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以方錄 · 一
黃以方問:“‘博學於文’爲隨事學存此天理,然則謂‘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其說似不相合
”
先生曰:“《詩》《書》六藝,皆是天理之發見,文字都包在其中
考之《詩》《書》六藝,皆所以學存此天理也,不特發見於事爲者方爲文耳
‘餘力學文’亦只‘博學於文’中事
”
或問“學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爲而言,其實思即學也
學有所疑,便須思之
‘思而不學’者,蓋有此等人,只懸空去思,要想出一個道理,卻不在身心上實用其力,以學存此天理
思與學作兩事做,故有‘罔’與‘殆’之病
其實思只是思其所學,原非兩事也
”
”
先生曰:“《詩》《書》六藝,皆是天理之發見,文字都包在其中
考之《詩》《書》六藝,皆所以學存此天理也,不特發見於事爲者方爲文耳
‘餘力學文’亦只‘博學於文’中事
”
或問“學而不思”二句
曰:“此亦有爲而言,其實思即學也
學有所疑,便須思之
‘思而不學’者,蓋有此等人,只懸空去思,要想出一個道理,卻不在身心上實用其力,以學存此天理
思與學作兩事做,故有‘罔’與‘殆’之病
其實思只是思其所學,原非兩事也
”
暫無
《論語·雍也》第二十三章:“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論語·學而》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論語·爲政》第十五章:“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黃以方問:“‘博學於文’是說隨時隨地學習存養天理,可是他又說‘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兩種說法似乎不合。”
先生說:“《詩經》《尚書》等六藝都是天理的顯現,字字句句都包含其間。研究《詩經》《尚書》等六藝,都是爲了學存天理的,不是隻有親身去實踐纔是‘文’。‘行有餘力,則以學文’也是‘博學於文’的事。”
有人請教孔子的“學而不思”這兩句。
先生說:“這兩句話也是有的放矢,其實思就是學。學有了疑惑,當然要仔細思考。‘思而不學’說的是,有些人只憑空假想,要想出一個道理來,偏不在身心修煉上用功,學着存天理。把學和思當成兩件毫不相干的事,因此纔出現‘罔’與‘殆’。其實所謂的思就是思自己的所學,並不是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