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 · 紀 · 文帝紀
孝文皇帝,高祖中子也,母曰薄姬
高祖十一年,誅陳豨,定代地,立爲代王,都中都
十七年秋,高後崩,諸呂謀爲亂,欲危劉氏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謀立代王
語在《高後紀》、《高五王傳》
大臣遂使人迎代王
郎中令張武等議,皆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將,習兵事,多謀詐,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
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以迎大王爲名,實不可信
願稱疾無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羣臣之議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豪傑並起,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
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二矣
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
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爲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袒左,爲劉氏,畔諸呂,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雖欲爲變,百姓弗爲使,其黨寧能專一邪?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報太后,計猶豫未定
卜之,兆得大橫
佔曰:“大橫庚庚,餘爲天王,夏啓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爲王,又何王乎?”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見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
昭還報曰:“信矣,無可疑者
”代王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至高陵止,而使宋昌先之長安觀變
昌至渭橋,丞相已下皆迎
昌還報,代王乃進至渭橋
羣臣拜謁稱臣,代王下拜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
”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
代王謝曰:“至邸而議之
”
閏月己酉,入代邸
羣臣從至,上議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御史大夫臣蒼、宗正臣郢、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當奉宗廟
臣謹請陰安侯、頃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議,大王高皇帝子,宜爲嗣,願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稱
願請楚王計宜者,寡人弗敢當
”羣臣皆伏,固請
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皆以爲宜
臣等爲宗廟、社稷計,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
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
”代王曰:“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爲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
”遂即天子位
羣臣以次侍
使太僕嬰、東牟侯興居先清宮,奉天子法駕迎代邸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
夜拜宋昌爲衛將軍,領南、北軍,張武爲郎中令,行殿中
還坐前殿,下詔曰:“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爲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
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
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見於高廟
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
詔曰:“前昌產自置爲相國,呂祿爲上將軍,擅遣將軍灌嬰將兵擊齊,欲代劉氏
嬰留滎陽,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
呂產欲爲不善,丞相平與太尉勃等謀奪產等軍
朱虛侯章首先捕斬產
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
典客揭奪呂祿印
其益封太尉勃邑萬戶,賜金五千斤
丞相平、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
朱虛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戶,金千斤
封典客揭爲陽信侯,賜金千斤
”
十二月,立趙幽王子遂爲趙王,徙琅邪王澤爲燕王
呂氏所奪齊、楚地皆歸之
盡除收帑相坐律令
正月,有司請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也
詔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饗也,天下人民未有愜志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其安之
”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
”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明於國家之體
吳王於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豈爲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爲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
”有司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且千歲,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
高帝始平天下,建諸侯,爲帝者太祖
諸侯王、列侯始受國者亦皆爲其國祖
子孫繼嗣,世世不絕,天下之大義也
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
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宗室,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啓最長,敦厚慈仁,請建以爲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爲父後者爵一級
封將軍薄昭爲軹侯
三月,有司請立皇后
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竇氏爲皇后
”
詔曰:“方春和時,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而莫之省憂
爲憫父母將何如?其議所以振貸之
”又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
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爲令
”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
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
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
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楚元王交薨
四月,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潰出
六月,令郡國無來獻
施惠天下,諸侯、四夷,遠近歡洽
乃修代來功
詔曰:“方大臣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已得保宗廟
以尊昌爲衛將軍,其封昌爲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又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戶,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穎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足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趙兼爲周陽侯,齊王舅駟鈞爲靖郭侯,故常山丞相蔡兼爲樊侯
二年冬十月,丞相陳平薨
詔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違德
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
其令列侯之國,爲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詔曰:“朕聞之,天生民,爲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佈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
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
朕下不能治育羣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以啓告朕
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敕以職任,務省徭費以便民
朕既不能遠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未息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
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
”
春正月丁亥,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
”
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爲諸侯王
詔曰:“前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太子遂爲趙王
遂弟闢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
”乃立闢強爲河間王,章爲城陽王,興居爲濟北王
因立皇子武爲代王,參爲太原王,揖爲樑王
