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五十
先生曰:“古樂不作久矣;今之戲子,尚與古樂意思相近
”
未達,請問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
聖人一生實事,俱播在樂中,所以有德者聞之,便知他盡善盡美與盡美未盡善處
若後世作樂,只是做些詞調,於民俗風化絕無關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樸還淳,取今之戲子,將妖淫詞調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曉,無意中感激他良知起來,卻與風化有益
然後古樂漸次可復矣
”
曰:“洪要求元聲不可得,恐於古樂亦難復
”
先生曰:“你說元聲在何處求?”
對曰:“古人制管候氣,恐是求元聲之法
”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如何可得?元聲只在你心上求
”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爲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
比如在此歌詩,你的心氣和平,聽者自然悅懌興起,只此便是元聲之始
《書》雲‘詩言志’,志便是樂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本;‘聲依永,律和聲’,律只要和聲,和聲便是制律的本
何嘗求之於外?”
曰:“古人制候氣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體以作樂,我的中和原與天地之氣相應,候天地之氣,協鳳凰之音,不過去驗我的氣果和否
此是成律已後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
今要候灰管,必須定至日,然至日子時,恐又不準,又何處取得準來?”
”
未達,請問
先生曰:“《韶》之九成,便是舜的一本戲子;《武》之九變,便是武王的一本戲子
聖人一生實事,俱播在樂中,所以有德者聞之,便知他盡善盡美與盡美未盡善處
若後世作樂,只是做些詞調,於民俗風化絕無關涉,何以化民善俗?今要民俗反樸還淳,取今之戲子,將妖淫詞調俱去了,只取忠臣孝子故事,使愚俗百姓人人易曉,無意中感激他良知起來,卻與風化有益
然後古樂漸次可復矣
”
曰:“洪要求元聲不可得,恐於古樂亦難復
”
先生曰:“你說元聲在何處求?”
對曰:“古人制管候氣,恐是求元聲之法
”
先生曰:“若要去葭灰黍粒中求元聲,卻如水底撈月,如何可得?元聲只在你心上求
”
曰:“心如何求?”
先生曰:“古人爲治,先養得人心和平,然後作樂
比如在此歌詩,你的心氣和平,聽者自然悅懌興起,只此便是元聲之始
《書》雲‘詩言志’,志便是樂的本;‘歌永言’,歌便是作樂的本;‘聲依永,律和聲’,律只要和聲,和聲便是制律的本
何嘗求之於外?”
曰:“古人制候氣法,是意何取?”
先生曰:“古人具中和之體以作樂,我的中和原與天地之氣相應,候天地之氣,協鳳凰之音,不過去驗我的氣果和否
此是成律已後事,非必待此以成律也
今要候灰管,必須定至日,然至日子時,恐又不準,又何處取得準來?”
暫無
《尚書·虞書·益稷》:“簫韶九成,鳳皇來儀。”後文之“九變”亦即“九成”,見《周禮·大司樂》。
《論語·八佾》第二十五章:“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尚書·虞書·舜典》:“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先生說:“古樂已很長時間沒人演奏了;現今的戲和古樂的意思還比較相似。”
大家沒明白,於是就請教先生。
先生說:“韶樂的九章,是虞舜時演的一部戲;武樂的九章,是武王時演的一部戲。聖人一生的事蹟都蘊含在樂曲中,所以有德行的人聽了就知道它的盡善盡美與盡美不盡善之處。如果後世作樂只是譜寫一些詞調,和民風教化毫無關係,那還怎麼能夠起到改善社會風氣的作用呢?如今要想使民風返璞歸真,就該把今天的戲曲拿來,刪除樂曲中所有的妖淫詞調,只保留忠臣、孝子的故事,演唱起來使得普通百姓人人明白,於有意無意之中激發他們的良知,如此,對移風易俗會有所幫助。同時,古樂漸漸地就可以恢復本來面貌了。”
錢德洪在旁邊說:“我連元聲(基準音)都找不到,要恢復古樂恐怕很難。”
先生說:“你認爲元聲應該到何處去找?”
錢德洪回答說:“古人制造律管來候氣,恐怕就是在找元聲的辦法吧?”
先生說:“如果要從葭灰黍粒中尋找元聲,猶如水中撈月,豈能找到?元聲只需要從你的心裏去找。”
錢德洪問:“在心上如何找呢?”
先生說:“古人治理天下,首先把人培養得心平氣和,而後才作樂。比如你在這裏吟詠詩歌,你的心氣平和,聽的人自然會感到愉悅滿意,這就是元聲的起始處。《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志就是樂之根本;‘歌永言’,歌唱就是樂調的根本;‘聲依永,律和聲’,韻律只要與發音相和,和聲就是旋律的根本。這些不都說明沒有必要外求嗎?”
錢德洪又問:“古人以律管候氣的辦法,又是以什麼爲依據的?”
先生說:“古人是以中和之體來作樂的,人的中和之體是與天地之氣相呼應和的,候天地之氣,與鳳凰的鳴叫相諧合,不過是爲了檢驗人的氣是否中和。這是製成音律之後的事,不是必須等待天地之氣來後才能製成音律。現今通過律管來候氣,必須確定在冬至這天,但是,到了日子恐怕時辰又定不準,又到哪裏去找標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