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 志 · 食貨志上
《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
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貨謂布帛可衣,及金、刀、魚、貝,所以分財布利通有無者也
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
“斫木爲耜煣木爲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爲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
食足貨通,然後國實民富,而教化成
黃帝以下“通其變,使民不倦”
堯命四子以“敬授民時”,舜命后稷以“黎民祖飢”,是爲政首
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生遠近,賦入貢,茂遷有無,萬國作
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故《易》稱:“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
”財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養成羣生,奉順天德,治國安民之本也
故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亡貧,和亡寡,安亡傾
”是以聖王域民,築城郭以居之;制廬井以均之;開市肆以通之;設庠序以教之;士、農、工、商,四人有業
學以居位曰士,闢土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聖王量能授事,四民陳力受職,故朝亡廢官,邑亡敖民,地亡曠土
理民之道,地著爲本
故必建步立畝,正其經界
六尺爲步,步百爲畝,畝百爲夫,夫三爲屋,屋三爲井,井方一里,是爲九夫
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畝,公田十畝,是爲八百八十畝,餘二十畝以爲廬舍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而教化齊同,力役生產可得而平也
民受田:上田夫百畝,中田夫二百畝,下田夫三百畝
歲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爲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爲再易下田,三歲更耕之,自爰其處
農民戶人己受田,其家衆男爲餘夫,亦以口受田如比
士、工、商家受田,五口乃當農夫一人
此謂平土可以爲法者也
若山林、藪澤、原陵、淳滷之地,各以肥磽多少爲差
有賦有稅
稅謂公田什一及工、商、衡虞之人也
賦共車馬、兵甲、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
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天子奉養、百官祿食庶事之費
民年二十受田,六十歸田
七十以上,上所養也;十歲以下,上所長也;十一以上,上所強也
種穀必雜五種,以備災害
田中不得有樹,用妨五穀
力耕數耘,收穫如寇盜之至
還廬樹桑,菜茹有畦,瓜瓠、果殖於疆易
雞、豚、狗、彘毋失其時,女修蠶織,則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
在野曰廬,在邑曰裏
五家爲鄰,五鄰爲裏,四里爲族,五族爲常,五常爲州,五州爲鄉
鄉,萬二千五百戶也
鄰長位下士,自此以上,稍登一級,至鄉而爲卿也
於是裏有序而鄉有庠
序以明教,庠則行禮而視化焉
春令民畢出在野,冬則畢入於邑
其《詩》曰:“四之日舉止,同我婦子,饁彼南畝
”又曰:“十月蟋蟀,入我牀下”,“嗟我婦子,聿爲改歲,入此室處
”所以順陰陽,備寇賊,習禮文也
春將出民,里胥平旦坐於右塾,鄰長坐於左塾,畢出然後歸,夕亦如之
入者必持薪樵,輕重相分,班白不提挈
冬,民既入,婦人同巷,相從夜績,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必相從者,所以省費燎火,同巧拙而合習俗也
男女有不得其所者,因相與歌詠,各言其傷
是月,餘子亦在於序室
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
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
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庠序
庠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
諸侯歲貢小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
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
孟春之月,羣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大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
故曰王者不窺牖戶而知天下
此先王制土處民,富而教之之大略也
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故民皆勸功樂業,先公而後私
其《詩》曰:“有悽悽,興雲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民三年耕,則餘一年之畜
衣食足而知榮辱,廉讓生而爭訟息,故三載考績
孔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成此功也
三考黜陟,餘三年食,進業曰登;再故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繇此道也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
故魯宣公“初稅畝”,《春秋》譏焉
於是上貪民怨,災害生而禍亂作
陵夷至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
是時,李悝爲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爲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爲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
地方百里之增減,輒爲粟百八十萬石矣
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
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
善爲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
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爲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餘百三十五石
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爲粟九十石,餘有四十五石
石三十,爲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餘千五十
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
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
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
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
上孰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餘百石
小飢則收百石,中飢七十石,大飢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
小飢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飢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飢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
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
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
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鉅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域,而弱者喪社稷
至於始皇,遂並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閭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
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澹其欲也
海內愁怨,遂用潰畔
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
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
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上於是約法省禁,輕田租,十五而稅一,量吏祿,度官用,以賦於民
而山川、園池、市肆租稅之人,自天子以至封君湯沐邑,皆各爲私奉養,不領於天子之經費
漕轉關東粟以給中都官,歲不過數十萬石
孝惠、高後之間,衣食滋殖
文帝即位,躬修儉節,思安百姓
時民近戰國,皆背本趨末,賈誼說上曰: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
古之治天下,至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賦也
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漢之爲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
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
既聞耳矣,安有爲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急,數十百萬之衆,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罷夫贏老易子而咬其骨
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起矣,乃駭而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
苟粟多而財有餘,何爲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則固,以戰則勝
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毆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基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
可以爲富安天下,而直爲此廩廩也,竊爲陛下惜之!
