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雍執徐,一年。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戊辰,公元五四八年)
春,正月,己亥,慕容紹宗以鐵騎五千夾擊侯景,景誑其衆曰:“汝輩家屬已爲高澄所殺。
”衆信之。
紹宗遙呼曰:“汝輩家屬並完,若歸,官勳如舊。
”被髮向北鬥爲誓。
景士卒不樂南渡,其將暴顯等各帥所部降於紹宗。
景衆大潰,爭赴渦水,水爲之不流。
景與腹心數騎自硤石濟淮,稍收散卒,得步騎八百人,南過小城,人登陴詬之曰:“跛奴!欲何爲邪!”景怒,破城,殺詬者而去。
晝夜兼行,追軍不敢逼。
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復何用!”紹宗乃縱之。
辛丑,以尚書僕射謝舉爲尚書令,守吏部尚書王克爲僕射。
甲辰,豫州刺史羊鴉仁以東魏軍漸逼,稱糧運不繼,棄懸瓠,還義陽;殷州刺史羊思達亦棄項城走;東魏人皆據之。
上怒,責讓鴉仁。
鴉仁懼,啓申後期,頓軍淮上。
侯景既敗,不知所適,時鄱陽王範除南豫州刺史,未至。
馬頭戍主劉神茂,素爲監州事韋黯所不容,聞景至,故往候之,景問曰:“壽陽去此不遠,城池險固,欲往投之,韋黯其納我乎?”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
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
得城之後,徐以啓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
”景執其手曰:“天教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爲鄉導。
壬子,景夜至壽陽城下;韋黯以爲賊也,授甲登陴。
景遣其徒告曰:“河南王戰敗來投此鎮,願速開門。
”黯曰:“既不奉敕,不敢聞命。
”景謂神茂曰:“事不諧矣。
”神茂曰:“黯懦而寡智,可說下也。
”乃遣壽陽徐思玉入見黯曰:“河南王爲朝廷所重,君所知也。
今失利來投,何得不受?”黯曰:“吾之受命,唯知守城;河南自敗,何預吾事!”思玉曰:“國家付君以閫外之略,今君不肯開城,若魏追兵來至,河南爲魏所殺,君豈能獨存!縱使或存,何顏以見朝廷?”黯然之。
思玉出報,景大悅曰:“活我者,卿也!”癸丑,黯開門納景,景遣其將分守四門,詰責黯,將斬之;既而撫手大笑,置酒極歡。
黯,睿之子也。
朝廷聞景敗,未得審問;或雲:“景與將士盡沒。
”上下鹹以爲憂。
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詣東宮,太子曰:“淮北始更有信,侯景定得身免,不如所傳。
”敬容對曰:“得景遂死,深爲朝廷之福。
”太子失色,問其故,敬容曰:“景翻覆叛臣,終當亂國。
”太子於玄圃自講《老》、《莊》,敬容謂學士吳孜曰:“昔西晉祖尚玄虛,使中原淪於胡、羯。
今東宮復爾,江南亦將爲戎乎!”
甲寅,景遣儀同三司於子悅馳以敗聞,並自求貶削;優詔不許。
景復求資給,上以景兵新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戊辰,公元五四八年)
春,正月,己亥,慕容紹宗以鐵騎五千夾擊侯景,景誑其衆曰:“汝輩家屬已爲高澄所殺。
”衆信之。
紹宗遙呼曰:“汝輩家屬並完,若歸,官勳如舊。
”被髮向北鬥爲誓。
景士卒不樂南渡,其將暴顯等各帥所部降於紹宗。
景衆大潰,爭赴渦水,水爲之不流。
景與腹心數騎自硤石濟淮,稍收散卒,得步騎八百人,南過小城,人登陴詬之曰:“跛奴!欲何爲邪!”景怒,破城,殺詬者而去。
晝夜兼行,追軍不敢逼。
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復何用!”紹宗乃縱之。
辛丑,以尚書僕射謝舉爲尚書令,守吏部尚書王克爲僕射。
甲辰,豫州刺史羊鴉仁以東魏軍漸逼,稱糧運不繼,棄懸瓠,還義陽;殷州刺史羊思達亦棄項城走;東魏人皆據之。
上怒,責讓鴉仁。
鴉仁懼,啓申後期,頓軍淮上。
侯景既敗,不知所適,時鄱陽王範除南豫州刺史,未至。
馬頭戍主劉神茂,素爲監州事韋黯所不容,聞景至,故往候之,景問曰:“壽陽去此不遠,城池險固,欲往投之,韋黯其納我乎?”神茂曰:“黯雖據城,是監州耳。
王若馳至近郊,彼必出迎,因而執之,可以集事。
得城之後,徐以啓聞,朝廷喜王南歸,必不責也。
”景執其手曰:“天教也!”神茂請帥步騎百人先爲鄉導。
壬子,景夜至壽陽城下;韋黯以爲賊也,授甲登陴。
景遣其徒告曰:“河南王戰敗來投此鎮,願速開門。
”黯曰:“既不奉敕,不敢聞命。
”景謂神茂曰:“事不諧矣。
”神茂曰:“黯懦而寡智,可說下也。
”乃遣壽陽徐思玉入見黯曰:“河南王爲朝廷所重,君所知也。
今失利來投,何得不受?”黯曰:“吾之受命,唯知守城;河南自敗,何預吾事!”思玉曰:“國家付君以閫外之略,今君不肯開城,若魏追兵來至,河南爲魏所殺,君豈能獨存!縱使或存,何顏以見朝廷?”黯然之。
思玉出報,景大悅曰:“活我者,卿也!”癸丑,黯開門納景,景遣其將分守四門,詰責黯,將斬之;既而撫手大笑,置酒極歡。
黯,睿之子也。
朝廷聞景敗,未得審問;或雲:“景與將士盡沒。
”上下鹹以爲憂。
侍中、太子詹事何敬容詣東宮,太子曰:“淮北始更有信,侯景定得身免,不如所傳。
”敬容對曰:“得景遂死,深爲朝廷之福。
”太子失色,問其故,敬容曰:“景翻覆叛臣,終當亂國。
”太子於玄圃自講《老》、《莊》,敬容謂學士吳孜曰:“昔西晉祖尚玄虛,使中原淪於胡、羯。
今東宮復爾,江南亦將爲戎乎!”
