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
〔明〕 1472 - 1528 年
明浙江馀姚人,初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子。十五岁访客居庸、山海间,纵观山川形胜。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刘瑾,廷杖,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任庐陵知县。十一年,累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镇压大帽山、浰头、横水等处山寨凡八十四处民变,设崇义、和平两县。十四年,平宁王朱宸濠之乱。世宗时封新建伯。嘉靖六年总督两广兼巡抚,镇压断藤峡瑶民八寨。先后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归,行至南安而卒。其学以致良知为主,谓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物。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以曾筑室阳明洞中,学者称阳明先生。文章博大昌达,初刻意为词章,后不复措意工拙,而行墨间自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问:“知譬日,欲譬云,云虽能蔽日,亦是天之一气合有的,欲亦莫非人心,合有否?”
先生曰:“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七者俱是人心合有的,但要认得良知明白
比如日光,亦不可指着方所,一隙通明,皆是日光所在
虽云雾四塞,太虚中色象可辨,亦是日光不灭处,不可以云能蔽日,教天不要生云
七情顺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但不可有所着
七情有着,俱谓之欲,俱为良知之蔽,然才有着时,良知亦自会觉,觉即蔽去,复其体矣
此处能勘得破,方是简易透彻功夫
问:“圣人生知、安行,是自然的,如何有甚功夫?”
先生曰:“知、行二字,即是功夫,但有浅深难易之殊耳
良知原是精精明明的,如欲孝亲,生知、安行的只是依此良知实落尽孝而已,学知、利行者只是时时省觉,务要依此良知尽孝而已;至于困知、勉行者,蔽锢已深,虽要依此良知去孝,又为私欲所阻,是以不能,必须加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之功,方能依此良知以尽其孝
圣人虽是生知、安行,然其心不敢自是,肯做困知、勉行的功夫
困知、勉行的却要思量做生知、安行的事,怎生成得?”
问:“乐是心之本体,不知遇大故,于哀哭时,此乐还在否?”
先生曰:“须是大哭一番了方乐,不哭便不乐矣
虽哭,此心安处即是乐也
本体未尝有动
问:“良知一而已,文王作《彖》,周公系《爻》,孔子赞《易》,何以各自看理不同?”
先生曰:“圣何能拘得死格?大要出于良知同,便各为说何害?且如一园竹,只要同此枝节,便是大同
若拘定枝枝节节都要高下大小一样,便非造化妙手矣
汝辈只要去培养良知,良知同,更不妨有异处
汝辈若不肯用功,连笋也不曾抽得,何处去论枝节?”
乡人有父子讼狱,请诉于先生,侍者欲阻之,先生听之
言不终辞,其父子相抱恸哭而去
柴鸣治入问曰:“先生何言,致伊感悔之速?”
先生曰:“我言舜是世间大不孝的子,瞽瞍是世间大慈的父

鸣治愕然,请问
先生曰:“舜常自以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为大慈,所以不能慈
瞽瞍只记得舜是我提孩长的,今何不曾豫悦我?不知自心已为后妻所移了,尚谓自家能慈,所以愈不能慈
舜只思父提孩我时如何爱我,今日不爱,只是我不能尽孝,日思所以不能尽孝处,所以愈能孝
及至瞽瞍底豫时,又不过复得此心原慈的本体
所以后世称舜是个古今大孝的子,瞽瞍亦做成个慈父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59s
Copyright ©2022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