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
〔漢〕 前145 - 前87 年
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爲“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史記》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完成的史學鉅著《史記》,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六律爲萬事根本焉
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紂,吹律聽聲,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殺氣相併,而音尚宮
同聲相從,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兵者,聖人所以討彊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
自含齒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於人懷好惡喜怒之氣?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
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於天也
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於大較,不權輕重,猥雲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結怨匈奴,絓禍於越,勢非寡也
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爲敵國,咎生窮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未盡
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爲臣子,後且擁兵阻戹,選蠕觀望
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
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爲意
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爲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爲功多矣
且無議軍
”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遊敖嬉戲如小兒狀
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書曰“七正”,二十八舍
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孰萬物也
舍者,日月所舍
舍者,舒氣也
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
東壁居不周風東,主闢生氣而東之
至於營室
營室者,主營胎陽氣而產之
東至於危
危,垝也
言陽氣之垝,故曰危
十月也,律中應鐘
應鐘者,陽氣之應,不用事也
其於十二子爲亥
亥者,該也
言陽氣藏於下,故該也
廣莫風居北方
廣莫者,言陽氣在下,陰莫陽廣大也,故曰廣莫
東至於虛
虛者,能實能虛,言陽氣冬則宛藏於虛,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故曰虛
東至於須女
言萬物變動其所,陰陽氣未相離,尚相胥也,故曰須女
十一月也,律中黃鐘
黃鐘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
其於十二子爲子
子者,滋也;滋者,言萬物滋於下也
其於十母爲壬癸
壬之爲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
癸之爲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
東至牽牛
牽牛者,言陽氣牽引萬物出之也
牛者,冒也,言地雖凍,能冒而生也
牛者,耕植種萬物也
東至於建星
建星者,建諸生也
十二月也,律中大呂
大呂者
其於十二子爲醜
條風居東北,主出萬物
條之言條治萬物而出之,故曰條風
南至於箕
箕者,言萬物根棋,故曰箕
正月也,律中泰蔟
泰蔟者,言萬物蔟生也,故曰泰蔟
其於十二子爲寅
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
南至於尾,言萬物始生如尾也
南至於心,言萬物始生有華心也
南至於房
房者,言萬物門戶也,至於門則出矣
明庶風居東方
明庶者,明衆物盡出也
二月也,律中夾鍾
夾鍾者,言陰陽相夾廁也
其於十二子爲卯
卯之爲言茂也,言萬物茂也
其於十母爲甲乙
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
南至於氐者
氐者,言萬物皆至也
南至於亢
亢者,言萬物亢見也
南至於角
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三月也,律中姑洗
姑洗者,言萬物洗生
其於十二子爲辰
辰者,言萬物之蜄也
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
軫
軫者,言萬物益大而軫軫然
西至於翼
翼者,言萬物皆有羽翼也
四月也,律中中呂
中呂者,言萬物盡旅而西行也
其於十二子爲巳
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
西至於七星
七星者,陽數成於七,故曰七星
西至於張
張者,言萬物皆張也
西至於注
注者,言萬物之始衰,陽氣下注,故曰注
五月也,律中蕤賓
蕤賓者,言陰氣幼少,故曰蕤;痿陽不用事,故曰賓
景風居南方
景者,言陽氣道竟,故曰景風
其於十二子爲午
午者,陰陽交,故曰午
其於十母爲丙丁
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故曰丁
西至於弧
弧者,言萬物之吳落且就死也
西至於狼
狼者,言萬物可度量,斷萬物,故曰狼
涼風居西南維,主地
地者,沈奪萬物氣也
六月也,律中林鐘
林鐘者,言萬物就死氣林林然
其於十二子爲未
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北至於罰
罰者,言萬物氣奪可伐也
北至於參
參言萬物可參也,故曰參
七月也,律中夷則
夷則,言陰氣之賊萬物也
其於十二子爲申
申者,言陰用事,申賊萬物,故曰申
北至於濁
濁者,觸也,言萬物皆觸死也,故曰濁
北至於留
留者,言陽氣之稽留也,故曰留
八月也,律中南呂
南呂者,言陽氣之旅入藏也
其於十二子爲酉
酉者,萬物之老也,故曰酉
閶闔風居西方
閶者,倡也;闔者,藏也
言陽氣道萬物,闔黃泉也
其於十母爲庚辛
庚者,言陰氣庚萬物,故曰庚;辛者,言萬物之辛生,故曰辛
北至於胃
胃者,言陽氣就藏,皆胃胃也
北至於婁
婁者,呼萬物且內之也
北至於奎
奎者,主毒螫殺萬物也,奎而藏之
九月也,律中無射
無射者,陰氣盛用事,陽氣無餘也,故曰無射
其於十二子爲戌
戌者,言萬物盡滅,故曰戌
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爲宮
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爲徵
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爲商
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爲羽
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爲角
黃鐘長八寸七分一,宮
大呂長七寸五分三分
太蔟長七寸分二,角
夾鍾長六寸分三分一
姑洗長六寸分四,羽
仲呂長五寸九分三分二,徵
蕤賓長五寸六分三分
林鐘長五寸分四,角
夷則長五寸三分二,商
南呂長四寸分八,徵
無射長四寸四分三分二
應鐘長四寸二分三分二,羽
生鍾分:子一分
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
卯二十七分十六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生黃鐘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
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
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
置一而九三之以爲法
實如法,得長一寸
凡得九寸,命曰“黃鐘之宮”
故曰音始於宮,窮於角;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
神生於無,形成於有,形然後數,形而成聲,故曰神使氣,氣就形
形理如類有可類
或未形而未類,或同形而同類,類而可班,類而可識
聖人知天地識之別,故從有以至未有,以得細若氣,微若聲
然聖人因神而存之,雖妙必效情,核其華道者明矣
非有聖心以乘聰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其去來,故聖人畏而欲存之
唯欲存之,神之亦存
其欲存之者,故莫貴焉
太史公曰: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
十母,十二子,鐘律調自上古
建律運歷造日度,可據而度也
合符節,通道德,即從斯之謂也
索引述贊:
自昔軒後,爰命伶綸
雄雌是聽,厚薄伊均
以調氣候,以軌星辰
軍容取節,樂器斯因
自微知着,測化窮神
大哉虛受,含養生人
其於兵械尤所重,故云“望敵知吉凶,聞聲效勝負”,百王不易之道也
武王伐紂,吹律聽聲,推孟春以至於季冬,殺氣相併,而音尚宮
同聲相從,物之自然,何足怪哉?
兵者,聖人所以討彊暴,平亂世,夷險阻,救危殆
自含齒戴角之獸見犯則校,而況於人懷好惡喜怒之氣?喜則愛心生,怒則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昔黃帝有涿鹿之戰,以定火災;顓頊有共工之陳,以平水害;成湯有南巢之伐,以殄夏亂
遞興遞廢,勝者用事,所受於天也
自是之後,名士迭興,晉用咎犯,而齊用王子,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兼列邦土,雖不及三代之誥誓,然身寵君尊,當世顯揚,可不謂榮焉?豈與世儒暗於大較,不權輕重,猥雲德化,不當用兵,大至君辱失守,小乃侵犯削弱,遂執不移等哉!故教笞不可廢於家,刑罰不可捐於國,誅伐不可偃於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順耳
夏桀、殷紂手搏豺狼,足追四馬,勇非微也;百戰克勝,諸侯懾服,權非輕也
秦二世宿軍無用之地,連兵於邊陲,力非弱也;結怨匈奴,絓禍於越,勢非寡也
及其威盡勢極,閭巷之人爲敵國,咎生窮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高祖有天下,三邊外畔;大國之王雖稱蕃輔,臣節未盡
會高祖厭苦軍事,亦有蕭、張之謀,故偃武一休息,羈縻不備
歷至孝文即位,將軍陳武等議曰:“南越、朝鮮自全秦時內屬爲臣子,後且擁兵阻戹,選蠕觀望
高祖時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復興兵
今陛下仁惠撫百姓,恩澤加海內,宜及士民樂用,征討逆黨,以一封疆
”孝文曰:“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會呂氏之亂,功臣宗室共不羞恥,誤居正位,常戰戰慄慄,恐事之不終
且兵兇器,雖克所原,動亦耗病,謂百姓遠方何?又先帝知勞民不可煩,故不以爲意
朕豈自謂能?今匈奴內侵,軍吏無功,邊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爲動心傷痛,無日忘之
今未能銷距,原且堅邊設候,結和通使,休寧北陲,爲功多矣
且無議軍
”故百姓無內外之繇,得息肩于田畝,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錢,鳴雞吠狗,煙火萬里,可謂和樂者乎!
太史公曰:文帝時,會天下新去湯火,人民樂業,因其欲然,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
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嘗至市井,遊敖嬉戲如小兒狀
孔子所稱有德君子者邪!
書曰“七正”,二十八舍
律歷,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氣,天所以成孰萬物也
舍者,日月所舍
舍者,舒氣也
不周風居西北,主殺生
東壁居不周風東,主闢生氣而東之
至於營室
營室者,主營胎陽氣而產之
東至於危
危,垝也
言陽氣之垝,故曰危
十月也,律中應鐘
應鐘者,陽氣之應,不用事也
其於十二子爲亥
亥者,該也
言陽氣藏於下,故該也
廣莫風居北方
廣莫者,言陽氣在下,陰莫陽廣大也,故曰廣莫
東至於虛
虛者,能實能虛,言陽氣冬則宛藏於虛,日冬至則一陰下藏,一陽上舒,故曰虛
東至於須女
言萬物變動其所,陰陽氣未相離,尚相胥也,故曰須女
十一月也,律中黃鐘
黃鐘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
其於十二子爲子
子者,滋也;滋者,言萬物滋於下也
其於十母爲壬癸
壬之爲言任也,言陽氣任養萬物於下也
癸之爲言揆也,言萬物可揆度,故曰癸
東至牽牛
牽牛者,言陽氣牽引萬物出之也
牛者,冒也,言地雖凍,能冒而生也
牛者,耕植種萬物也
東至於建星
建星者,建諸生也
十二月也,律中大呂
大呂者
其於十二子爲醜
條風居東北,主出萬物
條之言條治萬物而出之,故曰條風
南至於箕
箕者,言萬物根棋,故曰箕
正月也,律中泰蔟
泰蔟者,言萬物蔟生也,故曰泰蔟
其於十二子爲寅
寅言萬物始生螾然也,故曰寅
南至於尾,言萬物始生如尾也
南至於心,言萬物始生有華心也
南至於房
房者,言萬物門戶也,至於門則出矣
明庶風居東方
明庶者,明衆物盡出也
二月也,律中夾鍾
夾鍾者,言陰陽相夾廁也
其於十二子爲卯
卯之爲言茂也,言萬物茂也
其於十母爲甲乙
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萬物生軋軋也
南至於氐者
氐者,言萬物皆至也
南至於亢
亢者,言萬物亢見也
南至於角
角者,言萬物皆有枝格如角也
三月也,律中姑洗
姑洗者,言萬物洗生
其於十二子爲辰
辰者,言萬物之蜄也
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而西之
軫
軫者,言萬物益大而軫軫然
西至於翼
翼者,言萬物皆有羽翼也
四月也,律中中呂
中呂者,言萬物盡旅而西行也
其於十二子爲巳
巳者,言陽氣之已盡也
西至於七星
七星者,陽數成於七,故曰七星
西至於張
張者,言萬物皆張也
西至於注
注者,言萬物之始衰,陽氣下注,故曰注
五月也,律中蕤賓
蕤賓者,言陰氣幼少,故曰蕤;痿陽不用事,故曰賓
景風居南方
景者,言陽氣道竟,故曰景風
其於十二子爲午
午者,陰陽交,故曰午
其於十母爲丙丁
丙者,言陽道著明,故曰丙;丁者,言萬物之丁壯也,故曰丁
西至於弧
弧者,言萬物之吳落且就死也
西至於狼
狼者,言萬物可度量,斷萬物,故曰狼
涼風居西南維,主地
地者,沈奪萬物氣也
六月也,律中林鐘
林鐘者,言萬物就死氣林林然
其於十二子爲未
未者,言萬物皆成,有滋味也
北至於罰
罰者,言萬物氣奪可伐也
北至於參
參言萬物可參也,故曰參
七月也,律中夷則
夷則,言陰氣之賊萬物也
其於十二子爲申
申者,言陰用事,申賊萬物,故曰申
北至於濁
濁者,觸也,言萬物皆觸死也,故曰濁
北至於留
留者,言陽氣之稽留也,故曰留
八月也,律中南呂
南呂者,言陽氣之旅入藏也
其於十二子爲酉
酉者,萬物之老也,故曰酉
閶闔風居西方
閶者,倡也;闔者,藏也
言陽氣道萬物,闔黃泉也
其於十母爲庚辛
庚者,言陰氣庚萬物,故曰庚;辛者,言萬物之辛生,故曰辛
北至於胃
胃者,言陽氣就藏,皆胃胃也
北至於婁
婁者,呼萬物且內之也
北至於奎
奎者,主毒螫殺萬物也,奎而藏之
九月也,律中無射
無射者,陰氣盛用事,陽氣無餘也,故曰無射
其於十二子爲戌
戌者,言萬物盡滅,故曰戌
律數:九九八十一以爲宮
三分去一,五十四以爲徵
三分益一,七十二以爲商
三分去一,四十八以爲羽
三分益一,六十四以爲角
黃鐘長八寸七分一,宮
大呂長七寸五分三分
太蔟長七寸分二,角
夾鍾長六寸分三分一
姑洗長六寸分四,羽
仲呂長五寸九分三分二,徵
蕤賓長五寸六分三分
林鐘長五寸分四,角
夷則長五寸三分二,商
南呂長四寸分八,徵
無射長四寸四分三分二
應鐘長四寸二分三分二,羽
生鍾分:子一分
丑三分二
寅九分八
卯二十七分十六
辰八十一分六十四
巳二百四十三分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四千九十六
酉一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萬九千四十九分三萬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十七萬七千一百四十七分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
生黃鐘術曰:以下生者,倍其實,三其法
以上生者,四其實,三其法
上九,商八,羽七,角六,宮五,徵九
置一而九三之以爲法
實如法,得長一寸
凡得九寸,命曰“黃鐘之宮”
故曰音始於宮,窮於角;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生
神生於無,形成於有,形然後數,形而成聲,故曰神使氣,氣就形
形理如類有可類
或未形而未類,或同形而同類,類而可班,類而可識
聖人知天地識之別,故從有以至未有,以得細若氣,微若聲
然聖人因神而存之,雖妙必效情,核其華道者明矣
非有聖心以乘聰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神者,物受之而不能知其去來,故聖人畏而欲存之
唯欲存之,神之亦存
其欲存之者,故莫貴焉
太史公曰: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即天地二十八宿
十母,十二子,鐘律調自上古
建律運歷造日度,可據而度也
合符節,通道德,即從斯之謂也
索引述贊:
自昔軒後,爰命伶綸
雄雌是聽,厚薄伊均
以調氣候,以軌星辰
軍容取節,樂器斯因
自微知着,測化窮神
大哉虛受,含養生人
昔自在古,歷建正作於孟春
於時冰泮發蟄,百草奮興,秭鳺先滜
物乃歲具,生於東,次順四時,卒於冬分
時雞三號,卒明
撫十二節,卒於醜
日月成,故明也
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
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月歸於東,起明於西
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
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
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
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
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
年耆禪舜,申戒文祖,雲“天之歷數在爾躬”
舜亦以命禹
由是觀之,王者所重也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
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於諸侯
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
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春秋非之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邪於終
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歸邪於終,事則不悖
其後戰國並爭,在於彊國禽敵,救急解紛而已,豈遑念斯哉!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
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
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爲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
然歷度閏餘,未能睹其真也
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爲獲水德之瑞
雖明習歷及張蒼等,鹹以爲然
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後女主,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
至孝文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言“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
當有瑞,瑞黃龍見”
事下丞相張蒼,張蒼亦學律歷,以爲非是,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張蒼自黜,所欲論著不成
而新垣平以望氣見,頗言正歷服色事,貴幸,後作亂,故孝文帝廢不復問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閎運算轉歷,然後日辰之度與夏正同
乃改元,更官號,封泰山
因詔御史曰:“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廣延宣問,以理星度,未能詹也
蓋聞昔者黃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驗,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
然蓋尚矣
書缺樂弛,朕甚閔焉
朕唯未能循明也,績日分,率應水德之勝
今日順夏至,黃鐘爲宮,林鐘爲徵,太蔟爲商,南呂爲羽,姑洗爲角
自是以後,氣復正,羽聲復清,名復正變,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爲太初元年
年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
歷術甲子篇
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無大餘,無小餘;無大餘,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
大餘五十四,小餘三百四十八;大餘五,小餘八;
端蒙單閼二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八,小餘六百九十六;大餘十,小餘十六;
遊兆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六百三;大餘十五,小餘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七,小餘十一;大餘二十一,無小餘;
徒維敦牂天漢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一,小餘三百五十九;大餘二十六,小餘八;
祝犁協洽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五,小餘二百六十六;大餘三十一,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三年
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六百一十四;大餘三十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二十二;大餘四十二,無小餘;橫艾淹茂太始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八百六十九;大餘四十七,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二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大餘五十二,小餘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
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大餘三,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徵和元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大餘八,小餘八;
彊梧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大餘二十四,無小餘;
商橫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大餘二十九,小餘八;
昭陽汁洽二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橫艾涒灘始元元年
正西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大餘四十五,無小餘;
焉逢淹茂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大餘五十,小餘八;
端蒙大淵獻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無大餘,小餘二十四;
彊梧赤奮若六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一,小餘一百二十四;大餘六,無小餘;
徒維攝提格元鳳元年
十二
大餘五,小餘三十一;大餘十一,小餘八;
祝犁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三百七十九;大餘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三,小餘七百二十七;大餘二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七,小餘六百三十四;大餘二十七,無小餘;
橫艾敦牂五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二,小餘四十二;大餘三十二,小餘八;
尚章汁洽六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百八十九;大餘三十七,小餘十六;
焉逢涒灘元平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小餘二百九十七;大餘四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四,小餘六百四十五;大餘四十八,無小餘;
遊兆閹茂二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八,小餘五百五十二;大餘五十三,小餘八;