甲寅,景遣儀同三司於子悅馳以敗聞,並自求貶削;優詔不許。
景復求資給,上以景兵新
起昭陽作噩,盡閼逢閹茂,凡二年。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癸酉,公元五五三年)
春,正月,王僧辯發建康,承製使陳霸先代鎮揚州。
丙子,山胡圍齊離石。
戊寅,齊主討之,未至,胡已走,因巡三堆,大獵而歸。
以吏部尚書王褒爲左僕射。
己丑,齊改鑄錢,文曰“常平五銖”。
二月,庚子,李洪雅力屈,以空雲城降陸納。
納囚洪雅,殺丁道貴。
納以沙門寶誌詩識有“十八子”,以爲李氏當王,甲辰,推洪雅爲主,號大將軍,使乘平肩輿,列鼓吹,納帥衆數千,左右翼從。
魏太師泰去丞相、大行臺,爲都督中外諸軍事。
王雄至東梁州,黃衆寶帥衆降。
太師泰赦之,遷其豪帥於雍州。
齊主送柔然可汗鐵伐之父登注及兄庫提還其國。
鐵伐尋爲契丹所殺,國人立登注爲可汗。
登注復爲其大人阿富提所殺,國人立庫提。
突厥伊利可汗卒,子科羅立,號乙息記可汗;三月,遣使獻馬五萬於魏。
柔然別部又立阿那瓖叔父鄧叔子爲可汗。
乙息記擊破鄧叔子於沃野北木賴山。
乙息記卒,舍其子攝圖而立其弟俟斤,號木杆可汗。
木杆狀貌奇異,性剛勇,多智略,善用兵,鄰國畏之。
上聞武陵王紀東下,使方士畫版爲紀像,親釘支體以厭之,又執侯景之俘以報紀。
初,紀之舉兵,皆太子圓照之謀也。
圓照時鎮巴東,執留使者。
啓紀雲:“侯景未平,宜急進討;已聞荊鎮爲景所破。
”紀信之,趣兵東下。
上甚懼,與魏書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
”太師泰曰:“取蜀制樑,在茲一舉。
”諸將鹹難之。
大將軍代人尉遲迥,泰之甥也,獨以爲可克。
泰問以方略,迥曰:“蜀與中國隔絕百有餘年,恃其險遠,不虞我至。
若以鐵騎兼行襲之,無不克矣。
”泰乃遣迥督開府儀同三司原珍等六軍,甲士萬二千,騎萬匹,自散關伐蜀。
陸納遣其將吳藏、潘烏黑、李賢明等下據車輪。
王僧辯至巴陵,宜豐侯循讓都督於僧辯,僧辯弗受。
上乃以僧辯、循爲東、西都督。
夏,四月,丙申,僧辯軍於車輪。
吐谷渾可汗誇呂,雖通使於魏而寇抄不息,宇文泰將騎三萬逾隴,至姑臧,討之。
誇呂懼,請服;既而復通使於齊。
涼州刺史史寧覘知其還,襲之於赤泉,獲其僕射乞伏觸狀。
陸納夾岸爲城,以拒王僧辯。
納士卒皆百戰之餘,僧辯憚之,不敢輕進,稍作連城以逼之。
納以僧辯爲怯,不設備;五月,甲子,僧辯命諸軍水陸齊進,急攻之,僧辯親執旗鼓,宜豐侯循身受矢石,拔其二城;納衆大敗,步走,保長沙。
乙丑,僧辯進圍之。
僧辯坐壟上視築圍壘,吳藏、李賢明帥銳卒千人開門突出,蒙楯直進,趨僧辯。
時杜崱、杜龕並侍左右,甲士衛者
世祖孝元皇帝下承聖二年(癸酉,公元五五三年)
春,正月,王僧辯發建康,承製使陳霸先代鎮揚州。
丙子,山胡圍齊離石。
戊寅,齊主討之,未至,胡已走,因巡三堆,大獵而歸。
以吏部尚書王褒爲左僕射。
己丑,齊改鑄錢,文曰“常平五銖”。
二月,庚子,李洪雅力屈,以空雲城降陸納。
納囚洪雅,殺丁道貴。
納以沙門寶誌詩識有“十八子”,以爲李氏當王,甲辰,推洪雅爲主,號大將軍,使乘平肩輿,列鼓吹,納帥衆數千,左右翼從。
魏太師泰去丞相、大行臺,爲都督中外諸軍事。
王雄至東梁州,黃衆寶帥衆降。
太師泰赦之,遷其豪帥於雍州。
齊主送柔然可汗鐵伐之父登注及兄庫提還其國。
鐵伐尋爲契丹所殺,國人立登注爲可汗。
登注復爲其大人阿富提所殺,國人立庫提。
突厥伊利可汗卒,子科羅立,號乙息記可汗;三月,遣使獻馬五萬於魏。
柔然別部又立阿那瓖叔父鄧叔子爲可汗。
乙息記擊破鄧叔子於沃野北木賴山。
乙息記卒,舍其子攝圖而立其弟俟斤,號木杆可汗。
木杆狀貌奇異,性剛勇,多智略,善用兵,鄰國畏之。
上聞武陵王紀東下,使方士畫版爲紀像,親釘支體以厭之,又執侯景之俘以報紀。
初,紀之舉兵,皆太子圓照之謀也。
圓照時鎮巴東,執留使者。
啓紀雲:“侯景未平,宜急進討;已聞荊鎮爲景所破。
”紀信之,趣兵東下。
上甚懼,與魏書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
”太師泰曰:“取蜀制樑,在茲一舉。
”諸將鹹難之。
大將軍代人尉遲迥,泰之甥也,獨以爲可克。
泰問以方略,迥曰:“蜀與中國隔絕百有餘年,恃其險遠,不虞我至。
若以鐵騎兼行襲之,無不克矣。
”泰乃遣迥督開府儀同三司原珍等六軍,甲士萬二千,騎萬匹,自散關伐蜀。
陸納遣其將吳藏、潘烏黑、李賢明等下據車輪。
王僧辯至巴陵,宜豐侯循讓都督於僧辯,僧辯弗受。
上乃以僧辯、循爲東、西都督。
夏,四月,丙申,僧辯軍於車輪。
吐谷渾可汗誇呂,雖通使於魏而寇抄不息,宇文泰將騎三萬逾隴,至姑臧,討之。
誇呂懼,請服;既而復通使於齊。
涼州刺史史寧覘知其還,襲之於赤泉,獲其僕射乞伏觸狀。
陸納夾岸爲城,以拒王僧辯。
納士卒皆百戰之餘,僧辯憚之,不敢輕進,稍作連城以逼之。
納以僧辯爲怯,不設備;五月,甲子,僧辯命諸軍水陸齊進,急攻之,僧辯親執旗鼓,宜豐侯循身受矢石,拔其二城;納衆大敗,步走,保長沙。
乙丑,僧辯進圍之。
僧辯坐壟上視築圍壘,吳藏、李賢明帥銳卒千人開門突出,蒙楯直進,趨僧辯。
時杜崱、杜龕並侍左右,甲士衛者
起重光赤奮若,盡昭陽單閼,凡三年。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辛丑,公元五八一年)
春,正月,壬午,以晉安王伯恭爲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袁憲爲右僕射。
