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宋〕 一〇三七年 - 一一〇一年 年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宋仁宗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进士。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宋神宗熙宁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西元一〇七〇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徙知密、徐二州。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元丰四年(西元一〇八一年),移汝州团练副使。元丰八年(西元一〇八一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寻召除起居舍人。宋哲宗元祐元年(西元一〇八六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元祐四年(西元一〇八九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後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绍圣元年(西元一〇九四年),贬惠州。绍圣四年(西元一〇九七年),再贬儋州。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西元一一〇〇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西元一一〇一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西元一〇三七年)。宋孝宗时谥文忠。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淸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淸新豪健,善用誇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後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淸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淸乾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後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後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淸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淸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淸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淸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淸乾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然圣人未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
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
嵇康之达也,而好锻炼
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
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
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此身
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
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
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
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
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
平居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为记
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余谪居惠州,子由在高安,各以一子自随,馀分寓许昌、宜兴,岭海隔绝
诸子不闻余耗,忧愁无聊
苏州定慧院学佛者卓契顺谓迈曰:“子何忧之甚,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耳,当为子将书问之

绍圣三年三月二日,契顺涉江度岭,徒行露宿,僵仆瘴雾,黧面茧足以至惠州,得书径还
余问其所求,答曰:“契顺惟无所求而后来惠州;若有所求,当走都下矣
”苦问不已,乃曰:“昔蔡明远鄱阳一校耳,颜鲁公绝粮江淮之间,明远载米以周之
鲁公怜其意,遗以尺书,天下至今知有明远也
今契顺虽无米与公,然区区万里之勤,傥可以援明远例,得数字乎?”余欣然许之
独愧名节之重,字画之好,不逮鲁公,故为书渊明《归去来辞》以遗之,庶几契顺托此文以不朽也
予昔为密州,殿中丞刘庭式为通判
庭式,齐人也
而子由为齐州掌书记,得其乡闾之言以告予,曰:「庭式通礼学究
未及第时,议娶其乡人之女,既约而未纳币也
庭式及第,其女以疾,两目皆盲
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
或劝纳其幼女
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
虽盲,岂负吾初心哉!』卒娶盲女,与之偕老
」盲女死于密,庭式丧之,逾年而哀不衰,不肯复娶
予偶问之:「哀生于爱,爱生于色
子娶盲女,与之偕老,义也
爱从何生,哀从何出乎?」庭式曰:「吾知丧吾妻而已,有目亦吾妻也,无目亦吾妻也
吾若缘色而生爱,缘爱而生哀,色衰爱驰,吾哀亦忘
则凡扬袂倚市,目挑而心招者,皆可以为妻也耶?」予深感其言,曰:「子功名富贵人也
」或笑予言之过,予曰:「不然,昔羊叔子娶夏侯霸女,霸叛入蜀,亲友皆告绝,而叔子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君子是以知叔子之贵也,其后卒为晋元臣
今庭式亦庶几焉,若不贵,必且得道
」时坐客皆怃然不信也
昨日有人自庐山来,云:「庭式今在山中,监太平观,面目奕奕有紫光,步上下峻阪,往复六十里如飞,绝粒不食,已数年矣
此岂无得而然哉!」闻之喜甚,自以吾言之不妄也,乃书以寄密人赵杲卿
杲卿与庭式善,且皆尝闻余言者
庭式,字得之,今为朝请郎
杲卿,字明叔,乡贡进士,亦有行义
元丰六年七月十五日,东坡居士书
天高夜气严,列宿森就位
大星光相射,小星闹若沸
天人不相干,嗟彼本何事
世俗强指摘,一一立名宇
南箕与北斗,乃是家人器
天亦岂有之,无乃遂自谓
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似
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孔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又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好夫刚者,非好其刚也,好其仁也
所恶夫佞也,非恶其佞也,恶其不仁也
吾平生多难,常以身试之,凡免我于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挤我于俭者,皆异时可喜人也
吾是以知刚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
建中靖国之初,吾归自海南,见故人,问存没,追论平生所见刚者,或不幸死矣
若孙君介夫讳立节者,真可谓刚者也
始吾弟子由为条例司属官,以议不合引去
王荆公谓君曰:「吾条例司当得开敏如子者
」君笑曰:「公言过矣,当求胜我者
若我辈人,则亦不肯为条例司矣
」公不答,径起入户,君亦趋出
君为镇江军书记,吾时通守钱塘,往来常、润间,见君京口
方新法之初,监司皆新进少年,驭吏如束湿,不复以礼遇士大夫,而独敬惮君,曰:「是抗丞相不肯为条例司者

谢麟经制溪洞事宜,州守王奇与蛮战死,君为桂州节度判官,被旨鞠吏士之有罪者
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并按,且尽斩之
君持不可
麟以语侵君
君曰:「狱当论情,吏当守法
逗挠不进,诸将罪也
既伏其辜矣,馀人可尽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斩人,则经制司自为之,我何与焉
」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狱事
刑部定如君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迁官
吾以是益知刚者之必仁也
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于必死乎!
方孔子时,可谓多君子,而曰「未见刚者」,以明其难得如此
而世乃曰「太刚则折!」士患不刚耳,长养成就,犹恐不足,当忧其太刚而惧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刚之罪
为此论者,鄙夫患失者也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4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