彊梧大淵獻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二,小餘九百;大餘五十八,小餘十六;徒維困敦四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七,小餘三百八;大餘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赤奮若地節元年
十二
大餘一,小餘二百一十五;大餘九,無小餘;
商橫攝提格二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五,小餘五百六十三;大餘十四,小餘八;
昭陽單閼三年
正南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四百七十;大餘十九,小餘十六;
橫艾執徐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三,小餘八百一十八;大餘二十四,小餘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閏十三
大餘八,小餘二百二十六;大餘三十,無小餘;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一百三十三;大餘三十五,小餘八;
端蒙協洽三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六,小餘四百八十一;大餘四十,小餘十六;
遊兆涒灘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小餘八百二十九;大餘四十五,小餘二十四;
彊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餘四十四,小餘七百三十六;大餘五十一,無小餘;
徒維淹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一百四十四;大餘五十六,小餘八;
祝犁大淵獻三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四百九十二;大餘一,小餘十六;
商橫困敦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七,小餘三百九十九;大餘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赤奮若五鳳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一,小餘七百四十七;大餘十二,無小餘;
橫艾攝提格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五,小餘六百五十四;大餘十七,小餘八;
尚章單閼三年
十二
大餘十,小餘六十二;大餘二十二,小餘十六;
焉逢執徐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小餘四百一十;大餘二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八,小餘三百一十七;大餘三十三,無小餘;
遊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六百六十五;大餘三十八,小餘八;
彊梧協洽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七,小餘七十三;大餘四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涒灘四年
十二
大餘四十,小餘九百二十;大餘四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作噩黃龍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三百二十八;大餘五十四,無小餘;
商橫淹茂初元元年
正東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二百三十五;大餘五十九,小餘八;
昭陽大淵獻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五百八十三;大餘四,小餘十六;
橫艾困敦三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七,小餘九百三十一;大餘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一,小餘八百三十八;大餘十五,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五年
十二
大餘六,小餘二百四十六;大餘二十,小餘八;
端蒙單閼永光元年
閏十三
無大餘,小餘五百九十四;大餘二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執徐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四,小餘五百一;大餘三十,小餘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餘十八,小餘八百四十九;大餘三十六,無小餘;
徒維敦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三,小餘二百五十七;大餘四十一,小餘八;
祝犁協洽五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一百六十四;大餘四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建昭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一,小餘五百一十二;大餘五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五,小餘四百一十九;大餘五十七,無小餘;
橫艾閹茂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九,小餘七百六十七;大餘二,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一百七十五;大餘七,小餘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八十二;大餘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竟寧元年
十二
大餘二,小餘四百三十;大餘十八,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建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六,小餘七百七十八;大餘二十三,小餘八;
彊梧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小餘六百八十五;大餘二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九十三;大餘三十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曆書:大餘者,日也
小餘者,月也
端蒙者,年名也
支: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
幹:丙名遊兆
正北,冬至加子時;正西,加酉時;正南,加午時;正東,加卯時
歷數之興,其來尚矣
重黎是司,容成斯紀
推步天象,消息母子
五勝輪環,三正互起
孟陬貞歲,疇人順軌
敬授之方,履端爲美
於時冰泮發蟄,百草奮興,秭鳺先滜
物乃歲具,生於東,次順四時,卒於冬分
時雞三號,卒明
撫十二節,卒於醜
日月成,故明也
明者孟也,幽者幼也,幽明者雌雄也
雌雄代興,而順至正之統也
日歸於西,起明於東;月歸於東,起明於西
正不率天,又不由人,則凡事易壞而難成矣
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
太史公曰:神農以前尚矣
蓋黃帝考定星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閏餘,於是有天地神祇物類之官,是謂五官
各司其序,不相亂也
民是以能有信,神是以能有明德
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災禍不生,所求不匱
少昚氏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擾,不可放物,禍菑薦至,莫盡其氣
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
其後三苗服九黎之德,故二官鹹廢所職,而閏餘乖次,孟陬殄滅,攝提無紀,歷數失序
堯復遂重黎之後,不忘舊者,使復典之,而立羲和之官
明時正度,則陰陽調,風雨節,茂氣至,民無夭疫
年耆禪舜,申戒文祖,雲“天之歷數在爾躬”
舜亦以命禹
由是觀之,王者所重也
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蓋三王之正若循環,窮則反本
天下有道,則不失紀序;無道,則正朔不行於諸侯
幽、厲之後,周室微,陪臣執政,史不記時,君不告朔,故疇人子弟分散,或在諸夏,或在夷狄,是以其禨祥廢而不統
周襄王二十六年閏三月,而春秋非之
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邪於終
履端於始,序則不愆;舉正於中,民則不惑;歸邪於終,事則不悖
其後戰國並爭,在於彊國禽敵,救急解紛而已,豈遑念斯哉!是時獨有鄒衍,明於五德之傳,而散消息之分,以顯諸侯
而亦因秦滅六國,兵戎極煩,又升至尊之日淺,未暇遑也
而亦頗推五勝,而自以爲獲水德之瑞,更名河曰“德水”,而正以十月,色上黑
然歷度閏餘,未能睹其真也
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爲獲水德之瑞
雖明習歷及張蒼等,鹹以爲然
是時天下初定,方綱紀大基,高後女主,皆未遑,故襲秦正朔服色
至孝文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言“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
當有瑞,瑞黃龍見”
事下丞相張蒼,張蒼亦學律歷,以爲非是,罷之
其後黃龍見成紀,張蒼自黜,所欲論著不成
而新垣平以望氣見,頗言正歷服色事,貴幸,後作亂,故孝文帝廢不復問
至今上即位,招致方士唐都,分其天部;而巴落下閎運算轉歷,然後日辰之度與夏正同
乃改元,更官號,封泰山
因詔御史曰:“乃者,有司言星度之未定也,廣延宣問,以理星度,未能詹也
蓋聞昔者黃帝合而不死,名察度驗,定清濁,起五部,建氣物分數
然蓋尚矣
書缺樂弛,朕甚閔焉
朕唯未能循明也,績日分,率應水德之勝
今日順夏至,黃鐘爲宮,林鐘爲徵,太蔟爲商,南呂爲羽,姑洗爲角
自是以後,氣復正,羽聲復清,名復正變,以至子日當冬至,則陰陽離合之道行焉
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爲太初元年
年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
歷術甲子篇
太初元年,歲名“焉逢攝提格”,月名“畢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正北
十二無大餘,無小餘;無大餘,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太初元年
十二
大餘五十四,小餘三百四十八;大餘五,小餘八;
端蒙單閼二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八,小餘六百九十六;大餘十,小餘十六;
遊兆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十二,小餘六百三;大餘十五,小餘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七,小餘十一;大餘二十一,無小餘;
徒維敦牂天漢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一,小餘三百五十九;大餘二十六,小餘八;
祝犁協洽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五,小餘二百六十六;大餘三十一,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三年
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六百一十四;大餘三十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四,小餘二十二;大餘四十二,無小餘;橫艾淹茂太始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八百六十九;大餘四十七,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二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二,小餘二百七十七;大餘五十二,小餘一十六;
焉逢困敦三年
十二
大餘五十六,小餘一百八十四;大餘五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小餘五百三十二;大餘三,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徵和元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八百八十;大餘八,小餘八;
彊梧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七百八十七;大餘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十二
大餘三,小餘一百九十五;大餘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芒落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七,小餘五百四十三;大餘二十四,無小餘;
商橫敦牂後元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一,小餘四百五十;大餘二十九,小餘八;
昭陽汁洽二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七百九十八;大餘三十四,小餘十六;
橫艾涒灘始元元年
正西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七百五;大餘三十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四,小餘一百一十三;大餘四十五,無小餘;
焉逢淹茂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八,小餘四百六十一;大餘五十,小餘八;
端蒙大淵獻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二,小餘三百六十八;大餘五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六,小餘七百一十六;無大餘,小餘二十四;
彊梧赤奮若六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一,小餘一百二十四;大餘六,無小餘;
徒維攝提格元鳳元年
十二
大餘五,小餘三十一;大餘十一,小餘八;
祝犁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三百七十九;大餘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三,小餘七百二十七;大餘二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大荒落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七,小餘六百三十四;大餘二十七,無小餘;
橫艾敦牂五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二,小餘四十二;大餘三十二,小餘八;
尚章汁洽六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五,小餘八百八十九;大餘三十七,小餘十六;
焉逢涒灘元平元年
十二
大餘三十,小餘二百九十七;大餘四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作噩本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四,小餘六百四十五;大餘四十八,無小餘;
遊兆閹茂二年
十二
大餘四十八,小餘五百五十二;大餘五十三,小餘八;
彊梧大淵獻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二,小餘九百;大餘五十八,小餘十六;徒維困敦四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七,小餘三百八;大餘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赤奮若地節元年
十二
大餘一,小餘二百一十五;大餘九,無小餘;
商橫攝提格二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五,小餘五百六十三;大餘十四,小餘八;
昭陽單閼三年
正南十二
大餘十九,小餘四百七十;大餘十九,小餘十六;
橫艾執徐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三,小餘八百一十八;大餘二十四,小餘二十四;
尚章大荒落元康元年
閏十三
大餘八,小餘二百二十六;大餘三十,無小餘;
焉逢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二,小餘一百三十三;大餘三十五,小餘八;
端蒙協洽三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六,小餘四百八十一;大餘四十,小餘十六;
遊兆涒灘四年
閏十三
大餘二十,小餘八百二十九;大餘四十五,小餘二十四;
彊梧作噩神雀元年
十二
大餘四十四,小餘七百三十六;大餘五十一,無小餘;
徒維淹茂二年
十二
大餘三十九,小餘一百四十四;大餘五十六,小餘八;
祝犁大淵獻三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三,小餘四百九十二;大餘一,小餘十六;
商橫困敦四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七,小餘三百九十九;大餘六,小餘二十四;
昭陽赤奮若五鳳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一,小餘七百四十七;大餘十二,無小餘;
橫艾攝提格二年
十二
大餘十五,小餘六百五十四;大餘十七,小餘八;
尚章單閼三年
十二
大餘十,小餘六十二;大餘二十二,小餘十六;
焉逢執徐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小餘四百一十;大餘二十七,小餘二十四;
端蒙大荒落甘露元年
十二
大餘二十八,小餘三百一十七;大餘三十三,無小餘;
遊兆敦牂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二,小餘六百六十五;大餘三十八,小餘八;
彊梧協洽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七,小餘七十三;大餘四十三,小餘十六;
徒維涒灘四年
十二
大餘四十,小餘九百二十;大餘四十八,小餘二十四;
祝犁作噩黃龍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五,小餘三百二十八;大餘五十四,無小餘;
商橫淹茂初元元年
正東十二
大餘五十九,小餘二百三十五;大餘五十九,小餘八;
昭陽大淵獻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三,小餘五百八十三;大餘四,小餘十六;
橫艾困敦三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七,小餘九百三十一;大餘九,小餘二十四;
尚章赤奮若四年
十二
大餘十一,小餘八百三十八;大餘十五,無小餘;
焉逢攝提格五年
十二
大餘六,小餘二百四十六;大餘二十,小餘八;
端蒙單閼永光元年
閏十三
無大餘,小餘五百九十四;大餘二十五,小餘十六;
遊兆執徐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四,小餘五百一;大餘三十,小餘二十四;
彊梧大荒落三年
十二
大餘十八,小餘八百四十九;大餘三十六,無小餘;
徒維敦牂四年
閏十三
大餘十三,小餘二百五十七;大餘四十一,小餘八;
祝犁協洽五年
十二
大餘三十七,小餘一百六十四;大餘四十六,小餘十六;
商橫涒灘建昭元年
閏十三
大餘三十一,小餘五百一十二;大餘五十一,小餘二十四;
昭陽作噩二年
十二
大餘五十五,小餘四百一十九;大餘五十七,無小餘;
橫艾閹茂三年
十二
大餘四十九,小餘七百六十七;大餘二,小餘八;
尚章大淵獻四年
閏十三
大餘四十四,小餘一百七十五;大餘七,小餘十六;
焉逢困敦五年
十二
大餘八,小餘八十二;大餘十二,小餘二十四;
端蒙赤奮若竟寧元年
十二
大餘二,小餘四百三十;大餘十八,無小餘;
遊兆攝提格建始元年
閏十三
大餘五十六,小餘七百七十八;大餘二十三,小餘八;
彊梧單閼二年
十二
大餘二十,小餘六百八十五;大餘二十八,小餘十六;
徒維執徐三年
閏十三
大餘十五,小餘九十三;大餘三十三,小餘二十四;
祝犁大荒落四年
右曆書:大餘者,日也
小餘者,月也
端蒙者,年名也
支:醜名赤奮若,寅名攝提格
幹:丙名遊兆
正北,冬至加子時;正西,加酉時;正南,加午時;正東,加卯時
歷數之興,其來尚矣
重黎是司,容成斯紀
推步天象,消息母子
五勝輪環,三正互起
孟陬貞歲,疇人順軌
敬授之方,履端爲美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
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
環之匡衛十二星,籓臣
皆曰紫宮
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
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
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
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
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斗爲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在斗魁中,貴人之牢
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爲乖戾
輔星明近,輔臣親彊;斥小,疏弱
杓端有兩星:一內爲矛,招搖;一外爲盾,天鋒
有句圜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
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則開出
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
東宮蒼龍,房、心
心爲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
房爲府,曰天駟
其陰,右驂
旁有兩星曰衿;北一星曰轄
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天市;中六星曰市樓
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秏
房南衆星曰騎官
左角,李;右角,將
大角者,天王帝廷
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
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亢爲疏廟,主疾
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
氐爲天根,主疫
尾爲九子,曰君臣;斥絕,不和
箕爲敖客,曰口舌
火犯守角,則有戰
房、心,王者惡之也
南宮朱鳥,權、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匡衛十二星,籓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門左右,掖門
門內六星,諸侯
其內五星,五帝坐
後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將位也
月、五星順入,軌道,司其出,所守,天子所誅也
其逆入,若不軌道,以所犯命之;中坐,成形,皆羣下從謀也
金、火尤甚
廷籓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權,軒轅
軒轅,黃龍體
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後宮屬
月、五星守犯者,如衡占
東井爲水事
其西曲星曰鉞
鉞北,北河;南,南河;兩河、天闕間爲關樑
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爲質
火守南北河,兵起,谷不登
故德成衡,觀成潢,傷成鉞,禍成井,誅成質
柳爲鳥注,主木草
七星,頸,爲員官
主急事
張,素,爲廚,主觴客
翼爲羽翮,主遠客
軫爲車,主風
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中,兵大起
軫南衆星曰天庫樓;庫有五車
車星角若益衆,及不具,無處車馬
西宮咸池,曰天五潢
五潢,五帝車舍
火入,旱;金,兵;水,水
中有三柱;柱不具,兵起
奎曰封豕,爲溝瀆
婁爲聚衆
胃爲天倉
其南衆星曰廥積
昴曰髦頭,胡星也,爲白衣會
畢曰罕車,爲邊兵,主弋獵
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附耳搖動,有讒亂臣在側
昴、畢間爲天街
其陰,陰國;陽,陽國
參爲白虎
三星直者,是爲衡石
下有三星,兌,曰罰,爲斬艾事
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
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爲虎首,主葆旅事
其南有四星,曰天廁
廁下一星,曰天矢
矢黃則吉青、白、黑,兇
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遊
其東有大星曰狼
狼角變色,多盜賊
下有四星曰弧,直狼
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
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
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
附耳入畢中,兵起
北宮玄武,虛、危
危爲蓋屋;虛爲哭泣之事
其南有衆星,曰羽林天軍
軍西爲壘,或曰鉞
旁有一大星爲北落
北落若微亡,軍星動角益希,及五星犯北落,入軍,軍起
火、金、水尤甚:火,軍憂;水,患;木、土,軍吉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
營室爲清廟,曰離宮、閣道
漢中四星,曰天駟
旁一星,曰王良
