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
〔清〕 ? - ? 年
淸末民国初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原字长菴,改字伯潜,字伯潜,号弢菴、陶菴、橘隐,晚号听水、沧趣。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
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
宝琛年十三岁,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
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戊辰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
陈宝琛兄弟六人,三人进士,三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
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淸流四谏」。
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沙俄侵佔伊犁九城,力主收复。
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
翌年,授翰林院 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 白鹿洞书院。
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上疎《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
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并任福建高等学堂(即今福州第一中学)监督。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大)。
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奉召入京,任礼学馆总纂大臣。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毓庆宫行走,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
继任汉军副都统、弼德院顾问大臣。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淸帝逊位,后仍追随溥仪。
命修《德宗实录》。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张勋复辟时,推举为内阁议政大臣。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引荐郑孝胥入宫。
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
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1932年),满洲国 成立,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拒受伪职。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二月初一日(公元1935年3月5日)卯时病逝于北平住处,春秋八十有八。
丧闻,溥仪震悼,赐奠醊,赐祭一坛,特谥文忠,晋赠太师,赏给陀罗经被,赏银九千元治丧葬。
有藏书十万册,「淸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冠于全闽」。
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
蒸愁作诗牢成城,一字动费髭数茎。
不如单舸就烟水,鸥鹭邀我尸秋盟。
昨宵败兴夜转午,雨止无奈痴云横。
却留奁镜待三五,匹练切汉禽不惊。
山河大地指头在,影过莫话修罗兵。
此江湍濑幸稍远,所慊潮汐通裨瀛。
我衡君宇间一苇,还往相饷风月清。
顷来似嫌村酒薄,挈榣教助衰颜赪。
世间何者算吾有,园池草木空菁英。
佳人良夜岁几见,不醉忍放金盆倾?
鉴亭此际正可鉴,照见平子巡檐情。
相望村郭三月近,诗筒如响谁严程?
北来新雁乱心曲,归橹怕作呕鸦声。
圣清解经轶唐宋,仪徵帅粤开讲堂。
手裒鸿籍授铅椠,千四百册森琳琅。
儒风津逮亘岭海,东塾晚出扬芬芳。
节楼黤黮六十载,谁其嗣者南皮张。
威弧外弦内缮政,树人本计无时忘。
大营精庐署广雅,建局益揽东南良。
燹馀孤本慎譬勘,水木如画罗朱黄。
就中乙部十居七,治史欲絮研经长。
鳌峰藏书始清恪,洛闽道脉存缥缃。
后来左海倡汉学,一径乍辟寻榛荒。
通经致用士所职,韦传弗读终回惶。
祛卢立学未百稔,犹庋十万夸谟觞。
觥觥邹鲁付挦扯,望海无乃航绝潢。
育才报国匪二事,刀笔筐篚吾何望?
君怜横舍割清俸,远致如馈贫家粮。
山渊渔猎各餍愿,九数教艺重彷徨。
同声倡和若有分,积石便可规曹仓。
三年祠禄愧殖落,炳烛东壁分馀光。
孤儿昔病疟,父闻城中归。
入门手拊额,未语先献欷。
谓汝勿先我,声出泪亦随。
是时月正午,当户松风吹。
年年暑月夜,此味悬心脾。
客从建州归,视我送行诗。
为述贤守政,士民图以思。
贤守吾所习,实茂名故宜。
朅来获展卷,题咏如列眉。
因索老夫句,愧无幼妇辞。
廿年伏田里,疾苦粗能知。
福州视建州,瘠等奢俭歧。
自从互市来,漏脯聊充饥。
算缗垂卌载,骨尽嘬其皮。
山赭林木乏,钱荒茶纲疲。
比年更旱涝,十户九流离。
岁币苦搜括,鸡豚细无遗。
铤鹿岂得已,丛爵弥可悲。
君来摄郡符,下车廉声驰。
阳春气满腹,百蕴不一施。
却遭按剑眄,还忆专城治。
嵯嵯黄华秋,别来忽已期。
会当游鲤湖,问俗木兰陂。
谁谓民无良,直道傥在斯。
去年溪流高平城,今年海涨禾减茎。
天方西顾那可吁,且喜胡汉新寻盟。
黄祥鼠舞逮比户,臭腐谁遣当涂横?
苇茭朱索不辟鬼,却假春令桃符惊。
要知震荡出天意,风雨夜发如鏖兵。
荔奴谏果汝何罪,也殉艑舰漂沧瀛。
跫然孤艇狎浪至,诗笔摇掷江春清。
残灯对坐话潇晦,信宿望断晴窗赪。
因思战尘起碣馆,观台云物方英英。
十生九死脱兵际,有泪如海从谁倾?
昨宵檐响迸西朔,入破枨触梦馀情。
爱君诗好词更好,出门泥潦今焉程?
晓来稍霁复苦暑,打纸试听苍蝇声。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21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