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 傳 · 儒林傳
古之儒者,博學乎《六藝》之文
《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衷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
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究觀古今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
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
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
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
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鹹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
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爲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
弘爲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
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
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鹹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爲天下先
太常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
爲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
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爲郎中,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
巨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
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爲官,遷留滯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太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
請著功令
它如律令
”
制曰:“可
”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
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爲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
歲餘,復如故
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爲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郎中,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
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
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
子弓授燕周醜子家
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
子乘授齊田何子裝
及秦禁學,《易》爲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
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
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爲太中大夫
齊即墨城,至城陽相
廣川孟但,爲太子門大夫
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寬字子襄,樑人也
初,樑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爲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才過項生,遂事何
學成,何謝寬
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
”寬至雒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
景帝時,寬爲樑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寬授同郡碭田王孫
王孫授施讎、孟喜、樑丘賀
繇是《易》有施、孟、樑丘之學
施讎字長卿,沛人也
沛與碭相近,讎爲童子,從田王孫受《易》
後讎徙長陵,田王孫爲博士,復從卒業,與孟喜、樑丘賀併爲門人
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
及樑丘賀爲少府,事多,乃遣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讎問
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
於是賀薦讎:“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
”詔拜讎爲博士
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
讎授張禹、琅邪魯伯
伯爲會稽太守,禹至丞相
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崇子平
崇爲九卿,宣大司空
禹、宣皆有傳
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
莫如至常山太守
此其知名者也
由是施家有張、彭之學
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
父號孟卿,善爲《禮》、《春秋》,授後蒼、疏廣
世所傳《後氏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
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及使喜從田王孫受《易》
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同門樑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爲《易》,飾《易》文,以爲“箕子明夷,陰陽氣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
”賓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
雲受孟喜,喜爲名之
後賓死,莫能持其說
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見信
喜舉孝廉爲郎,曲臺署長,病免,爲丞相椽
博士缺,衆人薦喜
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爲博士
由是有翟、孟、白之學
樑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也
以能心計,爲武騎
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
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
房出爲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宣帝時,聞京房爲《易》明,求其門人,得賀
賀時爲都司空令
坐事,論免爲庶人
待詔黃門數入說教侍中,以召賀
賀人說,上善之,以賀爲郎
會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先驅旄頭劍挺墮墜,首垂泥中,刃鄉乘輿車,馬驚
於是召賀筮之,有兵謀,不吉
上還,使有司侍祠
是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謀反誅,宣子章爲公車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廟,居郎間,執戟立廟門,待上至,欲爲逆
發覺,伏誅
故事,上常夜入廟,其後待明而入,自此始也
賀以筮有應,由是近幸,爲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
爲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
年老終官
傳子臨,亦入說,爲黃門郎
甘露中,奉使問諸儒於石渠
臨學精孰,專行京房法
琅邪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
時,宣帝選高材郎十人從臨講,吉乃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
臨代五鹿充宗君孟爲少府,駿御史大夫,自有傳
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沛鄧彭祖子夏、齊衡鹹長賓
張爲博士,至揚州牧,光祿大夫給事中,家世傳業
彭祖,真定太傅
鹹,王莽講學大夫
由是樑丘有士孫、鄧、衡之學
京房受《易》樑人焦延壽
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
會喜死,房以爲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爲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不相與同
房以明災異得幸,爲石顯所譖誅,自有傳
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爲郎、博士
由是《易》有京氏之學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
治《易》爲郎,至單父令
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
璜又傳古文《尚書》
高相,沛人也
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於丁將軍
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毌將永
康以明《易》爲郎,永至豫章都尉
及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誼謀舉兵誅莽,事未發,康候知東郡有兵,私語門認,門人上書言之
後數月,翟誼兵起,莽召問,對“受師高康鸀
莽惡之,以爲惑衆,斬康
由是《易》有高氏學
高、費皆未嘗立於學官
伏生,濟南人也,故爲秦博士
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
