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冤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塡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衆禽裏,眞彩鳳,獨不鳴。
躋攀分寸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恩冤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塡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衆禽裏,眞彩鳳,獨不鳴。
躋攀分寸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本詞通過對韓昌黎作品《聽穎師彈琴》的改編,使得整個作品更爲集中、凝練、主次分明,同時又保留了韓詩的妙趣和神韻。
水調歌頭:詞牌名。
調名來源自《水調》曲。
《水調》曲,隋煬帝所製也。
唐·劉鼎卿《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脞説》:「《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製,聲韻悲切,帝喜之。
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
』」《〈樊川詩集〉注·巻三·〈揚州〉詩》「誰家唱《水調》」句自注亦云:「煬帝鑿汴河成,自造《水調》。」然《水調》究製於開汴河前或汴河開成後,三家説法不一,但爲煬帝自製,則無異辭。
逮唐,《水調》已爲傳唱不衰之名曲。
盛唐王龍標有《聽流人〈水調子〉》詩:「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唐·段安節《樂府雜録·歌》:「開元中,内人有許和子者,本吉州永新縣樂家女也,開元末選入宮,卽以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
旣美且慧,善歌,能變新聲。
……洎漁陽之亂,六宮星散,永新爲一士人所得。
(金吾將軍)韋靑避地廣陵,因月夜憑闌於小河之上,忽聞舟中奏《水調》者,曰:『此永新歌也。
』乃登舟與永新對泣久之。
靑始亦晦其事。」可見《水調》爲時人所熟。
玄宗本人亦喜聽此曲,奔蜀之前,登樓置酒,令善唱《水調》者登樓而歌,「聞之,潸然出涕」(唐·李朱崖《次柳氏舊聞》,唐·鄭延美《明皇雜録》)。
中唐白樂天有《聽〈水調〉》詩:「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晩唐羅昭諫亦有《席上歌〈水調〉》:「若使煬皇魂魄在,爲君應合過江來。」至五代北宋,《水調》仍在傳唱。
宋·鄭仲賢《南唐近事》載「(元宗)嘗乘醉,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辭》進酒。」南唐馮正中《拋球樂》亦有「《水調》聲長醉裏聽」之句。
北宋·張子野《天仙子》之「《水調》數聲持酒聽」更爲人所熟。
與子野同時而略晩的劉原甫《公是集》有《揚州聞歌》詩:「淮南舊有《于遮》舞,隋俗今傳《水調》聲。」一曲傳唱四五百年,其魅力可見矣。
唐時《水調》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水調》歌,「凡十一疊,前五疊爲歌,後六疊爲入破。
其歌,第五疊五言調,聲韻怨切。
故白樂天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
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按,《樂府詩集》所載十一疊《水調》,第一至第四疊(遍)歌爲七言,第五疊爲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爲七言,第六轍又爲五言。
《水調》小曲,爲單曲歌唱參任半塘《唐聲詩·下編巻十三》。
王龍標所聽《水調子》卽是小曲。
時《水調》主以笛奏,唐大曲《水調》第二疊歌辭卽説「笛倚新翻《水調歌》」,馮正中《采桑子》:「《水調》何人吹笛聲?」「唐又有新《水調》,亦商調曲也。」(《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白樂天《看採菱》詩所言「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卽指「《水調》中新腔」。
唐代《水調》,又指音調名,卽一部樂之總名非一曲之專名。
《唐會要·巻三十三》所載「南昌商,時號『水調』」,卽指音調而言。
《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商時號『水調』。
予數見唐人説『水調』,各有不同。
予因疑『水調』非曲名,乃俗呼音調之異名,今決矣。
……《外史檮杌》云:『王衍泛舟巡閬中,舟子皆衣錦繡,自製水調《銀漢曲》。
