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十九
問:“孟子‘巧力、聖智’之說,朱子雲:‘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
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實非兩事,巧亦只在用力處,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馬箭,一能遠箭
他射得到俱謂之力,中處俱可謂之巧
但步不能馬,馬不能遠,各有所長,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處
孔子則三者皆長
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極,清只到得伯夷而極,任只到得伊尹而極,何曾加得些子?若謂‘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則其力反過孔子了
‘巧力’只是發明‘聖、知’之義,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
何如?”
先生曰:“三子固有力,亦有巧
巧、力實非兩事,巧亦只在用力處,力而不巧,亦是徒力
三子譬如射,一能步箭,一能馬箭,一能遠箭
他射得到俱謂之力,中處俱可謂之巧
但步不能馬,馬不能遠,各有所長,便是才力分限有不同處
孔子則三者皆長
然孔子之和只到得柳下惠而極,清只到得伯夷而極,任只到得伊尹而極,何曾加得些子?若謂‘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則其力反過孔子了
‘巧力’只是發明‘聖、知’之義,若識得‘聖、知’本體是何物,便自了然
”
暫無
《孟子·萬章下》第一章:“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由射於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朱熹《孟子章句集註·萬章下》第一章注:“三子則力有餘而巧不足。足以一節雖至於聖,而智不足以及乎時中也。”
問:“孟子主張‘巧力、聖智’之說,朱熹認爲是‘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先生怎麼看?”
先生說:“伯夷、伊尹、柳下惠固然有力,但也有巧。巧和力並非兩回事,巧是用力時的巧,有力而無巧,只是空有其力。他們三個人若用射箭作比,就是一個人能站在地上射,一個人能騎在馬上射,一個人能遠射。他們能射到目標所示處,就可以稱爲力,他們能命中目標,就可以稱爲巧。但能站地上射的,上了馬就不會射了,騎在馬上能射的,射得又不夠遠,只能說他們各有所長,這就是才力各有不同。而孔子則兼有三個人的長處。但孔子的和只能達到柳下惠那樣的程度,孔子的清只能達到伯夷那樣的程度,孔子的以天下爲己任的心情只能達到伊尹那樣的程度,沒辦法再增加了。如果像朱熹說的‘三子力有餘而巧不足’,那麼,他們的力是超過孔子的。巧和力只是用來說明聖、智的,若明白了聖、智的本體是什麼,便就一目瞭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