五月,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是使衆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後相謾,吏以爲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爲誹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
九月,初與郡守爲銅虎符、竹使符
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羣臣農以勸之
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
三年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蝕之
詔曰:“前日詔遣列侯之國,辭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其爲朕率列侯之國
”遂免丞相勃,遣就國
十二月,太尉穎陰侯灌嬰爲丞相
罷太尉官,屬丞相
夏四月,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殺闢陽侯審食其
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爲寇
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嬰擊匈奴,匈奴去
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故羣臣,皆賜之
舉功行賞,諸民裏賜牛酒
復晉陽、中都民三歲租
留遊太原十餘日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
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爲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衆擊之
祁侯繒賀爲將軍,軍滎陽
秋七月,上自太原至長安
詔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爲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城邑降者,皆赦之,復官爵
與王興居居,去來者,亦赦之
”八月,虜濟北王興居,自殺
赦諸與興居反者
四年冬十二月,丞相灌嬰薨
夏五月,復諸劉有屬籍,家無所與
賜諸侯王子邑各二千戶
秋九月,封齊悼惠王子七人爲列侯
絳侯周勃有罪,逮詣廷尉詔獄
作顧成廟
五月春二月,地震
夏四月,除盜鑄錢令
更造四銖錢
六年冬十月,桃、李華
十一月,淮南王長謀反,廢遷蜀嚴重,死雍
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無得擅徵捕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罳災
八年夏,封淮南厲王長子四人爲列侯
有長星出於東方
九年春,大旱
十年冬,行幸甘泉
將軍薄昭死
十一年冬十一月,行幸代
春正月,上自代還
夏六月,樑王揖薨
匈奴寇狄道
十二年冬十二月,河決東郡
春正月,賜諸侯王女邑各二千戶
二月,出孝惠皇帝后宮美人,令得嫁
三月,除關,無用傳
詔曰:“道民之路,在於務本
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野不加闢
歲一不登,民有飢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也
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
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
”
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爲生之本也;三老,衆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
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
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
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詔曰:“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
”
夏,除祕祝,語在《郊祀志》
五月,除肉刑法,語在《刑法志》
六月,詔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今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於勸農之道未備
其除田之租稅
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
”
十四年冬,匈奴寇邊,殺北地都尉卯
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爲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爲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人
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
自欲徵匈奴,羣臣諫,不聽
皇太后固要上,乃止
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爲大將軍,建成侯董赫、內史欒布皆爲將軍,擊匈奴,匈奴走
春,詔曰:“朕獲執犧牲、珪幣以事上帝宗廟,十四年於今
歷日彌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壇場、珪幣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於朕躬,不爲百姓,朕甚愧之
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也
其令祠官致敬,無有所祈
”
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
上乃下詔議郊祀
公孫臣明服色,新垣平設五廟,語在《郊祀志》
夏四月,上幸雍,始郊見五帝,赦天下
脩名山大川嘗祀而絕者,有司以歲時致禮
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語在《晁錯傳》
十六年夏四月,上郊祀五帝於渭陽
五月,立齊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厲王子三人皆爲王
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
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後元年冬十月,新垣平詐覺,謀反,夷三族
春三月,孝惠皇后張氏薨
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
愚而不明,未達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爲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衆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
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也
”
二年夏,行幸雍棫陽宮
六月,代王參薨
匈奴和親
詔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達遠也
間者累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其內志,以重吾不德
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爲之惻怛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徹於道,以諭朕志於單于
今單于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新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親以定,始於今年
”
三年春二月,行幸代
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有蝕之
五月,赦天下
免官奴婢爲庶人
行幸雍
五年春正月,行幸隴西
三月,行幸雍
秋七月,行幸代
六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
以中大夫令免爲車騎將軍,屯飛狐;故楚相蘇意爲將軍,屯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河內太守周亞夫爲將軍,次細柳;宗正劉禮爲將軍,次霸上;祝茲侯徐厲爲將軍,次棘門,以備胡
夏四月,大旱,蝗
令諸侯無人貢,弛山澤,減諸服御,損郎吏員,發倉庚以振民,民得賣爵
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
遺詔曰:“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
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託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之靈
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
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於不終
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
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
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
絰帶無過三寸
無布車及兵器
無發民哭臨宮殿中
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皆罷
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臨
以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
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
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令中尉亞夫爲車騎將軍,屬國悍爲將屯將軍,郎中令張武爲復士將軍,發近縣卒萬六千人,發內史卒萬五千人,臧郭、穿、復土屬將軍武
賜諸侯王以下至孝悌、力田金、錢、帛各有數
乙巳,葬霸陵
贊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
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爲!”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爲天下先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爲飾,因其山,不起墳
南越尉佗自立爲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
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
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几杖
羣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
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
嗚呼,仁哉!
