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四十九
先生曰:“‘烝烝乂,不格奸’,本注說象已進進於義,不至大爲奸惡
舜徵庸後,象猶日以殺舜爲事,何大奸惡如之!舜只是自進於乂,以乂熏烝,不去正他奸惡
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舜初時致得象要殺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
經過來,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以致得‘克諧’,此是舜動心忍性,增益不能處
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歷過來,所以說得親切
遺之後世,曲當人情;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
舜徵庸後,象猶日以殺舜爲事,何大奸惡如之!舜只是自進於乂,以乂熏烝,不去正他奸惡
凡文過掩慝,此是惡人常態,若要指摘他是非,反去激他惡性
舜初時致得象要殺己,亦是要象好的心太急,此就是舜之過處
經過來,乃知功夫只在自己,不去責人,所以致得‘克諧’,此是舜動心忍性,增益不能處
古人言語,俱是自家經歷過來,所以說得親切
遺之後世,曲當人情;若非自家經過,如何得他許多苦心處?”
暫無
《尚書·虞書·堯典》:“嶽曰:‘瞽子,父頑,母囂,像傲;克諧以孝。
本注,蔡沉註上句:“諧,和;■,進也。言舜不幸遭此,而能和以孝,使之進進以善自治,而不至於大爲奸惡也。”陽明不同意此注之意。
徵庸,徵召、召用。
先生說:“《尚書》上所謂的‘烝烝乂,不格奸’,本註上說這是指舜的弟弟象逐漸接近義,不至於成爲大奸大惡了。舜被徵用後,象仍每天想去謀殺他,什麼樣的大奸大惡能像他呀?但是舜只是以義來要求自己,用自我克治去感化象,而不是去指責糾正象的奸惡。文過飾非,這是惡人的常態,若要去責備他的過失,反倒會激起他的惡性。開始時,舜使得象要害他,只是因爲他要象變好的心太急切了,這就是舜的過錯。有了這段經歷,舜認識到功夫只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去責人,所以能夠達到和諧,這就是舜的動心忍性,增加自己能力的地方。古人的言論,都是自己親身經歷的,因此記得十分親切。留存到了後世,歪曲變通,只把這個當做人情;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過,怎麼能有那麼多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