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烛晨明月,馥馥秋兰芳。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芬馨良夜发,随风闻我堂。
征夫怀远路,游子恋故乡。
寒冬十二月,晨起践严霜。
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
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
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
嘉会难再遇,欢乐殊未央。
愿君崇令德,随时爱景光。
夏禹,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溼。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至于衡漳。
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海。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坟,草繇木条。
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
浮于济、漯,通于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
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田上下,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
浮于汶,通于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
大野既都,东原底平。
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其田上中,赋中中。
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
浮于淮、泗,通于河。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
三江既入,震泽致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
田下下,赋下上上杂。
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
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
”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溼。
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禹行自冀州始。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既修太原,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至于衡漳。
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
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入于海。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坟,草繇木条。
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
浮于济、漯,通于河。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
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田上下,赋中上。
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
浮于汶,通于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
大野既都,东原底平。
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其田上中,赋中中。
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
浮于淮、泗,通于河。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
三江既入,震泽致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
田下下,赋下上上杂。
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
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
其仁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
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三战,然后得其志。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
于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
西至于空桐,登鸡头。
南至于江,登熊、湘。
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
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
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
获宝鼎,迎日推策。
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
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死生之说、存亡之难。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
黄帝崩,葬桥山。
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
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
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
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
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
普施利物,不于其身。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顺天之义,知民之急。
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其色郁郁,其德嶷嶷。
其动也时,其服也士。
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
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
帝挚立,不善。
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
其仁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封于商,赐姓子氏。
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报丁立。
报丁卒,子报乙立。
报乙卒,子报丙立。
报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
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
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去汤适夏。
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
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
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
”以告令师,作汤誓。
于是汤曰:“吾甚武。
”号曰武王。
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
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报。
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垒作诰。
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
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
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
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
”封于商,赐姓子氏。
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契卒,子昭明立。
昭明卒,子相土立。
相土卒,子昌若立。
昌若卒,子曹圉立。
曹圉卒,子冥立。
冥卒,子振立。
振卒,子微立。
微卒,子报丁立。
报丁卒,子报乙立。
报乙卒,子报丙立。
报丙卒,子主壬立。
主壬卒,子主癸立。
主癸卒,子天乙立,是为成汤。
成汤,自契至汤八迁。
汤始居亳,从先王居,作帝诰。
汤征诸侯。
葛伯不祀,汤始伐之。
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
”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
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
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
”作汤征。
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汤举任以国政。
伊尹去汤适夏。
既丑有夏,复归于亳。
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
”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
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
”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
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
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
汤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
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
’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
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
女毋不信,朕不食言。
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
”以告令师,作汤誓。
于是汤曰:“吾甚武。
”号曰武王。
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
汤遂伐三嵕,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
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
伊尹报。
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汤归至于泰卷陶,中垒作诰。
既绌夏命,还亳,作汤诰:“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
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
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
’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
吕太后者,高祖微时妃也,生孝惠帝、女鲁元太后。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
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
非刘氏功臣番君吴芮子臣为长沙王。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
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闲。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
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
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
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
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
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
”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
吕后喜,许之。
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诸侯来会。
十月朝贺。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发丧,太
及高祖为汉王,得定陶戚姬,爱幸,生赵隐王如意。