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
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
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
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毆陽生
張生爲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
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雲
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
事伏生,授倪寬
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
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
上曰:“吾始以《尚書》爲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乃從寬問一篇
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
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爲博士
高孫地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爲博士,論石渠
元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
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
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
”及地餘死,少府官屬共送數百萬,其子不受
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
地餘少子政爲王莽講學大夫
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林尊字長賓,濟南人也
事歐陽高,爲博士,論石渠
後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當、樑陳翁生
當至丞相,自有傳
翁生信都太傅,家世傳業
由是歐陽有平、陳之學
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國龔勝
崇爲博士,勝右扶風,自有傳
而平當授九江朱普公文、上黨鮑宣
普爲博士,宣司隸校尉,自有傳
徒衆尤盛,知名者也
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
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蕳卿
蕳卿者,倪寬門人
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
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
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
周堪字少卿,齊人也
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
霸爲博士
堪譯官令,論於石渠,經爲最高,後爲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
及元帝即位,堪爲光祿大夫,與蕭望之並領尚書事,爲石顯等所譖,皆免官
望之自殺,上愍之,乃擢堪爲光祿勳,語在《劉向傳》
堪授牟卿及長安許商長伯
牟卿爲博士
霸以帝師賜爵號褒成君,傳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有傳
由是大夏侯有孔、許之學
商善爲算,著《五行論歷》,四至九卿,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高爲德行,平陵吳章偉君爲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爲政事,齊炔欽幼卿爲文學
王莽時,林、吉爲九卿,自表上師冢,大夫、博士,郎吏爲許氏學者,各從門人,會車數百輛,儒者榮之
欽、章皆爲博士,徒衆尤盛
章爲王莽所誅
張山拊字長賓,平陵人也
事小夏侯建,爲博士,論石渠,至少府
授同縣李尋、鄭寬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
無故善修章句,爲廣陵太傅,守小夏侯說文
恭增師法至百萬言,爲城陽內史
倉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
尋善說災異,爲騎都尉,自有傳
寬中有俊材,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遷光祿大夫,領尚書事,甚尊重
會疾卒,谷永上疏曰:“臣聞聖王尊師傅,褒賢俊,顯有功,生則致其爵祿,死則異其禮諡
昔周公薨,成王葬以變禮,而當天心
公叔文子卒,衛侯加以美諡,著爲後法
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風翁歸德茂夭年,孝宣皇帝愍冊厚賜,贊命之臣靡不激揚
關內侯鄭寬中有顏子之美質,包商、偃之文學,嚴然總《五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入則鄉唐、虞之閎道,王法納乎聖聽,出則參冢宰之重職,功列施乎政事,退食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終,尤可悼痛!臣愚以爲宜加其葬禮,賜之令諡,以章尊師褒賢顯功之德
”上吊贈寬中甚厚
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學
寬中授東郡趙玄,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馮賓
賓爲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
遭巫蠱,未立於學官
安國爲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
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
都尉朝授膠東庸生
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樑春秋》爲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
常授虢徐敖
敖爲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真
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
王莽時,諸學皆立
劉歆爲國師,璜、惲等皆貴顯
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爲數十,又採《左氏傳》、《書敘》爲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數簡,文意淺陋
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爲《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
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
後樊並謀反,乃黜其書
申公,魯人也
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
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於魯南宮
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
元王薨,郢嗣立爲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
戊不好學,病申公
及戊立爲王,胥靡申公
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
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爲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
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爲太子少傅,免去
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
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爲御史大夫
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爲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致,即以爲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爲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
申公亦病免歸,數年卒
弟子爲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
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
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衆最盛
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
韋賢治《詩》,事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丞相
傳子玄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
玄成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
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也
事免中徐公及許生
式爲昌邑王師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羣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死論
式繫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爲王反覆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爲王深陳之也
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
”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
山陽張長安幼君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於師具是矣,自潤色之
”不肯復授
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
