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賦
謝子臥疾山頂,覽古人遺書,與其意合,悠然而笑曰:夫道可重,故物爲輕;理宜存,故事斯忘。
古今不能革,質文鹹其常。
合宮非縉雲之館,衢室豈放勳之堂。
邁深心於鼎湖,送高情於汾陽。
嗟文成之卻粒,願追鬆以遠遊。
嘉陶朱之鼓棹,乃語種以免憂。
判身名之有辨,權榮素其無留。
孰如牽犬之路既寡,聽鶴之塗何由哉。
若夫巢穴以風露貽患,則《大壯》以棟宇祛敝;宮室以瑤璇致美,則白賁以丘園殊世。
惟上託於巖壑,幸兼善而罔滯。
雖非市朝而寒暑均和,雖是築構而飾樸兩逝。
昔仲長願言,流水高山;應璩作書,邙阜洛川。
勢有偏側,地闕周員。
銅陵之奧,卓氏充鈲槻(鈲摫)之端;金谷之麗,石子致音徽之觀。
徒形域之薈蔚,惜事異於棲槃。
至若鳳、叢二臺,雲夢、青丘,漳渠、淇園,橘林、長洲,雖千乘之珍苑,孰嘉遁之所遊。
且山川之未備,亦何議於兼求。
覽明達之撫運,乘機緘而理默。
指歲莫而歸休,詠宏徽於刊勒。
狹三閭之喪江,矜望諸之去國。
選自然之神麗,盡高棲之意得。
仰前哲之遺訓,俯性情之所便。
奉微軀以宴息,保自事以乘閒。
愧班生之夙悟,慚尚子之晚研。
年與疾而偕來,志乘拙而俱旋。
謝平生於知遊,棲清曠于山川。
其居也,左湖右江,往渚還汀。
面山背阜,東□西傾。
抱含吸吐,款跨紆縈。
綿聯邪亙,側直齊平。
近東則上田、下湖,西溪、南谷,石瑑、石滂,閔硎、黃竹。
決飛泉於百仞,森高薄於千麓。
寫長源於遠江,派深毖於近瀆。
近南則會以雙流,縈以三洲。
表裏迴游,離合山川。
崿崩飛於東峭,槃傍薄於西阡。
拂青林而激波,揮白沙而生漣。
近西則楊、賓接峯,塘崲連縱。
室、壁帶溪,曾、孤臨江。
竹緣浦以被綠,石照澗而映紅。
月隱山而成陰,木鳴柯以起風。
近北則二巫結湖,兩通沼。
橫、石判盡,休、周分表。
引修堤之逶迤,吐泉流之浩溔。
山□下而回澤,瀨石上而開道。
遠東則天台、桐柏,方石、太平,二韭、四明,五奧、三菁。
表神異於緯牒,驗感應於慶靈。
凌石橋之莓苔,超楢溪之紆縈。
遠南則鬆箴、棲雞,唐嵫、漫石。
崪、嵊對嶺,□、孟分隔。
入極浦而邅回,迷不知其所適。
上嶔崎而蒙籠,下深沉而澆激。
遠西則□□□□,□□□□。
□□□□,□□□□。
□□□□□□,□□□□□□。
□□□□□□,□□□□□□。
遠北則長江永歸,巨海延納。
昆漲緬曠,島嶼綢沓。
山縱橫以布護,水回沉而縈浥。
信荒極之綿眇,究風波之睽合。
徒觀其南術之□□□生,□□成衍。
□岸測深,相渚知淺。
洪濤滿則曾石沒,清瀾減則沉沙顯。
及風興濤作,水勢奔壯。
於歲春秋,在月朔望。
湯湯驚波,滔滔駭浪。
電擊雷崩,飛流灑漾。
凌絕壁而起岑,橫中流而連薄。
始迅轉而騰天,終倒底而見壑。
此楚貳心醉於吳客,河靈懷慚於海若。
爾其舊居曩宅,□□今園,枌槿尚援,基井具存。
曲術周乎前後,直陌矗其東西。
豈伊臨溪而傍沼,乃抱阜而帶山。
考封域之靈異,實茲境之最然。
葺駢樑於巖麓,棲孤棟於江源。
