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晩霞明。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靑。
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
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靑。
《江神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是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詞作。
此詞爲詠箏之作,寫彈箏而不見彈箏人,而以聞箏所見和想象來襯托其美妙的意境。
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彈箏人置於雨後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
此詞爲詠箏之作,寫彈箏而不見彈箏人,而以聞箏所見和想象來襯托其美妙的意境。
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作者運用了比喻和襯托的手法,將彈箏人置於雨後初晴、晚霞明麗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與景色相映成趣,音樂與山水相得益彰。
江神子:詞牌名。
據唐·崔令欽《教坊記》、敦煌曲子詞與現存晩唐前文人詞,均無載録《江城子》,故是調當興於晩唐。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謂是調源自唐著詞曲調,卽唐時酒令,知是調始流行於晩唐酒筵上,經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詞調。
唐五代時爲單調,始見《花間集》韋端己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間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諸格。
可見唐 五代《江城子》調興之初,格式尙未定型。
全唐 五代以《江城子》詞約十六首,由七位詞人所作,以端己最長,當爲最早依調塡詞者。
五代時,歐陽炯單調詞添一襯字變尾二句爲七言句,開宋詞「襯字法」。
牛松卿單調詞添二字於第二句,開宋詞「添字法」。
尹參卿單調詞攤破首句爲兩三言句,開宋詞「減字法」、「攤破法」。
北宋初,是調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歐陽文忠諸大家均無《江城子》傳世,唯張子野有兩首《江城子》。
至東坡始變雙調,由是詞格漸定。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中考東坡首用是調約於熙寧年間,《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與《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卽東坡初創之作,仍承唐 五代詞柔婉細膩之風。
元豐間,《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開一代詞風,引時人乃至後代追和。
是調衰於金 元,近三分之一爲道士所作,内容多渉道教。
《欽定詞譜》:「晁無咎改名《江神子》,韓澗泉詞有『臘後春前邨意遠』句,更名《邨意遠》。」嚴建文《詞牌釋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邨意遠》、《水晶簾》,……淸李符曾《詞家辨證》云:『南唐人張泌有《江城子》二闋,五代歐陽炯用此調塡詞有『如西子鏡,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薦唐宋詞》注:「《江城子》調應由詠江城事而得名。
『子』爲曲名後綴。
本篇用原始題意詠揚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調因歐詞「如西子鏡,照江城」句得名。
歐詞雖非現存《江城子》首作,然詠江城金陵事而歸本意。
有單調四體,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種;雙調一體,七十字,上下闋各七句,五平韻。
格律多爲平韻格,雙調體偶有塡仄韻者。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元延祐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湖上與張先同賦」,呉訥鈔本、茅維《蘇集》本作「江景」。
張先:龍楡生箋引宋·談元時《嘉泰呉興志》:「張先字子野,烏程人,天聖八年進士。
詩格淸麗,尤長於樂府。
晩歳優遊鄕里,常汎扁舟垂釣爲樂,至今號『張公釣魚灣』。