憲,樞之弟也。
周改元大定。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之命,建臺置官。
丙辰,詔進王妃獨孤氏爲王后,世子勇爲太子。
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勸隋王宜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
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將軍盧賁亦勸之。
於是周主下詔,遜居別宮。
甲子,命兼太傅巳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
隋主冠遠遊冠;受冊、璽,改服紗帽、黃袍;入御臨光殿,服袞冕,如元會之儀。
大赦,改元開皇。
命有司奉冊祀於南郊。
遣少冢宰元孝矩代太子勇鎮洛陽。
孝矩名矩,以字行,天賜之孫也;女爲太子妃。
少內史崔仲方勸隋主除週六官,依漢、魏之舊,從之。
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祕書、內侍五省,御史、都水二臺,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聲者。
改侍中爲納言。
以相國司馬高熲爲尚書左僕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爲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爲內史令。
乙丑,追尊皇考爲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呂氏爲元明皇后。
丙寅,修廟社。
立王后獨孤爲皇后,王太子勇爲皇太子。
丁卯,以大將軍趙煚爲尚書右僕射。
己巳,封周靜帝爲介公。
周氏諸王皆降爵爲公。
初,劉、鄭矯詔以隋主輔政,楊後雖不預謀,然以嗣子幼衝,恐權在他族,聞之,甚喜。
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於言色,及禪位,憤惋逾甚。
隋主內甚愧之,改封樂平公主,久之,欲奪其志。
公主誓不許,乃止。
隋主與周載下大夫北平榮建緒有舊,隋主將受禪,建緒爲息州刺史。
將之官,隋主謂曰:“且躊躇,當共取富貴。
”建緒正色曰:“明公此旨,非僕所聞。
”及即位,來朝,帝謂之曰:“卿亦悔不?”建緒稽首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帝笑曰:“朕雖不曉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
上柱國竇毅之女,聞隋受禪,自投堂下,撫膺太息曰:“恨我不爲男子,救舅氏之患!”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毅由是奇之。
及長,以適唐公李淵。
淵,昞之子也。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熲、楊惠亦依違從之。
李德林固爭,以爲不可。
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於是周太祖孫譙公乾惲、冀公絢,閔帝子紀公湜,明帝子酆公貞、宋公實,高祖子漢公贊、秦公贄、曹公允、道公充、蔡公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辛丑,公元五八一年)
春,正月,壬午,以晉安王伯恭爲尚書左僕射,吏部尚書袁憲爲右僕射。
憲,樞之弟也。
周改元大定。
二月,甲寅,隋王始受相國、百揆、九錫之命,建臺置官。
丙辰,詔進王妃獨孤氏爲王后,世子勇爲太子。
開府儀同大將軍庾季才,勸隋王宜以今月甲子應天受命。
太傅李穆、開府儀同大將軍盧賁亦勸之。
於是周主下詔,遜居別宮。
甲子,命兼太傅巳公椿奉冊,大宗伯趙煚奉皇帝璽紱,禪位於隋。
隋主冠遠遊冠;受冊、璽,改服紗帽、黃袍;入御臨光殿,服袞冕,如元會之儀。
大赦,改元開皇。
命有司奉冊祀於南郊。
遣少冢宰元孝矩代太子勇鎮洛陽。
孝矩名矩,以字行,天賜之孫也;女爲太子妃。
少內史崔仲方勸隋主除週六官,依漢、魏之舊,從之。
置三師、三公及尚書、門下、內史、祕書、內侍五省,御史、都水二臺,太常等十一寺,左右衛等十二府,以分司統職。
又置上柱國至都督十一等勳官,以酬勤勞;特進至朝散大夫七等散官,以加文武官之有德聲者。
改侍中爲納言。
以相國司馬高熲爲尚書左僕射,兼納言,相國司錄京兆虞慶則爲內史監,兼吏部尚書,相國內郎李德林爲內史令。
乙丑,追尊皇考爲武元皇帝,廟號太祖;皇妣呂氏爲元明皇后。
丙寅,修廟社。
立王后獨孤爲皇后,王太子勇爲皇太子。
丁卯,以大將軍趙煚爲尚書右僕射。
己巳,封周靜帝爲介公。
周氏諸王皆降爵爲公。
初,劉、鄭矯詔以隋主輔政,楊後雖不預謀,然以嗣子幼衝,恐權在他族,聞之,甚喜。
後知其父有異圖,意頗不平,形於言色,及禪位,憤惋逾甚。
隋主內甚愧之,改封樂平公主,久之,欲奪其志。
公主誓不許,乃止。
隋主與周載下大夫北平榮建緒有舊,隋主將受禪,建緒爲息州刺史。
將之官,隋主謂曰:“且躊躇,當共取富貴。
”建緒正色曰:“明公此旨,非僕所聞。
”及即位,來朝,帝謂之曰:“卿亦悔不?”建緒稽首曰:“臣位非徐廣,情類楊彪。
”帝笑曰:“朕雖不曉書語,亦知卿此言不遜!”