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潢
天潢旁,江星
江星動,人涉水
杵、臼四星,在危南
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
南斗爲廟,其北建星
建星者,旗也
牽牛爲犧牲
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
婺女,其北織女
織女,天女孫也
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
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
義失者,罰出歲星
歲星贏縮,以其捨命國
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
其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
贏,其國有兵不復;縮,其國有憂,將亡,國傾敗
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致天下
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醜
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色蒼蒼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柳
歲早,水;晚,旱
歲星出,東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復東行
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
出常東方,以晨;入於西方,用昏
單閼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以二月與婺女、虛、危晨出,曰降入
大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張
其歲大水
執徐歲:歲陰在辰,星居亥
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曰青章
青青甚章
其失次;有應見軫
歲早,旱;晚,水
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
以四月與奎、婁晨出,曰跰踵
熊熊赤色,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亢
敦牂歲:歲陰在午,星居酉
以五月與胃、昴、畢晨出,曰開明
炎炎有光
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
其失次,有應見房
歲早,旱;晚,水
葉洽歲:歲陰在未,星居申
以六月與觜觿、參晨出,曰長列
昭昭有光
利行兵
其失次,有應見箕
涒灘歲:歲陰在申,星居未
以七月與東井、輿鬼晨出,曰大音
昭昭白
其失次,有應見牽牛
作鄂歲:歲陰在酉,星居午
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曰長王
作作有芒
國其昌,熟谷
其失次,有應見危
有旱而昌,有女喪,民疾
閹茂歲:歲陰在戌,星居巳
以九月與翼、軫晨出,曰天睢
白色大明
其失次,有應見東壁
歲水,女喪
大淵獻歲:歲陰在亥,星居辰
以十月與角、亢晨出,曰大章
蒼蒼然,星若躍而陰出旦,是謂“正平”
起師旅,其率必武;其國有德,將有四海
其失次,有應見婁
困敦歲:歲陰在子,星居卯
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曰天泉
玄色甚明
江池其昌,不利起兵
其失次,有應昴
赤奮若歲:歲陰在醜,星居寅,以十二月與尾、箕晨出,曰天皓
黫然黑色甚明
其失次,有應見參
當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搖,未當去去之,與他星會,其國兇
所居久,國有德厚
其角動,乍小乍大,若色數變,人主有憂
其失次舍以下,進而東北,三月生天棓,長四丈,末兌,進而東南,三月生彗星,長二丈,類彗
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欃,長四丈,末兌
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槍,長數丈,兩頭兌
謹視其所見之國,不可舉事用兵
其出如浮如沈,其國有土功;如沈如浮,其野亡
色赤而有角,其所居國昌
迎角而戰者,不勝
星色赤黃而沈,所居野大穰
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憂
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與太白斗,其野有破軍
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營室爲清廟,歲星廟也
察剛氣以處熒惑
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
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
出則有兵,入則兵散
以其捨命國
熒惑爲勃亂,殘賊、疾、喪、飢、兵
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
因與俱出入,國絕祀
居之,殃還至,雖大當小;久而至,當小反大
其南爲丈夫,北爲女子喪
若角動繞環之,及乍前乍後,左右,殃益大
與他星斗,光相逮,爲害;不相逮,不害
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國可以禮致天下
法,出東行十六舍而止;逆行二舍;六旬,復東行,自所止數十舍,十月而入西方;伏行五月,出東方
其出西方曰“反明”,主命者惡之
東行急,一日行一度半
其行東、西、南、北疾也
兵各聚其下;用戰,順之勝,逆之敗
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卻
出太白陰,有分軍;行其陽,有偏將戰
當其行,太白逮之,破軍殺將
其入守犯太微、軒轅、營室,主命惡之
心爲明堂,熒惑廟也
謹候此
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
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
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
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復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
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
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
其一名曰地侯,主歲
歲行十度百十二分度之五,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歲周天
其所居,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重致天下
禮、德、義、殺、刑盡失,而填星乃爲之動搖
贏,爲王不寧;其縮,有軍不復
填星,其色黃,九芒,音曰黃鍾宮
其失次上二三宿曰贏,有主命不成,不乃大水
失次下二三宿曰縮,有後戚,其歲不復,不乃天裂若地動
斗爲文太室,填星廟,天子之星也
木星與土合,爲內亂
飢,主勿用戰,敗;水則變謀而更事;火爲旱;金爲白衣會若水
金在南曰牝牡,年穀熟,金在北,歲偏無
火與水合爲焠,與金合爲鑠,爲喪,皆不可舉事,用兵大敗
土爲憂,主孽卿;大飢,戰敗,爲北軍,軍困,舉事大敗
土與水合,穰而擁閼,有覆軍,其國不可舉事
出,亡地;入,得地
金爲疾,爲內兵,亡地
三星若合,其宿地國外內有兵與喪,改立公王
四星合,兵喪並起,君子憂,小人流
五星合,是爲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
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事亦小
蚤出者爲贏,贏者爲客
晚出者爲縮,縮者爲主人
必有天應見於杓星
同舍爲合
相陵爲斗,七寸以內必之矣
五星色白圜,爲喪旱;赤圜,則中不平,爲兵;青圜,爲憂水;黑圜,爲疾,多死;黃圜,則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哭泣之聲,青角有兵憂,黑角則水
意,行窮兵之所終
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
春風秋雨,冬寒夏暑,動搖常以此
填星出百二十日而逆西行,西行百二十日反東行
見三百三十日而入,入三十日復出東方
太歲在甲寅,鎮星在東壁,故在營室
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殺
殺失者,罰出太白
太白失行,以其捨命國
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
入東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
當出不出,當入不入,是謂失舍,不有破軍,必有國君之篡
其紀上元,以攝提格之歲,與營室晨出東方,至角而入;與營室夕出西方,至角而入;與角晨出,入畢;與角夕出,入畢;與畢晨出,入箕;與畢夕出,入箕;與箕晨出,入柳;與箕夕出,入柳;與柳晨出,入營室;與柳夕出,入營室
凡出入東西各五,爲八歲,二百二十日,復與營室晨出東方
其大率,歲一週天
其始出東方,行遲,率日半度,一百二十日,必逆行一二舍;上極而反,東行,行日一度半,一百二十日入
其庳,近日,曰明星,柔;高,遠日,曰大囂,剛
其始出西,行疾,率日一度半,百二十日;上極而行遲,日半度,百二十日,旦入,必逆行一二舍而入
其庳,近日,曰大白,柔;高,遠日,曰大相,剛
出以辰、戌,入以丑、未
當出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兵在外,入
未當出而出,當入而不入,下起兵,有破國
其當期出也,其國昌
其出東爲東,入東爲北方;出西爲西,入西爲南方
所居久,其鄉利,其鄉兇
出西至東,正西國吉
出東至西,正東國吉
其出不經天;經天,天下革政
小以角動,兵起
始出大,後小,兵弱;出小,後大,兵強
出高,用兵深吉,淺兇;庳,淺吉,深兇
日方南金居其南,日方北金居其北,曰贏,侯王不寧,用兵進吉退兇
日方南金居其北,日方北金居其南,曰縮,侯王有憂,用兵退吉進兇
用兵象太白:太白行疾,疾行;遲,遲行
角,敢戰
動搖躁,躁
圜以靜,靜
順角所指,吉;反之,皆兇
出則出兵,入則入兵
赤角,有戰;白角,有喪;黑圜角,憂,有水事;青圜小角,憂,有木事;黃圜和角,有土事,有年
其已出三日而復,有微入,入三日乃復盛出,是謂耎,其下國有軍敗將北
其已入三日又復微出,出三日而復盛入,其下國有憂;師有糧食兵革,遺人用之;卒雖衆,將爲人虜
其出西失行,外國敗;其出東失行,中國敗
其色大圜黃滜,可爲好事;其圜大赤,兵盛不戰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
居實,有得也;居虛,無得也
行勝色,色勝位,有位勝無位,有色勝無色,行得盡勝之
出而留桑榆間,疾其下國
上而疾,未盡其日,過參天,疾其對國
上覆下,下覆上,有反將
其入月,將僇
金、木星合,光,其下戰不合,兵雖起而不鬥;合相毀,野有破軍
出西方,昏而出陰,陰兵彊;暮食出,小弱;夜半出,中弱;雞鳴出,大弱:是謂陰陷於陽
其在東方,乘明而出陽,陽兵之彊,雞鳴出,小弱;夜半出,中弱;昏出,大弱:是謂陽陷於陰
太白伏也,以出兵,兵有殃
其出卯南,南勝北方;出卯北,北勝南方;正在卯,東國利
出酉北,北勝南方;出酉南,南勝北方;正在酉,西國勝
其與列星相犯,小戰;五星,大戰
其相犯,太白出其南,南國敗;出其北,北國敗
行疾,武;不行,文
色白五芒,出蚤爲月蝕,晚爲天夭及彗星,將發其國
出東爲德,舉事左之迎之,吉
出西爲刑,舉事右之背之,吉
反之皆兇
太白光見景,戰勝
晝見而經天,是謂爭明,彊國弱,小國彊,女主昌
亢爲疏廟,太白廟也
太白,大臣也,其號上公
其他名殷星、太正、營星、觀星、宮星、明星、大衰、大澤、終星、大相、天浩、序星、月緯
大司馬位謹候此
察日辰之會,以治辰星之位
曰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
刑失者,罰出辰星,以其宿命國
是正四時: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婁、胃東五舍,爲齊;仲夏夏至,夕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舍,爲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東四舍,爲漢;仲冬冬至,晨出郊東方,與尾、箕、斗、牽牛俱西,爲中國
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
其蚤,爲月蝕;晚,爲彗星及天夭
其時宜效不效爲失,追兵在外不戰
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飢
其當效而出也,色白爲旱,黃爲五穀熟,赤爲兵,黑爲水
出東方,大而白,有兵於外,解
常在東方,其赤,中國勝;其西而赤,外國利
無兵於外而赤,兵起
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其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國利
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者利
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辰星不出,太白爲客;其出,太白爲主
出而與太白不相從,野雖有軍,不戰
出東方,太白出西方;若出西方,太白出東方,爲格,野雖有兵不戰
失其時而出,爲當寒反溫,當溫反寒
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
其入太白中而上出,破軍殺將,客軍勝;下出,客亡地
辰星來抵太白,太白不去,將死
正旗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
視旗所指,以命破軍
其繞環太白,若與鬥,大戰,客勝
兔過太白,間可?咸劍,小戰,客勝
兔居太白前,軍罷;出太白左,小戰;摩太白,有數萬人戰,主人吏死;出太白右,去三尺,軍急約戰
青角,兵憂;黑角,水
赤行窮兵之所終
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棲星、鉤星
其色黃而小,出而易處,天下之文變而不善矣
兔五色,青圜憂,白圜喪,赤圜中不平,黑圜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號泣之聲
其出東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數二十日,而反入於東方;其出西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數二十日,而反入於西方
其一候之營室、角、畢、箕、柳
出房、心間,地動
辰星之色:春,青黃;夏,赤白;秋,青白,而歲熟;冬,黃而不明
即變其色,其時不昌
春不見,大風,秋則不實
夏不見,有六十日之旱,月蝕
秋不見,有兵,春則不生
冬不見,陰雨六十日,有流邑,夏則不長
角、亢、氐,兗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斗,江、湖
牽牛、婺女,楊州
虛、危,青州
營室至東壁,幷州
奎、婁、胃,徐州
昴、畢,冀州
觜觿、參,益州
東井、輿鬼,雍州
柳、七星、張,三河
翼、軫,荊州
七星爲員官,辰星廟,蠻夷星也
兩軍相當,日暈;暈等,力鈞;厚長大,有勝;薄短小,無勝
重抱大破無
抱爲和,背不和,爲分離相去
直爲自立,立侯王;殺將
負且戴,有喜
圍在中,中勝;在外,外勝
青外赤中,以和相去;赤外青中,以惡相去
氣暈先至而後去,居軍勝
先至先去,前利後病;後至後去,前病後利;後至先去,前後皆病,居軍不勝
見而去,其發疾,雖勝無功
見半日以上,功大
白虹屈短,上下兌,有者下大流血
日暈制勝,近期三十日,遠期六十日
其食,食所不利;復生,生所利;而食益盡,爲主位
以其直及日所宿,加以日時,用命其國也
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陰間,多水,陰事
外北三尺,陰星
北三尺,太陰,大水,兵
陽間,驕恣
陽星,多暴獄
太陽,大旱喪也
角、天門,十月爲四月,十一月爲五月,十二月爲六月,水發,近三尺,遠五尺
犯四輔,輔臣誅
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
月蝕歲星,其宿地,飢若亡
熒惑也亂,填星也下犯上,太白也彊國以戰敗,辰星也女亂
大角,主命者惡之;心,則爲內賊亂也;列星,其宿地憂
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復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復始
故月蝕,常也;日蝕,爲不臧也
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佔
丙、丁,江、淮、海岱也
戊、己,中州、河、濟也
庚、辛,華山以西
壬、癸,恆山以北
日蝕,國君;月蝕,將相當之
國皇星,大而赤,狀類南極
所出,其下起兵,兵彊;其衝不利
昭明星,大而白,無角,乍上乍下
所出國,起兵,多變
五殘星,出正東東方之野
其星狀類辰星,去地可六丈
大賊星,出正南南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有光
司危星,出正西西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類太白
獄漢星,出正北北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察之中青
此四野星所出,出非其方,其下有兵,衝不利
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
地維咸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
所見,下有亂;亂者亡,有德者昌
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
見則滅
所燭者,城邑亂
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命曰歸邪
歸邪出,必有歸國者
星者,金之散氣,本曰火
星衆,國吉;少則兇
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
漢,星多,多水,少則旱,其大經也
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
其所往者,兵發其下
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
所墮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
其下圜如數頃田處,上兌者則有黃色,千里破軍殺將
格澤星者,如炎火之狀
黃白,起地而上
下大,上兌
其見也,不種而獲;不有土功,必有大害
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
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出於北斗旁,狀如雄雞
其怒,青黑,象伏鱉
枉矢,類大流星,?行而倉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長庚,如一匹布著天
此星見,兵起
星墜至地,則石也
河、濟之間,時有墜星
天精而見景星
景星者,德星也
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凡望雲氣,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榆上,千餘二千里;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里
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自華以南,氣下黑上赤
嵩高、三河之郊,氣正赤
恆山之北,氣下黑下青
勃、碣、海、岱之間,氣皆黑
江、淮之間,氣皆白
徒氣白
土功氣黃
車氣乍高乍下,往往而聚
騎氣卑而布
卒氣摶
前卑而後高者,疾;前方而後高者,兌;後兌而卑者,卻
其氣平者其行徐
前高而後卑者,不止而反
氣相遇者,卑勝高,兌勝方
氣來卑而循車通者,不過三四日,去之五六裏見
氣來高七八尺者,不過五六日,去之十餘裏見
氣來高丈餘二丈者,不過三四十日,去之五六十里見
稍雲精白者,其將悍,其士怯
其大根而前絕遠者,當戰
青白,其前低者,戰勝;其前赤而仰者,戰不勝
陣雲如立垣
杼雲類杼
軸雲摶兩端兌
杓雲如繩者,居前互天,其半半天
其者類闕旗故
鉤雲句曲
諸此雲見,以五色合佔
而澤摶密,其見動人,乃有佔;兵必起,合其直
王朔所候,決於日旁
日旁雲氣,人主象
皆如其形以占
故北夷之氣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
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海旁蜄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
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故候息秏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產精華
實息者,吉;虛秏者,兇
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卿雲,喜氣也
若霧非霧,衣冠而不濡,見則其域被甲而趨
雷電、蝦虹、闢歷、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故候者無不司之
天開縣物,地動坼絕
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水澹地長,見象
城郭門閭,閨臬?枯;宮廟邸第,人民所次
謠俗車服,觀民飲食
五穀草木,觀其所屬
倉府廄庫,四通之路
六畜禽獸,所產去就;魚鱉鳥鼠,觀其所處
鬼哭若呼,其人逢俉
化言,誠然
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
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
臘明日,人衆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
四始者,候之日
而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
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爲,小雨,趣兵;北方,爲中歲;東北,爲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
故八風各與其衝對,課多者爲勝
多勝少,久勝亟,疾勝徐
旦至食,爲麥;食至日昳,爲稷;昳至哺,爲黍;哺至下哺,爲菽;下哺至日入,爲麻
欲終日有云,有風,有日
日當其時者,深而多實;無雲有風日,當其時,淺而多實;有云風,無日,當其時,深而少實;有日,無雲,不風,當其時者稼有敗
如食頃,小敗;熟五斗米頃,大敗
則風復起,有云,其稼復起
各以其時用雲色占種所宜
其雨雪若寒,歲惡
是日光明,聽都邑人民之聲
聲宮,則歲善,吉;商,則有兵;徵,旱;羽,水;角,歲惡
或從正月旦比數雨
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極;過之,不佔
數至十二日,日直其月,佔水旱
爲其環千里內佔,則爲天下候,竟正月
月所離列宿,日、風、雲,占其國
然必察太歲所在
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
此其大經也
正月上甲,風從東方,宜蠶;風從西方,若旦黃雲,惡
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歲星所在,五穀逢昌
其對爲衝,歲乃有殃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爲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
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佔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禨祥不法
是以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
至天道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竈;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皋;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
爲國者必貴三五
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於今者
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更爲主命,自是之後,衆暴寡,大並小
秦、楚、吳、越,夷狄也,爲彊伯
田氏篡齊,三家分晉,併爲戰國
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礻幾祥候星氣尤急
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
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佔於狼、弧
吳、楚之疆,候在熒惑,佔於鳥衡
燕、齊之疆,候在辰星,佔於虛、危
宋、鄭之疆,候在歲星,佔於房、心
晉之疆,亦候在辰星,佔於參罰
及秦併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
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爲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佔於街南,畢主之
其西北則胡、貉、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爲陰;陰則月、太白、辰星;佔於街北,昴主之
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
是以秦、晉好用兵,復佔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侵掠,獨佔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
此更爲客主人
熒惑爲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
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諸侯更彊,時菑異記,無可錄者
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