仕至都官郎。
卒年八十九,葬弁(Biàn)山多寶寺之右。
有文集一百巻。」又引《石林詩話》:「張先郎中字子野,能爲詩及樂府,至老不衰。
居錢塘,蘇子瞻作倅時,先年已八十餘,視聽尚精強,家猶畜聲妓,子瞻嘗贈以詩云:『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蓋全用張氏故事戲之。
先和云:『愁似鰥魚知夜永,嬾同蝴蝶爲春忙。
』極爲子瞻所賞。
然俚俗多喜傳詠先樂府,遂掩其詩聲,識者皆以爲恨云。」
鳳凰山:傅子立注:「鳳凰山,在錢塘。」劉尚榮按引宋·祝和甫《方輿勝覽·巻一·臨安府》:「鳳凰山,在城中,下瞰大江,直望海門。」龍楡生箋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二百十六·〈杭州府·鳯凰山〉》:「鳯凰山,在仁和縣南十里,與錢塘縣接界。
自唐以來,州治在山右,宋建行宫,山遂環入禁苑。
其頂砥平,可容萬馬,有宋時御敎場。
山下有洗馬池,元末張士誠築,城始截山於城外,舊志,山左矙大江,有金星洞、郭公泉,其西岡,石筍林立。
錢鏐名曰『排衙石』,刻詩石上亦名『排衙山』。」
芙蕖:呉訥鈔本作「芙蓉」。
傅子立注:「《爾雅》:『芙蕖,荷花之異名。
』」劉尚榮按:「《爾雅·釋草》:『荷,芙蕖。
』注:『別名芙蓉,江東呼荷。
』傅注蓋綜合經注大意,非徑引《爾雅》原文。」
盈盈:輕盈美麗的樣子,此處用來映襯彈箏姑娘的姿態。
白鷺:傅子立注引唐·杜樊川《晩晴賦》:「復引舟於深灣,忽八九之紅芰,姹然如婦,斂然如女,墮蘂黦顏,似見放棄。
白鷺潛來兮,邈風標之公子,窺此美人兮,如慕悅其容媚。」劉尚榮按:「白鷺,傅注原作『白露』,據《唐文粹·巻八》改。」
娉(pīng)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態。
漢·辛延年《羽林郎》詩:「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江上:《甕牗閑評·巻五》作「筵上」。
哀箏:傅子立注引唐·白樂天《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龍楡生箋引魏文帝《與呉質書》:「髙談娯心,哀箏順耳。」又引唐·杜安簡《通典·巻一百四十四·〈樂典·八音·絲·箏〉》:「箏,秦聲也。
傅玄《箏賦》序曰:『代以爲蒙恬所造。
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絃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能關思哉!』今淸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
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
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再引《急就章》注:「箏,瑟類。
本十二絃,今則十三。」
苦:甚、極的意思。
煙斂雲收:仙人在天上駕雲而行,所到之處煙雲繚繞。
煙斂雲收,是指仙人收起雲霧,下凡到人間,此處是把彈箏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湘靈:傅子立注:「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帝堯之二女也。
從舜南征三苗不返,道死沅湘之間。
後世謂之湘靈。
《離騷》、《九歌》有湘君,湘夫人者,卽此也。
故《文選》有『湘靈鼓瑟』之句。」劉尚榮按:「《文選》無此句。
句出屈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傅注誤標書名。
又,事詳韓昌黎《黃陵廟碑》:『湘旁有廟曰黃陵,自前古立以祠堯之二女、舜二妃者。
……秦博士對始皇帝云:「湘君者,堯之二女、舜妃者也。」劉向、鄭元亦皆以二妃爲湘君,而《離騷》《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
王逸之解,以爲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謂湘夫人乃二妃也,從舜南征三苗不反,道死沅湘之間。
《山海經》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疑二女者帝舜之後,不當降小水爲其夫人,因以二女爲天帝之女。
以余考之,璞與王逸俱失也。
堯之長女娥皇,爲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
故《九歌》辭謂娥皇爲「君」,謂女英爲「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
《禮》有「小君君母」,明其正自得稱「君」也。
《書》曰「舜陟方乃死」,《傳》謂「舜升道南方以死」,或又曰:「舜死葬蒼梧,二妃從之不及,溺死沅 湘之間。」余謂《竹書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陟」,升也,謂升天也。
