淸平樂 · 送述古赴南都
淸淮濁汴,更在西南岸
紅旆到時黃葉亂,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處攜壺,停驂訪古踟躕
雙廟遺風尚在,漆園傲吏應無
暫無
淸平樂:詞牌名。原爲唐教坊曲名,取用漢樂府「淸樂」、「平樂」這兩箇樂調而命名,後用作詞牌。宋·王頤堂《碧鷄漫志·巻五·〈淸平樂〉》:「《淸平樂》,《松窗録》云:『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眞妃以歩輦從。李龜年手捧檀板,押衆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爲。」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淸平調》詞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眞妃笑領歌意甚厚。』張君房《脞(cuǒ)説》指此爲《淸平樂》曲。按明皇宣白進《淸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淸平調中製詞。蓋古樂取聲律髙下合爲三,曰『淸調』、『平調』、『側調』,此之謂三調。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絶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絶句,止目曰《淸平詞》。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絶句耳。此曲在越調,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者。歐陽炯稱,白有應製《淸平樂》四首,往往是也。」《宋史·樂志》入「大石調」,《金奩集》、《樂章集》幷入「越調」。通常以李後主詞爲準。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闋四仄韻,後闋三平韻。一説李白曾作《淸平樂》,《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後人僞託,不可信。 「送述古赴南都」:元延祐本、朱本無題,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作「秋詞」。 述古:陳襄,宋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字述古,因家在古靈村,人稱古靈先生。宋仁宗、宋神宗時名臣。倡理學,與陳季甫、周希孟、鄭穆友稱「海濱四先生」。宋仁宗慶暦二年(西元一〇四二年)進士。初仕浦城主簿,歷知仙居、河陽、濛陽諸縣。嘉祐二年(西元一〇五七年),入爲祕閣校理、判祠部事。嘉祐六年(西元一〇六一年),出知常州。宋英宗治平初,復爲開封府推官、三司鹽鐵判官。宋神宗卽位,出知明州。熙寧二年(西元一〇六九年),同修起居注,知諫院、改知制誥。尋直學士院。熙寧四年(西元一〇七一年),因與王介甫政見不合,論靑苗法不便,出知陳州。熙寧五年(西元一〇七二年),知杭州。熙寧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復知陳州。熙寧八年(西元一〇七五年),召還,知通進、銀臺司兼侍讀,判尚書都省。元豐三年(西元一〇八〇年)卒,年六十四。嘗薦司馬溫公、蘇東坡等三十三人。有《古靈先生文集》。事見宋·陳曄《古靈先生年譜》(《永樂大典·巻三一四二》),《宋史·巻三百二十一·陳襄傳》。 淸淮:龍楡生箋引《水經·巻下·淮水》:「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簪山,東北,過桐柏山。……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又東北,至九江壽春縣西,……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東,過壽春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流注之。……又東,過當塗縣北,……又東,過鍾離縣北。……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流注之。……又東,至廣陵淮浦縣入於海。」 濁汴:龍楡生箋:「汴渠故道有二,一爲隋以後汴河故道。由前故道至商丘縣治南改東南流,歴安徽之宿縣、靈璧、泗縣,入淮。」 西南:元延祐本、呉訥鈔本、《二妙集》本、毛本作「江西」。 梁王故苑:傅子立注:「梁孝王都陳留,大治宮室,爲東苑,方三百里,及景亳之間。中爲鴈池、兔園、鶴洲、鳧渚焉。」劉尚榮按:「事詳《史記·巻五十八·梁孝王世家》、晉·葛稚川《西京雜記·巻二·梁孝王宮囿》。」又按:「景亳,沈鈔本、淸鈔本、曬藍本作『景毫』,今據珍重閣本改。《史記》引作『睢陽』,卽景亳,在今河南 商丘北。」《史記·巻五十八·梁孝王世家》:「於是孝王築東苑,方三百餘里。廣睢陽城七十里。大治宮室,爲複道,自宮連屬於平臺三十餘里。」《西京雜記·巻二·梁孝王宮囿》:「梁孝王好營宮室苑囿之樂,作曜華之宮,築兔園,園中有百靈山、山有膚寸石、落猿巖、棲龍岫。又有鴈池,池間有鶴洲鳧渚。其諸宮觀相連,延亙數十里,奇果異樹、瑰禽怪獸畢備。王日與宮人賓客弋釣其中。」 雙廟:傅子立注:「唐張巡、許遠。天寶之亂,二人守睢陽,力困,城破,死於賊。列於《忠義傳》。今有睢陽二祠,世謂之雙廟。」劉尚榮按:「《新唐書·巻二·忠義傳》:『大中時,圖巡、遠、霽雲像於淩煙閣。睢陽至今祠享,號「雙廟」云。』傅注本此。」 漆園傲吏:傅子立注:「莊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王同時。楚威王聞其賢,使以幣迎之,許之爲相。周笑謂使者曰:『亟去,無污我。』故謂之『傲吏』。郭景純詩曰:『漆園有傲吏。』」龍楡生箋引《史記·巻六十三·莊子傳》:「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爲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爲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食之數歳,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爲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遊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爲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暫無

首頁 - 個人中心
Process Time: 0.00s
Copyright ©2022 中華詩詞網 ZHS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