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疑山賦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
按諸古以爲據,考其圖而可知,龍駕不還,萬世衣冠之在,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
戴堯天而身屬堯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
數千年百千載之遐蹤遺蹟,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則居其一也。
何爲渺茫。
彼乃疑其九焉?見諸圖志。
父老常言,迄今以傳。
巫中黔中,屬乎楚之邦,吳之境;零陵舂陵,分於秦之後,漢之前。
仙蹤顯天皇之始載,郡名標貞觀之初年。
地方千里而物外勝地,天南一角而壺中有天。
攀斷龍髯,黃鶴莫留於仙馭,空遺虎鼎,白鴉猶養於玄田。
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
九峯齊高,而三峯壓衆。
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樓、石城,東西護送。
有朱明、有華蓋,而簇成萼綠一華,曰娥皇、曰女英、而對笑桃花一洞。
下臨玉琯,依希玉琯之吹鸞,上有簫韶,彷彿簫韶之來鳳。
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瀟浦。
登疑領而望蒼梧,灑西江之淚兮,斑斑之文竹千畝,奏南風之琴兮,戛戛之古鬆數株。
三麓牀中,丹煉九轉,萬歲山上,聲齊一呼。
所以尚書已有陟方之語,至於史記,廣爲考古之圖。
乾坤大而聖境亦寬,日月長而仙家不老。
碧虛巖前,千怪萬狀;紫霞洞中,十洲三島。
六月無夏,惟木惟石,四時有春,非花非草。
茲境爲勝,異時可考。
經藏石室,隱然六甲之護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開道。
客難之曰:舜居蒲阪,本屬乎冀之北,舜卒鳴條,不在乎夷之西。
殊不知無本不立,非文孰稽。
有舜江則可枕可漱,有舜壇則可攀可躋,月帔兮明月上,雲閣兮白雲飛。
九溪源下之流派,萬丈天邊之石梯。
鳥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筆;電文怪石,舍人李嶠之題。
餘應之曰:百豈無於一二、十未喪其八九。
紫霞高臥,前後十四輩;白日飛昇,小大三百口。
不然是賦也,何爲而作焉。
以代門下摳衣而藉手。
(會昌四年七月,河東柳公權書,邵建和鐫字。
)
按諸古以爲據,考其圖而可知,龍駕不還,萬世衣冠之在,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
戴堯天而身屬堯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
數千年百千載之遐蹤遺蹟,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則居其一也。
何爲渺茫。
彼乃疑其九焉?見諸圖志。
父老常言,迄今以傳。
巫中黔中,屬乎楚之邦,吳之境;零陵舂陵,分於秦之後,漢之前。
仙蹤顯天皇之始載,郡名標貞觀之初年。
地方千里而物外勝地,天南一角而壺中有天。
攀斷龍髯,黃鶴莫留於仙馭,空遺虎鼎,白鴉猶養於玄田。
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
九峯齊高,而三峯壓衆。
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樓、石城,東西護送。