』此『水調』中製《銀漢曲》也。」王衍所製《銀漢曲》,屬「水調」樂部中之曲,故《銀漢曲》前冠以「水調」。
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據此亦云:「水調者,一部樂之名也;《水調歌》者,一曲之名也。」《水調歌頭》則是截取大曲《水調》之首章另倚新聲而成。
《塡詞名解》:「歌頭,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頭》、《氐州第一》之類。
《海録碎事》云:『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其歌頗多,謂之『歌頭』,首章之一解也。
顧從敬《詩餘箋釋》云:『明皇欲幸蜀時,猶聽唱《水調》,至「唯有年年秋鴈飛」,因潸然,嘆嶠眞才子!不待曲終。
』水調曲頗廣,因歌止首解,故謂之『歌頭』。
或云南唐元宗留心内寵,擊鞫無虛日。
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但唱『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數四,以爲諷諫。
後人廣其意爲詞,以其第一句,故稱『水調歌頭』云。」《水調歌頭》與唐人《水調》所屬宮調不同:唐《水調》,屬商調曲;宋《水調歌頭》,則爲中呂調(《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
故《詞譜·巻二十三》:「凡大曲歌頭,另倚新聲也。」毛東堂詞名《元會曲》,張芸窗詞名《凱歌》,呉夢窗詞《江南好》,賀方回詞名《臺城遊》,汪相如詞名《水調歌》,姜白石詞名《花犯念奴》,明楊升菴詞名《花犯》。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
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題注:傅子立注:「公舊序云:『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
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爲歌詞。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劉尚榮按:「元延祐本刪『公舊序云』四字,遂以題注爲詞敍。
元延祐本『公曰』上無『最善』,『最奇』作『固奇』,『聽琵琶』下有『詩』字。
龍楡生箋校:『傅注本「聲律」作「音律」。
』與《注坡詞》之沈鈔本、淸鈔本、曬藍本、珍重閣本不符,未明其故,待考。」
《聽穎師琴詩》:傅子立注:「韓退之《聽穎師琴》詩:『昵昵一作『妮妮』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蔕,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皇。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一作『牀』。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
櫽括:原義是矯正曲木的工具。
詞的櫽括是將其他詩文剪裁改寫爲詞的形式,宋人常有此類作品。
昵昵:龍楡生箋:「《尚書疏·説命下》:『昵,親近也。
』」
恩冤:元延祐本作「恩怨」。
爾汝:古代尊長對卑幼者之稱,引申爲輕賤之稱或親昵之稱。
龍楡生箋:「《世説新語·排調》:『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爲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爲鄰,今與汝爲臣。
上汝一桮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杜少陵《醉時歌》:『忘形到爾汝。
』」
一鼓塡然作氣:傅子立注:「《孟子》曰:『塡然鼓之。
』《左傳》:『一鼓作氣。
』」劉尚榮按:「見《孟子·梁惠王上》、《左傳·莊公十年》。」龍楡生箋:「《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
塡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歩而後止,或五十歩而後止;以五十歩笑百步,則何如?』《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旣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千里不留行:傅子立注:「《莊子》:『臣之劍十歩一人,千里不留行。
』」劉尚榮按:「見《莊子·巻三十·〈雜篇·説劍〉》。」
彩鳳:龍楡生箋引南朝齊·謝玄暉《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玄鶴舞淸商。」
分寸:元延祐本、《蘇長公二妙集》本作「寸歩」。