上柱國竇毅之女,聞隋受禪,自投堂下,撫膺太息曰:“恨我不爲男子,救舅氏之患!”毅及襄陽公主掩其口曰;“汝勿妄言,滅吾族!”毅由是奇之。
及長,以適唐公李淵。
淵,昞之子也。
虞慶則勸隋主盡滅宇文氏,高熲、楊惠亦依違從之。
李德林固爭,以爲不可。
隋主作色曰:“君書生,不足與議此!”於是周太祖孫譙公乾惲、冀公絢,閔帝子紀公湜,明帝子酆公貞、宋公實,高祖子漢公贊、秦公贄、曹公允、道公充、蔡公
起旃蒙大淵獻,盡柔兆困敦,凡二年。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公元五五五年)
春,正月,壬午朔,邵陵太守劉棻將兵援江陵,至三百里灘,部曲宋文徹殺之,帥其衆還據邵陵。
樑王詧即皇帝位於江陵,改元大定;追尊昭明太子爲昭明皇帝,廟號高宗,妃蔡氏爲昭德皇后;尊其母龔氏爲皇太后,立妻王氏爲皇后,子巋爲皇太子。
賞刑制度並同王者,唯上疏於魏則稱臣,奉其正朔。
至於官爵其下,亦依梁氏之舊,其勳級則兼用柱國等名。
以諮議參軍蔡大寶爲侍中、尚書令,參掌選事;外兵參軍太原王操爲五兵尚書。
大寶嚴整有智謀,雅達政事,文辭贍速,後梁主推心任之,以爲謀主,比之諸葛孔明;操亦亞之。
追贈邵陵王綸太宰,諡曰壯武;河東王譽丞相,諡曰武桓。
以莫勇爲武州刺史,魏永壽爲巴州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將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聞江陵已陷,爲世祖發哀,三軍縞素,遣別將侯平帥舟師攻後梁。
琳屯兵長沙,傳檄州郡,爲進取之計。
長沙王韶及上游諸將皆推琳爲盟主。
齊主使清河王嶽將兵攻魏安州,以救江陵。
嶽至義陽,江陵陷,因進軍臨江,郢州刺史陸法和及儀同三司宋蒞舉州降之;長史江夏太守王珉不從,殺之。
甲午,齊召嶽還,使儀同三司清都慕容儼戍郢州。
王僧辯遣江州刺史侯瑱攻郢州,任約、徐世譜、宜豐侯循皆引兵會之。
辛丑,齊立貞陽侯淵明爲樑主,使其上黨王渙將兵送之,徐陵、湛海珍等皆聽從淵明歸。
二月,癸丑,晉安王至自尋陽,入居朝堂,即樑王位,時年十三。
以太尉王僧辯爲中書監、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陳霸先徵西大將軍,以南豫州刺史侯瑱爲江州刺史,湘州刺史蕭循爲太尉,廣州刺史蕭勃爲司徒,鎮東將軍張彪爲郢州刺史。
齊主先使殿中尚書邢子才馳傳詣建康,與王僧辯書,以爲:“嗣主衝藐,未堪負荷。
彼貞陽侯,樑武猶子,長沙之胤,以年以望,堪保金陵,故置爲樑王,納於彼國。
卿宜部分舟艫,迎接今主,並心一力,善建良圖。
”乙卯,貞陽侯淵明亦與僧辯書求迎。
僧辯復書曰:“嗣主體自宸極,受於文祖。
明公倘能入朝,同獎王室,伊、呂之任,僉曰仰歸;意在主盟,不敢聞命。
”甲子,齊以陸法和爲都督荊、雍等十州諸軍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臺,又以宋蒞爲郢州刺史,蒞弟簉爲湘州刺史。
甲戌,上黨王渙克譙郡。
己卯,淵明又與僧辯書,僧辯不從。
魏以右僕射申徽爲襄州刺史。
侯平攻後梁巴、武二州,故劉棻主帥趙朗殺宋文徹,以邵陵歸於王琳。
三月,貞陽侯淵明至東關,散騎常侍裴之橫御之。
齊軍司尉瑾、儀同三
敬皇帝紹泰元年(乙亥,公元五五五年)
春,正月,壬午朔,邵陵太守劉棻將兵援江陵,至三百里灘,部曲宋文徹殺之,帥其衆還據邵陵。
樑王詧即皇帝位於江陵,改元大定;追尊昭明太子爲昭明皇帝,廟號高宗,妃蔡氏爲昭德皇后;尊其母龔氏爲皇太后,立妻王氏爲皇后,子巋爲皇太子。
賞刑制度並同王者,唯上疏於魏則稱臣,奉其正朔。
至於官爵其下,亦依梁氏之舊,其勳級則兼用柱國等名。
以諮議參軍蔡大寶爲侍中、尚書令,參掌選事;外兵參軍太原王操爲五兵尚書。
大寶嚴整有智謀,雅達政事,文辭贍速,後梁主推心任之,以爲謀主,比之諸葛孔明;操亦亞之。
追贈邵陵王綸太宰,諡曰壯武;河東王譽丞相,諡曰武桓。
以莫勇爲武州刺史,魏永壽爲巴州刺史。
湘州刺史王琳將兵自小桂北下,至蒸城,聞江陵已陷,爲世祖發哀,三軍縞素,遣別將侯平帥舟師攻後梁。
琳屯兵長沙,傳檄州郡,爲進取之計。
長沙王韶及上游諸將皆推琳爲盟主。
齊主使清河王嶽將兵攻魏安州,以救江陵。
嶽至義陽,江陵陷,因進軍臨江,郢州刺史陸法和及儀同三司宋蒞舉州降之;長史江夏太守王珉不從,殺之。
甲午,齊召嶽還,使儀同三司清都慕容儼戍郢州。
王僧辯遣江州刺史侯瑱攻郢州,任約、徐世譜、宜豐侯循皆引兵會之。
辛丑,齊立貞陽侯淵明爲樑主,使其上黨王渙將兵送之,徐陵、湛海珍等皆聽從淵明歸。
二月,癸丑,晉安王至自尋陽,入居朝堂,即樑王位,時年十三。
以太尉王僧辯爲中書監、錄尚書、驃騎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加陳霸先徵西大將軍,以南豫州刺史侯瑱爲江州刺史,湘州刺史蕭循爲太尉,廣州刺史蕭勃爲司徒,鎮東將軍張彪爲郢州刺史。
齊主先使殿中尚書邢子才馳傳詣建康,與王僧辯書,以爲:“嗣主衝藐,未堪負荷。
彼貞陽侯,樑武猶子,長沙之胤,以年以望,堪保金陵,故置爲樑王,納於彼國。
卿宜部分舟艫,迎接今主,並心一力,善建良圖。
”乙卯,貞陽侯淵明亦與僧辯書求迎。
僧辯復書曰:“嗣主體自宸極,受於文祖。
明公倘能入朝,同獎王室,伊、呂之任,僉曰仰歸;意在主盟,不敢聞命。
”甲子,齊以陸法和爲都督荊、雍等十州諸軍事、太尉、大都督、西南道大行臺,又以宋蒞爲郢州刺史,蒞弟簉爲湘州刺史。
甲戌,上黨王渙克譙郡。
己卯,淵明又與僧辯書,僧辯不從。
魏以右僕射申徽爲襄州刺史。
侯平攻後梁巴、武二州,故劉棻主帥趙朗殺宋文徹,以邵陵歸於王琳。
三月,貞陽侯淵明至東關,散騎常侍裴之橫御之。
齊軍司尉瑾、儀同三
起玄黓困敦,盡屠維協洽,凡八年。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五九二年)
春,二月,己巳,以蜀王秀爲內史令兼右領軍大將軍。
國子博士何妥與尚書右僕射邳公蘇威爭議事,積不相能。
威子夔爲太子通事舍人,少敏辯,有盛名,士大夫多附之。
及議樂,夔與妥各有所持;詔百僚署其所同,百僚以威故,同夔者什八九。
妥恚曰:“吾席間函丈四十餘年,反爲昨暮兒之所屈邪!”遂奏:“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爲朋黨。
省中呼弘爲世子,同和爲叔,言二人如威之子弟也。
”復言威以曲道任其從父弟徹、肅罔冒爲官等數事。
上命蜀王秀、上柱國虞慶則等雜案之,事頗有狀。
上大怒。
秋,七月,乙巳,威坐免官爵,以開府儀同三司就第;盧愷除名,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餘人。
初,周室以來,選無清濁;及愷攝吏部,與薛道衡等甄別士流,故涉朋黨之謗,以至得罪。
未幾,上曰:“蘇威德行者,但爲人所誤耳!”命之通籍。
威好立條章,每歲責民間五品不遜,或答雲:“管內無五品之家。
”其不相應領,類多如此。
又爲餘糧簿,欲使有無相贍;民部侍郎郎茂以爲煩迂不急,皆奏罷之。
茂,基之子也,嘗爲衛國令。
有民張元預兄弟不睦,丞、尉請加嚴刑,茂曰:“元預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彌益其仇,非化民之意也。
”乃徐諭之以義。
元預等各感悔,頓首請罪,遂相親睦,稱爲友悌。
己巳,上享太廟。
壬申晦,日有食之。
帝以天下用律者多春駁,罪同論異,八月,甲戌,制:諸州死罪,不得輒決,悉移大理按覆,事盡,然後上省奏裁。