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並起,三十年之間兵相駘藉,不可勝數
自蚩尤以來,未嘗若斯也
項羽救鉅鹿,枉矢西流,山東遂合從諸侯,西坑秦人,誅屠咸陽
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
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
諸呂作亂,日蝕,晝晦
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樑野;及兵起,遂伏屍流血其下
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
其後京師師四出,誅夷狄者數十年,而伐胡尤甚
越之亡,熒惑守斗;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戍;兵徵大宛,星茀招搖:此其犖犖大者
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
夫自漢之爲天數者,星則唐都,氣則王朔,佔歲則魏鮮
故甘、石歷五星法,唯獨熒惑有反逆行;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蝕,皆以爲佔
餘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無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
故紫宮、房心、權衡、咸池、虛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爲經,不移徙,大小有差,闊狹有常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爲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贏縮有度
日變脩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
凡天變,過度乃佔
國君彊大,有德者昌;羽小,飾詐者亡
太上脩德,其次脩政,其次脩救,其次脩禳,正下無之
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佔亟用
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
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人之符
此五者,天之感動
爲天數者,必通三五
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蒼帝行德,天門爲之開
赤帝行德,天牢爲之空
黃帝行德,天夭爲之起
風從西北來,必以庚、辛
一秋中,五至,大赦;三至,小赦
白帝行德,以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月暈圍,常大赦載,謂有太陽也
一曰:白帝行德,畢、昴爲之圍
圍三暮,德乃成;不三暮,及圍不合,德不成
二曰:以辰圍,不出其旬
黑帝行德,天關爲之動
天行德,天子更立年;不德,風雨破石
三能、三衡者,天廷也
客星出天廷,有奇令
在天成象,有同影響
觀文察變,其來自往
天官既書,太史攸掌
雲物必記,星辰可仰
盈縮匪,應驗無爽
至哉玄監,云誰欲
後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餘三星後宮之屬也
環之匡衛十二星,籓臣
皆曰紫宮
前列直斗口三星,隨北端兌,若見若不,曰陰德,或曰天一
紫宮左三星曰天槍,右五星曰天棓,後六星絕漢抵營室,曰閣道
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
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
用昏建者杓;杓,自華以西南
夜半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平旦建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斗爲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鄉
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系於斗
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
在斗魁中,貴人之牢
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能
三能色齊,君臣和;不齊,爲乖戾
輔星明近,輔臣親彊;斥小,疏弱
杓端有兩星:一內爲矛,招搖;一外爲盾,天鋒
有句圜十五星,屬杓,曰賤人之牢
其牢中星實則囚多,虛則開出
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
東宮蒼龍,房、心
心爲明堂,大星天王,前後星子屬
不欲直,直則天王失計
房爲府,曰天駟
其陰,右驂
旁有兩星曰衿;北一星曰轄
東北曲十二星曰旗
旗中四星天市;中六星曰市樓
市中星衆者實;其虛則秏
房南衆星曰騎官
左角,李;右角,將
大角者,天王帝廷
其兩旁各有三星,鼎足句之,曰攝提
攝提者,直斗杓所指,以建時節,故曰“攝提格”
亢爲疏廟,主疾
其南北兩大星,曰南門
氐爲天根,主疫
尾爲九子,曰君臣;斥絕,不和
箕爲敖客,曰口舌
火犯守角,則有戰
房、心,王者惡之也
南宮朱鳥,權、衡
衡,太微,三光之廷
匡衛十二星,籓臣: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門左右,掖門
門內六星,諸侯
其內五星,五帝坐
後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郎位;傍一大星,將位也
月、五星順入,軌道,司其出,所守,天子所誅也
其逆入,若不軌道,以所犯命之;中坐,成形,皆羣下從謀也
金、火尤甚
廷籓西有隋星五,曰少微,士大夫
權,軒轅
軒轅,黃龍體
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後宮屬
月、五星守犯者,如衡占
東井爲水事
其西曲星曰鉞
鉞北,北河;南,南河;兩河、天闕間爲關樑
輿鬼,鬼祠事;中白者爲質
火守南北河,兵起,谷不登
故德成衡,觀成潢,傷成鉞,禍成井,誅成質
柳爲鳥注,主木草
七星,頸,爲員官
主急事
張,素,爲廚,主觴客
翼爲羽翮,主遠客
軫爲車,主風
其旁有一小星,曰長沙,星星不欲明;明與四星等,若五星入軫中,兵大起
軫南衆星曰天庫樓;庫有五車
車星角若益衆,及不具,無處車馬
西宮咸池,曰天五潢
五潢,五帝車舍
火入,旱;金,兵;水,水
中有三柱;柱不具,兵起
奎曰封豕,爲溝瀆
婁爲聚衆
胃爲天倉
其南衆星曰廥積
昴曰髦頭,胡星也,爲白衣會
畢曰罕車,爲邊兵,主弋獵
其大星旁小星爲附耳
附耳搖動,有讒亂臣在側
昴、畢間爲天街
其陰,陰國;陽,陽國
參爲白虎
三星直者,是爲衡石
下有三星,兌,曰罰,爲斬艾事
其外四星,左右肩股也
小三星隅置,曰觜觿,爲虎首,主葆旅事
其南有四星,曰天廁
廁下一星,曰天矢
矢黃則吉青、白、黑,兇
其西有句曲九星,三處羅:一曰天旗,二曰天苑,三曰九遊
其東有大星曰狼
狼角變色,多盜賊
下有四星曰弧,直狼
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
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
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
附耳入畢中,兵起
北宮玄武,虛、危
危爲蓋屋;虛爲哭泣之事
其南有衆星,曰羽林天軍
軍西爲壘,或曰鉞
旁有一大星爲北落
北落若微亡,軍星動角益希,及五星犯北落,入軍,軍起
火、金、水尤甚:火,軍憂;水,患;木、土,軍吉
危東六星,兩兩相比,曰司空
營室爲清廟,曰離宮、閣道
漢中四星,曰天駟
旁一星,曰王良
王良策馬,車騎滿野
旁有八星,絕漢,曰天潢
天潢旁,江星
江星動,人涉水
杵、臼四星,在危南
匏瓜,有青黑星守之,魚鹽貴
南斗爲廟,其北建星
建星者,旗也
牽牛爲犧牲
其北河鼓
河鼓大星,上將;左右,左右將
婺女,其北織女
織女,天女孫也
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
曰東方木,主春,日甲乙
義失者,罰出歲星
歲星贏縮,以其捨命國
所在國不可伐,可以罰人
其趨舍而前曰贏,退舍曰縮
贏,其國有兵不復;縮,其國有憂,將亡,國傾敗
其所在,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以義致天下
以攝提格歲:歲陰左行在寅,歲星右轉居醜
正月,與斗、牽牛晨出東方,名曰監德
色蒼蒼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柳
歲早,水;晚,旱
歲星出,東行十二度,百日而止,反逆行;逆行八度,百日,復東行
歲行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率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
出常東方,以晨;入於西方,用昏
單閼歲:歲陰在卯,星居子
以二月與婺女、虛、危晨出,曰降入
大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張
其歲大水
執徐歲:歲陰在辰,星居亥
以三月與營室、東壁晨出,曰青章
青青甚章
其失次;有應見軫
歲早,旱;晚,水
大荒駱歲:歲陰在巳,星居戌
以四月與奎、婁晨出,曰跰踵
熊熊赤色,有光
其失次,有應見亢
敦牂歲:歲陰在午,星居酉
以五月與胃、昴、畢晨出,曰開明
炎炎有光
偃兵;唯利公王,不利治兵
其失次,有應見房
歲早,旱;晚,水
葉洽歲:歲陰在未,星居申
以六月與觜觿、參晨出,曰長列
昭昭有光
利行兵
其失次,有應見箕
涒灘歲:歲陰在申,星居未
以七月與東井、輿鬼晨出,曰大音
昭昭白
其失次,有應見牽牛
作鄂歲:歲陰在酉,星居午
以八月與柳、七星、張晨出,曰長王
作作有芒
國其昌,熟谷
其失次,有應見危
有旱而昌,有女喪,民疾
閹茂歲:歲陰在戌,星居巳
以九月與翼、軫晨出,曰天睢
白色大明
其失次,有應見東壁
歲水,女喪
大淵獻歲:歲陰在亥,星居辰
以十月與角、亢晨出,曰大章
蒼蒼然,星若躍而陰出旦,是謂“正平”
起師旅,其率必武;其國有德,將有四海
其失次,有應見婁
困敦歲:歲陰在子,星居卯
以十一月與氐、房、心晨出,曰天泉
玄色甚明
江池其昌,不利起兵
其失次,有應昴
赤奮若歲:歲陰在醜,星居寅,以十二月與尾、箕晨出,曰天皓
黫然黑色甚明
其失次,有應見參
當居不居,居之又左右搖,未當去去之,與他星會,其國兇
所居久,國有德厚
其角動,乍小乍大,若色數變,人主有憂
其失次舍以下,進而東北,三月生天棓,長四丈,末兌,進而東南,三月生彗星,長二丈,類彗
退而西北,三月生天欃,長四丈,末兌
退而西南,三月生天槍,長數丈,兩頭兌
謹視其所見之國,不可舉事用兵
其出如浮如沈,其國有土功;如沈如浮,其野亡
色赤而有角,其所居國昌
迎角而戰者,不勝
星色赤黃而沈,所居野大穰
色青白而赤灰,所居野有憂
歲星入月,其野有逐相;與太白斗,其野有破軍
歲星一曰攝提,曰重華,曰應星,曰紀星
營室爲清廟,歲星廟也
察剛氣以處熒惑
曰南方火,主夏,日丙、丁
禮失,罰出熒惑,熒惑失行是也
出則有兵,入則兵散
以其捨命國
熒惑爲勃亂,殘賊、疾、喪、飢、兵
反道二舍以上,居之,三月有殃,五月受兵,七月半亡地,九月太半亡地
因與俱出入,國絕祀
居之,殃還至,雖大當小;久而至,當小反大
其南爲丈夫,北爲女子喪
若角動繞環之,及乍前乍後,左右,殃益大
與他星斗,光相逮,爲害;不相逮,不害
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國可以禮致天下
法,出東行十六舍而止;逆行二舍;六旬,復東行,自所止數十舍,十月而入西方;伏行五月,出東方
其出西方曰“反明”,主命者惡之
東行急,一日行一度半
其行東、西、南、北疾也
兵各聚其下;用戰,順之勝,逆之敗
熒惑從太白,軍憂;離之,軍卻
出太白陰,有分軍;行其陽,有偏將戰
當其行,太白逮之,破軍殺將
其入守犯太微、軒轅、營室,主命惡之
心爲明堂,熒惑廟也
謹候此
歷斗之會以定填星之位
曰中央土,主季夏,日戊、己,黃帝,主德,女主象也
歲填一宿,其所居國吉
未當居而居,若已去而復還,還居之,其國得土,不乃得女
若當居而不居,既已居之,又西東去,其國失土,不乃失女,不可舉事用兵
其居久,其國福厚;易,福薄
其一名曰地侯,主歲
歲行十度百十二分度之五,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歲周天
其所居,五星皆從而聚於一舍,其下之國,可重致天下
禮、德、義、殺、刑盡失,而填星乃爲之動搖
贏,爲王不寧;其縮,有軍不復
填星,其色黃,九芒,音曰黃鍾宮
其失次上二三宿曰贏,有主命不成,不乃大水
失次下二三宿曰縮,有後戚,其歲不復,不乃天裂若地動
斗爲文太室,填星廟,天子之星也
木星與土合,爲內亂
飢,主勿用戰,敗;水則變謀而更事;火爲旱;金爲白衣會若水
金在南曰牝牡,年穀熟,金在北,歲偏無
火與水合爲焠,與金合爲鑠,爲喪,皆不可舉事,用兵大敗
土爲憂,主孽卿;大飢,戰敗,爲北軍,軍困,舉事大敗
土與水合,穰而擁閼,有覆軍,其國不可舉事
出,亡地;入,得地
金爲疾,爲內兵,亡地
三星若合,其宿地國外內有兵與喪,改立公王
四星合,兵喪並起,君子憂,小人流
五星合,是爲易行,有德,受慶,改立大人,掩有四方,子孫蕃昌;無德,受殃若亡
五星皆大,其事亦大;皆小,事亦小
蚤出者爲贏,贏者爲客
晚出者爲縮,縮者爲主人
必有天應見於杓星
同舍爲合
相陵爲斗,七寸以內必之矣
五星色白圜,爲喪旱;赤圜,則中不平,爲兵;青圜,爲憂水;黑圜,爲疾,多死;黃圜,則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哭泣之聲,青角有兵憂,黑角則水
意,行窮兵之所終
五星同色,天下偃兵,百姓寧昌
春風秋雨,冬寒夏暑,動搖常以此
填星出百二十日而逆西行,西行百二十日反東行
見三百三十日而入,入三十日復出東方
太歲在甲寅,鎮星在東壁,故在營室
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曰西方,秋,日庚、辛,主殺
殺失者,罰出太白
太白失行,以其捨命國
其出行十八舍二百四十日而入
入東方,伏行十一舍百三十日;其入西方,伏行三舍十六日而出
當出不出,當入不入,是謂失舍,不有破軍,必有國君之篡
其紀上元,以攝提格之歲,與營室晨出東方,至角而入;與營室夕出西方,至角而入;與角晨出,入畢;與角夕出,入畢;與畢晨出,入箕;與畢夕出,入箕;與箕晨出,入柳;與箕夕出,入柳;與柳晨出,入營室;與柳夕出,入營室
凡出入東西各五,爲八歲,二百二十日,復與營室晨出東方
其大率,歲一週天
其始出東方,行遲,率日半度,一百二十日,必逆行一二舍;上極而反,東行,行日一度半,一百二十日入
其庳,近日,曰明星,柔;高,遠日,曰大囂,剛
其始出西,行疾,率日一度半,百二十日;上極而行遲,日半度,百二十日,旦入,必逆行一二舍而入
其庳,近日,曰大白,柔;高,遠日,曰大相,剛
出以辰、戌,入以丑、未
當出不出,未當入而入,天下偃兵,兵在外,入
未當出而出,當入而不入,下起兵,有破國
其當期出也,其國昌
其出東爲東,入東爲北方;出西爲西,入西爲南方
所居久,其鄉利,其鄉兇
出西至東,正西國吉
出東至西,正東國吉
其出不經天;經天,天下革政
小以角動,兵起
始出大,後小,兵弱;出小,後大,兵強
出高,用兵深吉,淺兇;庳,淺吉,深兇
日方南金居其南,日方北金居其北,曰贏,侯王不寧,用兵進吉退兇
日方南金居其北,日方北金居其南,曰縮,侯王有憂,用兵退吉進兇
用兵象太白:太白行疾,疾行;遲,遲行
角,敢戰
動搖躁,躁
圜以靜,靜
順角所指,吉;反之,皆兇
出則出兵,入則入兵
赤角,有戰;白角,有喪;黑圜角,憂,有水事;青圜小角,憂,有木事;黃圜和角,有土事,有年
其已出三日而復,有微入,入三日乃復盛出,是謂耎,其下國有軍敗將北
其已入三日又復微出,出三日而復盛入,其下國有憂;師有糧食兵革,遺人用之;卒雖衆,將爲人虜
其出西失行,外國敗;其出東失行,中國敗
其色大圜黃滜,可爲好事;其圜大赤,兵盛不戰
太白白,比狼;赤,比心;黃,比參左肩;蒼,比參右肩;黑,比奎大星
五星皆從太白而聚乎一舍,其下之國可以兵從天下
居實,有得也;居虛,無得也
行勝色,色勝位,有位勝無位,有色勝無色,行得盡勝之
出而留桑榆間,疾其下國
上而疾,未盡其日,過參天,疾其對國
上覆下,下覆上,有反將
其入月,將僇
金、木星合,光,其下戰不合,兵雖起而不鬥;合相毀,野有破軍
出西方,昏而出陰,陰兵彊;暮食出,小弱;夜半出,中弱;雞鳴出,大弱:是謂陰陷於陽
其在東方,乘明而出陽,陽兵之彊,雞鳴出,小弱;夜半出,中弱;昏出,大弱:是謂陽陷於陰
太白伏也,以出兵,兵有殃
其出卯南,南勝北方;出卯北,北勝南方;正在卯,東國利
出酉北,北勝南方;出酉南,南勝北方;正在酉,西國勝
其與列星相犯,小戰;五星,大戰
其相犯,太白出其南,南國敗;出其北,北國敗
行疾,武;不行,文
色白五芒,出蚤爲月蝕,晚爲天夭及彗星,將發其國
出東爲德,舉事左之迎之,吉
出西爲刑,舉事右之背之,吉
反之皆兇
太白光見景,戰勝
晝見而經天,是謂爭明,彊國弱,小國彊,女主昌
亢爲疏廟,太白廟也
太白,大臣也,其號上公
其他名殷星、太正、營星、觀星、宮星、明星、大衰、大澤、終星、大相、天浩、序星、月緯
大司馬位謹候此
察日辰之會,以治辰星之位
曰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日壬、癸
刑失者,罰出辰星,以其宿命國
是正四時:仲春春分,夕出郊奎、婁、胃東五舍,爲齊;仲夏夏至,夕出郊東井、輿鬼、柳東七舍,爲楚;仲秋秋分,夕出郊角、亢、氐、房東四舍,爲漢;仲冬冬至,晨出郊東方,與尾、箕、斗、牽牛俱西,爲中國
其出入常以辰、戌、丑、未
其蚤,爲月蝕;晚,爲彗星及天夭
其時宜效不效爲失,追兵在外不戰
一時不出,其時不和;四時不出,天下大飢
其當效而出也,色白爲旱,黃爲五穀熟,赤爲兵,黑爲水
出東方,大而白,有兵於外,解
常在東方,其赤,中國勝;其西而赤,外國利
無兵於外而赤,兵起
其與太白俱出東方,皆赤而角,外國大敗,中國勝;其與太白俱出西方,皆赤而角,外國利
五星分天之中,積於東方,中國利;積於西方,外國用者利
五星皆從辰星而聚於一舍,其所舍之國可以法致天下
辰星不出,太白爲客;其出,太白爲主
出而與太白不相從,野雖有軍,不戰
出東方,太白出西方;若出西方,太白出東方,爲格,野雖有兵不戰
失其時而出,爲當寒反溫,當溫反寒
當出不出,是謂擊卒,兵大起
其入太白中而上出,破軍殺將,客軍勝;下出,客亡地
辰星來抵太白,太白不去,將死
正旗上出,破軍殺將,客勝;下出,客亡地
視旗所指,以命破軍
其繞環太白,若與鬥,大戰,客勝
兔過太白,間可?咸劍,小戰,客勝
兔居太白前,軍罷;出太白左,小戰;摩太白,有數萬人戰,主人吏死;出太白右,去三尺,軍急約戰
青角,兵憂;黑角,水
赤行窮兵之所終
兔七命,曰小正、辰星、天欃、安周星、細爽、棲星、鉤星
其色黃而小,出而易處,天下之文變而不善矣
兔五色,青圜憂,白圜喪,赤圜中不平,黑圜吉
赤角犯我城,黃角地之爭,白角號泣之聲
其出東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數二十日,而反入於東方;其出西方,行四舍四十八日,其數二十日,而反入於西方
其一候之營室、角、畢、箕、柳
出房、心間,地動
辰星之色:春,青黃;夏,赤白;秋,青白,而歲熟;冬,黃而不明
即變其色,其時不昌
春不見,大風,秋則不實
夏不見,有六十日之旱,月蝕
秋不見,有兵,春則不生
冬不見,陰雨六十日,有流邑,夏則不長
角、亢、氐,兗州
房、心,豫州
尾、箕,幽州
斗,江、湖
牽牛、婺女,楊州
虛、危,青州
營室至東壁,幷州
奎、婁、胃,徐州
昴、畢,冀州
觜觿、參,益州
東井、輿鬼,雍州
柳、七星、張,三河
翼、軫,荊州
七星爲員官,辰星廟,蠻夷星也
兩軍相當,日暈;暈等,力鈞;厚長大,有勝;薄短小,無勝
重抱大破無
抱爲和,背不和,爲分離相去
直爲自立,立侯王;殺將
負且戴,有喜
圍在中,中勝;在外,外勝
青外赤中,以和相去;赤外青中,以惡相去
氣暈先至而後去,居軍勝
先至先去,前利後病;後至後去,前病後利;後至先去,前後皆病,居軍不勝
見而去,其發疾,雖勝無功
見半日以上,功大
白虹屈短,上下兌,有者下大流血
日暈制勝,近期三十日,遠期六十日
其食,食所不利;復生,生所利;而食益盡,爲主位
以其直及日所宿,加以日時,用命其國也
月行中道,安寧和平
陰間,多水,陰事
外北三尺,陰星
北三尺,太陰,大水,兵
陽間,驕恣
陽星,多暴獄
太陽,大旱喪也
角、天門,十月爲四月,十一月爲五月,十二月爲六月,水發,近三尺,遠五尺
犯四輔,輔臣誅
行南北河,以陰陽言,旱水兵喪
月蝕歲星,其宿地,飢若亡
熒惑也亂,填星也下犯上,太白也彊國以戰敗,辰星也女亂
大角,主命者惡之;心,則爲內賊亂也;列星,其宿地憂
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復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一十三月而復始
故月蝕,常也;日蝕,爲不臧也
甲、乙,四海之外,日月不佔
丙、丁,江、淮、海岱也
戊、己,中州、河、濟也
庚、辛,華山以西
壬、癸,恆山以北
日蝕,國君;月蝕,將相當之
國皇星,大而赤,狀類南極
所出,其下起兵,兵彊;其衝不利
昭明星,大而白,無角,乍上乍下
所出國,起兵,多變
五殘星,出正東東方之野
其星狀類辰星,去地可六丈
大賊星,出正南南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有光
司危星,出正西西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白,類太白
獄漢星,出正北北方之野
星去地可六丈,大而赤,數動,察之中青
此四野星所出,出非其方,其下有兵,衝不利
四填星,所出四隅,去地可四丈
地維咸光,亦出四隅,去地可三丈,若月始出
所見,下有亂;亂者亡,有德者昌
燭星,狀如太白,其出也不行
見則滅
所燭者,城邑亂
如星非星,如雲非雲,命曰歸邪
歸邪出,必有歸國者
星者,金之散氣,本曰火
星衆,國吉;少則兇
漢者,亦金之散氣,其本曰水
漢,星多,多水,少則旱,其大經也
天鼓,有音如雷非雷,音在地而下及地
其所往者,兵發其下
天狗,狀如大奔星,有聲,其下止地,類狗
所墮及,望之如火光炎炎沖天
其下圜如數頃田處,上兌者則有黃色,千里破軍殺將
格澤星者,如炎火之狀
黃白,起地而上
下大,上兌
其見也,不種而獲;不有土功,必有大害
蚩尤之旗,類彗而後曲,象旗
見則王者征伐四方
旬始,出於北斗旁,狀如雄雞
其怒,青黑,象伏鱉
枉矢,類大流星,?行而倉黑,望之如有毛羽然
長庚,如一匹布著天
此星見,兵起
星墜至地,則石也
河、濟之間,時有墜星
天精而見景星
景星者,德星也
其狀無常,常出於有道之國
凡望雲氣,仰而望之,三四百里;平望,在桑榆上,千餘二千里;登高而望之,下屬地者三千里
雲氣有獸居上者,勝
自華以南,氣下黑上赤
嵩高、三河之郊,氣正赤
恆山之北,氣下黑下青
勃、碣、海、岱之間,氣皆黑
江、淮之間,氣皆白
徒氣白
土功氣黃
車氣乍高乍下,往往而聚
騎氣卑而布
卒氣摶
前卑而後高者,疾;前方而後高者,兌;後兌而卑者,卻
其氣平者其行徐
前高而後卑者,不止而反
氣相遇者,卑勝高,兌勝方
氣來卑而循車通者,不過三四日,去之五六裏見
氣來高七八尺者,不過五六日,去之十餘裏見
氣來高丈餘二丈者,不過三四十日,去之五六十里見
稍雲精白者,其將悍,其士怯
其大根而前絕遠者,當戰
青白,其前低者,戰勝;其前赤而仰者,戰不勝
陣雲如立垣
杼雲類杼
軸雲摶兩端兌
杓雲如繩者,居前互天,其半半天
其者類闕旗故
鉤雲句曲
諸此雲見,以五色合佔
而澤摶密,其見動人,乃有佔;兵必起,合其直
王朔所候,決於日旁
日旁雲氣,人主象
皆如其形以占
故北夷之氣如羣畜穹閭,南夷之氣類舟船幡旗
大水處,敗軍場,破國之虛,下有積錢,金寶之上,皆有氣,不可不察
海旁蜄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
雲氣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積
故候息秏者,入國邑,視封疆田疇之正治,城郭室屋門戶之潤澤,次至車服畜產精華
實息者,吉;虛秏者,兇
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卿雲
卿雲,喜氣也
若霧非霧,衣冠而不濡,見則其域被甲而趨
雷電、蝦虹、闢歷、夜明者,陽氣之動者也,春夏則發,秋冬則藏,故候者無不司之
天開縣物,地動坼絕
山崩及徙,川塞溪垘;水澹地長,見象
城郭門閭,閨臬?枯;宮廟邸第,人民所次
謠俗車服,觀民飲食
五穀草木,觀其所屬
倉府廄庫,四通之路
六畜禽獸,所產去就;魚鱉鳥鼠,觀其所處
鬼哭若呼,其人逢俉
化言,誠然
凡候歲美惡,謹候歲始
歲始或冬至日,產氣始萌
臘明日,人衆卒歲,一會飲食,發陽氣,故曰初歲
正月旦,王者歲首;立春日,四時之始也
四始者,候之日
而漢魏鮮集臘明正月旦決八風
風從南方來,大旱;西南,小旱;西方,有兵;西北,戎菽爲,小雨,趣兵;北方,爲中歲;東北,爲上歲;東方,大水;東南,民有疾疫,歲惡
故八風各與其衝對,課多者爲勝
多勝少,久勝亟,疾勝徐
旦至食,爲麥;食至日昳,爲稷;昳至哺,爲黍;哺至下哺,爲菽;下哺至日入,爲麻
欲終日有云,有風,有日
日當其時者,深而多實;無雲有風日,當其時,淺而多實;有云風,無日,當其時,深而少實;有日,無雲,不風,當其時者稼有敗
如食頃,小敗;熟五斗米頃,大敗
則風復起,有云,其稼復起
各以其時用雲色占種所宜
其雨雪若寒,歲惡
是日光明,聽都邑人民之聲
聲宮,則歲善,吉;商,則有兵;徵,旱;羽,水;角,歲惡
或從正月旦比數雨
率日食一升,至七升而極;過之,不佔
數至十二日,日直其月,佔水旱
爲其環千里內佔,則爲天下候,竟正月
月所離列宿,日、風、雲,占其國
然必察太歲所在
在金,穰;水,毀;木,飢;火,旱
此其大經也
正月上甲,風從東方,宜蠶;風從西方,若旦黃雲,惡
冬至短極,縣土炭,炭動,鹿解角,蘭根出,泉水躍,略以知日至,要決晷景
歲星所在,五穀逢昌
其對爲衝,歲乃有殃
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歷日月星辰?及至五家、三代,紹而明之,內冠帶,外夷狄,分中國爲十有二州,仰則觀象於天,俯則法類於地
天則有日月,地則有陰陽
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
三光者,陰陽之精,氣本在地,而聖人統理之
幽厲以往,尚矣
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佔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禨祥不法
是以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
至天道命,不傳;傳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雖言不著
昔之傳天數者:高辛之前,重、黎;於唐、虞,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萇弘;於宋,子韋;鄭則裨竈;在齊,甘公;楚,唐眛;趙,尹皋;魏,石申
夫天運,三十歲一小變,百年中變,五百載大變;三大變一紀,三紀而大備:此其大數也
爲國者必貴三五
上下各千歲,然後天人之際續備
太史公推古天變,未有可考於今者
蓋略以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三十六,彗星三見,宋襄公時星隕如雨
天子微,諸侯力政,五伯代興,更爲主命,自是之後,衆暴寡,大並小
秦、楚、吳、越,夷狄也,爲彊伯
田氏篡齊,三家分晉,併爲戰國
爭於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礻幾祥候星氣尤急
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
二十八舍主十二州,斗秉兼之,所從來久矣
秦之疆也,候在太白,佔於狼、弧
吳、楚之疆,候在熒惑,佔於鳥衡
燕、齊之疆,候在辰星,佔於虛、危
宋、鄭之疆,候在歲星,佔於房、心
晉之疆,亦候在辰星,佔於參罰
及秦併吞三晉、燕、代,自河山以南者中國
中國於四海內則在東南,爲陽;陽則日、歲星、熒惑、填星;佔於街南,畢主之
其西北則胡、貉、月氏諸衣旃裘引弓之民,爲陰;陰則月、太白、辰星;佔於街北,昴主之