有朱明、有華蓋,而簇成萼綠一華,曰娥皇、曰女英、而對笑桃花一洞。
下臨玉琯,依希玉琯之吹鸞,上有簫韶,彷彿簫韶之來鳳。
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瀟浦。
登疑領而望蒼梧,灑西江之淚兮,斑斑之文竹千畝,奏南風之琴兮,戛戛之古鬆數株。
三麓牀中,丹煉九轉,萬歲山上,聲齊一呼。
所以尚書已有陟方之語,至於史記,廣爲考古之圖。
乾坤大而聖境亦寬,日月長而仙家不老。
碧虛巖前,千怪萬狀;紫霞洞中,十洲三島。
六月無夏,惟木惟石,四時有春,非花非草。
茲境爲勝,異時可考。
經藏石室,隱然六甲之護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開道。
客難之曰:舜居蒲阪,本屬乎冀之北,舜卒鳴條,不在乎夷之西。
殊不知無本不立,非文孰稽。
有舜江則可枕可漱,有舜壇則可攀可躋,月帔兮明月上,雲閣兮白雲飛。
九溪源下之流派,萬丈天邊之石梯。
鳥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筆;電文怪石,舍人李嶠之題。
餘應之曰:百豈無於一二、十未喪其八九。
紫霞高臥,前後十四輩;白日飛昇,小大三百口。
不然是賦也,何爲而作焉。
以代門下摳衣而藉手。
(會昌四年七月,河東柳公權書,邵建和鐫字。
)
《九疑山賦》是柳公權在其作品最鼎盛時期所書,通篇601字,字字用筆一絲不苟,肥瘦得中,可以說無筆不妙。
然而對這篇文章的作者與書者也曾有紛爭,就是因其較其他柳書而言過於規整,有些人由此認爲是宋人學柳書甚善者仿作,清代《弘治永州府志》亦載:“黃表卿作《九疑山賦》。
”而據另一方專家分析,《九疑山賦》並不是南宋黃表卿撰寫,而是唐朝李郃撰寫。
原因如下:
第一,文章意境不符南宋國情。
靖康時徽宗、欽宗被擄,國破家亡,民不聊生。
仁人志士,崇尚的是救國救民,書寫的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岳飛在《滿江紅》中說:“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辛棄疾在《鷓鴣天》中說:“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穹騎渡江初。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有南宋文人,都在抒發愛國之志,衛國之情。
黃表卿的同鄉好友樂雷發在《烏烏歌》中吶喊:“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好殺賊奴取金印,何用區區章句爲”。
在全國上下都在憂國憂民,黃表卿敢寫修道成仙嗎?敢於藐視權臣的樂雷發不譴責嗎?御史不彈劾、朝廷不怪罪嗎?自古文章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抗戰時期,毛澤東寫的是《論持久戰》;蔣介石喊的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戰守土之責”;文人騷客寫的、億萬人民唱的是《義勇軍進行曲》。
第二,地名、景名盡顯唐代信息。
爭論的“湖南、雲閣、瀟水、碧虛巖”幾個地名,已在商榷時探析清楚;紫霞洞一名涇渭分明。
原名紫霞洞,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巖,宋道州刺史張公觀改名紫虛洞。
第三,文章典故,標明唐朝。
文章的十個典故,都是初唐前後道家仙人仙事。
重道輕佛是唐太宗欽定的。
唐統治者自詡老子後裔。
太宗言:“今李家治國,李老在前”。