於是上感誼言,始開籍田,躬耕以勸百姓
晁錯復說上曰: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爲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爲一,土地人民之衆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遊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終歲不製衣則寒
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於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趨利如水走下,四方忘擇也
夫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衆貴之者,以上用之故也
其爲物輕微易臧,在於把握,可以周海內而亡飢寒之患
此令臣輕背其主,而民易去其鄉,盜賊有所勸,亡逃者得輕資也
粟米布帛生於地,長於時,聚於力,非可一日成也;數石之重,中人弗勝,不爲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飢寒至
是故明君貴五穀而賤金玉
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春耕、夏耘,秋獲、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給徭役;春不得避風塵,夏不得避暑熱,秋不得避陰雨,冬不得避寒凍,四時之間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來,弔死問疾,養孤長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覆被水旱之災,急政暴賦,賦斂不時,朝令而暮當具
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於是有賣田宅、鬻子孫以償責者矣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遊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
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樑肉;亡農夫之苦,有仟佰之得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爲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遊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
此商人所以兼併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
故俗之所貴,主之所賤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惡乖迕,而欲國富法立,不可得也
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而已矣
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粟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爲賞罰
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
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
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所謂損有餘補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
順於民心,所補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賦少,三曰勸農功
今令民有車騎馬一匹者,復卒三人
車騎者,天下武備也,故爲復卒
神農之教曰:“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
”以是觀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
令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復一人耳,此其與騎馬之功相去遠矣
爵者,上之所擅,出於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於地而不乏
夫得高爵與免罪,人之所甚欲也
使天下人入粟於邊,以受爵免罪,不過三歲,塞下之粟必多矣
於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爲五大夫,萬二千石爲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爲差
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
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
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
如此,德澤加於萬民,民俞勤農
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睏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
”上覆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
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
後十三歲,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
其後,上郡以西旱,復修賣爵令,而裁其賈以招民,及徒復作,得輸粟於縣官以除罪
始造苑馬以廣用,宮室、列館、車馬益增修矣
然婁敕有司以農爲務,民遂樂業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
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而不可校
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
衆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乘牝者擯而不得會聚
守閭閻者食粱肉;爲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爲姓號
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愧辱焉
於是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併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
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車服僭上亡限
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是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役費並興,而民去本