故中國山川東北流,其維,首在隴、蜀,尾沒於勃、碣
是以秦、晉好用兵,復佔太白,太白主中國;而胡、貉數侵掠,獨佔辰星,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其大經也
此更爲客主人
熒惑爲孛,外則理兵,內則理政
故曰“雖有明天子,必視熒惑所在”
諸侯更彊,時菑異記,無可錄者
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彗星四見,久者八十日,長或竟天
其後秦遂以兵滅六王,並中國,外攘四夷,死人如亂麻,因以張楚並起,三十年之間兵相駘藉,不可勝數
自蚩尤以來,未嘗若斯也
項羽救鉅鹿,枉矢西流,山東遂合從諸侯,西坑秦人,誅屠咸陽
漢之興,五星聚於東井
平城之圍,月暈參、畢七重
諸呂作亂,日蝕,晝晦
吳楚七國叛逆,彗星數丈,天狗過樑野;及兵起,遂伏屍流血其下
元光、元狩,蚩尤之旗再見,長則半天
其後京師師四出,誅夷狄者數十年,而伐胡尤甚
越之亡,熒惑守斗;朝鮮之拔,星茀於河戍;兵徵大宛,星茀招搖:此其犖犖大者
若至委曲小變,不可勝道
由是觀之,未有不先形見而應隨之者也
夫自漢之爲天數者,星則唐都,氣則王朔,佔歲則魏鮮
故甘、石歷五星法,唯獨熒惑有反逆行;逆行所守,及他星逆行,日月薄蝕,皆以爲佔
餘觀史記,考行事,百年之中,五星無出而不反逆行,反逆行,嘗盛大而變色;日月薄蝕,行南北有時:此其大度也
故紫宮、房心、權衡、咸池、虛危列宿部星,此天之五官坐位也,爲經,不移徙,大小有差,闊狹有常
水、火、金、木、填星,此五星者,天之五佐,爲緯,見伏有時,所過行贏縮有度
日變脩德,月變省刑,星變結和
凡天變,過度乃佔
國君彊大,有德者昌;羽小,飾詐者亡
太上脩德,其次脩政,其次脩救,其次脩禳,正下無之
夫常星之變希見,而三光之佔亟用
日月暈適,雲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
然其與政事俯仰,最近人之符
此五者,天之感動
爲天數者,必通三五
終始古今,深觀時變,察其精粗,則天官備矣
蒼帝行德,天門爲之開
赤帝行德,天牢爲之空
黃帝行德,天夭爲之起
風從西北來,必以庚、辛
一秋中,五至,大赦;三至,小赦
白帝行德,以正月二十日、二十一日,月暈圍,常大赦載,謂有太陽也
一曰:白帝行德,畢、昴爲之圍
圍三暮,德乃成;不三暮,及圍不合,德不成
二曰:以辰圍,不出其旬
黑帝行德,天關爲之動
天行德,天子更立年;不德,風雨破石
三能、三衡者,天廷也
客星出天廷,有奇令
在天成象,有同影響
觀文察變,其來自往
天官既書,太史攸掌
雲物必記,星辰可仰
盈縮匪,應驗無爽
至哉玄監,云誰欲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樑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爲禮,禮必廢;三年不爲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羣神
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覲東後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禹遵之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贊巫咸,巫咸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爲相,殷復興焉,稱高宗
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祖己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寧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爲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爲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爲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
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
”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以一牢祠,命曰陳寶
作鄜畤後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
雍之諸祠自此興
用三百牢於鄜畤
作伏祠
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
德公立二年卒
其後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其後十四年,秦繆公立,病臥五日不寤;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繆公平晉亂
史書而記藏之府
而後世皆曰秦繆公上天
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樑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爲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爲藉也
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是歲,秦繆公內晉君夷吾
其後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
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樑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
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
知禘之說,其於天下也視其掌
”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
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
及後陪臣執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譏之
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
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依物怪欲以致諸侯
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複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
”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爲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
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爲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爲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
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爲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從陰道下,禪於樑父
其禮頗採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
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
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齊所以爲齊,以天齊也
其祀絕莫知起時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
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樑父
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雲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
四曰陰主,祠三山
五曰陽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皆在齊北,並勃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八曰四時主,祠琅邪
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爲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
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爲宮闕
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
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
始皇自以爲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其明年,始皇復遊海上,至琅邪,過恆山,從上黨歸
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
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
不得,還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其秋,諸侯畔秦
三年而二世弒死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
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爲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
”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爲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
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
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於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
曰太室
太室,嵩高也
恆山,泰山,會稽,湘山
水曰濟,曰淮
春以脯酒爲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
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
曰華山,薄山
薄山者,衰山也
嶽山,岐山,吳嶽,鴻冢,瀆山
瀆山,蜀之汶山
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江水,祠蜀
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
而四大冢鴻、岐、吳、嶽,皆有嘗禾
陳寶節來祠
其河加有嘗醪
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
駒四
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鞚山之屬,爲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
西亦有數十祠
於湖有周天子祠
於下邽有天神
灃、滈有昭明、天子闢池
於、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而雍菅廟亦有杜主
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
各以歲時奉祠
唯雍四畤上帝爲尊,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
故雍四畤,春以爲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祠,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月祠,陳寶節來一祠
春夏用騂,秋冬用
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
黃犢羔各四,珪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無俎豆之具
三年一郊
秦以冬十月爲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通權火,拜於咸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雲
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
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
郡縣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於天子之祝官
祝官有祕祝,即有菑祥,輒祝祠移過於下
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
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
”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
徇沛,爲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
遂以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爲漢王
因以十月爲年首,而色上赤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
”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
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有司進祠,上不親往
悉召故秦祝官,復置太祝、太宰,如其故儀禮
因令縣爲公社
下詔曰:“吾甚重祠而敬祭
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
後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
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
長安置祠祝官、女巫
其樑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屬;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九天巫,祠九天:皆以歲時祠宮中
其河巫祠河於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
秦中者,二世皇帝
各有時
其後二歲,或曰周興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於是高祖制詔御史:“其令郡國縣立靈星祠,常以歲時祠以牛
”
高祖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常以春月及臘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財以祠
制曰:“可
”
其後十八年,孝文帝即位
即位十三年,下詔曰:“今祕祝移過於下,朕甚不取
自今除之
”
始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
及齊、淮南國廢,令太祝盡以歲時致禮如故
是歲,制曰:“朕即位十三年於今,賴宗廟之靈,社稷之福,方內艾安,民人靡疾
間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饗此?皆上帝諸神之賜也
蓋聞古者饗其德必報其功,欲有增諸神祠
有司議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西畤畦畤禺車各一乘,禺馬四匹,駕被具;其河、湫、漢水加玉各二;及諸祠,各增廣壇場,珪幣俎豆以差加之
而祝釐者歸福於朕,百姓不與焉
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
”
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
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
”是時丞相張蒼好律歷,以爲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隄,其符也
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與德相應
如公孫臣言,非也
罷之
後三歲,黃龍見成紀
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爲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
其夏,下詔曰:“異物之神見於成紀,無害於民,歲以有年
朕祈郊上帝諸神,禮官議,無諱以勞朕
”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
於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見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其明年,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糹免焉
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
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門,各如其帝色
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畤
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以郊見渭陽五帝
五帝廟南臨渭,北穿蒲池溝水,權火舉而祠,若光煇然屬天焉
於是貴平上大夫,賜累千金
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
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壇,祠以五牢具
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書闕下獻之
平言上曰:“闕下有寶玉氣來者
”已視之,果有獻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壽”
平又言“臣候日再中”
居頃之,日卻復中
於是始更以十七年爲元年,令天下大酺
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
”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
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
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
自是之後,文帝怠於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陽、長門五帝使祠官領,以時致禮,不往焉
明年,匈奴數入邊,興兵守禦
後歲少不登
數年而孝景即位
十六年,祠官各以歲時祠如故,無有所興,至今天子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
其明年,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今上初至雍,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觀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今上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
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舍人,主方
匿其年及其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
其遊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衣食
人皆以爲不治生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善爲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遊射處,老人爲兒時從其大父,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爲少君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爲黃金,黃金成以爲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竈,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爲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爲化去不死,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
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爲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於忌太一罈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罈旁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爲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
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
”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
錫諸侯白金,風符應合於天也
於是濟北王以爲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太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爲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蓋夜致王夫人及竈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爲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又作甘泉宮,中爲臺室,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
乃爲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
殺視得書,書言甚怪
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僞書,於是誅文成將軍,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樑、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
游水髮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使人問神君
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
病少愈,彊與我會甘泉
”於是病癒,遂起,幸甘泉,病良已
大赦,置壽宮神君
壽宮神君最貴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
非可得見,聞其言,言與人音等
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
居室帷中
時晝言,然常以夜
天子祓,然後入
因巫爲主人,關飲食
所以言,行下
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
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無絕殊者,而天子心獨喜
其事祕,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雲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後土無祀,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議:“天地牲角繭栗
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
”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丘,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如上帝禮
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爲周子南君,以奉其先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膠東宮人,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爲膠東王尚方
而樂成侯姊爲康王后,無子
康王死,他姬子立爲王
而康後有淫行,與王不相中,相危以法
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其蚤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說
大爲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爲大言處之不疑
大言曰:“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顧以臣爲賤,不信臣
又以爲康王諸侯耳,不足與方
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
’然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奄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