丹煉九轉是唐宋分水嶺。
道徒修煉分爲外丹和內丹。
丹煉九轉是道徒外丹修煉方法。
道徒用礦石藥物煉成丸藥,服者喪身者衆。
唐末宋初,道徒從長期的外丹修煉中醒悟過來,認識到服丹成仙之路走不通,又沒有放棄成仙追求。
於是回到了“元氣生萬物”這一基本教義上來。
唐末宋初內丹興起。
北宋道士、紫陽真人、內丹代表張伯瑞著《悟真篇》,闡述了內丹修煉理論和功法。
以內丹爲成仙唯一途徑,並雲“爲仙須是爲天仙,唯有金丹最爲端”。
自宋始,道徒採用的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內丹修煉法。
丹煉九轉告訴我們是唐道徒修煉法。
第一,意境、典故符合唐朝盛世。
前面已說,文章意境不符南宋衰微國情,而合唐朝盛世景象。
典故是遵聖意、敬先祖。
太宗自詡李耳後裔,尊重“李老”,尊重道教,遂成國意。
李郃家距舜祠十里,生在家鄉,長在家鄉,對舜事、祖宗淵源十分清楚。
《灌溪李氏族譜》一卷84頁載:“李氏十七世祖,耳公名聃,號伯陽,又名李老子、李老君、太上老君”,……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言,成爲道教之宗”;一卷14頁載:“沐塘始祖道辨公……卷86頁載:“李氏五十四世祖,道辨公。
”一卷91頁“道辨公是李耳三十七代孫,李郃是道辨公第十六世孫,是李氏第七十代孫。
”李郃是李耳的五十三代孫。
李郃撰寫《九疑山賦》是述舜事、尊皇意、敬祖宗。
第二,李郃具備寫作素質。
李郃三代書香世家。
灌溪李氏家譜載:“郃公曾祖飛龍衡州教授,祖父周廷劄授本路教授,父太淵本州教授,三代以儒學世其家。
”三代儒學爲李郃營造了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得以二十歲中狀元。
《九疑山賦》與名家詩賦雖有差距,但不失爲一篇優美詩賦,沒有良好教育,沒有飽讀詩書,沒有鶴立羣首的天賦,是寫不出的,李郃具備了這種素質。
第三,文章地名錶明準確。
文章涉及的十八個地名中有十六個可以在圖志中查到。
萬歲山、西江這兩個地名,只有沐塘村人叫,別村人不會叫。
第四,現存文章也可佐證。
李郃文章保存的很少,只有九篇,就連狀元及第的《觀民風賦》也已失傳。
在這九篇文章中就有多處同名同典故。
如《詠石牀石鑑》中的“麓牀高接天”和《九疑山賦》中的“三麓牀上丹煉九轉”的“麓牀”;《遊九疑黃庭觀》中的“神府枕疑川”和《九疑山賦》中“有舜江則可枕可漱”的“疑川”、“舜江”是一江異名,“枕”字用的是同一典故——“枕流漱石”;《遊九疑黃庭觀》中的“別有月帔上”與《九疑山賦》中“月帔兮明月上”的“月帔”。
文章若不是出自同一人,不可能在六百零一字的短文中就有四處同名同典。
第五,文章格式也能佐證。
偏愛詩賦是唐代士林之風,也是朝廷取士的文章格式。
唐代進士考試是一詩一賦。
李郃是以《觀民風賦》和《早鶯求友詩》中狀元的。
李郃用賦文讚美家鄉,符合情理。
因此或黃表卿另有同名文章《九疑山賦》,但沒有流傳,故將柳公權碑文《九疑山賦》誤爲黃表卿所作而載於《永州府志》,亦未可知。
然而對這篇文章的作者與書者也曾有紛爭,就是因其較其他柳書而言過於規整,有些人由此認爲是宋人學柳書甚善者仿作,清代《弘治永州府志》亦載:“黃表卿作《九疑山賦》。
”而據另一方專家分析,《九疑山賦》並不是南宋黃表卿撰寫,而是唐朝李郃撰寫。
原因如下:
第一,文章意境不符南宋國情。
靖康時徽宗、欽宗被擄,國破家亡,民不聊生。
仁人志士,崇尚的是救國救民,書寫的是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岳飛在《滿江紅》中說:“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辛棄疾在《鷓鴣天》中說:“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穹騎渡江初。
