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清〕 ? - ? 年
淸末民国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长菴,改字伯潜,字伯潜,号弢菴、陶菴、橘隐,晚号听水、沧趣。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宝琛年十三岁,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
陈宝琛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淸流四谏」。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
翌年,授翰林院 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学)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大)。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礼学馆总纂大臣。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毓庆宫行走,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
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
命修《德宗实录》。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满洲国 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伪职。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
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赏给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有藏书十万册,「淸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
虽痴人可与说梦;惟至诚为能前知。
液池缭碧回团城,红云亿千承露茎。
金鳌车过辄流憩,忍向沧海寻鸥盟?
比闻宸游肃禁卫,花光仗影波纵横。
梦中犹疑香满载,绝驰道度还自惊。
谁知沧桑在俄顷,急雨打叶声皆兵。
妖狐据殿鸟鸣社,咄此一劫灰方瀛。
红梨汗竹并焦土,巢痕廿载悲西清。
对君伤时复感旧,蒿目何限鲂鱼赪!
风涛池馆且凄厉,矧揽京辇霜前英。
苇湾往日足可惜,酒人散尽朱华倾。
再来葭薍恐弥望,老矣宁复舟招情?
君行持橐直清籞,六飞河洛占归程。
秋房心苦听候雁,莫误变徵为新声。
瘴云六月山煁烘,我初谒公沧海东。
茅檐竹椽拄刀戟,台飓夜卷如飞蓬。
其秋把晤榕叶底,坐叹铸错哀藏弓。
湘江一卧遂契阔,闻鼙又见边烽红。
峭帆微服炮满耳,年时手障鲲身雄。
山川百战付竖子,天胡此醉神其恫?
陔除弄笔累千纸,敛抑奇崛何冲融。
左书彭画足正气,鼎足晤对江楼中。
赋诗报君愧衰惫,努力忠孝承门风。
生际圣朝无补甚;老营陋室欲颜之。
登丘望海无涯思;摩石听松一适时。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79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