子誠能脩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
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尚肯邪不邪
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
”於是上使驗小方,鬥棋,棋自相觸擊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爲五利將軍
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
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
間者河溢皋陸,隄繇不息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朕意庶幾與焉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爲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僮千人
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萬斤,更命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獻遺之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也
而佩“天道”者,且爲天子道天神也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
其後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雲
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爲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
鼎大異於衆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
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
天子使使驗問巫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
至中山,曣翬,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爲百姓育穀
今歲豐廡未報,鼎曷爲出哉?”有司皆曰:“聞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壹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皆嘗亨
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頌雲‘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吳不驁,胡考之休’
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爲符,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享
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
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
”制曰:“可
”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
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其秋,上幸雍,且郊
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
鬼臾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爲!”卿因嬖人奏之
上大說,乃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已死
”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齊人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
曰‘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
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谷口也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珣,龍珣拔,墮,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珣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鵕耳
”乃拜卿爲郎,東使候神於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罈,壇三垓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貍牛以爲俎豆牢具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其下四方地,爲醊食羣神從者及北斗雲
已祠,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字始郊拜太一
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
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
有司雲“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
其秋,爲伐南越,告禱太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爲太一鋒,命曰“靈旗”
爲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隨驗,實毋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
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
天子親倖緱氏城視跡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
”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
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絃
”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
”既至甘泉,爲且用事泰山,先類祠太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羣儒採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
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
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採儒術以文之
羣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能騁
上爲封禪祠器示羣儒,羣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禪事,於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
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雲
羣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忽不見
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羣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爲仙人也
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
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陰道
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間一茅三脊爲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
兕牛犀象之屬不用
皆至泰山祭后土
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羣臣更上壽
於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
維德菲薄,不明於禮樂
脩祠太一,若有象景光,籙如有望,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於樑父,而後禪肅然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復博、奉高、蛇丘、歷城,無出今年租稅
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復作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
”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
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
五月,反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爲元鼎,以今年爲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於東井
後十餘日,有星茀於三能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食頃復入焉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
”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
還,拜祝祠太一
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
壽星仍出,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爲中大夫
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雲
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
於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
使二卿將卒塞決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兩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
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
後世怠慢,故衰秏”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
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爲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
且仙人好樓居
”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夏,有芝生殿房內中
天子爲塞河,興通天台,若見有光雲,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
其明年,伐朝鮮
夏,旱
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
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
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
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並海上
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
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爲衤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及五年脩封,則祠太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
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
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巔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而有司侍祠焉
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
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脩封禪
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
皇帝敬拜太一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樑災
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裏,祠后土
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上還,以柏樑災故,朝受計甘泉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
明廷,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
”於是作建章宮,度爲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
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樑,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
乃立神明臺、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夏,漢改歷,以正月爲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爲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芬芳不備
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乃用駒
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爲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焉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遂還泰山,脩五年之禮如前,而加以禪祠石閭
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復至泰山脩封
還過祭恆山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
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
凡六祠,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爲解,無有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絕,冀遇其真
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衆,然其效可睹矣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裏
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禮載“升中”,書稱“肆類”
古今盛典,皇王能事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飛英騰實,金泥石記
漢承遺緒,斯道不墜
仙閭、肅然,揚休勒志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樑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爲禮,禮必廢;三年不爲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羣神
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覲東後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禹遵之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贊巫咸,巫咸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爲相,殷復興焉,稱高宗
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祖己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寧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爲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爲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爲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
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
”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也常以夜,光輝若流星,從東南來集於祠城,則若雄雞,其聲殷雲,野雞夜雊
以一牢祠,命曰陳寶
作鄜畤後七十八年,秦德公既立,卜居雍,“後子孫飲馬於河”,遂都雍
雍之諸祠自此興
用三百牢於鄜畤
作伏祠
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
德公立二年卒
其後年,秦宣公作密畤於渭南,祭青帝
其後十四年,秦繆公立,病臥五日不寤;寤,乃言夢見上帝,上帝命繆公平晉亂
史書而記藏之府
而後世皆曰秦繆公上天
秦繆公即位九年,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
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樑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
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桓公曰:“寡人北伐山戎,過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馬懸車,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漢
兵車之會三,而乘車之會六,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諸侯莫違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異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窮以辭,因設之以事,曰:“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爲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爲藉也
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鳳皇麒麟不來,嘉穀不生,而蓬蒿藜莠茂,鴟梟數至,而欲封禪,毋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是歲,秦繆公內晉君夷吾
其後三置晉國之君,平其亂
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其後百有餘年,而孔子論述六,傳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禪乎樑父者七十餘王矣,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
或問禘之說,孔子曰:“不知
知禘之說,其於天下也視其掌
”詩云紂在位,文王受命,政不及泰山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
爰周德之洽維成王,成王之封禪則近之矣
及後陪臣執政,季氏旅於泰山,仲尼譏之
是時萇弘以方事周靈王,諸侯莫朝周,周力少,萇弘乃明鬼神事,設射貍首
貍首者,諸侯之不來者
依物怪欲以致諸侯
諸侯不從,而晉人執殺萇弘
周人之言方怪者自萇弘
其後百餘年,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
後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秦始與周合,合而離,五百歲當複合,合十七年而霸王出焉
”櫟陽雨金,秦獻公自以爲得金瑞,故作畦畤櫟陽而祀白帝
其後百二十歲而秦滅周,周之九鼎入於秦
或曰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
其後百一十五年而秦並天下
秦始皇既並天下而帝,或曰:“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螾見
夏得木德,青龍止於郊,草木暢茂
殷得金德,銀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烏之符
今秦變周,水德之時
昔秦文公出獵,獲黑龍,此其水德之瑞
”於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爲年首,色上黑,度以六爲名,音上大呂,事統上法
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騶嶧山,頌秦功業
於是徵從齊魯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乎泰山下
諸儒生或議曰:“古者封禪爲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始皇聞此議各乖異,難施用,由此絀儒生
而遂除車道,上自泰山陽至巔,立石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
從陰道下,禪於樑父
其禮頗採太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藏皆祕之,世不得而記也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風雨,休於大樹下
諸儒生既絀,不得與用於封事之禮,聞始皇遇風雨,則譏之
於是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羨門之屬
八神將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來作之
齊所以爲齊,以天齊也
其祀絕莫知起時
八神:一曰天主,祠天齊
天齊淵水,居臨菑南郊山下者
二曰地主,祠泰山樑父
蓋天好陰,祠之必於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地貴陽,祭之必於澤中圜丘雲
三曰兵主,祠蚩尤
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
四曰陰主,祠三山
五曰陽主,祠之罘
六曰月主,祠之萊山
皆在齊北,並勃海
七曰日主,祠成山
成山斗入海,最居齊東北隅,以迎日出雲
八曰四時主,祠琅邪
琅邪在齊東方,蓋歲之所始
皆各用一牢具祠,而巫祝所損益,珪幣雜異焉
自齊威、宣之時,騶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及秦帝而齊人奏之,故始皇採用之
而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爲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
騶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然則怪迂阿諛苟合之徒自此興,不可勝數也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
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
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
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爲宮闕
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
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
世主莫不甘心焉
及至秦始皇並天下,至海上,則方士言之不可勝數
始皇自以爲至海上而恐不及矣,使人乃齎童男女入海求之
船交海中,皆以風爲解,曰未能至,望見之焉
其明年,始皇復遊海上,至琅邪,過恆山,從上黨歸
後三年,遊碣石,考入海方士,從上郡歸
後五年,始皇南至湘山,遂登會稽,並海上,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藥
不得,還至沙丘崩
二世元年,東巡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會稽,皆禮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書旁,以章始皇之功德
其秋,諸侯畔秦
三年而二世弒死
始皇封禪之後十二歲,秦亡
諸儒生疾秦焚詩書,誅僇文學,百姓怨其法,天下畔之,皆訛曰:“始皇上泰山,爲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
”此豈所謂無其德而用事者邪?