高祖十一年,誅陳豨,定代地,立爲代王,都中都
十七年秋,高後崩,諸呂謀爲亂,欲危劉氏
丞相陳平、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等共誅之,謀立代王
語在《高後紀》、《高五王傳》
大臣遂使人迎代王
郎中令張武等議,皆曰:“漢大臣皆故高帝時將,習兵事,多謀詐,其屬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呂太后威耳
今已誅諸呂,新喋血京師,以迎大王爲名,實不可信
願稱疾無往,以觀其變
”中尉宋昌進曰:“羣臣之議皆非也
夫秦失其政,豪傑並起,人人自以爲得之者以萬數,然卒踐天子位者,劉氏也,天下絕望,一矣
高帝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所謂盤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強,二矣
漢興,除秦煩苛,約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難動搖,三矣
夫以呂太后之嚴,立諸呂爲三王,擅權專制,然而太尉以一節入北軍,一呼士皆袒左,爲劉氏,畔諸呂,卒以滅之
此乃天授,非人力也
今大臣雖欲爲變,百姓弗爲使,其黨寧能專一邪?內有朱虛、東牟之親,外畏吳、楚、淮南、琅邪、齊、代之強
方今高帝子獨淮南王與大王,大王又長,賢聖仁孝聞於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
”代王報太后,計猶豫未定
卜之,兆得大橫
佔曰:“大橫庚庚,餘爲天王,夏啓以光
”代王曰:“寡人固已爲王,又何王乎?”卜人曰:“所謂天王者,乃天子也
”於是代王乃遣太后弟薄昭見太尉勃,勃等具言所以迎立王者
昭還報曰:“信矣,無可疑者
”代王笑謂宋昌曰:“果如公言
”乃令宋昌驂乘,張武等六人乘六乘傳,詣長安,至高陵止,而使宋昌先之長安觀變
昌至渭橋,丞相已下皆迎
昌還報,代王乃進至渭橋
羣臣拜謁稱臣,代王下拜
太尉勃進曰:“願請間
”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無私
”太尉勃乃跪上天子璽
代王謝曰:“至邸而議之
”
閏月己酉,入代邸
羣臣從至,上議曰:“丞相臣平、太尉臣勃、大將軍臣武、御史大夫臣蒼、宗正臣郢、朱虛侯臣章、東牟侯臣興居、典客臣揭再拜言大王足下: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當奉宗廟
臣謹請陰安侯、頃王后、琅邪王、列侯、吏二千石議,大王高皇帝子,宜爲嗣,願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曰:“奉高帝宗廟,重事也
寡人不佞,不足以稱
願請楚王計宜者,寡人弗敢當
”羣臣皆伏,固請
代王西鄉讓者三,南鄉讓者再
丞相平等皆曰:“臣伏計之,大王奉高祖宗廟最宜稱,雖天下諸侯萬民皆以爲宜
臣等爲宗廟、社稷計,不敢忽
願大王幸聽臣等
臣謹奉天子璽、符再拜上
”代王曰:“宗室、將、相、王、列侯以爲莫宜寡人,寡人不敢辭
”遂即天子位
羣臣以次侍
使太僕嬰、東牟侯興居先清宮,奉天子法駕迎代邸
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宮
夜拜宋昌爲衛將軍,領南、北軍,張武爲郎中令,行殿中
還坐前殿,下詔曰:“制詔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間者諸呂用事擅權,謀爲大逆,欲危劉氏宗廟,賴將、相、列侯、宗室、大臣誅之,皆伏其辜
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賜民爵一級,女子百戶牛、酒,酺五日
”
元年冬十月辛亥,皇帝見於高廟
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
詔曰:“前昌產自置爲相國,呂祿爲上將軍,擅遣將軍灌嬰將兵擊齊,欲代劉氏
嬰留滎陽,與諸侯合謀以誅呂氏
呂產欲爲不善,丞相平與太尉勃等謀奪產等軍
朱虛侯章首先捕斬產
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節承詔入北軍
典客揭奪呂祿印
其益封太尉勃邑萬戶,賜金五千斤
丞相平、將軍嬰邑各三千戶,金二千斤
朱虛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戶,金千斤
封典客揭爲陽信侯,賜金千斤
”
十二月,立趙幽王子遂爲趙王,徙琅邪王澤爲燕王
呂氏所奪齊、楚地皆歸之
盡除收帑相坐律令
正月,有司請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廟也
詔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饗也,天下人民未有愜志
今縱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之人而嬗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
謂天下何?其安之
”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廟、社稷,不忘天下也
”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閱天下之義理多矣,明於國家之體