”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所有南宋文人,都在抒發愛國之志,衛國之情。
黃表卿的同鄉好友樂雷發在《烏烏歌》中吶喊:“莫讀書!莫讀書!惠施五車今何如?”、“好殺賊奴取金印,何用區區章句爲”。
在全國上下都在憂國憂民,黃表卿敢寫修道成仙嗎?敢於藐視權臣的樂雷發不譴責嗎?御史不彈劾、朝廷不怪罪嗎?自古文章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
抗戰時期,毛澤東寫的是《論持久戰》;蔣介石喊的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抗戰守土之責”;文人騷客寫的、億萬人民唱的是《義勇軍進行曲》。
第二,地名、景名盡顯唐代信息。
爭論的“湖南、雲閣、瀟水、碧虛巖”幾個地名,已在商榷時探析清楚;紫霞洞一名涇渭分明。
原名紫霞洞,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巖,宋道州刺史張公觀改名紫虛洞。
第三,文章典故,標明唐朝。
文章的十個典故,都是初唐前後道家仙人仙事。
重道輕佛是唐太宗欽定的。
唐統治者自詡老子後裔。
太宗言:“今李家治國,李老在前”。
丹煉九轉是唐宋分水嶺。
道徒修煉分爲外丹和內丹。
丹煉九轉是道徒外丹修煉方法。
道徒用礦石藥物煉成丸藥,服者喪身者衆。
唐末宋初,道徒從長期的外丹修煉中醒悟過來,認識到服丹成仙之路走不通,又沒有放棄成仙追求。
於是回到了“元氣生萬物”這一基本教義上來。
唐末宋初內丹興起。
北宋道士、紫陽真人、內丹代表張伯瑞著《悟真篇》,闡述了內丹修煉理論和功法。
以內丹爲成仙唯一途徑,並雲“爲仙須是爲天仙,唯有金丹最爲端”。
自宋始,道徒採用的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虛”內丹修煉法。
丹煉九轉告訴我們是唐道徒修煉法。
第一,意境、典故符合唐朝盛世。
前面已說,文章意境不符南宋衰微國情,而合唐朝盛世景象。
典故是遵聖意、敬先祖。
太宗自詡李耳後裔,尊重“李老”,尊重道教,遂成國意。
李郃家距舜祠十里,生在家鄉,長在家鄉,對舜事、祖宗淵源十分清楚。
《灌溪李氏族譜》一卷84頁載:“李氏十七世祖,耳公名聃,號伯陽,又名李老子、李老君、太上老君”,……著《道德經》上下篇五千言,成爲道教之宗”;一卷14頁載:“沐塘始祖道辨公……卷86頁載:“李氏五十四世祖,道辨公。
”一卷91頁“道辨公是李耳三十七代孫,李郃是道辨公第十六世孫,是李氏第七十代孫。
”李郃是李耳的五十三代孫。
李郃撰寫《九疑山賦》是述舜事、尊皇意、敬祖宗。
第二,李郃具備寫作素質。
李郃三代書香世家。
灌溪李氏家譜載:“郃公曾祖飛龍衡州教授,祖父周廷劄授本路教授,父太淵本州教授,三代以儒學世其家。
”三代儒學爲李郃營造了良好的教育學習環境,得以二十歲中狀元。
《九疑山賦》與名家詩賦雖有差距,但不失爲一篇優美詩賦,沒有良好教育,沒有飽讀詩書,沒有鶴立羣首的天賦,是寫不出的,李郃具備了這種素質。
第三,文章地名錶明準確。
文章涉及的十八個地名中有十六個可以在圖志中查到。
萬歲山、西江這兩個地名,只有沐塘村人叫,別村人不會叫。
第四,現存文章也可佐證。
李郃文章保存的很少,只有九篇,就連狀元及第的《觀民風賦》也已失傳。
在這九篇文章中就有多處同名同典故。
如《詠石牀石鑑》中的“麓牀高接天”和《九疑山賦》中的“三麓牀上丹煉九轉”的“麓牀”;《遊九疑黃庭觀》中的“神府枕疑川”和《九疑山賦》中“有舜江則可枕可漱”的“疑川”、“舜江”是一江異名,“枕”字用的是同一典故——“枕流漱石”;《遊九疑黃庭觀》中的“別有月帔上”與《九疑山賦》中“月帔兮明月上”的“月帔”。