昔三代之皆在河洛之間,故嵩高爲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四瀆鹹在山東
至秦稱帝,都咸陽,則五嶽、四瀆皆並在東方
自五帝以至秦,軼興軼衰,名山大川或在諸侯,或在天子,其禮損益世殊,不可勝記
及秦並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於是自殽以東,名山五,大川祠二
曰太室
太室,嵩高也
恆山,泰山,會稽,湘山
水曰濟,曰淮
春以脯酒爲歲祠,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禱祠
其牲用牛犢各一,牢具珪幣各異
自華以西,名山七,名川四
曰華山,薄山
薄山者,衰山也
嶽山,岐山,吳嶽,鴻冢,瀆山
瀆山,蜀之汶山
水曰河,祠臨晉;沔,祠漢中;湫淵,祠朝;江水,祠蜀
亦春秋泮涸禱塞,如東方名山川;而牲牛犢牢具珪幣各異
而四大冢鴻、岐、吳、嶽,皆有嘗禾
陳寶節來祠
其河加有嘗醪
此皆在雍州之域,近天子之都,故加車一乘,
駒四
霸、產、長水、灃、澇、涇、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陽,盡得比山川祠,而無諸加
汧、洛二淵,鳴澤、蒲山、嶽鞚山之屬,爲小山川,亦皆歲禱塞泮涸祠,禮不必同
而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熒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
西亦有數十祠
於湖有周天子祠
於下邽有天神
灃、滈有昭明、天子闢池
於、亳有三社主之祠、壽星祠;而雍菅廟亦有杜主
杜主,故周之右將軍,其在秦中,最小鬼之神者
各以歲時奉祠
唯雍四畤上帝爲尊,其光景動人民唯陳寶
故雍四畤,春以爲歲禱,因泮凍,秋涸凍,冬塞祠,五月嘗駒,及四仲之月月祠,陳寶節來一祠
春夏用騂,秋冬用
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車馬一駟,各如其帝色
黃犢羔各四,珪幣各有數,皆生瘞埋,無俎豆之具
三年一郊
秦以冬十月爲歲首,故常以十月上宿郊見,通權火,拜於咸陽之旁,而衣上白,其用如經祠雲
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親往
諸此祠皆太祝常主,以歲時奉祠之
至如他名山川諸鬼及八神之屬,上過則祠,去則已
郡縣遠方神祠者,民各自奉祠,不領於天子之祝官
祝官有祕祝,即有菑祥,輒祝祠移過於下
漢興,高祖之微時,嘗殺大蛇
有物曰:“蛇,白帝子也,而殺者赤帝子
”高祖初起,禱豐枌榆社
徇沛,爲沛公,則祠蚩尤,釁鼓旗
遂以十月至灞上,與諸侯平咸陽,立爲漢王
因以十月爲年首,而色上赤
二年,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
”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
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
有司進祠,上不親往
悉召故秦祝官,復置太祝、太宰,如其故儀禮
因令縣爲公社
下詔曰:“吾甚重祠而敬祭
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諸神當祠者,各以其時禮祠之如故
”
後四歲,天下已定,詔御史,令豐謹治枌榆社,常以四時春以羊彘祠之
令祝官立蚩尤之祠於長安
長安置祠祝官、女巫
其樑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屬;晉巫,祠五帝、東君、雲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屬;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屬;荊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屬;九天巫,祠九天:皆以歲時祠宮中
其河巫祠河於臨晉,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
秦中者,二世皇帝
各有時
其後二歲,或曰周興而邑邰,立后稷之祠,至今血食天下
於是高祖制詔御史:“其令郡國縣立靈星祠,常以歲時祠以牛
”
高祖十年春,有司請令縣常以春月及臘祠社稷以羊豕,民里社各自財以祠
制曰:“可
”
其後十八年,孝文帝即位
即位十三年,下詔曰:“今祕祝移過於下,朕甚不取
自今除之
”
始名山大川在諸侯,諸侯祝各自奉祠,天子官不領
及齊、淮南國廢,令太祝盡以歲時致禮如故
是歲,制曰:“朕即位十三年於今,賴宗廟之靈,社稷之福,方內艾安,民人靡疾
間者比年登,朕之不德,何以饗此?皆上帝諸神之賜也
蓋聞古者饗其德必報其功,欲有增諸神祠
有司議增雍五畤路車各一乘,駕被具;西畤畦畤禺車各一乘,禺馬四匹,駕被具;其河、湫、漢水加玉各二;及諸祠,各增廣壇場,珪幣俎豆以差加之
而祝釐者歸福於朕,百姓不與焉
自今祝致敬,毋有所祈
”
魯人公孫臣上書曰:“始秦得水德,今漢受之,推終始傳,則漢當土德,土德之應黃龍見
宜改正朔,易服色,色上黃
”是時丞相張蒼好律歷,以爲漢乃水德之始,故河決金隄,其符也
年始冬十月,色外黑內赤,與德相應
如公孫臣言,非也
罷之
後三歲,黃龍見成紀
文帝乃召公孫臣,拜爲博士,與諸生草改歷服色事
其夏,下詔曰:“異物之神見於成紀,無害於民,歲以有年
朕祈郊上帝諸神,禮官議,無諱以勞朕
”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夏親郊,祀上帝於郊,故曰郊”
於是夏四月,文帝始郊見雍五畤祠,衣皆上赤
其明年,趙人新垣平以望氣見上,言“長安東北有神氣,成五采,若人冠糹免焉
或曰東北神明之舍,西方神明之墓也
天瑞下,宜立祠上帝,以合符應”
於是作渭陽五帝廟,同宇,帝一殿,面各五門,各如其帝色
祠所用及儀亦如雍五畤
夏四月,文帝親拜霸渭之會,以郊見渭陽五帝
五帝廟南臨渭,北穿蒲池溝水,權火舉而祠,若光煇然屬天焉
於是貴平上大夫,賜累千金
而使博士諸生刺六經中作王制,謀議巡狩封禪事
文帝出長門,若見五人於道北,遂因其直北立五帝壇,祠以五牢具
其明年,新垣平使人持玉杯,上書闕下獻之
平言上曰:“闕下有寶玉氣來者
”已視之,果有獻玉杯者,刻曰“人主延壽”
平又言“臣候日再中”
居頃之,日卻復中
於是始更以十七年爲元年,令天下大酺
平言曰:“周鼎亡在泗水中,今河溢通泗,臣望東北汾陰直有金寶氣,意周鼎其出乎?兆見不迎則不至
”於是上使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
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
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
自是之後,文帝怠於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而渭陽、長門五帝使祠官領,以時致禮,不往焉
明年,匈奴數入邊,興兵守禦
後歲少不登
數年而孝景即位
十六年,祠官各以歲時祠如故,無有所興,至今天子
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元年,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艾安,搢紳之屬皆望天子封禪改正度也,而上鄉儒術,招賢良,趙綰、王臧等以文學爲公卿,欲議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諸侯
草巡狩封禪改歷服色事未就
會竇太后治黃老言,不好儒術,使人微伺得趙綰等奸利事,召案綰、臧,綰、臧自殺,諸所興爲皆廢
後六年,竇太后崩
其明年,徵文學之士公孫弘等
明年,今上初至雍,郊見五畤
後常三歲一郊
是時上求神君,舍之上林中氾氏觀
神君者,長陵女子,以子死,見神於先後宛若
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平原君往祠,其後子孫以尊顯
及今上即位,則厚禮置祠之內中
聞其言,不見其人云
是時李少君亦以祠竈、穀道、卻老方見上,上尊之
少君者,故深澤侯舍人,主方
匿其年及其生長,常自謂七十,能使物,卻老
其遊以方遍諸侯
無妻子
人聞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饋遺之,常餘金錢衣食
人皆以爲不治生業而饒給,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爭事之
少君資好方,善爲巧發奇中
嘗從武安侯飲,坐中有九十餘老人,少君乃言與其大父遊射處,老人爲兒時從其大父,識其處,一坐盡驚
少君見上,上有故銅器,問少君
少君曰:“此器齊桓公十年陳於柏寢
”已而案其刻,果齊桓公器
一宮盡駭,以爲少君神,數百歲人也
少君言上曰:“祠竈則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爲黃金,黃金成以爲飲食器則益壽,益壽而海中蓬萊仙者乃可見,見之以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
臣嘗遊海上,見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棗,大如瓜
安期生仙者,通蓬萊中,合則見人,不合則隱
”於是天子始親祠竈,遣方士入海求蓬萊安期生之屬,而事化丹沙諸藥齊爲黃金矣
居久之,李少君病死
天子以爲化去不死,而使黃錘史寬舒受其方
求蓬萊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齊怪迂之方士多更來言神事矣
亳人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貴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
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爲壇開八通之鬼道
”於是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長安東南郊,常奉祠如忌方
其後人有上書,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
天子許之,令太祝領祠之於忌太一罈上,如其方
後人復有上書,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黃帝用一梟破鏡;冥羊用羊祠;馬行用一青牡馬;太一、澤山君地長用牛;武夷君用乾魚;陰陽使者以一牛”
令祠官領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罈旁
其後,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爲幣,以發瑞應,造白金焉
其明年,郊雍,獲一角獸,若麃然
有司曰:“陛下肅祗郊祀,上帝報享,錫一角獸,蓋麟雲
”於是以薦五畤,畤加一牛以燎
錫諸侯白金,風符應合於天也
於是濟北王以爲天子且封禪,乃上書獻太山及其旁邑,天子以他縣償之
常山王有罪,遷,天子封其弟於真定,以續先王祀,而以常山爲郡,然後五嶽皆在天子之
其明年,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蓋夜致王夫人及竈鬼之貌雲,天子自帷中望見焉
於是乃拜少翁爲文成將軍,賞賜甚多,以客禮禮之
文成言曰:“上即欲與神通,宮室被服非象神,神物不至
”乃作畫雲氣車,及各以勝日駕車辟惡鬼
又作甘泉宮,中爲臺室,畫天、地、太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
乃爲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
殺視得書,書言甚怪
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僞書,於是誅文成將軍,隱之
其後則又作柏樑、銅柱、承露仙人掌之屬矣
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醫無所不致,不愈
游水髮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
上召置祠之甘泉
及病,使人問神君
神君言曰:“天子無憂病
病少愈,彊與我會甘泉
”於是病癒,遂起,幸甘泉,病良已
大赦,置壽宮神君
壽宮神君最貴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屬,皆從之
非可得見,聞其言,言與人音等
時去時來,來則風肅然
居室帷中
時晝言,然常以夜
天子祓,然後入
因巫爲主人,關飲食
所以言,行下
又置壽宮、北宮,張羽旗,設供具,以禮神君
神君所言,上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
其所語,世俗之所知也,無絕殊者,而天子心獨喜
其事祕,世莫知也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
一元曰“建”,二元以長星曰“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狩”雲
其明年冬,天子郊雍,議曰:“今上帝朕親郊,而後土無祀,則禮不答也
”有司與太史公、祠官寬舒議:“天地牲角繭栗
今陛下親祠后土,后土宜於澤中圜丘爲五壇,壇一黃犢太牢具,已祠盡瘞,而從祠衣上黃
”於是天子遂東,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丘,如寬舒等議
上親望拜,如上帝禮
禮畢,天子遂至滎陽而還
過雒陽,下詔曰:“三代邈絕,遠矣難存
其以三十里地封周後爲周子南君,以奉其先祀焉
”是歲,天子始巡郡縣,侵尋於泰山矣
其春,樂成侯上書言欒大
欒大,膠東宮人,故嘗與文成將軍同師,已而爲膠東王尚方
而樂成侯姊爲康王后,無子
康王死,他姬子立爲王
而康後有淫行,與王不相中,相危以法
康後聞文成已死,而欲自媚於上,乃遣欒大因樂成侯求見言方
天子既誅文成,後悔其蚤死,惜其方不盡,及見欒大,大說
大爲人長美,言多方略,而敢爲大言處之不疑
大言曰:“臣常往來海中,見安期、羨門之屬
顧以臣爲賤,不信臣
又以爲康王諸侯耳,不足與方
臣數言康王,康王又不用臣
臣之師曰:‘黃金可成,而河決可塞,不死之藥可得,仙人可致也
’然臣恐效文成,則方士皆奄口,惡敢言方哉!”上曰:“文成食馬肝死耳
子誠能脩其方,我何愛乎!”大曰:“臣師非有求人,人者求之
陛下必欲致之,則貴其使者,令有親屬,以客禮待之,勿卑,使各佩其信印,乃可使通言於神人
神人尚肯邪不邪
致尊其使,然後可致也
”於是上使驗小方,鬥棋,棋自相觸擊
是時上方憂河決,而黃金不就,乃拜大爲五利將軍
居月餘,得四印,佩天士將軍、地士將軍、大通將軍印
制詔御史:“昔禹疏九江,決四瀆
間者河溢皋陸,隄繇不息
朕臨天下二十有八年,天若遺朕士而大通焉
乾稱‘蜚龍’,‘鴻漸於般’,朕意庶幾與焉
其以二千戶封地士將軍大爲樂通侯
”賜列侯甲第,僮千人
乘轝斥車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
又以衛長公主妻之,齎金萬斤,更命其邑曰當利公主
天子親如五利之第
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道
自大主將相以下,皆置酒其家,獻遺之
於是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將軍”,使使衣羽衣,夜立白茅上,五利將軍亦衣羽衣,夜立白茅上受印,以示不臣也
而佩“天道”者,且爲天子道天神也
於是五利常夜祠其家,欲以下神
神未至而百鬼集矣,然頗能使之
其後裝治行,東入海,求其師雲
大見數月,佩六印,貴震天下,而海上燕齊之間,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仙矣
其夏六月中,汾陰巫錦爲民祠魏脽后土營旁,見地如鉤狀,掊視得鼎
鼎大異於衆鼎,文鏤無款識,怪之,言吏
吏告河東太守勝,勝以聞
天子使使驗問巫得鼎無奸詐,乃以禮祠,迎鼎至甘泉,從行,上薦之
至中山,曣翬,有黃雲蓋焉
有麃過,上自射之,因以祭雲
至長安,公卿大夫皆議請尊寶鼎
天子曰:“間者河溢,歲數不登,故巡祭后土,祈爲百姓育穀
今歲豐廡未報,鼎曷爲出哉?”有司皆曰:“聞昔泰帝興神鼎一,一者壹統,天地萬物所繫終也
黃帝作寶鼎三,象天地人
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
皆嘗亨
上帝鬼神
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
頌雲‘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不吳不驁,胡考之休’
今鼎至甘泉,光潤龍變,承休無疆
合茲中山,有黃白雲降蓋,若獸爲符,路弓乘矢,集獲壇下,報祠大享
唯受命而帝者心知其意而合德焉
鼎宜見於祖禰,藏於帝廷,以合明應
”制曰:“可
”
入海求蓬萊者,言蓬萊不遠,而不能至者,殆不見其氣
上乃遣望氣佐候其氣雲
其秋,上幸雍,且郊
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親郊之”
上疑未定
齊人公孫卿曰:“今年得寶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與黃帝時等
”卿有札書曰:“黃帝得寶鼎宛朐,問於鬼臾區
鬼臾區對曰:‘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
’於是黃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歲復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黃帝仙登於天
”卿因所忠欲奏之
所忠視其書不經,疑其妄書,謝曰:“寶鼎事已決矣,尚何以爲!”卿因嬖人奏之
上大說,乃召問卿
對曰:“受此書申公,申公已死
”上曰:“申公何人也?”卿曰:“申公,齊人
與安期生通,受黃帝言,無書,獨有此鼎書
曰‘漢興復當黃帝之時’
曰‘漢之聖者在高祖之孫且曾孫也
寶鼎出而與神通,封禪
封禪七十二王,唯黃帝得上泰山封’
申公曰:‘漢主亦當上封,上封能仙登天矣
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
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黃帝且戰且學仙
患百姓非其道者,乃斷斬非鬼神者
百餘歲然後得與神通
黃帝郊雍上帝,宿三月
鬼臾區號大鴻,死葬雍,故鴻冢是也
其後黃帝接萬靈明廷
明廷者,甘泉也
所謂寒門者,谷口也
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
鼎既成,有龍垂胡珣下迎黃帝
黃帝上騎,羣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
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珣,龍珣拔,墮,墮黃帝之弓
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珣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
’”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誠得如黃帝,吾視去妻子如脫鵕耳
”乃拜卿爲郎,東使候神於太室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
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罈,壇三垓
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
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貍牛以爲俎豆牢具
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
其下四方地,爲醊食羣神從者及北斗雲
已祠,胙餘皆燎之
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
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
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字始郊拜太一
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
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
”而衣上黃
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
有司雲“祠上有光焉”
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
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
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
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
三歲天子一郊見
”
其秋,爲伐南越,告禱太一
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以象太一三星,爲太一鋒,命曰“靈旗”
爲兵禱,則太史奉以指所伐國
而五利將軍使不敢入海,之泰山祠
上使人隨驗,實毋所見
五利妄言見其師,其方盡,多不讎
上乃誅五利
其冬,公孫卿候神河南,言見仙人跡緱氏城上,有物如雉,往來城上
天子親倖緱氏城視跡
問卿:“得毋效文成、五利乎?”卿曰:“仙者非有求人主,人主者求之
其道非少寬假,神不來
言神事,事如迂誕,積以歲乃可致也
”於是郡國各除道,繕治宮觀名山神祠所,以望幸
其春,既滅南越,上有嬖臣李延年以好音見
上善之,下公卿議,曰:“民間祠尚有鼓舞樂,今郊祀而無樂,豈稱乎?”公卿曰:“古者祠天地皆有樂,而神祇可得而禮
”或曰:“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爲二十五絃
”於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絃及空侯琴瑟自此起
其來年冬,上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
”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釋兵須如
上曰:“吾聞黃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對曰:“黃帝已仙上天,羣臣葬其衣冠
”既至甘泉,爲且用事泰山,先類祠太一
自得寶鼎,上與公卿諸生議封禪
封禪用希曠絕,莫知其儀禮,而羣儒採封禪尚書、周官、王制之望祀射牛事
齊人丁公年九十餘,曰:“封禪者,合不死之名也
秦皇帝不得上封,陛下必欲上,稍上即無風雨,遂上封矣
”上於是乃令諸儒習射牛,草封禪儀
數年,至且行
