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賦
臣聞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宮也。
在國之陽,於巳之方。
廣大乎天地之象,髙明乎日月之章。
崇百王之大觀,揭三宮之中央。
昭壯麗於神州,宣英茂於皇猷。
頒金玉之宏度,集人神之丕休。
故可祀先王以配上帝,坐天子而朝諸侯者也。
粵自蒼牙開極,黃靈耀徳,巢穴以革,棟宇以植,徹太古之弊,明大壯之則。
風雨攸止,宮室斯美。
將復崇髙乎富貴之位,統和乎天人之理。
乃聖大造,明堂肇起。
明以清其居,堂以髙而視。
壁廓焉而四達,殿巋焉而中峙。
禮以潔而儉,故表之以茅,教以清而流,故環之以水。
暨二帝之述焉。
合五府而祭矣。
逮夫夏禮秩秩,奉以世室;商祀穆穆,制以重屋。
神禹卑宮,階以一尺之崇;成湯受命,革以三尺之盛。
赫赫周堂,制度景彰。
七筵兮南北之廣,九筵兮西東之長,堂并包於五室,室辨正於五方。
左青陽而右總章,面明堂而背北室。
耽然太室,儼乎中黃。
都徽名之在南,取盛徳之向陽。
或謂厥堂惟一,厥室惟九,闢闔其三十六戶,疏達兮七十二牖。
亦規上而天覆,復矩下而坤厚。
近郊之宮,廣而能受,通天之宇,髙而弗偶。
八方象其幅員,九陛參其前後。
桓桓焉聴政之廟,應辰而周彰;趪趪焉承天之柱,列宿而相望。
環林兮葱葱,圓海兮泱泱。
既方舟而經梁,復素飾其迴牆。
陳位序以有嚴,議法象而必臧。
示邦域之景鑠,期人神之樂康。
左有辟雍,天子學宮。
墳籍浩以明備,文物森其會同。
奉三壽以勗天下之孝,設三乏以勸諸侯之風。
右有靈臺,庶民子來。
若經始於神明,乃占候於昭囘。
天之道也,惟默默以有象;聖之心也,蓋惕惕於無災。
此三雍之大者,故百世以欽哉。
若夫約周之禮,稟夏之正,天子升青陽之位,體大徳之生,彼相協謀,有司奉行。
慶賜必均,曆象必明。
布農事於凖直,習舞徳於和平。
止伯益之伐木,禁蚩尤之稱兵。
惟倉廩兮賑天之窮,惟幣帛兮禮邦之英。
無隠不彰,無潛不亨。
蒙蕩蕩之至仁,浸灝灝之醇精。
此明堂之春也,萬物為之榮。
又若炎以繼天,羲以永日。
始於仲呂之管,復於清宮之律。
天子乃登諸明堂,暨夫太室。
命盛樂以象德,致大雩以祈實。
升髙明而有豫,定心氣而無逸。
靜百官之事,驅五榖之疾。
無索於關,無難於門。
止北伐之威,以助養於生生;導南風之和,以飾喜於元元。
此明堂之夏也。
萬物為之繁。
爾乃象正火位,德王金行,羽漸干以南嚮,榖萬斯而西成。
天子乃居總章之奧,奏清商之聲,圖有功而専任,詰不義而徂征。
脩法制以謹收藏之令,養衰老以惻揺落之情。
同我度量,平予權衡。
人社以崇,厚兆民報本之志;神倉以秘,示萬邦致孝之誠。
此明堂之秋也,天下為之清。
及夫蟲介時分,虎威夕永。
詩人發其凉之詠,日官賓可愛之景。
天子乃北堂以居,南面而省。
錫飲蒸之慶,從祀寒之請。
於是戒門閭,備邊境。
勞三農於休息,警百辟於恭靖。
關市必易,宮室必整。
無用之器斯徹,無事之官必省。
飭國典以俟來嵗之宜,講武經以肅萬邦之屏。
此明堂之冬也。
天下為之靜,斯乃順其時。
與物咸宜,適其變,使民不倦者也。
稽夫宗祀之文,大享之辰。
上儀乎皇皇,盛節兮彬彬。
比於郊也,我則取文之勝,方其廟也,我則取質之純。
損益其禮,尊嚴其親。
五天之座,曄曄以陳,五常之席,奕奕而倫。
惟太室之位,乃上帝之神。
作配者先王,從祀者五臣。
樽斝離離,玉幣莘莘。
牲牢之舉既遵於夏后,蔬果之薦復本於周人。
禮無不當,誠無不臻。
聖人於是出齋宮而肅肅,被法服而循循。
酌一獻以從質,躬百拜而表寅。
司儀實相,樂正攸賓。
進俎豆之吉蠲,羅簨簴之輪囷。
六樂咸在,統美乎列皇,八風相盪,同和乎大鈞。
