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巍巍坐廟堂。
說着經量。
便要經量。
那個臣僚上一章。
頭說經量。
尾說經量。
輕狂太守在吾邦。
聞說經量。
星夜經量。
山東河北久拋荒。
好去經量。
胡不經量。
仁、義、禮、樂、名、法、刑、賞,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術也。
故仁以道之,義以宜之,禮以行之,樂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齊之,刑以威之,賞以勸之。
故仁者所以博施於物,亦所以生偏私;義者所以立節行,亦所以成華僞;禮者所以行恭謹,亦所以生惰慢;樂者所以和情志,亦所以生淫放;名者所以正尊卑,亦所以生矜篡;法者所以齊衆異,亦所以乖名分;刑者所以威不服,亦所以生陵暴;賞者所以勸忠能,亦所以生鄙爭。
凡此八術,無隱於人而常存於世,非自顯於堯、湯之時,非自逃於桀、紂之朝。
用得其道,則天下治;用失其道,則天下亂。
過此而往,雖彌綸天地,籠絡萬品,治道之外,非羣生所餐挹,聖人措而不言也。
凡國之存亡有六徵:有衰國,有亂國,有亡國,有昌國,有強國,有治國。
所謂亂亡之國者,兇虐殘暴不與焉;所謂強治之國者,威力仁義不與焉。
君年長,多妾媵,少子孫,疏宗族,衰國也;君寵臣,臣愛君,公法廢,私政行,亂國也;國貧小,家富大,君權輕,臣勢重,亡國也。
凡此三徵,不待兇虐殘暴而後弱也,雖曰見存,吾必謂之亡者也。
內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字,長幼不亂,昌國也;農桑以時,倉廩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凡此三徵,不待威力仁義而後強,雖曰見弱,吾必謂之存者也。
治主之興,必有所先誅。
先誅者,非謂盜,非謂奸。
此二惡者,一時之大害,非亂政之本也。
亂政之本下侵上之權,臣用君之術,心不畏時之禁,行不軌時之法,此大亂之道也。
孔丘攝魯,相七日而誅少正卯。
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
夫子爲政而先誅,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汝其故。
人有惡者五,而竊盜奸私不與焉。
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僻而堅,三曰言僞而辯,四曰強記而博,五曰順非而澤。
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
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羣,言談足以飾邪熒衆,強記足以反是獨立。
此小人雄桀也,不可不誅也。
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裏乙,子產誅鄧析、史付。
此六子者,異世而同心,不可不誅也。
《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羣小。
’小人成羣,斯足畏也。
語曰:‘佞辨可以熒惑鬼神。
’曰:‘鬼神聰明正直,孰曰熒惑者?’曰:“鬼神誠不受熒惑,此尤佞辨之巧,靡不入也。
夫佞辨者雖不能熒惑鬼神,熒惑人明矣。
探人之心,度人之慾,順人之嗜好而不敢逆,納人於邪惡而求其利
大道無形,稱器有名。
名也者,正形者也。
形正由名,則名不可差。
故仲尼雲“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也。
大道不稱,衆有必名。
生於不稱,則羣形自得其方圓。
名生於方圓,則衆名得其所稱也。
大道治者,則名、法、儒、墨自廢。
以名、法、儒、墨治者,則不得離道。
老子曰:“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寶。
”是道治者,謂之善人;藉名、法、儒、墨者,謂之不善人。
善人之與不善人,名分日離,不待審察而得也。
道不足以治則用法,法不足以治則用術,術不足以治則用權,權不足以治則用勢。
勢用則反權,權用則反術,術用則反法,法用則反道,道用則無爲而自治。
故窮則徼終,徼終則反始。
始終相襲,無窮極也。
有形者必有名,有名者未必有形。
形而不名,未必失其方圓白黑之實。
名而不可不尋名以檢其差。
故亦有名以檢形,形以定名,名以定事,事以檢名。
察其所以然,則形名之與事物,無所隱其理矣。
名有三科,法有四呈。
一曰命物之名,方圓白黑是也;二曰譭譽之名,善惡貴賤是也;三曰況謂之名,賢愚愛憎是也。
一曰不變之法,君臣上下是也;二曰齊俗之法,能鄙同異是也;三曰治衆之法,慶賞刑罰是也;四曰平準之法,律度權量是也。
術者,人君之所密用,羣下不可妄窺;勢者,製法之利器,羣下不可妄爲。
人君有術而使羣下得窺,非術之奧者;有勢而使羣下得爲,非勢之重者。
大要在乎先正名分,使不相侵雜。
然後術可祕,勢可專。
名者,名形者也;形者,應名者也。
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
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
不可相亂,亦不可相無。
無名,故大道無稱;有名,故名以正形。
今萬物具存,不以名正之,則亂;萬名具列,不以形應之,則乖。
故形名者,不可不正也。
善名命善,惡名命惡。
故善有善名,惡有惡名。
聖賢仁智,命善者也;頑嚚兇愚,命惡者也。
今即聖賢仁智之名,以求聖賢仁智之實,未之或盡也。
即頑嚚兇愚之名,以求頑嚚兇愚之實,亦未或盡也。
使善惡盡然有分,雖未能盡物之實,猶不患其差也。
故曰:名不可不辨也。
名稱者,別彼此而檢虛實者也。
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
失者,由名分混;得者,由名分察。
今親賢而疏不肖,賞善而罰惡。
賢不肖善惡之名宜在彼,親疏賞罰之稱宜屬我。
我之與彼,又復一名,名之察者也。
名賢不肖爲親疏,名善惡爲賞罰,合彼我之一稱而不別之,名之混者也。
故曰:名稱者,不可不察也。
語曰“好牛”,又曰,不可不察也。
好則物之通稱,牛則物之定形,以通稱隨定形,不可窮
去來兮,黃雞啄黍正秋肥。
尋常老瓦盆邊醉,不記東西。
教山童替說知。
權休罪,老弟兄行都申意:“今朝溷擾,來日回席。
冷雲頹日咸陽道,莽然更無秋草。
白閣如螺,樊川似帶,閱盡興亡多少。
倚風憑弔,有詞客同來,冷吟閒嘯。
我自工愁,綠箋悔寫舊時稿。
天涯一樽醉倒,渭城春已怨,何況秋杪。
官柳依然,碧柯何在,可許鳳凰棲老?宦遊倦了,吹綠鬢婆娑,年來漸縞。
羞對秦川,北流波浩渺。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 1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