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会而作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
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惄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
岁月将欲暮,如何辛苦悲。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
斯滥岂攸志,固穷夙所归。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
年老力衰之时遭遇灾荒,诗人于忍饥挨饿之时想到半生贫饿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君子固穷”,古代良师多矣。
保有志节毕竟比挨饿更重要!于是,如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励志苦节,就成为本诗主题,一种睥睨忧患的精神力量、坚贞凝定的人格魅力充溢于字里行间。
“旧谷即没(mà),新谷未登”句:因为遭灾,所以新谷无收成,未上场。
没,尽;登,上场。
这两句是变用《论语·阳货》“旧谷既没,新谷既升”的句子,说明是灾年。
“颇为老农,而值年灾”句:自己可以算是老农了(因为务农已久,又年老),却碰上灾荒。
登岁之功:指庄稼的一年收成。
所资:指生活所需。
烟火:指烧火和做饭。
裁:同“才”。
通:意谓勉强能过。
岁云夕矣:将近年终。
岁夕,将近岁暮;云,语助词,无义。
弱年:少年时。
“惄(nì)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句:饥饿的程度仅次于子思一个月只能吃上九顿饭,暑天还穿着使人生厌的冬装。
惄如,饥饿思食的样子;九饭,见《说苑·立节篇》。
蒙袂(mèi):用衣袖遮面;
嗟来:是吆喝饥者口气,表现出对饥者的轻蔑。
吝:恨。
没:死。
遗:失。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
”句:意思是我常认为荒年舍粥的黔敖心地好,而深感蒙袂者的做法不当;对没有礼貌地吆喝人又何必怨恨,徒然饿死倒是憾事。
《礼记·檀弓》载:“齐大饥。
黔敖为食子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蒙袂者不肯受辱,所以不食而死。
这四句旧皆为愤语,是感恨现实中连黔敖那样的人都没有。
但诗歌的写法往往有反正,有开合,这四句心理的叙述是为表明自己贫困到极点,其作用在更有力地反衬他下面所写的“固穷”之节。
“斯滥岂攸(yōu)志,固穷夙所归”句:虽然自己贫困到几乎要不怨恨嗟来食的程度,但还是认为应做到“君子固穷”。
而不应像小人那样“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君子虽处于穷途困境,却能固守节操:小人处此,便无所不为,无操守了。
攸志,所愿;夙,平素;归,志向、目的。
“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句:意谓挨饿就挨饿吧,昔日(指古代)很多人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已,罢了;矣夫,语尾助词。
暂无

首页 - 个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5 中华诗词网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