”
冬,十月,壬午,上享太廟。
十一月,辛亥,祀南郊。
己未,新義公韓擒虎卒。
十二月,乙酉,以內史令楊素爲尚書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
素性疏辯,高下在心,朝臣之內,頗推高熲,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視蘇威蔑如也,自餘朝貴,多被陵轢。
其才藝風調優於熲;至於推誠體國,處物平當,有宰相識度,不如熲遠矣。
右領軍大將軍賀若弼,自謂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許。
既而楊素爲僕射,弼仍爲將軍,甚不平,形於言色,由是坐免官,怨望愈甚。
久之,上下弼獄,謂之曰:“我以高熲、楊素爲宰相,汝每昌言曰:‘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弼曰:“熲,臣之敵人;素,臣舅子。
臣並知其爲人,誠有此語。
”公卿奏弼怨望,罪當死。
上曰:“臣下守法不移,公可自求活理。
”弼曰:“臣恃至尊威靈,將八千兵渡江,擒陳叔寶,竊以此望活。
”上曰:“此已格外重賞,何用追論!”弼曰:“臣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開皇十二年(壬子,公元五九二年)
春,二月,己巳,以蜀王秀爲內史令兼右領軍大將軍。
國子博士何妥與尚書右僕射邳公蘇威爭議事,積不相能。
威子夔爲太子通事舍人,少敏辯,有盛名,士大夫多附之。
及議樂,夔與妥各有所持;詔百僚署其所同,百僚以威故,同夔者什八九。
妥恚曰:“吾席間函丈四十餘年,反爲昨暮兒之所屈邪!”遂奏:“威與禮部尚書盧愷、吏部侍郎薛道衡、尚書右丞王弘、考功侍郎李同和等共爲朋黨。
省中呼弘爲世子,同和爲叔,言二人如威之子弟也。
”復言威以曲道任其從父弟徹、肅罔冒爲官等數事。
上命蜀王秀、上柱國虞慶則等雜案之,事頗有狀。
上大怒。
秋,七月,乙巳,威坐免官爵,以開府儀同三司就第;盧愷除名,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餘人。
初,周室以來,選無清濁;及愷攝吏部,與薛道衡等甄別士流,故涉朋黨之謗,以至得罪。
未幾,上曰:“蘇威德行者,但爲人所誤耳!”命之通籍。
威好立條章,每歲責民間五品不遜,或答雲:“管內無五品之家。
”其不相應領,類多如此。
又爲餘糧簿,欲使有無相贍;民部侍郎郎茂以爲煩迂不急,皆奏罷之。
茂,基之子也,嘗爲衛國令。
有民張元預兄弟不睦,丞、尉請加嚴刑,茂曰:“元預兄弟本相憎疾,又坐得罪,彌益其仇,非化民之意也。
”乃徐諭之以義。
元預等各感悔,頓首請罪,遂相親睦,稱爲友悌。
己巳,上享太廟。
壬申晦,日有食之。
帝以天下用律者多春駁,罪同論異,八月,甲戌,制:諸州死罪,不得輒決,悉移大理按覆,事盡,然後上省奏裁。
”
冬,十月,壬午,上享太廟。
十一月,辛亥,祀南郊。
己未,新義公韓擒虎卒。
十二月,乙酉,以內史令楊素爲尚書右僕射,與高熲專掌朝政。
素性疏辯,高下在心,朝臣之內,頗推高熲,敬牛弘,厚接薛道衡,視蘇威蔑如也,自餘朝貴,多被陵轢。
其才藝風調優於熲;至於推誠體國,處物平當,有宰相識度,不如熲遠矣。
右領軍大將軍賀若弼,自謂功名出朝臣之右,每以宰相自許。
既而楊素爲僕射,弼仍爲將軍,甚不平,形於言色,由是坐免官,怨望愈甚。
久之,上下弼獄,謂之曰:“我以高熲、楊素爲宰相,汝每昌言曰:‘此二人惟堪啖飯耳!’是何意也?”弼曰:“熲,臣之敵人;素,臣舅子。
臣並知其爲人,誠有此語。
”公卿奏弼怨望,罪當死。
上曰:“臣下守法不移,公可自求活理。
”弼曰:“臣恃至尊威靈,將八千兵渡江,擒陳叔寶,竊以此望活。
”上曰:“此已格外重賞,何用追論!”弼曰:“臣
起閼逢困敦,盡強圉單閼,凡四年。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公元六零四年)
春,正月,丙午,赦天下。
帝將避暑於仁壽宮,術士章仇太翼固諫;不聽,太翼曰:“是行恐鑾輿不返!”帝大怒,系之長安獄,期還而斬之。
甲子,幸仁壽宮。
乙丑,詔賞賜支度,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
夏,四月,乙卯,帝不豫。
六月,庚申,赦天下。
秋,七月,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
丁未,崩于大寶殿。
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
每旦聽朝,日昃忘倦。
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
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
其自奉養,務爲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
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
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
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
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
初,文獻皇后既崩,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察氏皆有寵。
陳氏,陳高宗之女;蔡氏,丹楊人也。
上寢疾於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皆入閣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寶殿。
太子慮上有不諱,須預防擬,手自爲書,封出問素;素條錄事狀以報太子。
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
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爲太子所逼,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
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牀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巖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
”述、巖出閣爲敕書。
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巖,系大理獄;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
故中外頗有異論。
陳夫人與後宮聞變,相顧戰慄失色。
晡後,太子遣使者齎小金合,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
夫人見之,惶懼,以爲鴆毒,不敢發。
