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明〕 1472 - 1528 年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先生曰:“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
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
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织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
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又曰:“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
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
’且人于掌何日不见?及至问他掌中多少文理,却便不知
即如我‘良知’二字,一讲便明,谁不知得?若欲的见良知,却谁能见得?”
问曰:“此知恐是无方体的,最离捉摸

先生曰:“良知知即是‘易’
‘其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此知如何捉摸得?见得透时,便是圣人
问:“孔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
’是圣人果以相助望门弟子否?”
先生曰:“亦是实话
此道本无穷尽,问难愈多,则精微愈显
圣人之言本自周遍,但有问难的人胸中窒碍,圣人被他一难,发挥得愈加精神
若颜子闻一知十,胸中了然,如何得问难?故圣人亦寂然不动,无所发挥,故曰‘非助’
邹谦之尝语德洪曰:“舒国裳曾持一张纸,请先生写‘拱把之桐梓’一章
先生悬笔为书,到‘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顾而笑曰:‘国裳读书,中过状元,岂诚不知身之所以当养,还须诵此以求警?’一时在侍诸友皆惕然
嘉靖戊子冬,德洪与王汝中奔师丧,至广信,讣告同门,约三年收录遗言
继后同门各以所记见遗
洪择其切于问正者,合所私录,得若干条
居吴时,将与《文录》并刻矣
适以忧去,未遂
当是时也,四方讲学日众,师门宗旨既明,若无事于赘刻者,故不复萦念
去年,同门曾子才汉得洪手抄,复傍为采辑,名曰《遗言》,以刻行于荆
洪读之,觉当时采录未精,乃为删其重复,削去芜蔓,存其三分之一,名曰《传习续录》,复刻于宁国之水西精舍
今年夏,洪来游蕲,沈君思畏曰:“师门之教,久行于四力,而独未及于蕲
蕲之士得读遗言,若亲炙去夫子之教
指见良知,若重睹日月之光
唯恐传习之个博,而未以重复之为繁也
请裒其所逸者增刻之,若何?”
洪曰:“然师门‘致知格物’之旨,开示来学,学者躬修默悟,不敢以知解承,而惟以实体得
故吾师终日言是而不惮其烦,学者终日听是而不厌其数
盖指示专一,则体悟日精,几迎于言前,神发于言外,感遇之诚也
今吾师之没,未及三纪而格言微旨,渐觉沦晦,岂非吾党身践之不力,多言有以病之耶?学者之趋不一,师门之教不宣也

乃复取逸稿,采其语之不背者,得一卷
其余影响不真,与《文录》既载者,皆削之
并易中卷为问答语,以付黄梅尹张君增刻之
庶几读者不以知解承,而唯以实体得,则无疑于是录矣
嘉靖丙辰夏四月,门人钱德洪拜书于蕲之崇正书院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2.3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