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倦長更,披衣出戶行。
月寒秋竹冷,風切夜窗聲。
風情漸漸老見春羞,到處芳魂感舊遊。
多見長條似相識,強垂煙穗拂人頭。
虹影侵階,乍雨歇長空,萬里凝碧。
孤鶩高飛,落霞相映,遠狀水鄉秋色。
黯然望極,動人無限愁如織。
又聽得,雲外數聲,新雁正嘹嚦。
當此暗想,畫閣輕拋,杳然殊無,些個消息。
漏聲稀,銀屏冷落,那堪殘月照窗白。
衣帶頓寬猶阻隔。
算此情苦,除非宋玉風流,共懷傷感,有誰知得。
壯歲書亦壯,猶嫖姚十八從軍,初擁千騎,憑陵沙漠,而目無全虜。
又如夏雲奇峯,畏日烈景,縱橫炎炎,不可向邇,其任勢也如此。
老來書亦老,如諸葛亮董戎、韋叡接敵,舉板輿自隨,以白羽麾軍,不見其風骨而毫素相適,筆無全鋒。
噫!壯老不同,功用則異。
惟所能者,可與言之。
書有七字法,謂之“撥鐙”。
自衛夫人並鍾、王,傳授於歐、顏、褚、陸等,流於此日。
然世人罕知其道者。
孤以幸會,得受誨於先生。
奇哉,是書也!非天賦其性,口授要訣,然後研功覃思,則不窮其奧妙,安得不祕而寶之。
所謂法者,妖、壓、鉤、揭、抵、導、送也。
此字亦有顏公真卿墨跡,尚存於世。
餘恐將來學者無所聞焉,故聊記之。
“”者,大指骨上節,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千鈞。
“壓”者,捺食指,著中指旁。
“鉤”者,鉤中指著指尖,鉤筆令向下。
“揭”者,揭名指著爪肉之間,揭筆令向上。
“抵”者,名指揭筆,中指抵住。
“拒”者,中指鉤筆,名指拒定。
“導”者,小指引名指過右。
“送”者,小指送名指過左。
古人讀書,不止爲詞賦口舌也。
委質事人,忠言無隱,斯可謂不辱士君子之風矣。
朕纂承之始,德政未敷,哀毀之中,智慮荒亂。
深虞佈政設教,有不足仰嗣先皇,下副民望。
卿居下位,而首進讜謀,十事煥美,可舉而行。
朕必善初而思終,卿無今直而後佞,其中事件,亦有已於赦書處分者。
二十八日。
臣本於諸子,實愧非才。
自出膠庠,心疏利祿。
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遊。
思追巢許之餘塵,遠慕夷齊之高義。
既傾懇悃,上告先君,固非虛詞,人多知者。
徒以伯仲繼沒,次第推遷。
先世謂臣克習義方,既長且嫡,俾司國事,遽易年華。
及乎暫赴豫章,留居建業,正儲副之位,分監撫之權。
懼弗克堪,常深自勵。
不謂奄丁艱罰,遂玷纘承。
因顧肯堂,不敢滅性。
然念先世君臨江表,垂二十年,中間務在倦勤,將思釋負。
臣亡兄文獻太子從冀,將從內禪,已決宿心。
而世宗敦勸既深,議言因息。
及陛下顯膺帝篆,彌篤睿情,方誓子孫,仰酬臨照,則臣向於脫屣,亦匪邀名。
既嗣宗祊,敢忘負荷。
惟堅臣節,上奉天朝。
若曰稍易初心,輒萌異志,豈獨不遵於祖禰,實當受譴於神明。
方主一國之生靈,遐賴九天之覆燾。
況陛下懷柔義廣,煦嫗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
遠憑帝力,下撫舊邦,克獲宴安,得從康泰。
然所慮者,吳越國鄰於敝土,近似深讎,猶恐輒向封疆,或生紛擾。
臣即自嚴部曲,終不先有侵漁,免結釁嫌,撓幹旒扆。
仍慮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
曲構異端,潛行詭道。
願回鑑燭,顯論是非。
庶使遠臣,得安危懇。
言嬀而辨,古人惡之。
熙載俸有常秩,錫賚尚優,而謂廚無盈日,無乃過歟!
熙載咄咄,意要出錢。
支分破除,廣引妓路,如去臨川一使,幣帛輕怯,措大無失也。
且日俸五十餘千,謂之不足,則竭國家之產,不過養得百十個措大爾。
既無遷善之心,遂掇自貽之咎。
表陳悔過,覽之愴然,可得許本職在闕下。
嗚呼!庭蘭伊何,方春而零。
掌珠伊何,在玩而傾。
珠沈媚澤,蘭隕芳馨。
人猶沮恨,我若爲情。
蕭蕭極野,寂寂重扃。
與子長訣,揮涕吞聲。
噫嘻哀哉!
天不憖遺,碎我瑚璉。
辭章乍覽,痛切孤心。
嗟乎,抗直之言,而今而後,迨不得其過半聞聽者乎。
可別輟朝一日,贈右僕射平章事,仍官給葬事。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38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