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訣
夫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玄妙
心神不正,字則攲斜;志氣不和,書必顛覆
其道同魯廟之器,虛則攲,滿則覆,中則正
正者,沖和之謂也
大抵腕豎則鋒正
鋒正則四面勢全
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
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
爲點必收,貴緊而重
爲畫必勒,貴澀而遲
爲撇必掠,貴險而勁
爲豎必努,貴戰而雄
爲戈必潤,貴遲疑而右顧
爲環必鬱,貴蹙鋒而總轉
爲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側不得平其筆
勒不得臥其筆,須筆鋒先行
努不宜直,直則失力
趯須存其筆鋒,得勢而出
策須仰策而收
掠須筆鋒左出而利
啄須臥筆而疾罨
磔須戰筆外發,得意徐乃出之
夫點要作棱角,忌於圓元,貴乎通變
合策處策,“年”字是也
合勒處勒,“士”字是也
凡橫畫並仰上覆收,“土”字是也
三須解磔,上平、中仰、下覆,“春”、“主”字是也
凡三畫悉用之
合掠即掠,“戶”字是也
“彡”乃“形”、“影字右邊,不可一向爲之,須背下撇之
“爻”須上磔衄鋒,下磔放出,不可雙出
“多”字四撇,一縮,二少縮,三亦縮,四須出鋒
巧在平躪礫,則古秀而意深;抽在乎輕浮,則薄俗而直置,採摭菁葩,芟薙蕪穢,庶近乎翰墨
脫專執自賢,闕於師授,則衆病蜂起,衡鑑徒懸於暗矣
暫無
收視反聽:謂不視不聽。形容專心致志,心不旁騖。 陸機《文賦》:“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李善注:“收視反聽,言不視聽也。”王統照《湖畔兒語》:“因此,我去逛湖的時候,只有收視反聽地去尋思些自己的事。”亦作“收視返聽”。 梁啓超《新民說》第十六節:“其祈焉則必收視返聽,清其心以對越於神明。” 凝神:聚精會神。 心正氣和:內心正直,態度溫和。指不急躁,不生氣。 契:相合,相投。 玄妙:心神精神狀態,幽深微妙的境界。唐孟浩然《遊精思題觀主山房詩》:“漸通玄妙理,深得坐忘心。” 攲(qí)斜:傾斜。 志氣:意志和精神。 顛覆:物體顛倒失序,倒翻。 魯廟之器:宥座之器,攲器。古時國君置於座右,以爲不要過或不及之勸戒。《荀子·宥坐》篇:“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謂何器?’對曰:‘此蓋爲宥坐之器。’” 沖和:沖淡平和。 險而勁:此處指書法峻拔有力。《舊唐書·儒學傳上·歐陽詢》:“ 詢初學王羲之書,後更漸變其體,筆力險勁,爲一時之絕。” 宋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八:“崇寧間,蔡京臨平寺 額作險勁體。”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續錄一》:“視壁上大書一我字,筆力險勁。” 遲疑:遊移不定,猶豫不決。 鬱:原意爲繁盛的樣子,此處借指鬱積,阻滯。 蹙:緊迫,急促。此處指聚攏貌。 三折:三折筆,謂捺筆有三次波折。晉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每作一波,常三過折筆。”李贄 《初潭集·師友四·書畫》:“鍾繇 弟子宋翼,每劃一波三折筆。”波,捺。元陳繹曾《翰林要訣·圓法》:“上點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三過筆中又有三過,如水波之起伏。” 遣:本義釋放。遣,縱也,抒發 ,運用,使,讓。 筆鋒先行:用筆要旨,中鋒大法。 趯:踢。此處指中國漢字的筆畫之一的挑(自左下挑向右上)。 仰策:書法用字名稱,指仰橫。 臥:倒伏;橫陳 。 磔(zhé):漢字書法用詞,指右下方的捺筆。 戰筆:“戰”後作“顫”,發抖。此處指書法或國畫筆法之一,行筆戰動,以取線條遒勁之效。亦稱“顫筆”。即手執着毛筆在寫筆劃時,提按提按的連續動作,邊顫邊往前(後或左右)行筆。顫筆取澀勢,顫筆時要掌握好顫的度,過度則寫出的線條形如鋸齒(趙欽仁輯);書畫史上,周文矩畫人物以“戰筆”最有名,代表作是《重屏會棋圖》。 棱角:物體上兩個平面相交而形成的尖角。物體邊緣的接角。 通變:不拘常規,適時變動。 衄(nǜ)鋒:在書法中,“衄鋒”其實就是“扭鋒”。按:羅君惕曾說:“醜是扭的本字。”很多右旁是“醜”的字,都有 “扭”的意思。扭紐鈕杻忸沑狃等,都有“扭”的意思。 躪:使力的碾踏。 礫:小石,碎石。 輕浮:猶輕飄,份量輕。 薄:減輕。 直置:直書胸臆。 採摭(zhí):採集摘錄。 箐(jīng 或 qiāng):一種細竹。 葩:草木的花。 芟(shān)薙(tì):刈除;開墾。又指刪削。 蕪穢:冗雜;雜亂。 庶:將近,差不多。 翰墨:筆墨,又指文章書畫。 專執:猶固執。 蜂起:像羣蜂飛舞,紛然並起。 衡鑑:秤子和鏡子,此處比喻爲準繩和楷模。整句意指盲目自學猶如在黑暗中放置衡器和鏡子,是徒然無功的。
暫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