《書》曰「殷禮陟配天」,言以道終,其德協天也。
《書》紀舜之沒云「陟」者,與《竹書》《周書》同文也。
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釋「陟」爲「死」也。
地之勢東南下,如言舜南巡而死,宜言 「下方」,不得言「陟方」也。
以此謂舜死葬蒼梧,於時二妃從之不及而溺死者,皆不可信。
二妃既曰以謀語舜,脫舜之厄,成舜之聖,堯死而舜有天下,爲天子,二妃之力。
宜常爲神,食民之祭。
今之渡湘江者,莫敢不進禮廟下。
』見《唐文粹·巻五十》。」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靑」句:傅子立注引唐·錢考功《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靑。」
據唐·崔令欽《教坊記》、敦煌曲子詞與現存晩唐前文人詞,均無載録《江城子》,故是調當興於晩唐。
王昆吾《唐代酒令藝術》謂是調源自唐著詞曲調,卽唐時酒令,知是調始流行於晩唐酒筵上,經文人加工,遂成小令詞調。
唐五代時爲單調,始見《花間集》韋端己詞,單調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韻,間有三十六字、三十七字諸格。
可見唐 五代《江城子》調興之初,格式尙未定型。
全唐 五代以《江城子》詞約十六首,由七位詞人所作,以端己最長,當爲最早依調塡詞者。
五代時,歐陽炯單調詞添一襯字變尾二句爲七言句,開宋詞「襯字法」。
牛松卿單調詞添二字於第二句,開宋詞「添字法」。
尹參卿單調詞攤破首句爲兩三言句,開宋詞「減字法」、「攤破法」。
北宋初,是調作者甚少,晏同叔、柳耆卿、歐陽文忠諸大家均無《江城子》傳世,唯張子野有兩首《江城子》。
至東坡始變雙調,由是詞格漸定。
薛瑞生《東坡詞編年箋證》中考東坡首用是調約於熙寧年間,《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與《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卽東坡初創之作,仍承唐 五代詞柔婉細膩之風。
元豐間,《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和《江城子·密州出獵》開一代詞風,引時人乃至後代追和。
是調衰於金 元,近三分之一爲道士所作,内容多渉道教。
《欽定詞譜》:「晁無咎改名《江神子》,韓澗泉詞有『臘後春前邨意遠』句,更名《邨意遠》。」嚴建文《詞牌釋例》:「《江城子》,又名《江神子》、《邨意遠》、《水晶簾》,……淸李符曾《詞家辨證》云:『南唐人張泌有《江城子》二闋,五代歐陽炯用此調塡詞有『如西子鏡,照江城』句,含本意……」《唐圭璋推薦唐宋詞》注:「《江城子》調應由詠江城事而得名。
『子』爲曲名後綴。
本篇用原始題意詠揚子江畔古城金陵。」可知調因歐詞「如西子鏡,照江城」句得名。
歐詞雖非現存《江城子》首作,然詠江城金陵事而歸本意。
有單調四體,分三十五字、三十六字、三十七字三種;雙調一體,七十字,上下闋各七句,五平韻。
格律多爲平韻格,雙調體偶有塡仄韻者。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元延祐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湖上與張先同賦」,呉訥鈔本、茅維《蘇集》本作「江景」。
張先:龍楡生箋引宋·談元時《嘉泰呉興志》:「張先字子野,烏程人,天聖八年進士。
詩格淸麗,尤長於樂府。
晩歳優遊鄕里,常汎扁舟垂釣爲樂,至今號『張公釣魚灣』。
仕至都官郎。
卒年八十九,葬弁(Biàn)山多寶寺之右。
有文集一百巻。」又引《石林詩話》:「張先郎中字子野,能爲詩及樂府,至老不衰。
居錢塘,蘇子瞻作倅時,先年已八十餘,視聽尚精強,家猶畜聲妓,子瞻嘗贈以詩云:『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蓋全用張氏故事戲之。
先和云:『愁似鰥魚知夜永,嬾同蝴蝶爲春忙。
』極爲子瞻所賞。
然俚俗多喜傳詠先樂府,遂掩其詩聲,識者皆以爲恨云。」
鳳凰山:傅子立注:「鳳凰山,在錢塘。」劉尚榮按引宋·祝和甫《方輿勝覽·巻一·臨安府》:「鳳凰山,在城中,下瞰大江,直望海門。」龍楡生箋引《欽定大淸一統志·巻二百十六·〈杭州府·鳯凰山〉》:「鳯凰山,在仁和縣南十里,與錢塘縣接界。
自唐以來,州治在山右,宋建行宫,山遂環入禁苑。
其頂砥平,可容萬馬,有宋時御敎場。
山下有洗馬池,元末張士誠築,城始截山於城外,舊志,山左矙大江,有金星洞、郭公泉,其西岡,石筍林立。
錢鏐名曰『排衙石』,刻詩石上亦名『排衙山』。」
芙蕖:呉訥鈔本作「芙蓉」。
傅子立注:「《爾雅》:『芙蕖,荷花之異名。
』」劉尚榮按:「《爾雅·釋草》:『荷,芙蕖。
』注:『別名芙蓉,江東呼荷。
』傅注蓋綜合經注大意,非徑引《爾雅》原文。」
盈盈:輕盈美麗的樣子,此處用來映襯彈箏姑娘的姿態。
