕鵝。
鴐(jiā)鵝:野鵝。
鶬(cāng):鳥名,即鶬鴰(guā),形似雁,黑色。
玄鶴:黑鵝。
加:箭加其身,即射中之意。
怠:疲倦。
發:指開船。
遊:泛舟。
清池:指雲夢西邊的涌泉清池。
浮:漂浮。
文:花紋。
鷁(yì):水鳥名,此指船頭繪有鷁的圖案的畫船。
揚:舉起。
旌:旗。
栧(yì):船漿。
張:掛起。
翠帷:畫有翡翠鳥圖案的帷帳。
建:樹起。
羽蓋:用鳥毛裝飾的傘蓋。
罔:通「網」,用網捕取。
摐(chuāng):撞擊。
金鼓:形如銅鑼的古樂器,即鉦。
籟:管樂器,即排簫。
榜人:划船的人。
按:「榜人」即「舫人」,《說文》:「舫人,習水者。」
流喝:聲音悲涼嘶啞。
水蟲:指水中的魚蝦之類。
鴻:洪大。
沸:指波濤翻滾。
奔揚:指波濤。
會:匯合。
礧(léi):通「磊」。
硠(láng)硠、礚(kē)礚:皆爲水石相撞擊的聲音。
靈鼓:神鼓。
起:點燃。
烽燧:烽火。
行:行列。
就隊:歸隊。
纚(xǐ):接續不斷的樣子。
淫淫:漸進的樣子。
指隊伍緩緩前行。
班(pán)乎:猶「班然」,依次相連的樣子。
裔裔:絡繹不絕地向前行進的樣子。
雲陽之臺:楚國臺榭之名,在雲夢南部的巫山下。
怕:通「泊」,安靜無爲的樣子。
按:《文選》李善注引《說文》:「怕,無爲也。」說明《子虛賦》用的是怕的本義。
澹乎:憺泊,安靜無爲的樣子。
勺藥:即芍藥。
和:調和。
具:通「俱」,齊備。
御:用。
脟(luán):通「臠」,把肉切成小塊。
焠(cùi):用火烤。
按:輪焠,轉着烤。
殆:恐怕。
貺:惠賜。
勠力:齊心合力。
致獲:獲得禽獸。
風:風範。
烈:功業。
顯:彰顯。
害:損害,減少。
信:誠信。
輕:受人輕視。
累:受人牽累。
陼(zhǔ):水邊,此處用作動詞。
鉅:巨。
琅邪(yé):或寫作「琅琊」,山名,在今山東諸城東南海邊。
成山:山名,在今山東榮城東北。
之罘:也作「芝罘」,在今山東煙臺市。
浮:行船。
勃澥:也作「渤澥」,即今之渤海。
孟諸:古代大澤名,在今河南商丘市東北,已淤塞消失。
邪:同「斜」,指側翼方向。
肅慎:古代國名,在今東北三省境內。
右:《文選》李善注以爲此「右」字當是「左」字之誤。
按:李善注應是正確的,今出土漢代地圖,好幾種都是上南下北,自然也就是左東右西了;《子虛賦》的姊妹篇《上林賦》也說「左蒼梧,右西極」,明左東右西。
湯谷:或寫作「晹谷」,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的地方。
青丘:國名,相傳在大海之東三百里。
曾:竟。
蒂芥:指極小的東西。
俶儻:通「倜儻」,卓越非凡。
瑰偉:奇偉、卓異。
異方:不同地區。
殊類:別樣物類。
鱗崒:像魚鱗般地聚集在一起。
崒,同「萃」,會聚。
牣:滿。
充牣:充滿。
名:叫出名字來。
卨(xiè):古「契(xiè)」字,應是指的商代的始祖契,傳說做過舜臣,時代上正好在禹之後。
見客:被當做客人對待。
「是以王辭而不復,何爲無以應哉!」句:齊王沒有回話,不是沒有話回。
王辭而不復,齊王沒有回話。
楚王派子虛出使齊國,齊王調遣境內所有的士卒,準備了衆多的車馬,與使者一同出外打獵。
打獵完畢,子虛前去拜訪烏有先生,並向他誇耀此事,恰巧無是公也在場。
