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虐,國人謗王。
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
以告,則殺之。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邵公曰:“是障之也。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爲川者決之使導,爲民者宣之使言。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曚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
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
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
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yōng)其口,其與能幾何?”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
三年,乃流王於彘。
(注:該文出自《國語》。
叔向見韓宣子,宣子憂貧,叔向賀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無以從二三子,吾是以憂,子賀我,何故?”
對曰:“昔欒武子無一卒之田,其宮不備其宗器,宣其德行,順其憲則,使越於諸侯。
諸侯親之,戎狄懷之,以正晉國。
行刑不疚,以免於難。
及桓子,驕泰奢侈,貪慾無藝,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而賴武之德以沒其身。
及懷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於難,而離桓之罪,以亡於楚。
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軍,恃其富寵,以泰於國。
其身屍於朝,其宗滅於絳。
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寵大矣,一朝而滅,莫之哀也,唯無德也。
今吾子有欒武子之貧,吾以爲能其德矣,是以賀。
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將吊不暇,何賀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將亡,賴子存之,非起也敢專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賜。
吳王夫差乃告諸大夫曰:“孤將有大志於齊,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
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申胥諫曰:“不可許也。
夫越非實忠心好吳也,又非懾畏吾甲兵之強也。
大夫種勇而善謀,將還玩吳國於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夫固知君王之蓋威以好勝也,故婉約其辭,以從逸王志,使淫樂於諸夏之國,以自傷也。
使吾甲兵鈍弊,民人離落,而日以憔悴,然後安受吾燼。
夫越王好信以愛民,四方歸之,年穀時熟,日長炎炎,及吾猶可以戰也。
爲虺弗摧,爲蛇將若何?”吳王曰:“大夫奚隆于越?越曾足以爲大虞乎?若無越,則吾何以春秋曜吾軍士?”乃許之成。
將盟,越王又使諸稽郢辭曰:“以盟爲有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
以盟爲無益乎?君王舍甲兵之威以臨使之,而胡重於鬼神而自輕也。
”吳王乃許之,荒成不盟。
克者何?能也。
何能也?能殺也。
何以不言殺?見段之有徒衆也。
段,鄭伯弟也。
何以知其爲弟也?殺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爲弟也。
段,弟也,而弗謂弟;公子也,而弗謂公子。
貶之也。
段失子弟之道矣,賤段而甚鄭伯也。
何甚乎鄭伯?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
於鄢,遠也,猶曰取之其母之懷之云爾,甚之也。
然則爲鄭伯者,宜奈何?緩追,逸賊,親親之道也。
王孫圉聘於晉,定公饗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問於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
”簡子曰:“其爲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爲寶。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於諸侯,使無以寡君爲口實。
又有左史倚相,能道訓典,以敘百物,以朝夕獻善敗於寡君,使寡君無忘先王之業;又能上下說乎鬼神,順道其欲惡,使神無有怨痛於楚國。
又有藪曰云,連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龜、珠、角、齒,皮、革、羽、毛,所以備賦用以戒不虞者也。
所以共幣帛,以賓享於諸侯者也。
若諸侯之好幣具,而導之以訓辭,有不虞之備,而皇神相之。
寡君其可以免罪於諸侯,而國民保焉。
此楚國之寶也。
若夫白珩,先王之玩也,何寶之焉?
