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皇帝者,孝景中子也。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爲膠東王。
孝景七年,慄太子廢爲臨江王,以膠東王爲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爲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觀。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
其遊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爲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善爲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遊射處,老人爲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少君爲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爲黃金,黃金成以爲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竈,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爲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爲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爲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罈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地長
母曰王太后。
孝景四年,以皇子爲膠東王。
孝景七年,慄太子廢爲臨江王,以膠東王爲太子。
孝景十六年崩,太子即位,爲孝武皇帝。
孝武皇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薦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
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者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
其明年,上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上初至雍,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觀。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武帝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而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入以主方。
匿其年及所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
其遊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帛衣食。
人皆以爲不治產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善爲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遊射處,老人爲兒時從其大父行,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少君爲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於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爲黃金,黃金成以爲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竈,而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爲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爲化去不死也,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相效,更言神事矣。
亳人薄誘忌奏祠泰一方,曰:“天神貴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泰一東南郊,用太牢具,七日,爲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一用太牢具祠神三一:天一,地一,泰一”。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忌泰一罈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泰一、皋山山君、地長
太史公曰: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閩越擅伐,東甌請降。
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
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荊荼是徵”,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況乃以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衆,豈以晏然不爲邊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師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二夷交侵,當盛漢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於祖考矣。
何者?自詩、書稱三代“戎狄是應,荊荼是徵”,齊桓越燕伐山戎,武靈王以區區趙服單于,秦繆用百里霸西戎,吳楚之君以諸侯役百越。
況乃以中國一統,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捲四海,內輯億萬之衆,豈以晏然不爲邊境征伐哉!自是後,遂出師北討彊胡,南誅勁越,將卒以次封矣。
太史公讀秦記,至犬戎敗幽王,周東徙洛邑,秦襄公始封爲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見矣。
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
”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位在籓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
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脩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
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於諸侯。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
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務在彊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矯稱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
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
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採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悲夫!
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禮曰:“天子祭天地,諸侯祭其域內名山大川。
”今秦雜戎翟之俗,先暴戾,後仁義,位在籓臣而臚於郊祀,君子懼焉。
及文公逾隴,攘夷狄,尊陳寶,營岐雍之間,而穆公脩政,東竟至河,則與齊桓、晉文中國侯伯侔矣。
是後陪臣執政,大夫世祿,六卿擅晉權,征伐會盟,威重於諸侯。
及田常殺簡公而相齊國,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
三國終之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
務在彊兵並敵,謀詐用而從衡短長之說起。
矯稱出,誓盟不信,雖置質剖符猶不能約束也。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至獻公之後常雄諸侯。
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彊也,然卒並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埶利也,蓋若天所助焉。
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
夫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故禹興於西羌,湯起於亳,周之王也以豐鎬伐殷,秦之帝用雍州興,漢之興自蜀漢。
秦既得意,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爲其有所刺譏也。
詩書所以復見者,多藏人家,而史記獨藏周室,以故滅。
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採者,何必上古。
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
傳曰“法後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變相類,議卑而易行也。
學者牽於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
悲夫!