白鷺:傅子立注引唐·杜樊川《晩晴賦》:「復引舟於深灣,忽八九之紅芰,姹然如婦,斂然如女,墮蘂黦顏,似見放棄。
白鷺潛來兮,邈風標之公子,窺此美人兮,如慕悅其容媚。」劉尚榮按:「白鷺,傅注原作『白露』,據《唐文粹·巻八》改。」
娉(pīng)婷:形容女子美好的姿態。
漢·辛延年《羽林郎》詩:「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
江上:《甕牗閑評·巻五》作「筵上」。
哀箏:傅子立注引唐·白樂天《琵琶行》:「忽聞水上琵琶聲。」龍楡生箋引魏文帝《與呉質書》:「髙談娯心,哀箏順耳。」又引唐·杜安簡《通典·巻一百四十四·〈樂典·八音·絲·箏〉》:「箏,秦聲也。
傅玄《箏賦》序曰:『代以爲蒙恬所造。
今觀其器,上崇似天,下平似地,中空準六合,絃柱擬十二月,設之則四象在,鼓之則五音發,斯乃仁智之器,豈蒙恬亡國之臣能關思哉!』今淸樂箏並十有二絃,他樂皆十有三絃。
軋箏以片竹,潤其端而軋之。
彈箏用骨爪,長寸餘,以代指。」再引《急就章》注:「箏,瑟類。
本十二絃,今則十三。」
苦:甚、極的意思。
煙斂雲收:仙人在天上駕雲而行,所到之處煙雲繚繞。
煙斂雲收,是指仙人收起雲霧,下凡到人間,此處是把彈箏姑娘比作下凡的仙人。
湘靈:傅子立注:「帝舜二妃娥皇、女英,帝堯之二女也。
從舜南征三苗不返,道死沅湘之間。
後世謂之湘靈。
《離騷》、《九歌》有湘君,湘夫人者,卽此也。
故《文選》有『湘靈鼓瑟』之句。」劉尚榮按:「《文選》無此句。
句出屈原《楚辭·遠遊》:『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
』傅注誤標書名。
又,事詳韓昌黎《黃陵廟碑》:『湘旁有廟曰黃陵,自前古立以祠堯之二女、舜二妃者。
……秦博士對始皇帝云:「湘君者,堯之二女、舜妃者也。」劉向、鄭元亦皆以二妃爲湘君,而《離騷》《九歌》既有《湘君》,又有《湘夫人》。
王逸之解,以爲湘君者,自其水神;而謂湘夫人乃二妃也,從舜南征三苗不反,道死沅湘之間。
《山海經》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郭璞疑二女者帝舜之後,不當降小水爲其夫人,因以二女爲天帝之女。
以余考之,璞與王逸俱失也。
堯之長女娥皇,爲舜正妃,故曰「君」,其二女女英,自宜降曰「夫人」也。
故《九歌》辭謂娥皇爲「君」,謂女英爲「帝子」,各以其盛者推言之也。
《禮》有「小君君母」,明其正自得稱「君」也。
《書》曰「舜陟方乃死」,《傳》謂「舜升道南方以死」,或又曰:「舜死葬蒼梧,二妃從之不及,溺死沅 湘之間。」余謂《竹書紀年》帝王之沒皆曰「陟」,「陟」,升也,謂升天也。
《書》曰「殷禮陟配天」,言以道終,其德協天也。
《書》紀舜之沒云「陟」者,與《竹書》《周書》同文也。
其下言「方乃死」者,所以釋「陟」爲「死」也。
地之勢東南下,如言舜南巡而死,宜言 「下方」,不得言「陟方」也。
以此謂舜死葬蒼梧,於時二妃從之不及而溺死者,皆不可信。
二妃既曰以謀語舜,脫舜之厄,成舜之聖,堯死而舜有天下,爲天子,二妃之力。
宜常爲神,食民之祭。
今之渡湘江者,莫敢不進禮廟下。
』見《唐文粹·巻五十》。」
「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峯靑」句:傅子立注引唐·錢考功《省試湘靈鼓瑟》詩:「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峯靑。」
雨後初晴的鳳凰山下,雲淡風清,明麗的晚霞映襯着湖光山色。
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雖然開過了,但是仍然美麗、清淨。
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對白鷺,它們就好像有意來傾慕彈箏人的美麗一樣,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聽見江上哀傷的調子,含着悲苦,又有誰忍心去聽?煙靄爲之斂容,雲彩爲之收色,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
一曲終了,她已經飄然遠逝,衹見靑翠的山峯,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迴盪在山間水際。
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雖然開過了,但是仍然美麗、清淨。
不知從什麼地方飛來一對白鷺,它們就好像有意來傾慕彈箏人的美麗一樣,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聽見江上哀傷的調子,含着悲苦,又有誰忍心去聽?煙靄爲之斂容,雲彩爲之收色,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傾訴自己的哀傷。
一曲終了,她已經飄然遠逝,衹見靑翠的山峯,仍然靜靜地立在湖邊,彷彿那哀怨的樂曲仍然迴盪在山間水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