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記廬山詩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
遂發意不欲作詩
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鞵青竹杖,自掛百錢遊
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
”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
”又云:“自昔憶清賞,初遊杳藹間
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是日有以陳令舉《廬山記》見寄者,且行且讀,見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詩,不覺失笑
旋入開元寺,主僧求詩,因作一絕云:“帝遣銀河一派垂,古來惟有謫仙辭
飛流濺沫知多少,不與徐凝洗惡詩

往來山南北十餘日,以爲勝絕,不可勝紀,擇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峽橋,故作此二詩
最後與總老同遊西林,又作一絕,云:“橫看成嶺側成峯,到處看山了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僕廬山詩盡於此矣
《自記廬山詩》是北宋文人蘇軾創作的一篇別具一格的散文遊記,寫於元豐七年(1084年)農曆四月。作者於元豐七年(1084年)奉調汝州,四月發黃州,自九江抵興國,取高安,訪子由。過九江時遊覽了廬山。此文即遊廬山所作,主要記述在廬山作的幾首詩,記敘十分簡約。該遊記以詩話的形式記述了作者遊廬山的情景,將其在廬山創作的五首詩串入文中,以精美的詩句插繪了廬山的奇麗風光,把談詩與記遊熔爲一爐,述懷抒感,充滿了詩情畫意,全文樸素自然,說理透徹,優柔自如。最後一首詩,因帶哲理意味而廣爲流傳。
僕:古時男子謙稱。 僧俗:出家爲僧,在家爲俗。 芒鞵:一作“芒鞍”。 百錢:晉朝的阮修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暢飲。 故侯:故秦東陵侯召平,秦亡後爲布衣,稱爲“故侯”,他種的瓜稱“故侯瓜”。這裏是蘇軾自指。 自哂(shěn):自嘲。 偃(yǎn)蹇(jiǎn):高傲的樣子。 清尚:清潔高尚。 初遊:《東坡全集》中作“神遊”。 杳靄(ǎi):雲霧瀰漫的高處,指廬山。 東令舉:即陳舜俞,湖州人,舉制科第一,熙寧年間,以不奉行青苗法被廢黜,蘇軾通判杭州時與他相交甚密。 徐凝:中唐詩人,其詩爲自居易所重。其《廬山瀑布》詩云:“千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青山色。” 李白: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望廬山瀑布》詩云:“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旋:隨即。 開元寺:在廬山南麓,原爲南唐李中主書堂,後爲寺。清聖祖更名爲秀峯寺。寺西有二瀑,世稱東西二瀑。 謫仙:李白詩才奇絕,世稱謫仙人。 漱玉亭:在星子縣西,位於廬山開元寺後,宋僧若愚建。同三峽橋、西林同爲廬山名勝。瀑布落龍湫,流經於此,縈亭而出,有如漱玉。 三峽橋:建於北宋祥符七年(1014年),原稱棲賢橋,現名觀音橋。 摁老:即廬山東林寺長老常總法師。 西林:即西林寺,廬山三大名寺(西林,東林、大林)之一,晉太元中僧慧永建。 了不同:一點也不相同。在《東坡全集》中,此句爲“遠近高低各不同”;詩題爲《題西林壁》。
我蘇軾第一次進入廬山,看見山谷奇異秀麗,是平時沒有見過的,我的眼睛幾乎應接不暇,於是下定決心只是觀看不作詩詞。不一會就聽到山中僧侶和百姓說:“蘇子瞻來了!”不知不覺地沒有意識中作了一首絕句:“穿着草鞋拄着竹枝,掛着一百個錢在柺杖上到處遊蕩。可是奇怪深山老林,每個人都能認識我這個淪落的舊官吏。”隨後我又譏笑自己剛纔的言論有錯誤,於是又作了兩首絕句:“青山就好像從來不相識,高傲的樣子與我一點也不親近。要認識廬山的真面目,改年就是故人。”另一首詩說:“自從過去就一直想靜靜地欣賞,經常做夢神遊在飄渺雲彩之間。現在不是在做夢,真地來到了廬山。” 這一天,有人把陳令舉所作的《廬山記》寄給我,我一邊走一邊讀,看見其中有的地方提到徐凝、李白贊詠廬山瀑布的詩,不由覺得好笑。開先寺的住持求我作詩,我就作了一首絕句:“玉帝讓銀河垂下來一股水流,自古以來只有像貶謫下凡神仙一樣的李白所作的詩最好。飛流濺起水花不知有多少,何不給徐凝洗一洗他的臭詩。” 在山中南來北往地遊覽了十多天,我認爲山中的名勝奇絕,多不勝數,擇其最好的,要數漱玉亭、三峽橋,所以作了《廬山二勝》(即《開先漱玉亭》、《棲賢三峽橋》)兩首詩。最後與著名高僧常總老一起遊覽西林寺,又作了七絕詩一首《題西林石壁》:“橫看成嶺側成峯,到處看山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我所做的廬山詩,全部都在這裏了。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