吳王於朕,兄也;淮南王,弟也:皆秉德以陪朕,豈爲不豫哉!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賢及有德義者,若舉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終,是社稷之靈,天下之福也
今不選舉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爲忘賢有德者而專於子,非所以憂天下也
朕甚不取
”有司固請曰:“古者殷、周有國,治安皆且千歲,有天下者莫長焉,用此道也
立嗣必子,所從來遠矣
高帝始平天下,建諸侯,爲帝者太祖
諸侯王、列侯始受國者亦皆爲其國祖
子孫繼嗣,世世不絕,天下之大義也
故高帝設之以撫海內
今釋宜建而更選於諸侯宗室,非高帝之志也
更議不宜
子啓最長,敦厚慈仁,請建以爲太子
”上乃許之
因賜天下民當爲父後者爵一級
封將軍薄昭爲軹侯
三月,有司請立皇后
皇太后曰:“立太子母竇氏爲皇后
”
詔曰:“方春和時,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樂,而吾百姓鰥、寡、孤、獨、窮困之人或阽於死亡,而莫之省憂
爲憫父母將何如?其議所以振貸之
”又曰:“老者非帛不暖,非肉不飽
今歲首,不時使人存問長老,又無布帛酒肉之賜,將何以佐天下子孫孝養其親?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具爲令
”有司請令縣道,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肉二十斤,酒五斗
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賜物及當稟鬻米者,長吏閱視,丞若尉致
不滿九十,嗇夫、令史致
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稱者督之
刑者及有罪耐以上,不用此令
楚元王交薨
四月,齊、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潰出
六月,令郡國無來獻
施惠天下,諸侯、四夷,遠近歡洽
乃修代來功
詔曰:“方大臣誅諸呂迎朕,朕狐疑,皆止朕,唯中尉宋昌勸朕,朕已得保宗廟
以尊昌爲衛將軍,其封昌爲壯武侯
諸從朕六人,官皆至九卿
”又曰:“列侯從高帝入蜀、漢者六十八人益邑各三百戶,吏二千石以上從高帝穎川守尊等十人食邑六百戶,淮陽守申屠嘉等十人五百戶,衛尉足等十人四百戶
”封淮南王舅趙兼爲周陽侯,齊王舅駟鈞爲靖郭侯,故常山丞相蔡兼爲樊侯
二年冬十月,丞相陳平薨
詔曰:“朕聞古者諸侯建國千餘,各守其地,以時入貢,民不勞苦,上下歡欣,靡有違德
今列侯多居長安,邑遠,吏卒給輸費苦,而列侯亦無由教訓其民
其令列侯之國,爲吏及詔所止者,遣太子
”
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
詔曰:“朕聞之,天生民,爲之置君以養治之
人主不德,佈政不均,則天示之災以戒不治
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適見於天,災孰大焉!朕獲保宗廟,以微眇之身託於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亂,在予一人,唯二三執政猶吾股肱也
朕下不能治育羣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令至,其悉思朕之過失,及知見之所不及,以啓告朕
及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
因各敕以職任,務省徭費以便民
朕既不能遠德,故然念外人之有非,是以設備未息
今縱不能罷邊屯戍,又飭兵厚衛,其罷衛將軍軍
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
”
春正月丁亥,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
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
”
三月,有司請立皇子爲諸侯王
詔曰:“前趙幽王幽死,朕甚憐之,已立其太子遂爲趙王
遂弟闢強及齊悼惠王子朱虛侯章、東牟侯興居有功,可王
”乃立闢強爲河間王,章爲城陽王,興居爲濟北王
因立皇子武爲代王,參爲太原王,揖爲樑王
五月,詔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是使衆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後相謾,吏以爲大逆,其有他言,吏又以爲誹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
九月,初與郡守爲銅虎符、竹使符
詔曰:“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
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羣臣農以勸之
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
三年冬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
十一月丁卯晦,日有蝕之
詔曰:“前日詔遣列侯之國,辭未行