“圉聞國之寶,六而已。
明王聖人能制議百物,以輔相國家,則寶之;玉足以庇廕嘉穀,使無水旱之災,則寶之;龜足以憲臧否,則寶之;珠足以御火災,則寶之;金足以御兵亂,則寶之;山林藪澤足以備財用,則寶之。
若夫譁囂之美,楚雖蠻夷,不能寶也。
吳王夫差起師伐越,越王勾踐起師逆之江。
大夫種乃獻謀曰:“夫吳之與越,唯天所授,王其無庸戰。
夫申胥、華登,簡服吳國之士於甲兵,而未嘗有所挫也。
夫一人善射,百夫決拾,勝未可成。
夫謀必素見成事焉,而後履之,不可以授命。
王不如設戎,約辭行成,以喜其民,以廣侈吳王之心。
吾以卜之於天,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將必寬然有伯諸侯之心焉;既罷弊其民,而天奪之食,安受其燼,乃無有命矣。

越王許諾,乃命諸稽郢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使下臣郢,不敢顯然布幣行禮,敢私告於下執事曰:‘昔者,越國見禍,得罪於天王,天王親趨玉趾,以心孤句踐,而又宥赦之。
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孤不敢忘天災,其敢忘君王之大賜乎?今勾踐申禍無良,草鄙之人,敢忘天王之大德,而思邊陲之小怨,以重得罪於下執事?勾踐用帥二三之老,親委重罪,頓顙於邊。
今君王不察,盛怒屬兵,將殘伐越國。
越國固貢獻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勾踐請盟。
一介嫡女,執箕帚以晐姓於王宮;一介嫡男,奉盤匜以隨諸御。
春秋貢獻,不解於王府。
天王豈辱裁之?亦徵諸侯之禮也。
’”
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今天王既封殖越國,以明聞於天下,而又刈亡之,是天王之無成勞也。
雖四方之諸侯,則何實以事吳?敢使下臣盡辭,唯天王秉利度義焉!”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
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靑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
有木焉,其狀如榖而黑理,其華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麗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於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又東三百里曰堂庭之山。
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
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
多白玉,多蝮蟲,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
其陽多赤金。
其陰多白金。
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謡,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
怪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憲翼之水。
其中多玄魚,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聾,可以爲底。
又東三百里柢山。
多水,無草木。
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畱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復生。
食之無腫疾。
又東三百里曰亶爰之山。
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
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自爲牝牡,食者不妒。
又東三百曰基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
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𪁺𩿧,食之無臥。
又東三百里曰靑丘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靑。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
英水出焉,南流注於即翼之澤。
其中多赤鱬,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
漢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淯,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
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瑩爲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匱山,西臨流黃,北望諸𣬈,東望長右。
英水出焉,西南流注於赤水。
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
有鳥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
無草木,多水。
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其音如吟,見則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
其陽多玉,其陰多金。
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見則縣有大繇。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其上有玉,其下有金。
湖水出焉,東流注於食水,其中多活師。
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
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
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䖪鼠,見則其邑大旱。
水出焉。
而北流注於湖水。
其中多箴魚,其狀如囗,其喙如箴,食之無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壘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
減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魚。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
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海,其中多鱤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
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嶽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
濼水出焉,東流注於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犲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㐨之魚。
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沔,其中多?庸,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
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鳴自詨。
環水出焉,東流注於江,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於江,無草木,多瑤碧。
激水出焉,而東流注於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
凡東山經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於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
其神狀皆人身龍首。
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魚。
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涮湣澤。
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
其名曰軨軨,其鳴自詨,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囗而無木,多鳥獸。
又西南四百里,曰嶧皋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
嶧皋之水出焉,東流注於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珧。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進裏,至於葛山之尾,無草木,多砥礪。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無草木。
澧水出焉,東流注於餘澤,其中多珠鱉魚,其狀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峨之山。
其上多梓枬,其下多荊杞。
雜餘之水出焉,東流注於黃水。
有獸焉,其狀如菟而鳥類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名犰狳,其鳴自詨,見則螽蝗爲敗。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夫草木,多水碧,多大蛇。
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獳,其鳴自詨見則
海內東南陬以西者。
甌居海中。
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
一曰閩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
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樹在番隅東。
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
鬱水出湘陵南海。
一曰相慮。
梟陽國在北朐之西。
其爲人人面長脣,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手操管。
兕在舜葬東,湘水南。
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蒼梧之山,帝舜葬於陽,帝丹朱葬於陰。
泛林方三百里,在東。
兕兕知人名,其爲獸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
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狀如牛而黑。
夏後啓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
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
是請生,在丹山西。
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有木,其狀如牛,引之有皮,若纓、黃蛇。
其葉如羅,其實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
在窳西弱水上。
氐人國在建木西,其爲人人面而魚身,無足。
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
其爲蛇青赤黑。
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旄馬,其狀如馬,四節有毛。
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開題之國。
列人之國並在西北。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