敞南戶以對遠嶺,闢東窗以矚近田。
田連岡而盈疇,嶺枕水而通阡。
阡陌縱橫,塍埒交經。
導渠引流,脈散溝並。
蔚蔚豐秫,苾苾香秔。
送夏蚤秀,迎秋晚成。
兼有陵陸,麻麥粟菽。
候時覘節,遞藝遞熟。
供粒食與鼠飲,謝工商與衡牧。
生何待於多資,理取足於滿腹。
自園之田,自田之湖。
氾濫川上,緬邈水區。
浚潭澗而窈窕,除菰洲之紆餘。
毖溫泉於春流,馳寒波而秋徂。
風生浪於蘭渚,日倒景於椒塗。
飛漸榭於中沚,取水月之歡娛。
旦延陰而物清,夕棲芬而氣敷。
顧情交之永絕,覬雲客之暫如。
水草則萍藻薀菼,雚蒲芹蓀,蒹菰蘋蘩,蕝荇菱蓮。
雖備物之偕美,獨扶渠之華鮮。
播綠葉之鬱茂,含紅敷之繽翻。
怨清香之難留,矜盛容之易闌。
必充給而後搴,豈蕙草之空殘。
眷《叩弦》之逸曲,感《江南》之哀嘆。
秦箏倡而溯游往,《塘上》奏而舊愛還。
《本草》所載,山澤不一。
雷、桐是別,和、緩是悉。
參核六根,五華九實。
二冬並稱而殊性,三建異形而同出。
水香送秋而擢蒨,林蘭近雪而揚猗。
卷柏萬代而不殞,伏苓千歲而方知。
映紅葩於綠蒂,茂素蕤於紫枝。
既住年而增靈,亦驅妖而斥疵。
其竹則二箭殊葉,四苦齊味。
水石別谷,鉅細各匯。
既修竦而便娟,亦蕭森而蓊蔚。
露夕沾而悽陰,風朝振而清氣。
捎玄雲以拂杪,臨碧潭而挺翠。
蔑上林與淇澳,驗東南之所遺。
企山陽之遊踐,遲鸞鷖之棲託。
憶昆園之悲調,慨伶倫之哀龠。
衛女行而思歸詠,楚客放而防露作。
其木則松柏檀櫟,□□桐榆。
□柘榖楝,楸梓檉樗。
剛柔性異,貞脆質殊。
卑高沃塉,各隨所如。
幹合抱以隱岑,杪千仞而排虛。
凌岡上而喬竦,蔭澗下而扶疏。
沿長谷以傾柯,攢積石以插株。
華映水而增光,氣結風而回敷。
當嚴勁而蔥倩,承和煦而芬腴。
送墜葉於秋晏,遲含萼於春初。
植物既載,動類亦繁。
飛泳騁透,胡可根源。
觀貌相音,備列山川。
寒燠順節,隨宜匪敦。
魚則魷鱧鮒鱮,鱒鯇鰱鯿,魴鮪□鱖,鱨鯉鯔鱣。
輯採雜色,錦爛雲鮮。
唼藻戲浪,泛苻流淵。
或鼓鰓而湍躍,或掉尾而波旋。
鱸鮆乘時以入浦,鱤□沿瀨以出泉。
鳥則鯤鴻鶂鵠,鶖鷺鴇□。
雞鵲繡質,鶷鸐綬章。
晨鳧朝集,時鷮山樑。
海鳥違風,朔禽避涼。
荑生歸北,霜降客南。
接響雲漢,侶宿江潭。
聆清哇以下聽,載王子而上參。
薄回涉以弁翰,映明壑而自耽。
山上則猿□狸獾,犴獌猰□。
山下則熊羆豺虎,羱鹿□麖。
擲飛枝於窮崖,踔空絕於深硎。
蹲谷底而長嘯,攀木杪而哀鳴。
緡綸不投,罝羅不披。
磻弋靡用,蹄筌誰施。
鑑虎狼之有仁,傷遂欲之無崖。
顧弱齡而涉道,悟好生之咸宜。
率所由以及物,諒不遠之在斯。
撫鷗□而悅豫,杜機心於林池。
敬承聖誥,恭窺前經。
山野昭曠,聚落羶腥。
故大慈之弘誓,拯羣物之淪傾。
豈寓地而空言,必有貸以善成。
欽鹿野之華苑,羨靈鷲之名山。
企堅固之貞林,希庵羅之芳園。
雖粹容之緬邈,謂哀音之恆存。
建招提於幽峯,冀振錫之息肩。
庶燈王之贈席,想香積之惠餐。
事在隔而思通,理匪絕而可溫。
爰初經略,杖策孤征。
入澗水涉,登嶺山行。
陵頂不息,窮泉不停。
