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明〕 1568 - 1610 年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世人所難得者唯趣
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説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於是有辨説書畫、涉獵古董以爲清,寄意玄虛、脫迹塵紛以爲遠,又其下則有如蘇州之燒香煮茶者
此等皆趣之皮毛,何關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學問者淺
當其爲童子也,不知有趣,然無往而非趣也
面無端容,目無定睛,口喃喃而欲語,足跳躍而不定,人生之至樂,眞無逾於此時者
孟子所謂不失赤子,老子所謂能嬰兒,蓋指此也
趣之正等正覺最上乘也
山林之人,無拘無縛,得自在度日,故雖不求趣而趣近之
愚不肖之近趣也,以無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
或爲酒肉,或爲聲伎,率心而行,無所忌憚,自以爲絶望於世,故舉世非笑之不顧也,此又一趣也
迨夫年漸長,官漸高,品漸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節俱爲聞見知識所縛,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遠矣
余友陳正甫,深於趣者也,故所述《會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
不然,雖介若伯夷,高若嚴光,不錄也
噫,孰謂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壯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
由莊至顛,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凉,峭削者鮮迂曲,貌古則鮮姸不足,骨大則玲瓏絶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
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一絶也
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絶也
雖幽谷縣巖,庵宇皆精,三絶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絶也
曉起看雲,在絶壑下,白凈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絶也
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絶也
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笋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絶也
余謂大江之南,修眞栖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
宿幻住之次日,晨起看雲,巳後登絶頂,晚宿高峰死關
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
數日睛霽甚,山僧以爲異,下山率相賀
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
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
”因大笑而別
盤山外骨而中膚
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劍戟罷虎之林
中膚,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嶔虬曲,與石爭怒,其幹壓霜雪不得伸,故旁行側偃,每十餘丈
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遊者可迂而達
其石皆鋭下而豐上,故多飛動
其疊而上者,漸高則漸出
高者屢數十尋,則其出必半仄焉
若半圮之橋,故登者慄
其下皆奔泉,夭矯曲折,觸巨細石皆鬥,故鳴聲徹晝夜不休
其山高古幽奇,無所不極
述其最者:初入得盤泉,次曰懸空石,最高曰盤頂也
泉莽莽行,至是落爲小潭,白石卷而出,底皆金沙,纖魚數頭,尾鬣可數,落花漾而過,影徹底,忽與之亂
遊者樂,釋衣,稍以足沁水,忽大呼曰“奇快”,則皆躍入,沒胸,稍溯而上,逾三四石,水益嘩,語不得達
間或取梨李擲以觀,旋折奔舞而已
懸空石數峰,一壁靑削到地,石粘空而立,如有神氣性情者
亭負壁臨絶澗,澗聲上徹,與松韻答
其旁爲上方精舍,盤之絶勝處也
盤頂如初抽笋,鋭而規,上爲窣諸波,日光橫射,影落塞外,奔風忽來,翻雲抹海
住足不得久,乃下
迂而僻,且無石級者,曰天門開
從髻石取道,闊以掌,山石礙右臂,左履虛不見底,大石中絶者數
先與導僧約,遇絶嶮處,當大笑
每聞笑聲,皆膽落
捫蘿探棘,更上下僅得度
兩巖秀削立,太古雲嵐,蝕壁皆翠
下得枰石,方廣可幾筵
撫松下瞰,驚定乃笑
世上無拼命人,惡得有此奇觀也
面有洞嵌絶壁,不甚闊,一衲攀而登,如獼猴
余不往,謂導僧曰:“上山險在背,肘行可達
下則目不謀足,殆已,將奈何?”僧指其凸曰:“有微徑,但一壁峭而油,不受履,過此,雖險,可攀至脊
迂之即山行道也
”僧乃跣,蛇矯而登
下布以縋,健兒以手送余足,腹貼石,石膩且外欹,至半,體殭,良久足縮,健兒努以手從,遂上
迨至脊,始咋指相賀,且相戒也
峰名不甚雅,不盡載
其洞壑初不名,而新其目者,曰石雨洞,曰慧石亭
洞在下盤,道聽澗聲,覓之可得
石距上方百步,纖瘦豐姸不一態,生動如欲語
下臨飛澗,松鬣覆之,如亭
寐可憑,坐可茵,閑可侶,故慧之也
其石泉奇僻,而蛇足之者,曰紅龍池
其洞天成可庵者,曰瑞雲庵之前洞,次則中盤之後嶺也
其山壁窈窕秀出而寺廢者,曰九華頂,不果上
其刹宇多,不錄
寄投者,曰千像,曰中盤,曰上方,曰塔院也
其日爲七月朔,數得十
偕遊者,曰蘇潛夫、小修、僧死心、寶方、寂子也
其官於斯而以舊雅來者,曰鍾刺史君威也
其不能來,而以書訊且以蔬品至者,曰李郎中酉卿也
寒食後雨,餘曰:“此雨爲西湖洗紅,當急與桃花作別,勿滯也
午霽,偕諸友至第三橋,落花積地寸餘,遊人少,翻以爲快
忽騎者白紈而過,光晃衣,鮮麗倍常,諸友白其內者皆去表
少倦,臥地上飲,以面受花,多者浮,少者歌,以爲樂
偶艇子出花間,呼之,乃寺僧載茶來者
各啜一杯,盪舟浩歌而返
近日始學讀書,盡心觀歐陽修,蘇洵、曾鞏、陳亮、陸游諸公文集
每讀一篇,心悸口呿,自以為未嘗識字
然性不耐靜,讀未終帙,已呼累馬,促諸年少出遊,或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歸當自責,頑鈍如此,當何所成?乃以一婢自監
讀書稍倦,令得呵責,或提其耳、或敲其頭、或擦其鼻,須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罰治之
習久,漸慣苦讀,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處,則叫號跳躍,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學,惟吾與袁伯業
」當知讀書亦是難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62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