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
”皆素聞其賢,共薦式
詔除下爲博士
式徵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餘之人,何宜復充禮官?”既至,止舍中,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爲《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
”式曰:“聞之於師:客歌《驪駒》,主人歌《客毋庸歸》
今日諸君爲主人,日尚早,未可也
”江翁曰:“經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禮》
”江翁曰:“何狗曲也!”式恥之,陽醉逷地
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爲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終於家
張生、唐生、褚生皆爲博士
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
唐生楚太傅
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
張生兄子游卿爲諫大夫,以《詩》授元帝
其門人琅邪王扶爲泗水中尉,授陳留許晏爲博士
由是張家有許氏學
初,薛廣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論石渠,授龔舍
廣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傳
轅固,齊人也
以治《詩》孝景時爲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固曰:“不然
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弗爲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爲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雲,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爲愚
”遂罷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固
固曰:“此家人言矣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人圈擊彘
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
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
太后默然,亡以復罪
後上以固廉直,拜爲清河太傅,疾免
武帝初即位,復以賢良徵
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公孫弘亦徵,仄目而事固
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昌邑太傅夏候始昌最明,自有傳
後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也
事夏侯始昌
始昌通《五經》,蒼亦通《詩》、《禮》,爲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
奉爲諫大夫,望之前將軍,衡丞相,皆有傳
衡授琅邪師丹、伏理斿君、潁川滿昌君都
君都爲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傳業
丹大司空,自有傳
由是《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
滿昌授九江張邯、琅邪皮容、皆至大官,徒衆尤盛
韓嬰,燕人也
孝文時爲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
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
淮南賁生受之
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爲之傳
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
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
後其孫商爲博士
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
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之
”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嘒
趙子,河內人也
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
誼至丞相,自有傳
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
吉爲昌邑王中尉,自有傳
食生爲博士,授泰山慄豐
吉授淄川長孫順
順爲博士,豐部刺史
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
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發福,皆至大官,徒衆尤盛
毛公,趙人也
治《濰》,爲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
長卿授解延年
延年爲阿武令,授徐敖
敖授九江陳俠,爲王莽講學大夫
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
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爲頌
孝文時,徐生以頌爲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
襄,其資性善爲頌,不能通經;延頗能,未善也
襄亦以頌爲大夫,至廣陵內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資皆爲禮官大夫
而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
諸言《禮》爲頌者由徐氏
孟卿,東海人也
事蕭奮,以授後倉、魯閭丘卿
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樑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
孝公爲東平太傅
德號大戴,爲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
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
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鹹,爲豫章太守
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爲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
小戴授樑人橋仁季卿、楊榮子孫
仁爲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
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
治《公羊春秋》,爲景帝博士
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
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
而董生爲江都相,自有傳
弟子遂之者,蘭陵褚大、東平贏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
大至樑相,步舒丞相長史,唯贏公守學不失師法,爲昭帝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眭孟
孟爲符節令,坐說災異誅,自有傳
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也
與顏安樂俱事眭孟
孟弟子百餘人,唯彭祖、安樂爲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
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
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
彭祖爲宣帝博士,至河南郡太守
以高第入爲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
或說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修小禮曲意,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高,不至宰相
願少自勉強!”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終
援琅邪王中,爲元帝少府,家世傳業
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
云爲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徒衆尤盛
雲坐爲江賊拜辱命,下獄誅
顏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眭孟姊子也
家貧,爲學精力,官至齊郡太守丞,後爲仇家所殺
安樂授淮陽泠豐次君、淄川任公
公爲少府,豐淄川太守
由是顏家有泠、任之學
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至御史大夫,疏廣事孟卿,至太子太傅,皆自有傳
廣授琅邪管路,路爲御史中丞
禹授潁川堂溪惠,惠授泰山冥都,都爲丞相史
都與路又事顏安樂,故顏氏復有管、冥之學
路授孫寶,爲大司農,自有傳
豐授馬宮、琅邪左鹹
鹹爲郡守九卿,徒衆尤盛
宮至大司徒,自有傳
瑕丘江公,受《穀樑春秋》及《詩》於魯申公,傳子至孫爲博士
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並
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
江公吶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
而丞相公孫弘本爲《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
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
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樑》而善之
其後浸微,唯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
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材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覆受《穀樑》
