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
〔漢〕 前179 - 前104 年
董仲舒,廣川(河北省景縣西南部,景縣、故城、棗強三縣交界處)人,西漢哲學家。後人稱董子、董夫子。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爲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所採納,使儒學成爲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爲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 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其後,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著書寫作。這以後,朝廷每有大事商議,皇帝即會下令使者和廷尉前去董家問他的建議,表明董仲舒仍受漢武帝尊重。 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約75歲。死後得武帝眷顧,被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嗚呼嗟乎,遐哉邈矣
時來曷遲,去之速矣
屈意從人,悲吾族矣
正身俟時,將就木矣
悠悠偕時,豈能覺矣
心之憂歟,不期祿矣
遑遑匪寧,秪增辱矣
努力觸藩,徒摧角矣
不出戶庭,庶無過矣
重曰:「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而丁三季之末俗
以辯詐而期通兮,貞士耿介而自束,雖日三省於吾身,繇懷進退之惟谷
彼寔繁之有徒兮,指其白以為黑
目信嫮而言眇兮,口信辯而言訥
鬼神不能正人事之變戾兮,聖賢亦不能開愚夫之違惑
出門則不可與偕往兮,藏器又蚩其不容
退洗心而內訟兮,亦未知其所從也
觀上古之清濁兮,廉士亦焭焭而靡歸
殷湯有卞隨與務光兮,周武有伯夷與叔齊
卞隨務光遁跡於深淵兮,伯夷、叔齊登山而採薇
使彼聖賢其繇周遑兮,矧舉世而同迷
若伍員與屈原兮,固亦無所復顧
亦不能同彼數子兮,將遠游而終慕
於吾儕之云遠兮,疑荒塗而難踐
憚君子之於行兮,誡三日而不飯
嗟天下之偕違兮,悵無與之偕返
孰若返身於素業兮,莫隨世而輸轉
雖矯情而獲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歸一善
紛既迫而後動兮,豈雲稟性之惟褊
昭同人而大有兮,明謙光而務展
遵幽昧於默足兮,豈舒採而蘄顯
苟肝膽之可同兮,奚鬚髮之足辨也
  • 1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4.3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