冰炭:龍楡生箋:「《鹽鐵論·刺復》:『冰炭不同器,日月不並明。
』《淮南子·説山》:『天下莫相憎於膠漆,而莫相愛於冰炭。
』注:『冰得炭則解,水復其性,炭得冰則保其炭,故曰相愛。
』」
調名來源自《水調》曲。
《水調》曲,隋煬帝所製也。
唐·劉鼎卿《隋唐嘉話》:「煬帝鑿汴河,自製《水調歌》。」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脞説》:「《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自製,聲韻悲切,帝喜之。
樂工王令言謂其弟子曰:『不返矣,《水調》《河傳》但有去聲。
』」《〈樊川詩集〉注·巻三·〈揚州〉詩》「誰家唱《水調》」句自注亦云:「煬帝鑿汴河成,自造《水調》。」然《水調》究製於開汴河前或汴河開成後,三家説法不一,但爲煬帝自製,則無異辭。
逮唐,《水調》已爲傳唱不衰之名曲。
盛唐王龍標有《聽流人〈水調子〉》詩:「嶺色千重萬重雨,斷絃收與淚痕深。」唐·段安節《樂府雜録·歌》:「開元中,内人有許和子者,本吉州永新縣樂家女也,開元末選入宮,卽以永新名之,籍於宜春院。
旣美且慧,善歌,能變新聲。
……洎漁陽之亂,六宮星散,永新爲一士人所得。
(金吾將軍)韋靑避地廣陵,因月夜憑闌於小河之上,忽聞舟中奏《水調》者,曰:『此永新歌也。
』乃登舟與永新對泣久之。
靑始亦晦其事。」可見《水調》爲時人所熟。
玄宗本人亦喜聽此曲,奔蜀之前,登樓置酒,令善唱《水調》者登樓而歌,「聞之,潸然出涕」(唐·李朱崖《次柳氏舊聞》,唐·鄭延美《明皇雜録》)。
中唐白樂天有《聽〈水調〉》詩:「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晩唐羅昭諫亦有《席上歌〈水調〉》:「若使煬皇魂魄在,爲君應合過江來。」至五代北宋,《水調》仍在傳唱。
宋·鄭仲賢《南唐近事》載「(元宗)嘗乘醉,命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辭》進酒。」南唐馮正中《拋球樂》亦有「《水調》聲長醉裏聽」之句。
北宋·張子野《天仙子》之「《水調》數聲持酒聽」更爲人所熟。
與子野同時而略晩的劉原甫《公是集》有《揚州聞歌》詩:「淮南舊有《于遮》舞,隋俗今傳《水調》聲。」一曲傳唱四五百年,其魅力可見矣。
唐時《水調》有大曲、小曲之分。
大曲《水調》歌,「凡十一疊,前五疊爲歌,後六疊爲入破。
其歌,第五疊五言調,聲韻怨切。
故白樂天詩云:『五言一遍最殷勤,調少情多似有因。
不會當時翻曲意,此聲腸斷爲何人?』」(《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按,《樂府詩集》所載十一疊《水調》,第一至第四疊(遍)歌爲七言,第五疊爲五言;入破第一至第五爲七言,第六轍又爲五言。
《水調》小曲,爲單曲歌唱參任半塘《唐聲詩·下編巻十三》。
王龍標所聽《水調子》卽是小曲。
時《水調》主以笛奏,唐大曲《水調》第二疊歌辭卽説「笛倚新翻《水調歌》」,馮正中《采桑子》:「《水調》何人吹笛聲?」「唐又有新《水調》,亦商調曲也。」(《樂府詩集·巻七十九·〈水調〉歌》)《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引白樂天《看採菱》詩所言「時唱一聲新《水調》,謾人道是《採菱歌》」,卽指「《水調》中新腔」。
唐代《水調》,又指音調名,卽一部樂之總名非一曲之專名。
《唐會要·巻三十三》所載「南昌商,時號『水調』」,卽指音調而言。
《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理道要訣》所載唐樂曲,南呂商時號『水調』。
予數見唐人説『水調』,各有不同。
予因疑『水調』非曲名,乃俗呼音調之異名,今決矣。
……《外史檮杌》云:『王衍泛舟巡閬中,舟子皆衣錦繡,自製水調《銀漢曲》。
』此『水調』中製《銀漢曲》也。」王衍所製《銀漢曲》,屬「水調」樂部中之曲,故《銀漢曲》前冠以「水調」。
毛稚黃《塡詞名解·巻三》據此亦云:「水調者,一部樂之名也;《水調歌》者,一曲之名也。」《水調歌頭》則是截取大曲《水調》之首章另倚新聲而成。
《塡詞名解》:「歌頭,又曲之始音,如《六州歌頭》、《氐州第一》之類。
《海録碎事》云:『煬帝開汴河,自造《水調》,其歌頗多,謂之『歌頭』,首章之一解也。
顧從敬《詩餘箋釋》云:『明皇欲幸蜀時,猶聽唱《水調》,至「唯有年年秋鴈飛」,因潸然,嘆嶠眞才子!不待曲終。
』水調曲頗廣,因歌止首解,故謂之『歌頭』。
或云南唐元宗留心内寵,擊鞫無虛日。
樂工楊花飛奏《水調》詞,但唱『南朝天子愛風流』一句,如是數四,以爲諷諫。
後人廣其意爲詞,以其第一句,故稱『水調歌頭』云。」《水調歌頭》與唐人《水調》所屬宮調不同:唐《水調》,屬商調曲;宋《水調歌頭》,則爲中呂調(《碧鷄漫志·巻四·〈水調歌〉》)。
故《詞譜·巻二十三》:「凡大曲歌頭,另倚新聲也。」毛東堂詞名《元會曲》,張芸窗詞名《凱歌》,呉夢窗詞《江南好》,賀方回詞名《臺城遊》,汪相如詞名《水調歌》,姜白石詞名《花犯念奴》,明楊升菴詞名《花犯》。
雙調,九十五字,前後闋各四平韻。
