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明〕 1472 - 1528 年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丁亥年九月,先生起复征思、田,将命行时,德洪与汝中论学
汝中举先生教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德洪曰:“此意如何?”
汝中曰:“此恐未是究竟话头
若说心体是无善无恶,意亦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亦是无善无恶的知,物是无善无恶的物矣
若说意有善恶,毕竟心体还有善恶在

德洪曰:“心体是天命之性,原是无善无恶的
但人有习心,意念上见有善恶在
格、致、诚、正、修,此正是复那性体功夫
若原无善恶,功夫亦不消说矣

是夕侍坐天泉桥,各举请正
先生曰:“我今将行,正要你们来讲破此意
二君之见,正好相资为用,不可各执一边
我这里接人,原有此二种,利根之人,直从本原上悟入,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原是个未发之中;利根之人一悟本体即是功夫,人己内外一齐俱透了
其次不免有习心在,本体受蔽,故且教在意念上实落为善、去恶,功夫熟后,渣滓去得尽时,本体亦明尽了
汝中之见,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德洪之见,是我这里为其次立法的
二君相取为用,则中人上下皆可引入于道
若各执一边,眼前便有失人,便于道体各有未尽

既而曰:“以后与朋友讲学,切不可失了我的宗旨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只依我这话头随人指点,自没病痛,此原是彻上彻下功夫
利根之人,世亦难遇,本体功夫,一悟尽透,此颜子、明道所不敢承当,岂可轻易望人
人有习心,不教他在良知上实用为善、去恶功夫,只去悬空想个本体,一切事为俱不着实,不过养成一个虚寂,此个病痛不是小小,不可不早说破

是日德洪、汝中俱有省
先生初归越时,朋友踪迹尚寥落,既后,四方来游者日进
癸未年已后,环先生而居者比屋,如天妃、光相诸刹,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
南镇、禹穴、阳明洞诸山远近寺刹,徙足所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
先生每临讲座,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遍记其姓名者
每临前,先生常叹曰:“君等离别,不出在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诸生每听讲出门,为尝不跳跃称快
尝闻之同门先辈曰:“南都以前,朋友从游者虽众,未有如在越之盛者
”此虽讲学日久,孚信渐博,要亦先生之学日进,感召之机申变无方,亦自有不同也
黄以方问:“‘博学于文’为随事学存此天理,然则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其说似不相合

先生曰:“《诗》《书》六艺,皆是天理之发见,文字都包在其中
考之《诗》《书》六艺,皆所以学存此天理也,不特发见于事为者方为文耳
‘余力学文’亦只‘博学于文’中事

或问“学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为而言,其实思即学也
学有所疑,便须思之
‘思而不学’者,盖有此等人,只悬空去思,要想出一个道理,却不在身心上实用其力,以学存此天理
思与学作两事做,故有‘罔’与‘殆’之病
其实思只是思其所学,原非两事也
先生曰:“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
《大学》之所谓‘身’,即耳、目、口、鼻、四肢是也
欲修身,便是要目非礼勿视,耳非礼勿听,口非礼勿言,四肢非礼勿动
要修这个身,身上如何用得工夫?心者身之主宰,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
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
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
故欲修身在于体当自家心体,常令廓然大公,无有些子不正处
主宰一正,则发窍于目,自无非礼之视;发窍于耳,自无非礼之听;发窍于口与四肢,自无非礼之言、动,此便是修身在正其心
然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心之本体那有不善?如今要正心,本体上何处用得功?必就心之发动处才可着力也
心之发动不能无不善,故须就此处着力,便是在诚意
如一念发在好善上,便实实落落去好善;一念发在恶恶上,便实实落落去恶恶
意之所发,既无不诚,则其本体如何有不正的?故欲正其心在诚意
工夫到诚意,始有着落处
然诚意之本,又在于致知也
所谓‘人虽不知而已所独知者’,此正是吾心良知处
然知得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做去;知得不善,却不依这个良知便不去做,则这个良知便遮蔽了,是不能致知也
吾心良知既不得扩充到底,则善虽知好,不能着实好了,恶虽知恶,不能着实恶了,如何得意诚?故致知者,意诚之本也
然亦不是悬空的致知,致知在实事上格
如意在于为善,便就这件事上去为;意在于去恶,便就这件事上去不为
去恶固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为善则不善正了,亦是格不正以归于正也
如此,则吾心良知无私欲蔽了,得以致其极,而意之所发,好善去恶,无有不诚矣
诚意工夫实下手处在格物也,若如此格物,人人便做得,人皆可以为尧、舜,正在此也
先生曰:“众人只说‘格物’要依晦翁,何曾把他的说去用?我着实曾用来
初年与钱友同论做圣贤,要格天下之物,如今安得这等大的力量?因指亭前竹子,令去格看
钱子早夜去穷格竹子的道理,竭其心思,至于三日,便致劳神成疾
当初说他这是精力不足,某因自去穷格,早夜不得其理,到七日,亦以劳思致疾
遂相与叹圣贤是做不得的,无他大力量去格物了
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这里意思,却要说与诸公知道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63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