大家落座後,烏有先生向子虛問道:「今天打獵快樂嗎?」子虛說:「快樂。」「獵物很多吧?」子虛回答道:「很少。」「既然如此,那麼樂從何來?」子虛回答說:「我高興的是齊王本想向我誇耀他的車馬衆多,而我卻用楚王在雲夢澤打獵的盛況來回答他。」烏有先生說道:「可以說出來聽聽嗎?」
子虛說:「可以。
齊王指揮千輛兵車,選拔上萬名騎手,到東海之濱打獵。
士卒排滿草澤,捕獸的羅網布滿山崗,獸網罩住野兔,車輪輾死大鹿,射中麋鹿,抓住麟的小腿。
車騎馳騁在海邊的鹽灘,宰殺禽獸的鮮血染紅車輪。
射中禽獸,獵獲物很多,齊王便驕傲地誇耀自己的功勞。
他回頭看着我說:『楚國也有供遊玩打獵的平原廣澤,可以使人這樣富於樂趣嗎?楚王遊獵與我相比,誰更壯觀?』我下車回答說:『小臣我只不過是楚國一個見識鄙陋的人,但僥倖在楚宮中擔任了十餘年的侍衛,常隨楚王出獵,獵場就在王宮的後苑,可以順便觀賞周圍的景色,但還不能遍覽全部盛況,又哪有足夠的條件談論遠離王都的大澤盛景呢?』齊王說:『雖然如此,還是請大略地談談你的所見所聞吧!』
「我回答說:『是,是。
臣聽說楚國有七個大澤,我曾經見過一個,其餘的沒見過。
我所看到的這個,只是七個大澤中最小的一個,名叫雲夢。
雲夢方圓九百里,其中有山。
山勢盤旋,迂迴曲折,高聳險要,山峯峭拔,參差不齊;日月或被完全遮蔽,或者遮掩一半;羣山錯落,重疊無序,直上青雲;山坡傾斜連綿,下連江河。
那土壤裏有硃砂、石青、赤土、白堊、雌黃、石灰、錫礦、碧玉、黃金、白銀、種種色彩,光輝奪目,像龍鱗般地燦爛照耀。
那裏的石料有赤色的玉石、玫瑰寶石、琳、珉、琨珸、瑊玏、磨刀的黑石、半白半赤的石頭、紅地白文的石頭。
東面有蕙草的花圃,其中生長着杜衡、蘭草、白芷、杜若、射干、芎藭、菖蒲、茳蘺、蘼蕪、甘蔗、芭蕉。
南面有平原大澤,地勢高低不平,傾斜綿延,低窪的土地,廣闊平坦,沿着大江延伸,直到巫山爲界。
那高峻乾燥的地方,生長着馬藍、形似燕麥的草、還有苞草、荔草、艾蒿、莎草及青薠。
那低溼之地,生長着狗尾巴草、蘆葦、東薔、菰米、蓮花、荷藕、葫蘆、菴閭、蕕草,衆多麥木,生長在這裏,數不勝數。
西面則有奔涌的泉水、清澈的水池、水波激盪,後浪衝擊前浪,滾滾向前;水面上開放着荷花與菱花,水面下隱伏着巨石和白沙。
水中有神龜、蛟蛇、豬婆龍、玳瑁、鱉和黿。
北面則有山北的森林和巨大的樹木:黃楩樹、楠木、樟木、桂樹、花椒樹、木蘭、黃櫱樹、山梨樹、赤莖柳、山楂樹、黑棗樹、桔樹、柚子樹、芳香遠溢。
那些樹上有赤猿、獼猴、鵷鶵、孔雀、鸞鳥、善跳的猴子和射干。
樹下則有白虎、黑豹、蟃蜒、貙、豻、雌犀牛、大象、野犀牛、窮奇、獌狿。
『於是就派專諸之類的勇士,空手擊殺這些野獸。
楚王就駕御起被馴服的雜毛之馬,乘坐着美玉雕飾的車,揮動着用魚須作旒穗的曲柄旌旗,搖動綴着明月珍珠的旗幟。
高舉鋒利的三刃戟,左手拿着雕有花紋的烏嗥名弓,右手拿着夏箙中的強勁之箭。
伯樂做驂乘,纖阿當御者。
車馬緩慢行駛,尚未盡情馳騁時,就已踏倒了強健的猛獸。
車輪輾壓邛邛、踐踏距虛,突擊野馬,軸頭撞死騊駼,乘着千里馬,箭射遊蕩之騏。
楚王的車騎迅疾異常,有如驚雷滾動,好似狂飆襲來,像流星飛墜,若雷霆撞擊。
弓不虛發,箭箭都射裂禽獸的眼眶,或貫穿胸膛,直達腋下,使連着心臟的血管斷裂。
獵獲的野獸,像雨點飛降般紛紛而落,覆蓋了野草,遮蔽了大地。
於是,楚王就停鞭徘徊,自由自在地緩步而行,瀏覽山北的森林,觀賞壯士的暴怒,以及野獸的恐懼。