沛蔡千秋少君、樑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爲學最篤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樑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樑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樑》
時千秋爲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上善《穀樑》說,擢千秋爲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
復求能爲《穀樑》者,莫及千秋
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爲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
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徵江公孫爲博士
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樑》,欲令助之
江博士復死,乃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
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
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樑》同異,各以經處是非
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穀樑》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
《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內《穀樑》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樑》
由是《穀樑》之學大盛
慶、姓皆爲博士
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爲博士,至長沙太傅,徒衆尤盛
尹更始爲諫大夫、長樂戶將,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爲章句,傳子鹹及翟方進、琅邪房風
鹹至大司農,方進丞相,自有傳
房鳳字子元,不其人也
以射策乙科爲太史掌故
太常舉方正,爲縣令都尉,失官
大司馬票騎將軍王根奏除補長史,薦鳳明經通達,擢爲光祿大夫,遷五官中郎將
時,光祿勳王龔以外屬內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
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不對
歆於是數見丞相孔光,爲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
唯鳳、龔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語在《歆傳》
大司空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上於是出龔等補吏:龔爲弘農;歆河內;鳳九江太守,至青州牧
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樑蕭秉君房,王莽時爲講學大夫
由是《穀樑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樑大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
誼爲《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爲河間獻王博士,子長卿爲蕩陰令,授清河張禹長子
禹與蕭望之同時爲御史,數爲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
後望之爲太子太傅,薦禹於宣帝,徵禹待詔,未及問,會疾死
授尹更始,更始傳子鹹及翟方進、胡常
常授黎陽賈護季君,哀帝時待詔爲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將軍
而劉歆從尹鹹及翟方進受
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護、劉歆
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樑丘易》,《穀樑春秋》
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六藝》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衷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嘆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
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究觀古今篇籍,乃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
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
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
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
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
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
是時,獨魏文侯好學
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
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
陳涉起匹夫,驅適戍以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以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
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鹹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後時,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
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爲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
弘爲學官,悼道之鬱滯,乃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
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
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鹹登諸朝
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爲天下先
太常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
’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由內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
爲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
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
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
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
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爲郎中,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藝,輒罷之,而請諸能稱者
巨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
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爲官,遷留滯
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藝以上補左右內史、太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
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
請著功令
它如律令
”
制曰:“可
”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皆復
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爲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
歲餘,復如故
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爲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郎中,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
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
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
子弓授燕周醜子家
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
子乘授齊田何子裝
及秦禁學,《易》爲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也
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
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爲太中大夫
齊即墨城,至城陽相
廣川孟但,爲太子門大夫
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寬字子襄,樑人也
初,樑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爲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才過項生,遂事何
學成,何謝寬
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