使者促之,乃發,閤中有同心結數枚,宮人鹹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
其夜,太子蒸焉。
乙卯,發喪,太子即皇帝位。
會伊州刺史楊約來朝,太子遣約入長安,易留守者,矯稱高祖之詔,賜故太子勇死,縊殺之;然後陳兵集衆,發高祖兇問。
煬帝聞之,曰:“令兄之弟,果堪大任。
”追封勇爲房陵王,不爲置嗣。
八月,丁
高祖文皇帝下仁壽四年(甲子,公元六零四年)
春,正月,丙午,赦天下。
帝將避暑於仁壽宮,術士章仇太翼固諫;不聽,太翼曰:“是行恐鑾輿不返!”帝大怒,系之長安獄,期還而斬之。
甲子,幸仁壽宮。
乙丑,詔賞賜支度,事無鉅細,並付皇太子。
夏,四月,乙卯,帝不豫。
六月,庚申,赦天下。
秋,七月,甲辰,上疾甚,臥與百僚辭訣,並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
丁未,崩于大寶殿。
高祖性嚴重,令行禁止,勤於政事。
每旦聽朝,日昃忘倦。
雖嗇於財,至於賞賜有功,即無所愛;將士戰沒,必加優賞,仍遣使者勞問其家。
愛養百姓,勸課農桑,輕徭薄賦。
其自奉養,務爲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令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後宮皆服浣濯之衣。
天下化之,開皇、仁壽之間,丈夫率衣絹布,不服綾綺,裝帶不過銅鐵骨角,無金玉之飾。
故衣食滋殖,倉庫盈溢。
受禪之初,民戶不滿四百萬,末年,逾八百九十萬,獨冀州已一百萬戶。
然猜忌苛察,信受讒言,功臣故舊,無始終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敵,此其所短也。
初,文獻皇后既崩,宣華夫人陳氏、容華夫人察氏皆有寵。
陳氏,陳高宗之女;蔡氏,丹楊人也。
上寢疾於仁壽宮,尚書左僕射楊素、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皆入閣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寶殿。
太子慮上有不諱,須預防擬,手自爲書,封出問素;素條錄事狀以報太子。
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
陳夫人平旦出更衣,爲太子所逼,拒之,得免,歸於上所;上怪其神色有異,問其故。
夫人泫然曰:“太子無禮!”上恚,抵牀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獨孤誤我!”乃呼柳述、元巖曰:“召我兒!”述等將呼太子,上曰:“勇也。
”述、巖出閣爲敕書。
楊素聞之,以白太子,矯詔執述、巖,系大理獄;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令右庶子張衡入寢殿侍疾,盡遣後宮出就別室;俄而上崩。
故中外頗有異論。
陳夫人與後宮聞變,相顧戰慄失色。
晡後,太子遣使者齎小金合,帖紙於際,親署封字,以賜夫人。
夫人見之,惶懼,以爲鴆毒,不敢發。
使者促之,乃發,閤中有同心結數枚,宮人鹹悅,相謂曰:“得免死矣!”陳氏恚而卻坐,不肯致謝;諸宮人共逼之,乃拜使者。
其夜,太子蒸焉。
乙卯,發喪,太子即皇帝位。
會伊州刺史楊約來朝,太子遣約入長安,易留守者,矯稱高祖之詔,賜故太子勇死,縊殺之;然後陳兵集衆,發高祖兇問。
煬帝聞之,曰:“令兄之弟,果堪大任。
”追封勇爲房陵王,不爲置嗣。
八月,丁
起昭陽作噩,盡旃蒙大淵獻,凡三年。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公元六一三年)
春,正月,丁丑,詔徵天下兵集涿郡。
始募民爲驍果,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
靈武賊帥白瑜娑劫掠牧馬,北連突厥,隴右多被其患,謂之“奴賊”。
戊戌,赦天下。
己亥,命刑部尚書衛文升等輔代王侑留守西京。
二月,壬午,詔:“宇文述以兵糧不繼,遂陷王師;乃軍吏失於支料,非述之罪,宜復其官爵。
”尋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帝謂侍臣曰:“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海移山,猶望克果,況此虜乎!”乃複議伐高麗。
左光祿大夫郭榮諫曰:“戎狄失禮,臣下之事;千鈞之弩,不爲鼷鼠發機,奈何親辱萬乘以敵小寇乎!”帝不聽。
三月,丙子,濟陰孟海公起爲盜,保據周橋,衆至數萬,見人稱引書史,輒殺之。
丁丑,發丁男十萬城大興。
戊寅,帝幸遼東,命民部尚書樊子蓋等輔越王侗留守東都。
時所在盜起,齊郡王薄、孟讓、北海郭方預、清河張金稱、平原郝孝德、河間格謙、勃海孫宣雅,各聚衆攻剽,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山東苦之。
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習兵,郡縣吏每與賊戰,望風沮敗。
唯齊郡丞閺鄉張須陀得士衆心,勇決善戰,將郡兵擊王薄於泰山下。
薄恃其驟勝,不設備;須陀掩擊,大破之。
薄收餘兵北渡河,須陀追擊於臨邑,又破之。
薄北連孫宣雅、郝孝德等十餘萬攻章丘,須陀帥步騎二萬擊之,賊衆大敗。
賊帥裴長才等衆二萬掩至城下,大掠。
須陀未暇集兵,帥五騎與戰,賊競赴之,圍百餘重,身中數創,勇氣彌厲。
會城中兵至,賊稍退卻。
須陀督衆擊之,長才等敗走。
庚子,郭方預等合軍攻陷北海,大掠而去。
須陀謂民屬曰:“賊恃其強,謂我不能救。
吾今速行,破之必矣!”乃簡精兵倍道進擊,大破之,斬數萬級,前後獲賊輜重不可勝計。
歷城羅士信,年十四,從須陀擊賊於濰水上。
賊始布陳,士信馳至陳前,刺殺數人,斬一人首,擲空中,以槊盛之,揭以略陳;賊徒愕眙,莫敢近。
須陀因引兵奮擊,賊衆大潰。
士信逐北,每殺一人,劓其鼻懷之,還,以驗殺賊之數;須陀歎賞,引置左右。
每戰,須陀先登,士信爲副。
帝遣使慰諭,並畫須陀、士信戰陳之狀而觀之。
夏,四月,庚午,車駕渡遼。
壬申,遣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趣平壤。
左光祿大夫王仁恭出扶餘道。
仁恭進軍至新城,高麗兵數萬拒戰,仁恭帥勁騎一千擊破之,高麗嬰城固守。
帝命諸將攻遼東,聽以便宜從事。
飛樓、橦、雲梯、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而高麗應變拒之,二十餘日不拔,主客死者甚衆。
衝梯竿長十五丈,驍果吳興
煬皇帝中大業九年(癸酉,公元六一三年)
春,正月,丁丑,詔徵天下兵集涿郡。
始募民爲驍果,修遼東古城以貯軍糧。
靈武賊帥白瑜娑劫掠牧馬,北連突厥,隴右多被其患,謂之“奴賊”。
戊戌,赦天下。
己亥,命刑部尚書衛文升等輔代王侑留守西京。
二月,壬午,詔:“宇文述以兵糧不繼,遂陷王師;乃軍吏失於支料,非述之罪,宜復其官爵。
”尋又加開府儀同三司。
帝謂侍臣曰:“高麗小虜,侮慢上國;今拔海移山,猶望克果,況此虜乎!”乃複議伐高麗。
左光祿大夫郭榮諫曰:“戎狄失禮,臣下之事;千鈞之弩,不爲鼷鼠發機,奈何親辱萬乘以敵小寇乎!”帝不聽。
三月,丙子,濟陰孟海公起爲盜,保據周橋,衆至數萬,見人稱引書史,輒殺之。
丁丑,發丁男十萬城大興。
戊寅,帝幸遼東,命民部尚書樊子蓋等輔越王侗留守東都。
