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以方錄 · 九
以方問“尊德性”一條
先生曰:“‘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也
晦翁言子靜以‘尊德性’誨人,某教人豈不是‘道問學’處多了些子
是分‘尊德性’‘道問學’作兩件,且如今講習討論下許多工夫,無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
豈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問學?問學只是空空去問學,更與德性無關涉?如此,則不知今之所以講習討論者,更學何事?”
問“致廣大”二句
曰:“‘盡精微’即所以‘致廣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極高明’也
蓋心之本體自是廣大底,人不能‘盡精微’,則便爲私慾所蔽,有不勝其小者矣
故能細微曲折,無所不盡,則私意不足以蔽之,自無許多障礙遮隔處,如何廣大不致?”
又問:“精微還是念慮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慮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
先生曰:“‘道問學’即所以‘尊德性’也
晦翁言子靜以‘尊德性’誨人,某教人豈不是‘道問學’處多了些子
是分‘尊德性’‘道問學’作兩件,且如今講習討論下許多工夫,無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行而已
豈有‘尊德性’只空空去尊,更不去問學?問學只是空空去問學,更與德性無關涉?如此,則不知今之所以講習討論者,更學何事?”
問“致廣大”二句
曰:“‘盡精微’即所以‘致廣大’也,‘道中庸’即所以‘極高明’也
蓋心之本體自是廣大底,人不能‘盡精微’,則便爲私慾所蔽,有不勝其小者矣
故能細微曲折,無所不盡,則私意不足以蔽之,自無許多障礙遮隔處,如何廣大不致?”
又問:“精微還是念慮之精微,事理之精微?”
曰:“念慮之精微,即事理之精微也
”
暫無
《中庸》第二十七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
黃以方請教“尊德性”一句。
先生說:“‘道問學’的目的就是用來‘尊德性’。朱熹說以‘尊德性’來教育人,那我教人豈不是‘道問學’多了些?這是分‘尊德性’‘道問學’作兩件事,現在我們在講學、討論上下了許多工夫,無非只是存此心,不失其德性罷了。哪有‘尊德性’只是憑空去尊,而與問學無關?問學如果僅是漫無目的,而與德行沒關係。如果是這樣,我們在這講習討論是要學什麼事呢?”
黃以方問“致廣大”兩句。
先生說:“‘盡精微’的目的就是用來‘致廣大’,‘道中庸’也是‘極高明’的原因。應該說心的本體原本就是廣大地,人如果不能‘盡精微’那就一定是被私慾所矇蔽,就變得再小不過了。所以,心要能夠做到細微曲折、無所不盡,那麼私慾就無法矇蔽它了,沒有這些私慾的障礙遮蔽,怎麼會不廣大呢?”
再問:“這裏所說的精微是思慮的精微還是事理的精微?”
先生說:“思慮的精微就是事理的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