文章若不是出自同一人,不可能在六百零一字的短文中就有四處同名同典。
第五,文章格式也能佐證。
偏愛詩賦是唐代士林之風,也是朝廷取士的文章格式。
唐代進士考試是一詩一賦。
李郃是以《觀民風賦》和《早鶯求友詩》中狀元的。
李郃用賦文讚美家鄉,符合情理。
因此或黃表卿另有同名文章《九疑山賦》,但沒有流傳,故將柳公權碑文《九疑山賦》誤爲黃表卿所作而載於《永州府志》,亦未可知。
馬蹄:《九疑山圖》的馬蹄石,在馬蹄洞村旁。
福地洞天:道徒選定的海內名山大川修煉之地。
《上清天宮地圖經》二卷載,九疑山洞列第二十三洞天。
壺中有天。
《史記·秦始皇本記》說:“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三神山又稱三壺。
攀斷龍髯:攀折斷了龍的鬍子;髯,鬍子。
龍髯。
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
有龍下凡迎帝昇天,從帝昇天者有七十餘人,餘人掛龍髯,髯斷落地,並墜黃帝之弓,百姓抱弓視龍髯而哭。
虎鼎。
指舜鼎。
舜鼎在舜祠,大可裝牛,百人才可移動。
黃鶴、白鴉:傳說中的仙鳥。
《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說:“鶴與道連在一起,已是確定的”,“按神鏡記,九疑山……山麓中有大湖,湖中有禽,大如雁,錦毛長六尺。
”
一井涌泉:舜源峯下一泉井。
此井任天旱地涸,泉水常涌。
九峯:九疑山共有九座山峯,分別是舜源峯、桂林峯、杞林峯、石樓峯、石城峯、朱明峯、娥皇峯、女英峯、簫韶峯。
舜源峯居中,拔地而起,其餘諸峯如衆星拱月,爭相簇擁,古木蒼翠,風景秀美。
三峯:又叫三峯石、三分石、舜峯。
山上泉水常涌如柱,四季不枯。
萼綠一華:環列在花的最外面一輪的葉狀薄片,一般呈綠色;萼,花萼。
圖志載:舜祠南羊仙觀有真人羅姓者(羅鬱)自稱萼綠華,引青衣數十人至羊權家,授以修煉之術後,權得道仙去。
桃花一洞。
圖志載:魯妙典得道於麓牀山仙去,後人于飛升處築觀奉之。
臺前地闊平坦,夭桃日映,稱爲桃花洞。
玉琯:即玉琯巖,在舊舜祠後,何侯石窟,漢哀帝時,零陵郡文學奚璟得玉琯十二於此,獻之朝因此名巖。
西江:舜源峯、黃花源、西嶺三水匯合,從下灌村西邊流過村口,下灌村人叫西江,外村人叫泠江。
麓牀:在舜峯下,有三級。
第一麓牀,有石長一尺六寸,人跡彷彿;第二麓牀,有石鑑,寒光清園;第三麓牀,有巨石,號迷石龜。
丹煉九轉。
道徒用礦石藥物燒煉丸藥方法。
萬歲山:圖志載,萬歲山在九峯之外,麓牀之北,五臣山對面,山上有仙洞。
舜帝南巡路過,山神呼萬歲者三,因此而名。
碧虛巖:即碧虛洞,元次山改名無爲洞。
紫霞洞:即紫霞巖,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巖,宋太守張公觀改名紫虛洞。
十洲三島。
《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三島:方丈、蓬萊、瀛洲。
經藏石室:即石函,內藏《李氏仙經》,在杞林峯。
仙梯:圖志載:在紫霞洞口,石磴層層雲霞交映。
舜江:即舜溪。
圖志載:碧虛洞水,通碧虛橋,南注舜溪。
舜壇:古舜祠。
月帔:梁武帝二道士成仙之典故。
圖志載,,梁武帝(502-557年)時,有雙師,止黃庭觀,宿白馬巖,臨溪浴隱去,衣月帔掛之林間不壞。
雲閣:圖志載:看雲閣在無爲洞後。
鳥篆穹碑:相傳在九疑山的最高峯三分石頂上,有古人留下的銅碑,據說是舜帝南巡時親筆題寫,其字如鳥爪,模糊而無人能夠辨識。
電文遒字:指九疑山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詞石刻,許多文字,寫得龍飛鳳舞,遒勁有力,如雷電留下來的印痕。