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
戚姬幸,常从上之关东,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
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
如意立为赵王后,几代太子者数矣,赖大臣争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废。
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
吕后兄二人,皆为将。
长兄周吕侯死事,封其子吕台为郦侯,子产为交侯;次兄吕释之为建成侯。
高祖十二年四月甲辰,崩长乐宫,太子袭号为帝。
是时高祖八子:长男肥,孝惠兄也,异母,肥为齐王;余皆孝惠弟,戚姬子如意为赵王,薄夫人子恒为代王,诸姬子子恢为梁王,子友为淮阳王,子长为淮南王,子建为燕王。
高祖弟交为楚王,兄子濞为吴王。
非刘氏功臣番君吴芮子臣为长沙王。
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
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
王且亦病,不能奉诏。
”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
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王来,未到。
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
太后欲杀之,不得闲。
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
赵王少,不能蚤起。
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鸩饮之。
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
于是乃徙淮阳王友为赵王。
夏,诏赐郦侯父追谥为令武侯。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辉耳,饮喑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居数日,乃召孝惠帝观人彘。
孝惠见,问,乃知其戚夫人,乃大哭,因病,岁余不能起。
使人请太后曰:“此非人所为。
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
”孝惠以此日饮为淫乐,不听政,故有病也。
二年,楚元王、齐悼惠王皆来朝。
十月,孝惠与齐王燕饮太后前,孝惠以为齐王兄,置上坐,如家人之礼。
太后怒,乃令酌两卮酖,置前,令齐王起为寿。
齐王起,孝惠亦起,取卮欲俱为寿。
太后乃恐,自起泛孝惠卮。
齐王怪之,因不敢饮,详醉去。
问,知其酖,齐王恐,自以为不得脱长安,忧。
齐内史士说王曰:“太后独有孝惠与鲁元公主。
今王有七十余城,而公主乃食数城。
王诚以一郡上太后,为公主汤沐邑,太后必喜,王必无忧。
”于是齐王乃上城阳之郡,尊公主为王太后。
吕后喜,许之。
乃置酒齐邸,乐饮,罢,归齐王。
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诸侯来会。
十月朝贺。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
发丧,太
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
母窦太后。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
乙巳,赐民爵一级。
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
令群臣无朝贺。
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
广川、长沙王皆之国。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
彗星出东北。
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荧惑逆行,守北辰。
月出北辰间。
岁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
长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
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
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六月乙亥。
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
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
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六月甲戌,赦天下。
后九月,更以阳为阳陵。
复置津关,用传出入。
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
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
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
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
十月晦,日有食之。
春,免徒隶作阳陵者。
丞相青免。
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
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
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
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
除禁锢。
地动。
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
三月,召临江王来。
即死中尉府中。
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
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
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
三月,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四月,地动。
九月戊戌晦,日食。
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
大蝗。
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封十侯。
母窦太后。
孝文在代时,前后有三男,及窦太后得幸,前后死,及三子更死,故孝景得立。
元年四月乙卯,赦天下。
乙巳,赐民爵一级。
五月,除田半租,为孝文立太宗庙。
令群臣无朝贺。
匈奴入代,与约和亲。
二年春,封故相国萧何孙系为武陵侯。
男子二十而得傅。
四月壬午,孝文太后崩。
广川、长沙王皆之国。
丞相申屠嘉卒。
八月,以御史大夫开封陶青为丞相。
彗星出东北。
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
荧惑逆行,守北辰。
月出北辰间。
岁星逆行天廷中。
置南陵及内史、祋祤为县。
三年正月乙巳,赦天下。
长星出西方。
天火燔雒阳东宫大殿城室。
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胶西王昂、济南王辟光、菑川王贤、胶东王雄渠反,发兵西乡。
天子为诛晁错,遣袁盎谕告,不止,遂西围梁。
上乃遣大将军窦婴、太尉周亚夫将兵诛之。
六月乙亥。
赦亡军及楚元王子蓺等与谋反者。
封大将军窦婴为魏其侯。
立楚元王子平陆侯礼为楚王。
立皇子端为胶西王,子胜为中山王。
徙济北王志为菑川王,淮阳王馀为鲁王,汝南王非为江都王。
齐王将庐、燕王嘉皆薨。
四年夏,立太子。
立皇子彻为胶东王。
六月甲戌,赦天下。
后九月,更以阳为阳陵。
复置津关,用传出入。
冬,以赵国为邯郸郡。
五年三月,作阳陵、渭桥。
五月,募徙阳陵,予钱二十万。
江都大暴风从西方来,坏城十二丈。
丁卯,封长公主子蟜为隆虑侯。
徙广川王为赵王。
六年春,封中尉绾为建陵侯,江都丞相嘉为建平侯,陇西太守浑邪为平曲侯,赵丞相嘉为江陵侯,故将军布为鄃侯。
梁楚二王皆薨。
后九月,伐驰道树,殖兰池。
七年冬,废栗太子为临江王。
十月晦,日有食之。
春,免徒隶作阳陵者。
丞相青免。
二月乙巳,以太尉条侯周亚夫为丞相。
四月乙巳,立胶东王太后为皇后。
丁巳,立胶东王为太子。
名彻。
中元年,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左车为安阳侯,四月乙巳,赦天下,赐爵一级。
除禁锢。
地动。
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亲。
三月,召临江王来。
即死中尉府中。
夏,立皇子越为广川王,子寄为胶东王。
封四侯。
九月甲戌,日食。
中三年冬,罢诸侯御史中丞。
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
立皇子方乘为清河王。
三月,彗星出西北。
丞相周亚夫,以御史大夫桃侯刘舍为丞相。
四月,地动。
九月戊戌晦,日食。
军东都门外。
中四年三月,置德阳宫。
大蝗。
秋,赦徒作阳陵者。
中五年夏,立皇子舜为常山王。
封十侯。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还报。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代王下车拜。
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遂驰入代邸。
群臣从至。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
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
’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
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
”群臣皆伏固请。
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
高祖十一年春,已破陈豨军,定代地,立为代王,都中都。
太后薄氏子。
即位十七年,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
九月,诸吕吕产等欲为乱,以危刘氏,大臣共诛之,谋召立代王,事在吕后语中。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代王。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
张武等议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今已诛诸吕,新啑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
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
”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
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彊,二矣。
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
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朱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南、琅邪、齐、代之彊。
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报太后计之,犹与未定。
卜之龟,卦兆得大横。
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
”于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
薄昭还报曰:“信矣,毋可疑者。
”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诣长安。
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
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
宋昌还报。
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
代王下车拜。
太尉勃进曰:“愿请闲言。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
所言私,王者不受私。
”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
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遂驰入代邸。
群臣从至。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陈武、御史大夫张苍、宗正刘郢、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刘揭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帝子,不当奉宗庙。
臣谨请(与)阴安侯列侯顷王后与琅邪王、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议曰:‘大王高帝长子,宜为高帝嗣。
’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庙,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称宗庙。
愿请楚王计宜者,寡人不敢当。
”群臣皆伏固请。
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计之,大王奉高帝宗庙最宜称,虽天下诸侯万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