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明〕 1472 - 1528 年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一友举:“佛家以手指显出,问曰:‘众曾见否?’众曰:‘见之
’复以手指入袖,问曰:‘众还见否?’众曰:‘不见
’佛说‘还未见性’,此义未明

先生曰:“手指有见有不见,尔之见性常在
人之心神只在有睹有闻上驰骛,不在不睹不闻上着实用功
盖不睹不闻是良知本体,戒慎恐惧是致良知的工夫
学者时时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闻其所不闻,工夫方有个实落处
久久成熟后,则不须着力,不待防检,而真性自不息矣
岂以在外者之闻见为累哉!”
问:“先儒谓鸢飞鱼跃,与‘必有事焉’同一活泼泼地

先生曰:“亦是
天地间活泼泼地,无非此理,便是吾良知的流行不息,‘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功夫
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
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先生曰:“诸公在此,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时时刻刻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方能听吾说话,句句得力
若茫茫荡荡度日,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得痛症,恐终不济事,回家只寻得旧时伎俩而已,岂不惜哉?”
问:“近来妄念也觉少,亦觉不曾着想定要如何用功,不知此是工夫否?”
先生曰:“汝且去着实用功,便多这些着想也不妨,久久自会妥帖
若才下得些功,便说效验,何足为恃?”
一友自叹:“私意萌时,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

先生曰:“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71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