下舞上歌,蹈徳詠仁。
非常之祭,駿及者萬國;莫大之孝,蟻懷者兆民。
於是神醉其德,人樂而極。
太史書於策,大夫頌於國。
頌曰:明堂崇之,明王祀之。
禮以成之,樂以歌之。
光天之下,教以化之,若夫元朔會同,羣后對越。
穆穆乎舜門之闢,晰晰乎宣燎之發。
帝時待旦而久,求衣以先。
紆黃組,冠通天,建日月,服乾坤,佩干將,升崑崙。
進山嶽之圭,當雲龍之軒。
正聖人之大寳,示天下之有尊。
巍巍焉負扆而立,濟濟焉辨色而入。
太常正其等衰,九賓序其名級。
中階之前,三公屹然,應門之外,九采察焉。
阼階之東,諸侯以同。
西階之西,諸伯以齊。
門東北面者子之位,門西東上者男之次。
東門之外,則有樂浪、蟠木九夷之國,西面而北上。
西門之外,則有濛氾、大秦六戎之屬,南上而東向。
南門之外,則有朱垠、越裳八蠻之族,唯北是望。
北門之外,則有葷粥、幽陵五狄之種,唯東是尚。
於是兟兟旅進,鏘鏘肆覲。
嚮明者蓋取諸《離》,觀光者受之以《晉》。
君臣之位定,禮樂之道振。
雅韶以奏,文鐸以徇。
皆望雲而就日,必歌堯而頌舜。
上和而下樂,金聲而玉潤。
况乎晨光赫曦,天顔弗違,冕紱兮霞集,玉帛兮川歸,盛乎王庭之聲明,煥乎天家之光輝。
若北辰之會衆星,咸粲粲而在共,如太陽之臨多露,普湛湛而將晞。
莫不君三揖於上,臣載拜於下。
行典禮,揚風雅,訪雋良,議窮寡,人曷幽而覆盆,賢曷惻而遺野。
於以盛名器,於以休宗社。
署聖法於圓闕,馳神教於方夏。
皇哉耀今昔之榮觀,至哉敷億兆之純嘏。
故曰:揖讓而治天下者,明堂之謂也。
惜乎三代以還,智者間間。
諸儒靡協,議者喋喋。
而皆膠其増損,忘禮樂之大本;泥於廣狹,廢皇王之大業。
使朝廷茫然有逾遠之嘆,惘然有中輟之議。
殊不知五帝非沿樂而興,三王豈襲禮而至。
為明堂之道,不必尚其奧;行明堂之義,不必盡其制。
適道者與權,忘象者得意。
大樂同天地之和,豈匏竹而已矣,大禮同天地之節,豈豆籩之云爾。
自漢魏之下,暨隋唐之際,堂或三五之上,道非三五之世。
蓋不取其厚而取其薄,不得其大而得其細。
享配之文,或然未分;政教之烈,斯焉弗聞。
是則帝道不施,胡取乎總期?皇徳不隆,胡取乎合宮?故夫明堂之設也,天子居之,日慎日思,思之何也?萬微存乎消息。
慎之何也?兆靈繫之安危。
繇是惟克念以作聖,思堯舜之齊名。
懼巍巍之弗逮,乃孜孜於鷄鳴。
唯至平之休代,思阜財於吾民。
懼四維之有艱,尚瘡痍而百辛。
故聖人之寳儉,弗下剝而上侈。
思寡費而薄索,民庶幾於格耻。
惟下武之太寧。
亦省躬於干戈。
取諸豫於四方,慨風雲以長歌。
惟知人其古難,思濟濟乎賢者。
蓋舉一於臯陶,乃連茹於天下。
惟好生之至德,思與物而為春。
懼幽陋之靡及,常咨命於仁人。
惟及人之一德,始若晦而彌彰。
故三五之君子,騰茂質而無疆。
惟皇極之大範,思天下而與平。
懼萬物之或差,持我心於誠衡。
然後見天下齊於無體,和於無聲,厖眉而壽,吾何仁之有;含哺而嬉,吾何力之為。
但淵淵緜緜,無反無偏。
浸淳澤以咸若,樂鴻化於自然。
此明堂之道也,蓋無得而稱焉。
我國家凝粹百靈,薦馨三極,東升煙於岱首,西展琮於汾側。
未正天神之府,以讓皇人之德。
祖考來格。
俟配天之儀;諸侯入朝。
思助祭之職。
豈上聖之謙而愚臣之惑也。
臣請考列辟之明術,塞處士之橫議。
約其制,復其位,儉不為其陋,奢不為其肆。
斟酌乎三五,擬議乎簡易。
展宗祀之禮,正朝會之義。
廣明堂之妙道,極真人之能事。
以至聖子神孫,億千萬期,登於斯,念於斯,受天之禧,與天下宜而已乎。
暂无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6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