”寬至雒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
景帝時,寬爲樑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寬授同郡碭田王孫
王孫授施讎、孟喜、樑丘賀
繇是《易》有施、孟、樑丘之學
施讎字長卿,沛人也
沛與碭相近,讎爲童子,從田王孫受《易》
後讎徙長陵,田王孫爲博士,復從卒業,與孟喜、樑丘賀併爲門人
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
及樑丘賀爲少府,事多,乃遣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讎問
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乃授臨等
於是賀薦讎:“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
”詔拜讎爲博士
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
讎授張禹、琅邪魯伯
伯爲會稽太守,禹至丞相
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崇子平
崇爲九卿,宣大司空
禹、宣皆有傳
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
莫如至常山太守
此其知名者也
由是施家有張、彭之學
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
父號孟卿,善爲《禮》、《春秋》,授後蒼、疏廣
世所傳《後氏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
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及使喜從田王孫受《易》
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災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
同門樑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爲《易》,飾《易》文,以爲“箕子明夷,陰陽氣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
”賓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
雲受孟喜,喜爲名之
後賓死,莫能持其說
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見信
喜舉孝廉爲郎,曲臺署長,病免,爲丞相椽
博士缺,衆人薦喜
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
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爲博士
由是有翟、孟、白之學
樑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也
以能心計,爲武騎
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
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
房出爲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
宣帝時,聞京房爲《易》明,求其門人,得賀
賀時爲都司空令
坐事,論免爲庶人
待詔黃門數入說教侍中,以召賀
賀人說,上善之,以賀爲郎
會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先驅旄頭劍挺墮墜,首垂泥中,刃鄉乘輿車,馬驚
於是召賀筮之,有兵謀,不吉
上還,使有司侍祠
是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謀反誅,宣子章爲公車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廟,居郎間,執戟立廟門,待上至,欲爲逆
發覺,伏誅
故事,上常夜入廟,其後待明而入,自此始也
賀以筮有應,由是近幸,爲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
爲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
年老終官
傳子臨,亦入說,爲黃門郎
甘露中,奉使問諸儒於石渠
臨學精孰,專行京房法
琅邪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
時,宣帝選高材郎十人從臨講,吉乃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
臨代五鹿充宗君孟爲少府,駿御史大夫,自有傳
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沛鄧彭祖子夏、齊衡鹹長賓
張爲博士,至揚州牧,光祿大夫給事中,家世傳業
彭祖,真定太傅
鹹,王莽講學大夫
由是樑丘有士孫、鄧、衡之學
京房受《易》樑人焦延壽
延壽雲嘗從孟喜問《易》
會喜死,房以爲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元、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爲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不相與同
房以明災異得幸,爲石顯所譖誅,自有傳
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爲郎、博士
由是《易》有京氏之學
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
治《易》爲郎,至單父令
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繫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
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
璜又傳古文《尚書》
高相,沛人也
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災異,自言出於丁將軍
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毌將永
康以明《易》爲郎,永至豫章都尉
及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誼謀舉兵誅莽,事未發,康候知東郡有兵,私語門認,門人上書言之
後數月,翟誼兵起,莽召問,對“受師高康鸀
莽惡之,以爲惑衆,斬康
由是《易》有高氏學
高、費皆未嘗立於學官
伏生,濟南人也,故爲秦博士
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
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
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
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
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
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毆陽生
張生爲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
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雲
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
事伏生,授倪寬
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
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
上曰:“吾始以《尚書》爲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
”乃從寬問一篇
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
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爲博士
高孫地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爲博士,論石渠
元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
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慎毋受
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潔著,可以自成
”及地餘死,少府官屬共送數百萬,其子不受
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
地餘少子政爲王莽講學大夫
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
林尊字長賓,濟南人也
事歐陽高,爲博士,論石渠
後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當、樑陳翁生
當至丞相,自有傳
翁生信都太傅,家世傳業
由是歐陽有平、陳之學
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國龔勝
崇爲博士,勝右扶風,自有傳
而平當授九江朱普公文、上黨鮑宣
普爲博士,宣司隸校尉,自有傳
徒衆尤盛,知名者也
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
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蕳卿
蕳卿者,倪寬門人
勝傳從兄子建,建又事歐陽高
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
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
周堪字少卿,齊人也
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
霸爲博士
堪譯官令,論於石渠,經爲最高,後爲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
及元帝即位,堪爲光祿大夫,與蕭望之並領尚書事,爲石顯等所譖,皆免官
望之自殺,上愍之,乃擢堪爲光祿勳,語在《劉向傳》
堪授牟卿及長安許商長伯
牟卿爲博士
霸以帝師賜爵號褒成君,傳子光,亦事牟卿,至丞相,自有傳
由是大夏侯有孔、許之學
商善爲算,著《五行論歷》,四至九卿,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高爲德行,平陵吳章偉君爲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爲政事,齊炔欽幼卿爲文學
王莽時,林、吉爲九卿,自表上師冢,大夫、博士,郎吏爲許氏學者,各從門人,會車數百輛,儒者榮之
欽、章皆爲博士,徒衆尤盛
章爲王莽所誅