丞相朕之所重,其爲朕率列侯之國
”遂免丞相勃,遣就國
十二月,太尉穎陰侯灌嬰爲丞相
罷太尉官,屬丞相
夏四月,城陽王章薨
淮南王長殺闢陽侯審食其
五月,匈奴入居北地、河南爲寇
上幸甘泉,遣丞相灌嬰擊匈奴,匈奴去
發中尉材官屬衛將軍,軍長安
上自甘泉之高奴,因幸太原,見故羣臣,皆賜之
舉功行賞,諸民裏賜牛酒
復晉陽、中都民三歲租
留遊太原十餘日
濟北王興居聞帝之代欲自擊匈奴,乃反,發兵欲襲滎陽
於是詔罷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爲大將軍,將四將軍十萬衆擊之
祁侯繒賀爲將軍,軍滎陽
秋七月,上自太原至長安
詔曰:“濟北王背德反上,詿誤吏民,爲大逆
濟北吏民,兵未至先自定及以軍、城邑降者,皆赦之,復官爵
與王興居居,去來者,亦赦之
”八月,虜濟北王興居,自殺
赦諸與興居反者
四年冬十二月,丞相灌嬰薨
夏五月,復諸劉有屬籍,家無所與
賜諸侯王子邑各二千戶
秋九月,封齊悼惠王子七人爲列侯
絳侯周勃有罪,逮詣廷尉詔獄
作顧成廟
五月春二月,地震
夏四月,除盜鑄錢令
更造四銖錢
六年冬十月,桃、李華
十一月,淮南王長謀反,廢遷蜀嚴重,死雍
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諸侯王子及吏二千石無得擅徵捕
夏四月,赦天下
六月癸酉,未央宮東闕罘罳災
八年夏,封淮南厲王長子四人爲列侯
有長星出於東方
九年春,大旱
十年冬,行幸甘泉
將軍薄昭死
十一年冬十一月,行幸代
春正月,上自代還
夏六月,樑王揖薨
匈奴寇狄道
十二年冬十二月,河決東郡
春正月,賜諸侯王女邑各二千戶
二月,出孝惠皇帝后宮美人,令得嫁
三月,除關,無用傳
詔曰:“道民之路,在於務本
朕親率天下農,十年於今,而野不加闢
歲一不登,民有飢色,是從事焉尚寡,而吏未加務也
吾詔書數下,歲勸民種樹,而功未興,是吏奉吾詔不勤,而勸民不明也
且吾農民甚苦,而吏莫之省,將何以勸焉?其賜農民今年租稅之半
”
又曰:“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爲生之本也;三老,衆民之師也;廉吏,民之表也
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
今萬家之縣,雲無應令,豈實人情?是吏舉賢之道未備也
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廉吏二百石以上率百石者三匹
及問民所不便安,而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
”
十三年春二月甲寅,詔曰:“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
”
夏,除祕祝,語在《郊祀志》
五月,除肉刑法,語在《刑法志》
六月,詔曰:“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
今廑身從事,而有租稅之賦,是謂本末者無以異也,其於勸農之道未備
其除田之租稅
賜天下孤寡布、帛、絮各有數
”
十四年冬,匈奴寇邊,殺北地都尉卯
遣三將軍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爲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爲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人
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
自欲徵匈奴,羣臣諫,不聽
皇太后固要上,乃止
於是以東陽侯張相如爲大將軍,建成侯董赫、內史欒布皆爲將軍,擊匈奴,匈奴走
春,詔曰:“朕獲執犧牲、珪幣以事上帝宗廟,十四年於今
歷日彌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壇場、珪幣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於朕躬,不爲百姓,朕甚愧之
夫以朕之不德,而專鄉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也
其令祠官致敬,無有所祈
”
十五年春,黃龍見於成紀
上乃下詔議郊祀
公孫臣明服色,新垣平設五廟,語在《郊祀志》
夏四月,上幸雍,始郊見五帝,赦天下
脩名山大川嘗祀而絕者,有司以歲時致禮
九月,詔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語在《晁錯傳》
十六年夏四月,上郊祀五帝於渭陽
五月,立齊悼惠王子六人、淮南厲王子三人皆爲王
秋九月,得玉杯,刻曰“人主延壽”
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
後元年冬十月,新垣平詐覺,謀反,夷三族
春三月,孝惠皇后張氏薨
詔曰:“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
愚而不明,未達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致此?將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於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於末以害農者蕃,爲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衆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