櫛風沐雨,犯露乘星。
研其淺思,罄其短規。
非龜非筮,擇良選奇。
翦榛開徑,尋石覓崖。
四山週迴,雙流逶迤。
面南嶺,建經臺;倚北阜,築講堂。
傍危峯,立禪室;臨浚流,列僧房。
對百年之高木,納萬代之芬芳。
抱終古之泉源,美膏液之清長。
謝麗塔於郊郭,殊世間於城傍。
欣見素以抱朴,果甘露於道場。
苦節之僧,明發懷抱。
事絕人徒,心通世表。
是遊是憩,倚石構草。
寒暑有移,至業莫矯。
觀三世以其夢,撫六度以取道。
乘恬知以寂泊,含和理之窈窕。
指東山以冥期,實西方之潛兆。
雖一日以千載,猶恨相遇之不蚤。
賤物重巳,棄世希靈。
駭彼促年,愛是長生。
冀浮丘之誘接,望安期之招迎。
甘鬆桂之苦味,夷皮褐以頹形。
羨蟬蛻之匪日,撫雲霓其若驚。
陵名山而屢憩,過巖室而披情。
雖未階於至道,且緬絕於世纓。
指松菌而興言,良未齊於殤彭。
山作水役,不以一牧。
資待各徒,隨節競逐。
陟嶺刊木,除榛伐竹。
抽筍自篁,□箬於谷。
揚縢(一作楊勝)所拮,秋冬□蕧。
野有蔓草,獵涉蘡薁。
亦醞山清,介爾景福。
苦以術成,甘以熟。
慕椹高林,剝芨巖椒。
掘蒨陽崖,□□陰標。
晝見搴茅,宵見索綯。
芟菰翦蒲,以薦以茭。
既圯既埏,品收不一。
其灰其炭,鹹各有律。
六月採蜜,八月撲慄。
備物爲繁,略載靡悉。
若乃南北兩居,水通陸阻。
觀風瞻雲,方知厥所。
南山則夾渠二田,周嶺三苑。
九泉別澗,五穀異□。
羣峯參差出其間,連岫復陸成其阪。
衆流溉灌以環近,諸堤擁抑以接遠。
遠堤兼陌,近流開湍。
凌阜泛波,水往步還。
還回往匝,枉渚員蠻。
呈美表趣,胡可勝單。
抗北頂以葺館,殷南峯以啓軒。
羅曾崖於戶裏,列鏡瀾於窗前。
因丹霞以赬楣,附碧雲以翠椽。
視奔星之俯馳,顧□□之未牽。
鵾鴻翻翥而莫及,何但燕雀之翩䴉。
氿泉傍出,潺湲於東檐;桀壁對跱,硿□於西霤。
修竹葳蕤以翳薈,灌木森沉以蒙茂。
蘿曼延以攀援,花芬薰而媚秀。
日月投光於柯間,風露披清於□岫。
夏涼寒燠,隨時取適。
階基回互,橑櫺乘隔。
此焉卜寢,玩水弄石。
邇即回眺,終歲罔□。
傷美物之遂化,怨浮齡之如借。
眇遁逸於人羣,長寄心於雲霓。
因以小湖,鄰於其隈。
衆流所湊,萬泉所回。
氿濫異形,首毖終肥。
別有山水,路邈緬歸。
求歸其路,乃界北山。
棧道傾虧,蹬閣連卷。
復有水徑,繚繞回圓。
瀰瀰平湖,泓泓澄淵。
孤岸竦秀,長洲芊綿。
既瞻既眺,曠矣悠然。
及其二川合流,異源同口。
赴隘入險,俱會山首。
瀨排沙以積丘,峯倚渚以起阜。
石傾瀾而峭巖,木映波而結藪。
徑南漘以橫前,轉北崖而掩後。
隱叢灌故悉晨暮,託星宿以知左右。
山川澗石,州岸草木。
既標異於前章,亦列同於後牘。
山匪砠而是岵,川有清而無濁。
石傍林而插巖,泉協澗而下谷。
淵轉渚而散芳,岸靡沙而映竹。
草迎冬而結葩,樹陵霜而振綠。
向陽則在寒而納煦,面陰則當暑而含雪。
連岡則積嶺以隱嶙,舉峯則羣竦以嶻□。
浮泉飛流以寫空,沉波潛溢於洞穴。
凡此皆異所而鹹善,殊節而俱說。
春秋有待,朝夕須資。
既耕以飯,亦桑貿衣。
藝菜當餚,採藥救頹。