天子既聞公孫卿及方士之言,黃帝以上封禪,皆致怪物與神通,欲放黃帝以上接神仙人蓬萊士,高世比德於九皇,而頗採儒術以文之
羣儒既已不能辨明封禪事,又牽拘於詩書古文而不能騁
上爲封禪祠器示羣儒,羣儒或曰“不與古同”,徐偃又曰“太常諸生行禮不如魯善”,周霸屬圖封禪事,於是上絀偃、霸,而盡罷諸儒不用
三月,遂東幸緱氏,禮登中嶽太室
從官在山下聞若有言“萬歲”雲
問上,上不言;問下,下不言
於是以三百戶封太室奉祠,命曰崇高邑
東上泰山,泰山之草木葉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巔
上遂東巡海上,行禮祠八神
齊人之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萬數,然無驗者
乃益發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數千人求蓬萊神人
公孫卿持節常先行候名山,至東萊,言夜見大人,長數丈,就之則不見,見其跡甚大,類禽獸雲
羣臣有言見一老父牽狗,言“吾欲見鉅公”,已忽不見
上即見大跡,未信,及羣臣有言老父,則大以爲仙人也
宿留海上,予方士傳車及間使求仙人以千數
四月,還至奉高
上念諸儒及方士言封禪人人殊,不經,難施行
天子至樑父,禮祠地主
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薦紳,射牛行事
封泰山下東方,如郊祠太一之禮
封廣丈二尺,高九尺,其下則有玉牒書,書祕
禮畢,天子獨與侍中奉車子侯上泰山,亦有封
其事皆禁
明日,下陰道
丙辰,禪泰山下阯東北肅然山,如祭后土禮
天子皆親拜見,衣上黃而盡用樂焉
江淮間一茅三脊爲神藉
五色土益雜封
縱遠方奇獸蜚禽及白雉諸物,頗以加禮
兕牛犀象之屬不用
皆至泰山祭后土
封禪祠;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天子從禪還,坐明堂,羣臣更上壽
於是制詔御史:“朕以眇眇之身承至尊,兢兢焉懼不任
維德菲薄,不明於禮樂
脩祠太一,若有象景光,籙如有望,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太山,至於樑父,而後禪肅然
自新,嘉與士大夫更始,賜民百戶牛一酒十石,加年八十孤寡布帛二匹
復博、奉高、蛇丘、歷城,無出今年租稅
其大赦天下,如乙卯赦令
行所過毋有復作
事在二年前,皆勿聽治
”又下詔曰:“古者天子五載一巡狩,用事泰山,諸侯有朝宿地
其令諸侯各治邸泰山下
”
天子既已封泰山,無風雨災,而方士更言蓬萊諸神若將可得,於是上欣然庶幾遇之,乃復東至海上望,冀遇蓬萊焉
奉車子侯暴病,一日死
上乃遂去,並海上,北至碣石,巡自遼西,歷北邊至九原
五月,反至甘泉
有司言寶鼎出爲元鼎,以今年爲元封元年
其秋,有星茀於東井
後十餘日,有星茀於三能
望氣王朔言:“候獨見填星出如瓜,食頃復入焉
”有司皆曰:“陛下建漢家封禪,天其報德星雲
”
其來年冬,郊雍五帝
還,拜祝祠太一
贊饗曰:“德星昭衍,厥維休祥
壽星仍出,淵耀光明
信星昭見,皇帝敬拜太祝之享
”
其春,公孫卿言見神人東萊山,若雲“欲見天子”
天子於是幸緱氏城,拜卿爲中大夫
遂至東萊,宿留之數日,無所見,見大人跡雲
復遣方士求神怪採芝藥以千數
是歲旱
於是天子既出無名,乃禱萬里沙,過祠泰山
還至瓠子,自臨塞決河,留二日,沈祠而去
使二卿將卒塞決河,徙二渠,復禹之故跡焉
是時既滅兩越,越人勇之乃言“越人俗鬼,而其祠皆見鬼,數有效
昔東甌王敬鬼,壽百六十歲
後世怠慢,故衰秏”
乃令越巫立越祝祠,安臺無壇,亦祠天神上帝百鬼,而以雞卜
上信之,越祠雞卜始用
公孫卿曰:“仙人可見,而上往常遽,以故不見
今陛下可爲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
且仙人好樓居
”於是上令長安則作蜚廉桂觀,甘泉則作益延壽觀,使卿持節設具而候神人
乃作通天莖臺,置祠具其下,將招來仙神人之屬
於是甘泉更置前殿,始廣諸宮室
夏,有芝生殿房內中
天子爲塞河,興通天台,若見有光雲,乃下詔:“甘泉房中生芝九莖,赦天下,毋有復作
”
其明年,伐朝鮮
夏,旱
公孫卿曰:“黃帝時封則天旱,乾封三年
”上乃下詔曰:“天旱,意乾封乎?其令天下尊祠靈星焉
”
其明年,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
春,至鳴澤,從西河歸
其明年冬,上巡南郡,至江陵而東
登禮灊之天柱山,號曰南嶽
浮江,自尋陽出樅陽,過彭蠡,禮其名山川
北至琅邪,並海上
四月中,至奉高脩封焉
初,天子封泰山,泰山東北阯古時有明堂處,處險不敞
上欲治明堂奉高旁,未曉其制度
濟南人公
帶上黃帝時明堂圖
明堂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通水,圜宮垣爲衤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命曰崑崙,天子從之入,以拜祠上帝焉
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汶上,如帶圖
及五年脩封,則祠太一、五帝於明堂上坐,令高皇帝祠坐對之
祠后土於下房,以二十太牢
天子從崑崙道入,始拜明堂如郊禮
禮畢,燎堂下
而上又上泰山,自有祕祠其巔
而泰山下祠五帝,各如其方,黃帝並赤帝,而有司侍祠焉
山上舉火,下悉應之
其後二歲,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推歷者以本統
天子親至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祠上帝明堂,毋脩封禪
其贊饗曰:“天增授皇帝太元神策,周而復始
皇帝敬拜太一
”東至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驗,然益遣,冀遇之
十一月乙酉,柏樑災
十二月甲午朔,上親禪高裏,祠后土
臨勃海,將以望祀蓬萊之屬,冀至殊廷焉
上還,以柏樑災故,朝受計甘泉
公孫卿曰:“黃帝就青靈臺,十二日燒,黃帝乃治明廷
明廷,甘泉也
”方士多言古帝王有都甘泉者
其後天子又朝諸侯甘泉,甘泉作諸侯邸
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災,復起屋必以大,用勝服之
”於是作建章宮,度爲千門萬戶
前殿度高未央
其東則鳳闕,高二十餘丈
其西則唐中,數十里虎圈
其北治大池,漸臺高二十餘丈,命曰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壺樑,象海中神山龜魚之屬
其南有玉堂、璧門、大鳥之屬
乃立神明臺、井幹樓,度五十丈,輦道相屬焉
夏,漢改歷,以正月爲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爲太初元年
是歲,西伐大宛
蝗大起
丁夫人、雒陽虞初等以方祠詛匈奴、大宛焉
其明年,有司上言雍五畤無牢熟具,芬芳不備
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
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及諸名山川用駒者,悉以木禺馬代
行過,乃用駒
他禮如故
其明年,東巡海上,考神仙之屬,未有驗者
方士有言“黃帝時爲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於執期,命曰迎年”
上許作之如方,命曰明年
上親禮祠上帝焉
公玊帶曰“黃帝時雖封泰山,然風后、封巨、岐伯令黃帝封東泰山,禪凡山,合符,然後不死焉
”天子既令設祠具,至東泰山,泰山卑小,不稱其聲,乃令祠官禮之,而不封禪焉
其後令帶奉祠候神物
夏,遂還泰山,脩五年之禮如前,而加以禪祠石閭
石閭者,在泰山下阯南方,方士多言此仙人之閭也,故上親禪焉
其後五年,復至泰山脩封
還過祭恆山
今天子所興祠,太一、后土,三年親郊祠,建漢家封禪,五年一脩封
薄忌太一及三一、冥羊、馬行、赤星,五,寬舒之祠官以歲時致禮
凡六祠,皆太祝領之
至如八神諸神,明年、凡山他名祠,行過則祠,行去則已
方士所興祠,各自主,其人終則已,祠官不主
他祠皆如其故
今上封禪,其後十二歲而還,遍於五嶽、四瀆矣
而方士之候祠神人,入海求蓬萊,終無有驗
而公孫卿之候神者,猶以大人之跡爲解,無有效
天子益怠厭方士之怪迂語矣,然羈縻不絕,冀遇其真
自此之後,方士言神祠者彌衆,然其效可睹矣
太史公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川而封禪焉
入壽宮侍祠神語,究觀方士祠官之意,於是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裏
後有君子,得以覽焉
若至俎豆珪幣之詳,獻酬之禮,則有司存
禮載“升中”,書稱“肆類”
古今盛典,皇王能事
登封報天,降禪除地
飛英騰實,金泥石記
漢承遺緒,斯道不墜
仙閭、肅然,揚休勒志
夏書曰:禹抑洪水十三年,過家不入門,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
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通九州,陂九澤,度九山
然河淄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爲務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
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於大邳
於是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勃海
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於齊,則通菑濟之間
於是,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蓋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爲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爲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爲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都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
是時武安候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爲強塞,塞之未必應天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爲然
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爲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
至三百餘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爲然,令齊人水工作法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蠕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
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爲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
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
久之,灌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爲稍入
?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上沔入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
”天子以爲然,拜湯子印爲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於是爲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
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
往往爲井,並下相通行水
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餘里間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樑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
天了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
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有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
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爲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閭殫爲河!殫爲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爲我哀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嗓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淮緩
”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難
搴長茭兮沉美玉,河伯許兮薪下屬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樑、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
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灑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爲溉田,各萬餘頃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然其著都在宣房
?
太史公曰: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
曰:甚哉,水之爲利害也!餘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灌渠書
以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通九州,陂九澤,度九山
然河淄衍溢,害中國也尤甚
唯是爲務
故道河自積石歷龍門
南到華陰,東下砥柱,及孟津、洛汭,至於大邳
於是禹以爲河所從來者高,水湍悍,難以行平地,數爲敗,乃廝二渠以引其河
北載之高地,過降水,至於大陸,播爲九河,同爲逆河,入於勃海
九川既疏,九澤既灑,諸夏艾安,功施於三代
自是之後,滎陽下引河東南爲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
於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東方則通(鴻)溝江淮之間、於吳,則通渠三江、五湖
於齊,則通菑濟之間
於是,蜀守冰鑿離碓,闢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餘則用溉浸,百姓饗其利
至於所過,往往引其水蓋用溉田疇之渠,以萬億計,然莫足數也
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魏之河內
而韓聞秦之好興事,欲罷之,毋令東伐,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令鑿涇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爲渠,並北山東注洛三百餘里,欲以溉田
中作而覺,秦欲殺鄭國
鄭國曰:“始臣爲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秦以爲然,卒使就渠
渠就,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
於是關中爲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漢興三十九年,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堤,於是東都大興卒塞之
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中,而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
於是天子使汲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
是時武安候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
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邑收多
蚡言於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爲強塞,塞之未必應天
”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爲然
於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是時鄭當時爲大農,言曰:“異時關東漕粟從渭中上,度六月而罷,而漕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
引渭穿渠起長安,並南山下
至三百餘里,易漕,度可令三月罷;而渠下民田萬餘頃,又可得以溉田:此損漕省卒,而益肥關中之地,得谷
”天子以爲然,令齊人水工作法伯表,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
通,以漕,大便利
其手漕稍多,而渠下之民得以溉田矣
其後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砥柱之限,敗亡甚多,而亦煩費
穿渠引汾溉皮氏、汾陰下,引河溉汾陰、蒲板下,度可得五千頃
五千頃故盡河蠕棄地,民茭牧其中耳,今溉田之,度可得谷二百萬石以上
谷從渭上,與關中無異而砥柱之東可無復漕,天子以爲然,發卒數萬人作渠田
數歲,河移徙,渠不利,則田者不能償種
久之,灌東渠田廢,予越人,令少府以爲稍入
?
其後人有上書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張湯
湯問其事,因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阪,回遠
今穿褒斜道,少阪,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道渭,皆可以行船漕
漕從南陽上沔入褒之絕水至斜,間百餘里,以車轉,從斜下下渭
如此,治中之谷可致,山東從沔無限,便於砥柱之漕
且褒斜材木竹箭之饒,擬於巴蜀
”天子以爲然,拜湯子印爲漢中守,發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餘里
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
其後莊熊羆言:“臨晉民願穿洛以溉重泉以東萬餘頃故鹵地
誠得水,可令畝十石
於是爲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顏山下
岸善崩,乃鑿井,深者四十餘丈
往往爲井,並下相通行水
水頹以絕商顏,東至山嶺餘里間
井渠之生自此始
穿渠得龍骨,故名曰龍首渠
作之十餘歲,渠頗通,猶未得其饒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樑楚之地尤甚
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
天了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
於是天子已用事萬里沙,則還有臨決河,沈白馬玉璧於河,令羣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填決河
是時東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爲楗
天子既臨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皓皓旰旰閭殫爲河!殫爲河兮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
吾山平兮鉅野溢,魚沸鬱兮柏冬日
延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爲我哀河伯兮何不仁氾濫不止兮愁吾人!齧嗓浮兮淮、泗滿,久不反兮水淮緩
”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污兮浚流難
搴長茭兮沉美玉,河伯許兮薪下屬
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乎何以御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於是卒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而道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而樑、楚之地復寧,無水災
?
自是之後,用事者爭言水利
朔方、西河、河西、灑泉皆引河及川穀以溉田;而關中輔渠,靈軹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東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爲溉田,各萬餘頃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勝言
然其著都在宣房
?
太史公曰: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至於會稽太湟,上姑蘇,望五湖;東窺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濟、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離碓;北自龍門至於朔方
曰:甚哉,水之爲利害也!餘從負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詩而作灌渠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