董仲舒說上曰:“《春秋》它谷不書,至於麥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谷最重麥與禾也
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之具也
願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毋後時
”又言:“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使民不過三日,其力易足
民財內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蓄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
至秦則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又顓川澤之利,管山林之饒,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裏有公侯之富,小民安得不困?又加月爲更卒,已,復爲正,一歲屯戍,一歲力役,三十倍於古;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古
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
故貧民常衣牛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重以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轉爲盜賊,赭衣半道,斷獄歲以千萬數
漢興,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雖難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併兼之路
鹽鐵皆歸於民
去奴婢,除專殺之威
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
然後可善治也
”仲舒死後,功費愈甚,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爲富民侯
下詔曰:“方今之務,在於力農
”以趙過爲搜粟都尉
過能爲代田,一畝三
歲代處,故曰代田,古法也
后稷始田,以二耜爲耦,廣尺、深尺曰,長終畝
一畝三,一夫三百,而播種於中
苗生葉以上,稍耨隴草,因貴阝其土以附苗根
故其《詩》曰:“或芸或,黍稷
”芸,除草也
,附根也
言苗稍壯,每耨輒附根
比盛暑,隴盡而根深,能風與旱,故而盛也
其耕耘下種田器,皆有便巧
率十二夫爲田一井一屋,故畝五頃,用耦犁,二牛三人,一歲之收常過縵田畝一斛以上,善者倍之
過使教田太常、三輔,大農置工巧奴與從事,爲作田器
二千石遣令長、三老、力田及裏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
民或苦少牛,亡以趨澤,故平都令光教過以人挽犁
過奏光以爲丞,教民相與庸挽犁
率多人者田日三十畝,少者十三畝,以故田多墾闢
過試以離宮卒田其宮地,課得谷皆多旁田,畝一斛以上
令命家田三輔公田,又教邊郡及居延城
是後邊城、河東、弘農、三輔、太常民皆便代田,用力少而得谷多
至昭帝時,流民稍還,田野益闢,頗有蓄積
宣帝即位,用吏多選賢良,百姓安土,歲數豐穰,谷至石五錢,農人少利
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以善爲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五鳳中奏言:“故事,歲漕關東谷四百萬斛以給京師,用卒六萬人
宜糴三輔、弘農、河東、上黨、太原郡谷,足供京師,可以省關東漕卒過半
”又白增海租三倍,天子皆從其計
御史大夫蕭望之奏言:“故御史屬徐宮家在東萊,言往年加海租,魚不出
長老皆言武帝時縣官嘗自漁,海魚不出,後復予民,魚乃出
夫陰陽之感,物類相應,萬事盡然
今壽昌欲近糴漕關內之谷,築倉治船,費值二萬萬餘,有動衆之功,恐生旱氣,民被其災
壽昌習於商功分銖之事,其深計遠慮,誠未足任,宜且如故
”上不聽
漕事果便,壽昌遂白令邊郡皆築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
民便之
上乃下詔,賜壽昌爵關內侯
而蔡癸以好農使勸郡國,至大官
元帝即位,天下大水,關東郡十一尤甚
二年,齊地飢,谷石三百餘,民多餓死,琅邪郡人相食
在位諸儒多言鹽、鐵官及北假田官、常平倉可罷,毋與民爭利
上從其議,皆罷之
又罷建章、甘泉宮衛、角抵、齊三服官,省禁苑以予貧民,減諸侯王廟衛卒半
又減關中卒五百人,轉谷賑貸窮乏
其後用度不足,獨複鹽鐵官
成帝時,天下亡兵革之事,號爲安樂,然俗奢侈,不以蓄聚爲意
永始二年,樑國、平原郡比年傷水災,人相食,刺史、守、相坐免
哀帝即位,師丹輔政,建言:“古之聖王莫不設井田,然後治乃可平
孝文皇帝承亡周亂秦兵革之後,天下空虛,故務勸農桑,帥以節儉
民始充實,未有併兼之害,故不爲民田及奴婢爲限
今累世承平,豪富吏民訾數鉅萬,而貧弱俞困
蓋君子爲政,貴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有改者,將以救急也
亦未可詳,宜略爲限
”天子下其議
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奏請:“諸侯王、列侯皆得名田國中
列侯在長安,公主名田縣道,及關內侯、吏、民名田,皆毋過三十頃
請侯王奴婢二百人,列侯、公主百人,關內侯、吏、民三十人
期盡三年,犯者沒入官
”時田宅奴婢賈爲減賤,丁、傅用事,董賢隆貴,皆不便也
詔書:“且須後”,遂寢不行
宮室、苑囿、府庫之臧已侈,百姓訾富雖不及文、景,然天下戶口最盛矣
平帝崩,王莽居攝,遂篡位
王莽因漢承平之業,匈奴稱籓,百蠻賓服,舟車所通,盡爲臣妾,府庫百官之富,天下晏然
莽一朝有之,其心意未滿,狹小漢家制度,以爲疏闊
宣帝始賜單于印璽,與天子同,而西南夷釒句町稱王
莽乃遣使易單于印,貶釒句町王爲侯
二方始怨,侵犯邊境
莽遣興師,發三十萬衆,欲同時十道並出,一舉滅匈奴;募發天下囚徒、丁男、甲卒轉委輸兵器,自負海江、淮而至北邊,使者馳傳督趣,海內擾矣
又動欲慕古,不度時宜,分裂州郡,改職作官,下令曰:“漢氏減輕田租,三十而稅一,常有更賦,罷癃鹹出,而豪民侵陵,分田劫假,厥名三十,實十稅五也
富者驕而爲邪,貧者窮而爲奸,俱陷於辜,刑用不錯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
其男口不滿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與九族鄉黨
”犯令,法至死,
制度又不定,吏緣爲奸,天下謷謷然,陷刑者衆
後三年,莽知民愁,下詔諸食王田及私屬皆得賣買,勿拘以法
然刑罰深刻,它政誖亂
邊兵二十餘萬人仰縣官衣食,用度不足,數橫賦斂,民俞貧困
常苦枯旱,亡有平歲,谷賈翔貴
末年,盜賊羣起,發軍擊之,將吏放縱於外
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陽以東米石二千
莽遣三公將軍開東方諸倉賑貸窮乏,又分遣大夫謁者教民煮木爲酪;酪不可食,重爲煩擾
流民入關者數十萬人,置養澹官以廩之,吏盜其廩,飢死者什七八
莽恥爲政所至,乃下詔曰:“予遭陽九之厄,百六之會,枯、旱、霜、蝗,饑饉薦臻,蠻夷猾夏,寇賊奸軌,百姓流離
予甚悼之,害氣將究矣
”歲爲此言,以至於亡
暫無
暫無
暫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1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