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省曾錄 · 三十七
問:“孔子所謂遠慮,周公夜以繼日,與將迎不同
何如?”
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只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隨事應去,良知便粗了
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譭譽、得喪、人慾攙入其中,就是將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
見得時,其氣象與將迎自別
”
何如?”
先生曰:“遠慮不是茫茫蕩蕩去思慮,只是要存這天理
天理在人心,亙古亙今,無有終始
天理即是良知,千思萬慮,只是要致良知
良知愈思愈精明,若不精思,漫然隨事應去,良知便粗了
若只着在事上茫茫蕩蕩去思,教做遠慮,便不免有譭譽、得喪、人慾攙入其中,就是將迎了
周公終夜以思,只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
見得時,其氣象與將迎自別
”
暫無
《論語·衛靈公》第十一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孟子·離婁下》第二十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問:“孔子所說的‘遠慮’,周公的‘夜以繼日’,與‘將迎’有什麼區別?”
先生說:“遠慮並不是不着邊際地去思考,只是要存這個天理。天理自在人心,且亙古亙今,無始無終。天理即是人的良知,千思萬慮的目的不過是致良知。良知是越思索越精明,若不深思熟慮,只是隨隨便便地隨事情轉,良知就變得粗陋了。但如果你只是在具體事上不着邊際地思考,就自以爲是遠慮了,就不免有譭譽、得失、私慾摻雜其間,也就和‘將迎’沒區別了。周公的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實是‘戒慎不睹,恐懼不聞’的功夫。認識了這一點,自然就知道周公的氣象與‘將迎’之別。”