餘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
後有君子,以覽觀焉。
太史公讀春秋歷譜諜,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曰:鳴呼,師摯見之矣!紂爲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仁義陵遲,鹿鳴刺焉。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
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爲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爲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爲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鐸椒爲楚威王傳,爲王不能盡觀春秋,採取成敗,卒四十章,爲鐸氏微。
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採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爲虞氏春秋。
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爲呂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
漢相張蒼歷譜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諡,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
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於篇,爲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
曰:鳴呼,師摯見之矣!紂爲象箸而箕子唏。
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
仁義陵遲,鹿鳴刺焉。
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於彘,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
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
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爲會盟主,政由五伯,諸侯恣行,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
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五十里。
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秦因雍州之固,四海迭興,更爲伯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
是以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爲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
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鐸椒爲楚威王傳,爲王不能盡觀春秋,採取成敗,卒四十章,爲鐸氏微。
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採春秋,下觀近勢,亦著八篇,爲虞氏春秋。
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爲呂氏春秋。
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
漢相張蒼歷譜五德,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歷人取其年月,數家隆於神運,譜諜獨記世諡,其辭略,欲一觀諸要難。
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於篇,爲成學治古文者要刪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於夏商,或數千歲。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後數世,民鹹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
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爲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於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
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聖賢影響,風雲潛契。
高祖應籙,功臣命世。
起沛入秦,憑謀仗計。
紀勳書爵,河盟山誓。
蕭曹輕重,絳灌權勢。
鹹就封國,或萌罪戾。
仁賢者祀,昏虐者替。
永監前修,良慚固蒂。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
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於夏商,或數千歲。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後,見於春秋。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餘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於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餘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後數世,民鹹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餘皆坐法隕命亡國,秏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於當世之禁雲。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
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爲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於是謹其終始,表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
後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聖賢影響,風雲潛契。
高祖應籙,功臣命世。
起沛入秦,憑謀仗計。
紀勳書爵,河盟山誓。
蕭曹輕重,絳灌權勢。
鹹就封國,或萌罪戾。
仁賢者祀,昏虐者替。
永監前修,良慚固蒂。
太史公讀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長沙王者,着令甲,稱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
至孝惠帝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竟無過,爲籓守職,信矣。
故其澤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數人。
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及從代來,吳楚之勞,諸侯子若肺腑,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餘。
鹹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
惠景之際,天下已平。
諸呂構禍,吳楚連兵。
條侯出討,壯武奉迎。
薄竇恩澤,張趙忠貞。
本枝分蔭,肺腑歸誠。
新市死事,建陵勳榮。
咸開青社,俱受丹旌。
旋窺甲令,吳便有聲。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國。
至孝惠帝時,唯獨長沙全,禪五世,以無嗣絕,竟無過,爲籓守職,信矣。
故其澤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數人。
及孝惠訖孝景間五十載,追修高祖時遺功臣,及從代來,吳楚之勞,諸侯子若肺腑,外國歸義,封者九十有餘。
鹹表始終,當世仁義成功之著者也。
惠景之際,天下已平。
諸呂構禍,吳楚連兵。
條侯出討,壯武奉迎。
薄竇恩澤,張趙忠貞。
本枝分蔭,肺腑歸誠。
新市死事,建陵勳榮。
咸開青社,俱受丹旌。
旋窺甲令,吳便有聲。
索隱述贊:高祖初起,嘯命羣雄。
天下未定,王我漢中。
三傑既得,六奇獻功。
章邯已破,蕭何築宮。
周勃厚重,朱虛至忠。
陳平作相,條侯總戎。
丙魏立志,湯堯飾躬。
天漢之後,表述非功。
天下未定,王我漢中。
三傑既得,六奇獻功。
章邯已破,蕭何築宮。
周勃厚重,朱虛至忠。
陳平作相,條侯總戎。
丙魏立志,湯堯飾躬。
天漢之後,表述非功。
太史公曰: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羣衆,豈人力也哉?餘至大行禮官,觀三代損益,乃知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其所由來尚矣。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
人體安駕乘,爲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爲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爲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爲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情好珍善,爲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
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
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雲“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所居不合。
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
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
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數幹諫孝景曰:“諸侯籓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
事在袁盎語中。
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採風俗,定製作。
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爲制也。
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爲典常,垂之於後雲。
禮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
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絃,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
人道經緯萬端,規矩無所不貫,誘進以仁義,束縛以刑罰,故德厚者位尊,祿重者寵榮,所以總一海內而整齊萬民也。
人體安駕乘,爲之金輿錯衡以繁其飾;目好五色,爲之黼黻文章以表其能;耳樂鐘磬,爲之調諧八音以蕩其心;口甘五味,爲之庶羞酸鹹以致其美;情好珍善,爲之琢磨圭璧以通其意。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硃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彫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貴賤之序,下及黎庶車輿衣服宮室飲食嫁娶喪祭之分,事有宜適,物有節文。
仲尼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
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備三歸。
循法守正者見侮於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自子夏,門人之高弟也,猶雲“出見紛華盛麗而說,入聞夫子之道而樂,二者心戰,未能自決”,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孔子曰“必也正名”,於衛所居不合。
仲尼沒後,受業之徒沈湮而不舉,或適齊、楚,或入河海,豈不痛哉!