張山拊字長賓,平陵人也
事小夏侯建,爲博士,論石渠,至少府
授同縣李尋、鄭寬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
無故善修章句,爲廣陵太傅,守小夏侯說文
恭增師法至百萬言,爲城陽內史
倉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
尋善說災異,爲騎都尉,自有傳
寬中有俊材,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遷光祿大夫,領尚書事,甚尊重
會疾卒,谷永上疏曰:“臣聞聖王尊師傅,褒賢俊,顯有功,生則致其爵祿,死則異其禮諡
昔周公薨,成王葬以變禮,而當天心
公叔文子卒,衛侯加以美諡,著爲後法
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風翁歸德茂夭年,孝宣皇帝愍冊厚賜,贊命之臣靡不激揚
關內侯鄭寬中有顏子之美質,包商、偃之文學,嚴然總《五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入則鄉唐、虞之閎道,王法納乎聖聽,出則參冢宰之重職,功列施乎政事,退食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終,尤可悼痛!臣愚以爲宜加其葬禮,賜之令諡,以章尊師褒賢顯功之德
”上吊贈寬中甚厚
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學
寬中授東郡趙玄,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馮賓
賓爲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
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
遭巫蠱,未立於學官
安國爲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
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滕》諸篇,多古文說
都尉朝授膠東庸生
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樑春秋》爲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
常授虢徐敖
敖爲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真
子真授河南桑欽君長
王莽時,諸學皆立
劉歆爲國師,璜、惲等皆貴顯
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爲數十,又採《左氏傳》、《書敘》爲作首尾,凡百二篇
篇或數簡,文意淺陋
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爲《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
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並
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
後樊並謀反,乃黜其書
申公,魯人也
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
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於魯南宮
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
元王薨,郢嗣立爲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
戊不好學,病申公
及戊立爲王,胥靡申公
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
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乃往
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爲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
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爲太子少傅,免去
武帝初即位,臧乃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
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爲御史大夫
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師申公
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
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
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爲治者不在多言,顧力行何如耳
”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
然已招致,即以爲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
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爲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
申公亦病免歸,數年卒
弟子爲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
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
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衆最盛
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
韋賢治《詩》,事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丞相
傳子玄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
玄成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
由是《魯詩》有韋氏學
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也
事免中徐公及許生
式爲昌邑王師
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羣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死論
式繫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爲王反覆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爲王深陳之也
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
”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
山陽張長安幼君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於師具是矣,自潤色之
”不肯復授
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
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
”皆素聞其賢,共薦式
詔除下爲博士
式徵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餘之人,何宜復充禮官?”既至,止舍中,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爲《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
”式曰:“聞之於師:客歌《驪駒》,主人歌《客毋庸歸》
今日諸君爲主人,日尚早,未可也
”江翁曰:“經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禮》
”江翁曰:“何狗曲也!”式恥之,陽醉逷地
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強勸我,竟爲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終於家
張生、唐生、褚生皆爲博士
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
唐生楚太傅
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
張生兄子游卿爲諫大夫,以《詩》授元帝
其門人琅邪王扶爲泗水中尉,授陳留許晏爲博士
由是張家有許氏學
初,薛廣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論石渠,授龔舍
廣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傳
轅固,齊人也
以治《詩》孝景時爲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
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殺也
”固曰:“不然
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弗爲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
非受命爲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
’何者?上下之分也
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雲,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爲愚
”遂罷
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固
固曰:“此家人言矣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乃使固人圈擊彘
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罪,乃假固利兵
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
太后默然,亡以復罪
後上以固廉直,拜爲清河太傅,疾免
武帝初即位,復以賢良徵
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
時,固已九十餘矣
公孫弘亦徵,仄目而事固
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
昌邑太傅夏候始昌最明,自有傳
後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也
事夏侯始昌