攔截那疲倦的野獸,捕捉那精疲力竭的野獸,遍觀羣獸各種不同的姿態。
『於是,鄭國漂亮的姑娘,膚色細嫩的美女,披着細繒細布製成的上衣,穿着麻布和白娟製做的裙子,裝點着纖細的羅綺,身上垂掛着輕霧般的柔紗。
裙幅褶縐重疊,紋理細密,線條婉曲多姿,好似深幽的溪谷。
美女們穿着修長的衣服,裙幅飄揚,裙緣整齊美觀;衣上的飄帶,隨風飛舞,燕尾形的衣端垂掛身間。
體態婀娜多姿,走路時衣裙相磨,發出噏呷萃蔡的響聲。
飄動的衣裙飾帶,摩磨着下邊的蘭花蕙草,拂拭着上面的羽飾車蓋。
頭髮上雜綴着翡翠的羽毛做爲飾物,頜下纏繞着用玉裝飾的帽纓。
隱約縹緲,恍恍忽忽,就像神仙般的若有若無。
『於是楚王就和衆多美女一起在蕙圃夜獵,從容而緩慢地走上堅固的水堤。
用網捕取翡翠鳥,用箭射取錦雞。
射出帶絲線的短小之箭,發射繫着細絲繩的箭。
射落了白天鵝,擊中了野鵝。
中箭的鶬鴰雙雙從天落,黑鶴身上被箭射穿。
打獵疲倦之後,撥動遊船,泛舟清池之中。
划着畫有鷁鳥的龍船,揚起桂木的船漿。
張掛起畫有翡翠鳥的帷幔,樹起鳥毛裝飾的傘蓋。
用網撈取玳瑁,釣取紫貝。
敲打金鼓,吹起排簫。
船伕唱起歌來,聲調悲楚嘶啞,悅耳動聽。
魚鱉爲此驚駭,洪波因而沸騰。
泉水涌起,與浪濤匯聚。
衆石相互撞擊,發出硠硠礚礚的響聲,就像雷霆轟鳴,聲傳幾百裏之外。
『夜獵將停,敲起靈鼓,點起火把。
戰車按行列行走,騎兵歸隊而行。
隊伍接續不斷,整整齊齊,緩慢前進。
於是,楚王就登上陽雲之臺,顯示出泰然自若安然無事的神態,保持着安靜怡適的心境。
待用芍藥調和的食物備齊之後,就獻給楚王品嚐。
不像大王終日奔馳,不離車身,甚至切割肉塊,也在輪間烤炙而吃,而自以爲樂。
我以爲齊國恐怕不如楚國吧。
』於是,齊王默默無言,無話回答我。」
烏有先生說:「這話爲什麼說得如此過分呢?您不遠千里前來賜惠齊國,齊王調遣境內的全部士卒,準備了衆多的車馬,同您外出打獵,是想同心協力獵獲禽獸,使您感到快樂,怎能稱作誇耀呢!詢問楚國有無遊獵的平原廣澤,是希望聽聽楚國的政治教化與光輝的功業,以及先生的美言高論。
現在先生不稱頌楚王豐厚的德政,卻暢談雲夢澤以爲高論,大談淫遊縱樂之事,而且炫耀奢侈靡費,我私下以爲您不應當這樣做。
如果真像您所說的那樣,那本來算不上是楚國的美好之事。
楚國若是有這些事,您把它說出來,這就是張揚國君的醜惡;如果楚國沒有這些事,您卻說有,這就有損於您的聲譽,張揚國君的醜惡,損害自己的信譽,這兩件事沒有一樣是可做的,而您卻做了。
這必將被齊國所輕視,而楚國的聲譽也會受到牽累。
況且齊國東臨大海,南有琅琊山,在成山觀賞美景,在之罘山狩獵,在渤海泛舟,在孟諸澤中游獵。
東北與肅慎爲鄰,左邊以湯谷爲界限;秋天在青丘打獵,自由漫步在海外。
像雲夢這樣的大澤,縱然吞下八九個,胸中也絲毫沒有梗塞之感。
至於那超凡卓異之物,各地特產,珍奇怪異的鳥獸,萬物聚集,好像魚鱗薈萃,充滿其中,不可勝記,就是大禹也辨不清它們的名字,契也不能計算它們的數目。
但是,齊王處在諸侯的地位,不敢陳說遊獵和嬉戲的歡樂,苑囿的廣大。
先生又是被以貴賓之禮接待的客人,所以齊王沒有回答您任何言辭,怎能說他無言以對呢!」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4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