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秦〕 前284年 - 前208年 年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爲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爲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爲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爲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爲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爲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爲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僞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後爲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爲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東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産於秦,而穆公用之,幷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幷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皋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範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曏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説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爲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爲用,西蜀丹靑不爲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説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璣之珥、阿縞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隨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眞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而就《鄭》《衛》,退彈箏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爲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內、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眾,兵強者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賫盜糧」者也
夫物不産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産於秦,而願忠者眾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讎,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攸長
卅有七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
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
羣臣誦功,本原事蹟,追道高明
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章
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常
六王專倍,貪戾慠猛,率衆自強
暴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
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爲闢方
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
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
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
運理羣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
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
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誠
夫爲寄猳,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爲逃嫁,子不得母,鹹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風,蒙被休經
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
黔首修絜,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
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
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
戍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
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
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
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悠長
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
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
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
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
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今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
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
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
臣昧死請
制曰:可
  • 1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3.98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