自外何事,順性靡違。
法音晨聽,放生夕歸。
研書賞理,敷文奏懷。
凡厥意謂,楊較以揮。
且列於言,誡特此推。
北山二園,南山三苑。
百果備列,乍近乍遠。
羅行布株,迎早候晚。
猗蔚溪澗,疏崖森□。
杏壇、柰園、橘林、慄圃。
桃李多品,梨棗殊所。
枇杷林檎,帶谷映渚。
椹梅流芬於回巒,椑柿被實於長浦。
畦町所藝,含蕊藉芳,蓼蕺□薺,葑菲蘇姜。
綠葵眷節以懷露,白薤感時而負霜。
寒蔥標倩以陵陰,春藿吐苕以近陽。
弱質難恆,頹齡易喪。
撫鬢生悲,視顏自傷。
承清府之有術,冀在衰之可壯。
尋名山之奇藥,越靈波而憩轅。
採石上之地黃,摘竹下之天門。
摭曾嶺之細辛,拔幽澗之溪蓀。
訪鍾乳於洞穴,訊丹陽於紅泉。
安居二時,冬夏三月。
遠僧有來,近衆無闕。
法鼓朗響,頌偈清發。
散華霏蕤,流香飛越。
析曠劫之微言,說像法之遺旨。
乘此心之一毫,濟彼生之萬理。
啓善趣於南倡,歸清暢於北機。
非獨愜於予情,諒僉感於君子。
山中兮清寂,羣紛兮自絕。
周聽兮匪多,得理兮俱悅。
寒風兮搔屑,面陽兮常熱。
炎光兮隆熾,對陰兮霜雪。
憩曾臺兮陟雲根,坐澗下兮越風穴。
在茲城而諧賞,傳古今之不滅。
好生之篤,以我而觀。
懼命之盡,吝景之歡。
分一往之仁心,拔萬族之險難。
招驚魂於殆化,收危形於將闌。
漾水性於江流,吸雲物於天端。
睹騰翰之頡頏,視鼓鰓之往還。
馳騁者倘能狂愈,猜害者或可理攀。
哲人不存,懷抱誰質。
糟粕猶在,啓縢剖袠。
見柱下之經二,睹濠上之篇七。
承未散之全樸,救已頹於道術。
嗟夫!六藝以宣聖教,九流以判賢徒。
國史以載前紀,家傳以申世模。
篇章以陳美刺,論難以核有無。
兵技醫日,龜莢筮夢之法,風角冢宅,算數律歷之書。
或平生之所流覽,並於今而棄諸。
驗前識之喪道,抱一德而不渝。
伊昔齠□,實愛斯文。
援紙握管,會性通神。
詩以言志,賦以敷陳。
箴銘誄頌,鹹各有倫。
爰暨山棲,彌歷年紀。
幸多暇日,自求諸己。
研精靜慮,貞觀厥美。
懷欣成章,含笑奏理。
若乃乘攝持之告,評養達之篇。
畏絕跡之不遠,懼行地之多艱。
均上皇之自昔,忌下衰之在旃。
投吾心於高人,落賓名於聖賢。
廣滅景於崆峒,許遁音於箕山。
愚假駒以表谷,涓隱巖以搴芳。
萊庇蒙以織畚。
皓棲商而頤志,卿寢茂而敷辭。
鄭別谷而永逝。
樑去霸而之會,□□□□□□。
高居唐而胥宇,臺依崖而穴墀。
鹹自得以窮年,眇貞思於所遺。
暨其窈窕幽深,寂寞虛遠。
事與情乖,理與形反。
既耳目之靡端,豈足跡之所踐。
蘊終古於三季,俟通明於五眼。
權近慮以停筆,抑淺知而絕簡。
《山居賦》以漢大賦的規模鋪寫個人的隱居生活,在文體上的創新之處是以散體筆調作自注,其中有些描摹山水風景的註文靈動親切,自然有味,對後世散體山水遊記的興起,不無導源滋養之功。
暂无
暂无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5s
Copyright ©2025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