亦有前後闋兩六言句夾叶仄韻者,有平仄互叶幾於句句用韻者。
題注:傅子立注:「公舊序云:『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師琴詩》。
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也。」余深然之。
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爲歌詞。
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檃括,使就聲律以遺之云。
』」劉尚榮按:「元延祐本刪『公舊序云』四字,遂以題注爲詞敍。
元延祐本『公曰』上無『最善』,『最奇』作『固奇』,『聽琵琶』下有『詩』字。
龍楡生箋校:『傅注本「聲律」作「音律」。
』與《注坡詞》之沈鈔本、淸鈔本、曬藍本、珍重閣本不符,未明其故,待考。」
《聽穎師琴詩》:傅子立注:「韓退之《聽穎師琴》詩:『昵昵一作『妮妮』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雲柳絮無根蔕,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羣,忽見孤鳳皇。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一作『牀』。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
櫽括:原義是矯正曲木的工具。
詞的櫽括是將其他詩文剪裁改寫爲詞的形式,宋人常有此類作品。
昵昵:龍楡生箋:「《尚書疏·説命下》:『昵,親近也。
』」
恩冤:元延祐本作「恩怨」。
爾汝:古代尊長對卑幼者之稱,引申爲輕賤之稱或親昵之稱。
龍楡生箋:「《世説新語·排調》:『晉武帝問孫皓:「聞南人好作《爾汝歌》,頗能爲不?」皓正飲酒,因舉觴勸帝而言曰:「昔與汝爲鄰,今與汝爲臣。
上汝一桮酒,令汝壽萬春。」帝悔之。
』杜少陵《醉時歌》:『忘形到爾汝。
』」
一鼓塡然作氣:傅子立注:「《孟子》曰:『塡然鼓之。
』《左傳》:『一鼓作氣。
』」劉尚榮按:「見《孟子·梁惠王上》、《左傳·莊公十年》。」龍楡生箋:「《孟子·梁惠王上》:『王好戰,請以戰喻。
塡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歩而後止,或五十歩而後止;以五十歩笑百步,則何如?』《左傳·莊公十年》:『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將戰,曹劌請見。
……旣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千里不留行:傅子立注:「《莊子》:『臣之劍十歩一人,千里不留行。
』」劉尚榮按:「見《莊子·巻三十·〈雜篇·説劍〉》。」
彩鳳:龍楡生箋引南朝齊·謝玄暉《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玄鶴舞淸商。」
分寸:元延祐本、《蘇長公二妙集》本作「寸歩」。
冰炭:龍楡生箋:「《鹽鐵論·刺復》:『冰炭不同器,日月不並明。
』《淮南子·説山》:『天下莫相憎於膠漆,而莫相愛於冰炭。
』注:『冰得炭則解,水復其性,炭得冰則保其炭,故曰相愛。
』」
樂聲初發,彷彿靜夜微弱的燈光下,一對青年男女在親暱地切切私語。
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
樂曲就如遠天的暮雲,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着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綵鳳不鳴。
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
這時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後絃音戛然而止。
彈者好像能興風作雨,讓人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坐立不寧。
彈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聽衆無不爲之流淚,君章質夫無不爲之傾心同感。
彈奏開始,音調既輕柔、細碎而又哀怨、低抑。
曲調由低抑到高昂,猶如氣宇軒昂的勇士,在鎮然驟響的鼓聲中,躍馬馳騁,不可阻擋。
樂曲就如遠天的暮雲,高空的飛絮一般,極盡縹緲幽遠之致。
百鳥爭喧,明媚的春色中振顫着宛轉錯雜的啁哳之聲,唯獨綵鳳不鳴。
瞬息間高音突起,好像走進懸崖峭璧之中,寸步難行。
這時音聲陡然下降,宛如突然墜入深淵,一落千丈,之後絃音戛然而止。
彈者好像能興風作雨,讓人腸中忽而高寒、忽而酷熱,坐立不寧。
彈者把琵琶一推放下,散去的聽衆無不爲之流淚,君章質夫無不爲之傾心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