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
〔清〕 1655年 - 1685年 年
清代政治人物、著名詞人、學者,葉赫納蘭氏(明末海西女眞四部之王族姓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爲性德,字容若,號飲水、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康熙時期重臣納蘭明珠長子。 納蘭容若生於清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曾祖父葉赫部貝勒金台石,曾姑祖母孟古哲哲(金台石妹、清太祖努爾哈赤妃),姑表祖父清太宗皇太極(孟古哲哲子)。母英親王阿濟格(多爾袞親兄)之女愛新覺羅氏,父納蘭明珠歷任內務府總管、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納蘭容若十七歲進太學,十八歲中舉,十九歲會試中試,因患寒疾,沒有參加殿試。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時二十二歲補殿試,中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康熙帝愛其才,又因他是八旗子弟,上代又與皇室沾親,與康熙長子胤禔生母惠妃也有親戚關係,所以被康熙留在身邊,授予三等侍衛的官職,後晉升爲一等侍衛,多次隨康熙出巡,並奉旨出使梭龍(其方位學界尚存分歧),考察沙俄侵邊情況。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二),死後葬於京西皂甲屯納蘭祖墳(今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清史稿》有傳。 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佔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於滿漢融合的時期,其貴族家庭之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他雖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這一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
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
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爲問封姨,何事卻、排空卷地
又不是、江南春好,妒花天氣
葉盡歸鴉棲未得,帶垂驚燕飄還起
甚天公、不肯惜愁人,添憔悴
攪一霎,燈前睡
聽半晌,心如醉
倩碧紗遮斷,畫屏深翠
隻影悽清殘燭下,離魂飄緲秋空裏
總隨他、泊粉與飄香,真無謂
代北燕南,應不隔、月明千里
誰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氣
小立乍驚清露溼,孤眠最惜濃香膩
況夜鳥、啼絕四更頭,邊聲起
銷不盡,悲歌意
勻不盡,相思淚
想故園今夜,玉闌誰倚
青海不來如意夢,紅箋暫寫違心字
道別來、渾是不關心,東堂桂
孤花片葉,斷送清秋節
寂寂繡屏香篆滅,暗裏朱顏消歇
誰憐散髻吹笙,天涯芳草關情
懊惱隔簾幽夢,半牀花月縱橫
須知名士傾城,一般易到傷心處
柯亭響絕,四弦才斷,惡風吹去
萬里他鄉,非生非死,此身良苦
對黃沙白草,嗚嗚捲葉,平生恨、從頭譜
應是瑤臺伴侶,只多了、氈裘夫婦
嚴寒觱篥,幾行鄉淚,應聲如雨
尺幅重披,玉顏千載,依然無主
怪人間厚福,天公盡付,癡兒騃女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3.06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