時所在盜起,齊郡王薄、孟讓、北海郭方預、清河張金稱、平原郝孝德、河間格謙、勃海孫宣雅,各聚衆攻剽,多者十餘萬,少者數萬人,山東苦之。
天下承平日久,人不習兵,郡縣吏每與賊戰,望風沮敗。
唯齊郡丞閺鄉張須陀得士衆心,勇決善戰,將郡兵擊王薄於泰山下。
薄恃其驟勝,不設備;須陀掩擊,大破之。
薄收餘兵北渡河,須陀追擊於臨邑,又破之。
薄北連孫宣雅、郝孝德等十餘萬攻章丘,須陀帥步騎二萬擊之,賊衆大敗。
賊帥裴長才等衆二萬掩至城下,大掠。
須陀未暇集兵,帥五騎與戰,賊競赴之,圍百餘重,身中數創,勇氣彌厲。
會城中兵至,賊稍退卻。
須陀督衆擊之,長才等敗走。
庚子,郭方預等合軍攻陷北海,大掠而去。
須陀謂民屬曰:“賊恃其強,謂我不能救。
吾今速行,破之必矣!”乃簡精兵倍道進擊,大破之,斬數萬級,前後獲賊輜重不可勝計。
歷城羅士信,年十四,從須陀擊賊於濰水上。
賊始布陳,士信馳至陳前,刺殺數人,斬一人首,擲空中,以槊盛之,揭以略陳;賊徒愕眙,莫敢近。
須陀因引兵奮擊,賊衆大潰。
士信逐北,每殺一人,劓其鼻懷之,還,以驗殺賊之數;須陀歎賞,引置左右。
每戰,須陀先登,士信爲副。
帝遣使慰諭,並畫須陀、士信戰陳之狀而觀之。
夏,四月,庚午,車駕渡遼。
壬申,遣宇文述與上大將軍楊義臣趣平壤。
左光祿大夫王仁恭出扶餘道。
仁恭進軍至新城,高麗兵數萬拒戰,仁恭帥勁騎一千擊破之,高麗嬰城固守。
帝命諸將攻遼東,聽以便宜從事。
飛樓、橦、雲梯、地道四面俱進,晝夜不息,而高麗應變拒之,二十餘日不拔,主客死者甚衆。
衝梯竿長十五丈,驍果吳興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蓋有無其應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見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樑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爲禮,禮必廢;三年不爲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羣神。
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覲東後。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禹遵之。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贊巫咸,巫咸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爲相,殷復興焉,稱高宗。
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祖己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寧。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爲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爲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爲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
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
”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
雖受命而功不至,至樑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給,是以即事用希。
傳曰:“三年不爲禮,禮必廢;三年不爲樂,樂必壞。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
厥曠遠者千有餘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闕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雲。
尚書曰,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
遂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羣神。
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
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覲東後。
東後者,諸侯也。
合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
五月,巡狩至南嶽。
南嶽,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嶽。
西嶽,華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嶽。
北嶽,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禮。
中嶽,嵩高也。
五載一巡狩。
禹遵之。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瀆,二龍去之。
其後三世,湯伐桀,欲遷夏社,不可,作夏社。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懼。
伊陟曰:“妖不勝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贊巫咸,巫咸之興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說爲相,殷復興焉,稱高宗。
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祖己曰:“修德。
”武丁從之,位以永寧。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紂淫亂,武王伐之。
由此觀之,始未嘗不肅祗,後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而禮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
四瀆者,江、河、淮、濟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自禹興而修社祀,后稷稼穡,故有稷祠,郊社所從來尚矣。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禮樂廢,諸侯恣行,而幽王爲犬戎所敗,周東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爲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爲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