白日飛昇:《湖南通志》卷七十五載,唐虞何侯,堯時隱蒼梧山,慕長生;舜南巡狩,止何侯家;夏禹時,五帝以藥一器與侯,投酒中,一家三百餘口飲不竭。
以酒灑屋宇拔屋白日飛昇,何侯位爲太極仙人。
會昌:唐武宗李炎的年號,使用時長6年(公元841年正月—公元846年十二月)。
福地洞天:道徒選定的海內名山大川修煉之地。
《上清天宮地圖經》二卷載,九疑山洞列第二十三洞天。
壺中有天。
《史記·秦始皇本記》說:“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三神山又稱三壺。
攀斷龍髯:攀折斷了龍的鬍子;髯,鬍子。
龍髯。
傳說黃帝鑄鼎於荊山下,鼎成。
有龍下凡迎帝昇天,從帝昇天者有七十餘人,餘人掛龍髯,髯斷落地,並墜黃帝之弓,百姓抱弓視龍髯而哭。
虎鼎。
指舜鼎。
舜鼎在舜祠,大可裝牛,百人才可移動。
黃鶴、白鴉:傳說中的仙鳥。
《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說:“鶴與道連在一起,已是確定的”,“按神鏡記,九疑山……山麓中有大湖,湖中有禽,大如雁,錦毛長六尺。
”
一井涌泉:舜源峯下一泉井。
此井任天旱地涸,泉水常涌。
九峯:九疑山共有九座山峯,分別是舜源峯、桂林峯、杞林峯、石樓峯、石城峯、朱明峯、娥皇峯、女英峯、簫韶峯。
舜源峯居中,拔地而起,其餘諸峯如衆星拱月,爭相簇擁,古木蒼翠,風景秀美。
三峯:又叫三峯石、三分石、舜峯。
山上泉水常涌如柱,四季不枯。
萼綠一華:環列在花的最外面一輪的葉狀薄片,一般呈綠色;萼,花萼。
圖志載:舜祠南羊仙觀有真人羅姓者(羅鬱)自稱萼綠華,引青衣數十人至羊權家,授以修煉之術後,權得道仙去。
桃花一洞。
圖志載:魯妙典得道於麓牀山仙去,後人于飛升處築觀奉之。
臺前地闊平坦,夭桃日映,稱爲桃花洞。
玉琯:即玉琯巖,在舊舜祠後,何侯石窟,漢哀帝時,零陵郡文學奚璟得玉琯十二於此,獻之朝因此名巖。
西江:舜源峯、黃花源、西嶺三水匯合,從下灌村西邊流過村口,下灌村人叫西江,外村人叫泠江。
麓牀:在舜峯下,有三級。
第一麓牀,有石長一尺六寸,人跡彷彿;第二麓牀,有石鑑,寒光清園;第三麓牀,有巨石,號迷石龜。
丹煉九轉。
道徒用礦石藥物燒煉丸藥方法。
萬歲山:圖志載,萬歲山在九峯之外,麓牀之北,五臣山對面,山上有仙洞。
舜帝南巡路過,山神呼萬歲者三,因此而名。
碧虛巖:即碧虛洞,元次山改名無爲洞。
紫霞洞:即紫霞巖,唐道州刺史薛伯高改名斜巖,宋太守張公觀改名紫虛洞。
十洲三島。
《中國古代鬼神文化大觀》載,十洲:祖洲、瀛洲、玄洲、炎洲、元洲、流洲、生洲、鳳麟洲;三島:方丈、蓬萊、瀛洲。
經藏石室:即石函,內藏《李氏仙經》,在杞林峯。
仙梯:圖志載:在紫霞洞口,石磴層層雲霞交映。
舜江:即舜溪。
圖志載:碧虛洞水,通碧虛橋,南注舜溪。
舜壇:古舜祠。
月帔:梁武帝二道士成仙之典故。
圖志載,,梁武帝(502-557年)時,有雙師,止黃庭觀,宿白馬巖,臨溪浴隱去,衣月帔掛之林間不壞。
雲閣:圖志載:看雲閣在無爲洞後。
鳥篆穹碑:相傳在九疑山的最高峯三分石頂上,有古人留下的銅碑,據說是舜帝南巡時親筆題寫,其字如鳥爪,模糊而無人能夠辨識。
電文遒字:指九疑山歷代文人騷客的題詞石刻,許多文字,寫得龍飛鳳舞,遒勁有力,如雷電留下來的印痕。
白日飛昇:《湖南通志》卷七十五載,唐虞何侯,堯時隱蒼梧山,慕長生;舜南巡狩,止何侯家;夏禹時,五帝以藥一器與侯,投酒中,一家三百餘口飲不竭。
以酒灑屋宇拔屋白日飛昇,何侯位爲太極仙人。
會昌:唐武宗李炎的年號,使用時長6年(公元841年正月—公元846年十二月)。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