始昌通《五經》,蒼亦通《詩》、《禮》,爲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
奉爲諫大夫,望之前將軍,衡丞相,皆有傳
衡授琅邪師丹、伏理斿君、潁川滿昌君都
君都爲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傳業
丹大司空,自有傳
由是《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
滿昌授九江張邯、琅邪皮容、皆至大官,徒衆尤盛
韓嬰,燕人也
孝文時爲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
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
淮南賁生受之
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
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爲之傳
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
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
後其孫商爲博士
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
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之
”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嘒
趙子,河內人也
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
誼至丞相,自有傳
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
吉爲昌邑王中尉,自有傳
食生爲博士,授泰山慄豐
吉授淄川長孫順
順爲博士,豐部刺史
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
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發福,皆至大官,徒衆尤盛
毛公,趙人也
治《濰》,爲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
長卿授解延年
延年爲阿武令,授徐敖
敖授九江陳俠,爲王莽講學大夫
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
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爲頌
孝文時,徐生以頌爲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
襄,其資性善爲頌,不能通經;延頗能,未善也
襄亦以頌爲大夫,至廣陵內史
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資皆爲禮官大夫
而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
諸言《禮》爲頌者由徐氏
孟卿,東海人也
事蕭奮,以授後倉、魯閭丘卿
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後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樑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
孝公爲東平太傅
德號大戴,爲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
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
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
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鹹,爲豫章太守
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爲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
小戴授樑人橋仁季卿、楊榮子孫
仁爲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
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
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
治《公羊春秋》,爲景帝博士
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
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
而董生爲江都相,自有傳
弟子遂之者,蘭陵褚大、東平贏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
大至樑相,步舒丞相長史,唯贏公守學不失師法,爲昭帝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眭孟
孟爲符節令,坐說災異誅,自有傳
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也
與顏安樂俱事眭孟
孟弟子百餘人,唯彭祖、安樂爲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
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
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
彭祖爲宣帝博士,至河南郡太守
以高第入爲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
或說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修小禮曲意,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高,不至宰相
願少自勉強!”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終
援琅邪王中,爲元帝少府,家世傳業
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
云爲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徒衆尤盛
雲坐爲江賊拜辱命,下獄誅
顏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眭孟姊子也
家貧,爲學精力,官至齊郡太守丞,後爲仇家所殺
安樂授淮陽泠豐次君、淄川任公
公爲少府,豐淄川太守
由是顏家有泠、任之學
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至御史大夫,疏廣事孟卿,至太子太傅,皆自有傳
廣授琅邪管路,路爲御史中丞
禹授潁川堂溪惠,惠授泰山冥都,都爲丞相史
都與路又事顏安樂,故顏氏復有管、冥之學
路授孫寶,爲大司農,自有傳
豐授馬宮、琅邪左鹹
鹹爲郡守九卿,徒衆尤盛
宮至大司徒,自有傳
瑕丘江公,受《穀樑春秋》及《詩》於魯申公,傳子至孫爲博士
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並
仲舒通《五經》,能持論,善屬文
江公吶於口,上使與仲舒議,不如仲舒
而丞相公孫弘本爲《公羊》學,比輯其議,卒用董生
於是上因尊《公羊》家,詔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興
太子既通,復私問《穀樑》而善之
其後浸微,唯魯榮廣王孫、皓星公二人受焉
廣盡能傳其《詩》、《春秋》,高材捷敏,與《公羊》大師眭孟等論,數困之,故好學者頗覆受《穀樑》
沛蔡千秋少君、樑周慶幼君、丁姓子孫皆從廣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爲學最篤
宣帝即位,聞衛太子好《穀樑春秋》,以問丞相韋賢、長信少府夏侯勝及侍中樂陵侯史高,皆魯人也,言穀樑子本魯學,公羊氏乃齊學也,宜興《穀樑》
時千秋爲郎,召見,與《公羊》家並說,上善《穀樑》說,擢千秋爲諫大夫給事中,後有過,左遷平陵令
復求能爲《穀樑》者,莫及千秋
上愍其學且絕,乃以千秋爲郎中戶將,選郎十人從受
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說矣,會千秋病死,徵江公孫爲博士
劉向以故諫大夫通達待詔,受《穀樑》,欲令助之
江博士復死,乃徵周慶、丁姓待詔保宮,使卒授十人
自元康中始講,至甘露元年,積十餘歲,皆明習
乃召《五經》名儒太子太傅蕭望之等大議殿中,平《公羊》、《穀樑》同異,各以經處是非
時,《公羊》博士嚴彭祖、侍郎申輓、伊推、宋顯,《穀樑》議郎尹更始、待詔劉向、周慶、丁姓並論
《公羊》家多不見從,願請內侍郎許廣,使者亦並內《穀樑》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議三十餘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經誼對,多從《穀樑》
由是《穀樑》之學大盛
慶、姓皆爲博士
姓至中山太傅,授楚申章昌曼君,爲博士,至長沙太傅,徒衆尤盛
尹更始爲諫大夫、長樂戶將,又受《左氏傳》,取其變理合者以爲章句,傳子鹹及翟方進、琅邪房風
鹹至大司農,方進丞相,自有傳
房鳳字子元,不其人也
以射策乙科爲太史掌故
太常舉方正,爲縣令都尉,失官
大司馬票騎將軍王根奏除補長史,薦鳳明經通達,擢爲光祿大夫,遷五官中郎將
時,光祿勳王龔以外屬內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書,三人皆侍中
歆白《左氏春秋》可立,哀帝納之,以問諸儒,皆不對
歆於是數見丞相孔光,爲言《左氏》以求助,光卒不肯
唯鳳、龔許歆,遂共移書責讓太常博士,語在《歆傳》
大司空師丹奏歆非毀先帝所立,上於是出龔等補吏:龔爲弘農;歆河內;鳳九江太守,至青州牧
始,江博士授胡常,常授樑蕭秉君房,王莽時爲講學大夫
由是《穀樑春秋》有尹、胡、申章、房氏之學
漢興,北平侯張蒼及樑大傅賈誼、京兆尹張敞、太中大夫劉公子皆修《春秋左氏傳》
誼爲《左氏傳》訓故,授趙人貫公,爲河間獻王博士,子長卿爲蕩陰令,授清河張禹長子
禹與蕭望之同時爲御史,數爲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書數以稱說
後望之爲太子太傅,薦禹於宣帝,徵禹待詔,未及問,會疾死
授尹更始,更始傳子鹹及翟方進、胡常
常授黎陽賈護季君,哀帝時待詔爲郎,授蒼梧陳欽子佚,以《左氏》授王莽,至將軍
而劉歆從尹鹹及翟方進受
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賈護、劉歆
贊曰: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衆至千餘人,蓋祿利之路然也
初,《書》唯有歐陽,《禮》後,《易》楊,《春秋》公羊而已
至孝宣世,復立《大小夏侯尚書》,《大小戴禮》,《施》、《孟》、《樑丘易》,《穀樑春秋》
至元帝世,復立《京氏易》,平帝時,又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所以罔羅遺失,兼而存之,是在其中矣
暫無
暫無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