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隱也
”
二年夏,行幸雍棫陽宮
六月,代王參薨
匈奴和親
詔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
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達遠也
間者累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其內志,以重吾不德
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爲之惻怛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徹於道,以諭朕志於單于
今單于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新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
和親以定,始於今年
”
三年春二月,行幸代
四年夏四月丙寅晦,日有蝕之
五月,赦天下
免官奴婢爲庶人
行幸雍
五年春正月,行幸隴西
三月,行幸雍
秋七月,行幸代
六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
以中大夫令免爲車騎將軍,屯飛狐;故楚相蘇意爲將軍,屯句注;將軍張武屯北地;河內太守周亞夫爲將軍,次細柳;宗正劉禮爲將軍,次霸上;祝茲侯徐厲爲將軍,次棘門,以備胡
夏四月,大旱,蝗
令諸侯無人貢,弛山澤,減諸服御,損郎吏員,發倉庚以振民,民得賣爵
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
遺詔曰:“朕聞之: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當今之世,鹹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
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
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罹寒暑之數,哀人父子;傷長老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託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
賴天之靈
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
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惟年之久長,懼於不終
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
無禁取婦、嫁女、祠祀、飲酒、食肉
自當給喪事服臨者,皆無踐
絰帶無過三寸
無布車及兵器
無發民哭臨宮殿中
殿中當臨者,皆以旦夕各十五舉音,禮皆罷
非旦夕臨時,禁無得擅哭臨
以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纖七日,釋服
它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類從事
佈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霸陵山川因其故,無有所改
歸夫人以下至少使
”令中尉亞夫爲車騎將軍,屬國悍爲將屯將軍,郎中令張武爲復士將軍,發近縣卒萬六千人,發內史卒萬五千人,臧郭、穿、復土屬將軍武
賜諸侯王以下至孝悌、力田金、錢、帛各有數
乙巳,葬霸陵
贊曰: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
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
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產也
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爲!”身衣弋綈,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帳無文繡,以示敦樸,爲天下先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爲飾,因其山,不起墳
南越尉佗自立爲帝,召貴佗兄弟,以德懷之,佗遂稱臣
與匈奴結和親,後而背約入盜,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恐煩百姓
吳王詐病不朝,賜以几杖
羣臣袁盎等諫說雖切,常假借納用焉
張武等受賂金錢,覺,更加賞賜,以愧其心
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斷獄數百,幾致刑措
嗚呼,仁哉!
暫無
暫無
暫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