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東獵汧渭之間,卜居之而吉。
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其口止於鄜衍。
文公問史敦,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其祠之。
”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
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吳陽武畤,雍東有好畤,皆廢無祠。
或曰:“自古以雍州積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諸神祠皆聚雲。
蓋黃帝時嘗用事,雖晚周亦郊焉。
”其語不經見,縉紳者不道。
作鄜畤後九年,文公獲若石雲,於陳倉北阪城祠之。
其神或歲不至,或歲數來,來
起閼逢執徐,盡著雍涒灘,凡五年。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公元五八四年)
春,正月,甲子,日有食之。
己巳,隋主享太廟;辛未,祀南郊。
壬申,樑主入朝於隋,服通天冠、絳紗袍,北面受郊勞。
及入見於大興殿,隋主服通天冠、絳紗袍,樑主服遠遊冠、朝服,君臣並拜。
賜縑萬匹,珍玩稱是。
隋前華州刺史張賓、儀同三司劉暉等造《甲子元歷》成,奏之。
壬辰,詔頒新曆。
癸巳,大赦。
二月,乙巳,隋主餞樑主於灞上。
突厥蘇尼部男女萬餘口降隋。
庚戌,隋主如隴州。
突厥達頭可汗請降於隋。
夏,四月,庚子,隋以吏部尚書虞慶則爲右僕射。
隋上大將軍賀婁子幹發五州兵擊吐谷渾,殺男女萬餘口,二旬而還。
帝以隴西頻被寇掠,而俗不設村塢,命子幹勒民爲堡,仍營田積穀。
子幹上書曰:“隴右、河西,土曠民稀,邊境未寧,不可廣佃。
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虛役人功,卒逢踐暴;屯田疏遠者請皆廢省。
但隴右之人以畜牧爲事,若更屯聚,彌不自安。
但使鎮戍連接,烽堠相望,民雖散居,必謂無慮。
”帝從之。
以子幹曉習邊事,丁巳,以爲榆關總管。
五月,以吏部尚書江總爲僕射。
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六月,壬子,詔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帥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裏,名曰廣通渠。
漕運通利,關內賴之。
秋,七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謝泉等聘於隋。
八月,壬寅,隋鄧恭竇熾卒。
乙卯,將軍夏侯苗請降於隋,隋主以通和,不納。
九月,甲戌,隋主以關中飢,行如洛陽。
隋主不喜詞華,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
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豔,付所司治罪。
治書侍御史趙郡李諤亦以當時屬文,體尚輕薄。
上書曰:“魏之三祖,崇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藝。
下之從上,遂成風俗。
江左、齊、樑,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
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
於是閭里童昏,貴遊總草,未窺六甲,先制五言。
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
以傲誕爲清虛,以緣情爲勳績,指儒素爲古拙,用詞賦爲君子。
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爲用也。
今朝廷雖有是詔,如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躬仁孝之行者,擯落私門,下加收齒;工輕薄之藝者,選充吏職,舉送天朝。
蓋由刺史、縣令未遵風教。
請普加採察,送臺推劾。
”又上言:“士大夫矜伐幹進,無復廉恥,乞明加罪黜,以懲風軌。
長城公下至德二年(甲辰,公元五八四年)
春,正月,甲子,日有食之。
己巳,隋主享太廟;辛未,祀南郊。
壬申,樑主入朝於隋,服通天冠、絳紗袍,北面受郊勞。
及入見於大興殿,隋主服通天冠、絳紗袍,樑主服遠遊冠、朝服,君臣並拜。
賜縑萬匹,珍玩稱是。
隋前華州刺史張賓、儀同三司劉暉等造《甲子元歷》成,奏之。
壬辰,詔頒新曆。
癸巳,大赦。
二月,乙巳,隋主餞樑主於灞上。
突厥蘇尼部男女萬餘口降隋。
庚戌,隋主如隴州。
突厥達頭可汗請降於隋。
夏,四月,庚子,隋以吏部尚書虞慶則爲右僕射。
隋上大將軍賀婁子幹發五州兵擊吐谷渾,殺男女萬餘口,二旬而還。
帝以隴西頻被寇掠,而俗不設村塢,命子幹勒民爲堡,仍營田積穀。
子幹上書曰:“隴右、河西,土曠民稀,邊境未寧,不可廣佃。
比見屯田之所,獲少費多,虛役人功,卒逢踐暴;屯田疏遠者請皆廢省。
但隴右之人以畜牧爲事,若更屯聚,彌不自安。
但使鎮戍連接,烽堠相望,民雖散居,必謂無慮。
”帝從之。
以子幹曉習邊事,丁巳,以爲榆關總管。
五月,以吏部尚書江總爲僕射。
隋主以渭水多沙,深淺不常,漕者苦之,六月,壬子,詔太子左庶子宇文愷帥水工鑿渠,引渭水,自大興城東至潼關三百餘裏,名曰廣通渠。
漕運通利,關內賴之。
秋,七月,丙寅,遣兼散騎常侍謝泉等聘於隋。
八月,壬寅,隋鄧恭竇熾卒。
乙卯,將軍夏侯苗請降於隋,隋主以通和,不納。
九月,甲戌,隋主以關中飢,行如洛陽。
隋主不喜詞華,詔天下公私文翰並宜實錄。
泗州刺史司馬幼之,文表華豔,付所司治罪。
治書侍御史趙郡李諤亦以當時屬文,體尚輕薄。
上書曰:“魏之三祖,崇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藝。
下之從上,遂成風俗。
江左、齊、樑,其弊彌甚:競一韻之奇,爭一字之巧;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唯是風雲之狀。
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
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
於是閭里童昏,貴遊總草,未窺六甲,先制五言。
至如羲皇、舜、禹之典,伊、傅、周、孔之說,不復關心,何嘗入耳。
以傲誕爲清虛,以緣情爲勳績,指儒素爲古拙,用詞賦爲君子。
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良由棄大聖之軌模,構無用以爲用也。
今朝廷雖有是詔,如聞外州遠縣,仍踵弊風:躬仁孝之行者,擯落私門,下加收齒;工輕薄之藝者,選充吏職,舉送天朝。
蓋由刺史、縣令未遵風教。
請普加採察,送臺推劾。
”又上言:“士大夫矜伐幹進,無復廉恥,乞明加罪黜,以懲風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