至秦有天下,悉內六國禮儀,採擇其善,雖不合聖制,其尊君抑臣,朝廷濟濟,依古以來。
至於高祖,光有四海,叔孫通頗有所增益減損,大抵皆襲秦故。
自天子稱號下至佐僚及宮室官名,少所變改。
孝文即位,有司議欲定儀禮,孝文好道家之學,以爲繁禮飾貌,無益於治,躬化謂何耳,故罷去之。
孝景時,御史大夫晁錯明於世務刑名,數幹諫孝景曰:“諸侯籓輔,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
今大國專治異政,不稟京師,恐不可傳後。
”孝景用其計,而六國畔逆,以錯首名,天子誅錯以解難。
事在袁盎語中。
是後官者養交安祿而已,莫敢複議。
今上即位,招致儒術之士,令共定儀,十餘年不就。
或言古者太平,萬民和喜,瑞應辨至,乃採風俗,定製作。
上聞之,制詔御史曰:“蓋受命而王,各有所由興,殊路而同歸,謂因民而作,追俗爲制也。
議者鹹稱太古,百姓何望?漢亦一家之事,典法不傳,謂子孫何?化隆者閎博,治淺者褊狹,可不勉與!”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廟百官之儀,以爲典常,垂之於後雲。
禮由人起。
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忿,忿而無度量則爭,爭則亂。
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以養人之慾,給人之求,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待而長,是禮之所起也。
故禮者養也。
稻粱五味,所以養口也;椒蘭芬茝,所以養鼻也;鐘鼓管絃,所以養耳也;刻鏤文章,所以養目也
太史公曰:余每讀虞書,至於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爲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
凡作樂者,所以節樂。
君子以謙退爲禮,以損減爲樂,樂其如此也。
以爲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盪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
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闢,名顯鄰州,爭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
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秦二世尤以爲娛。
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
”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二世然之。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
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爲協律都尉。
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爲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爲友。
”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爲歌。
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馬,詩以爲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也。
樂
成王作頌,推己懲艾,悲彼家難,可不謂戰戰恐懼,善守善終哉?君子不爲約則修德,滿則棄禮,佚能思初,安能惟始,沐浴膏澤而歌詠勤苦,非大德誰能如斯!傳曰“治定功成,禮樂乃興”。
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
凡作樂者,所以節樂。
君子以謙退爲禮,以損減爲樂,樂其如此也。
以爲州異國殊,情習不同,故博採風俗,協比聲律,以補短移化,助流政教。
天子躬於明堂臨觀,而萬民鹹盪滌邪穢,斟酌飽滿,以飾厥性。
故云雅頌之音理而民正,嘄嘄之聲興而士奮,鄭衛之曲動而心**。
及其調和諧合,鳥獸盡感,而況懷五常,含好惡,自然之勢也?
治道虧缺而鄭音興起,封君世闢,名顯鄰州,爭以相高。
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雖退正樂以誘世,作五章以剌時,猶莫之化。
陵遲以至六國,流沔沈佚,遂往不返,卒於喪身滅宗,並國於秦。
秦二世尤以爲娛。
丞相李斯進諫曰:“放棄詩書,極意聲色,祖伊所以懼也;輕積細過,恣心長夜,紂所以亡也。
”趙高曰:“五帝、三王樂各殊名,示不相襲。
上自朝廷,下至人民,得以接歡喜,合殷勤,非此和說不通,解澤不流,亦各一世之化,度時之樂,何必華山之騄耳而後行遠乎?”二世然之。
高祖過沛詩三侯之章,令小兒歌之。
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時歌舞宗廟。
孝惠、孝文、孝景無所增更,於樂府習常肄舊而已。
至今上即位,作十九章,令侍中李延年次序其聲,拜爲協律都尉。
通一經之士不能獨知其辭,皆集會五經家,相與共講習讀之,乃能通知其意,多爾雅之文。
漢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時夜祠,到明而終。
常有流星經於祠壇上。
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
春歌青陽,夏歌朱明,秋歌西暤,冬歌玄冥。
世多有,故不論。
又嘗得神馬渥窪水中,複次以爲太一之歌。
歌曲曰:“太一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爲友。
”後伐大宛得千里馬,馬名蒲梢,次作以爲歌。
歌詩曰:“天馬來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中尉汲黯進曰:“凡王者作樂,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
今陛下得馬,詩以爲歌,協於宗廟,先帝百姓豈能知其音邪?”上默然不說。
丞相公孫弘曰:“黯誹謗聖制,當族。
”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也。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